編導 韓玲 攝像 陳林聰
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詹天佑、黃飛鴻、李小龍、陳白沙這一些對於中國人來説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每一個人都在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到過重要的作用。這些人生在不同的年代,看似毫無關係,但是追根溯源起來,卻都跟廣州北部的一條小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這裡,便是粵北南雄的一條古老街巷——珠璣巷,它已經有千年的歷史了。從表面看,它和其他的古巷並沒有什麼不同,但走進它你會發現,這裡的道路兩邊,全都是各個姓氏的祖居和宗祠。據統計,曾經在這條小巷中居住的有153個姓氏,在這些姓氏的祖居和宗祠裏,你也隨時可以碰到來自海內外的遊客。
每隔幾個月,珠璣巷內就會有一座修繕一新的大宗祠迎來四方宗親,他們來自珠江三角洲地區、港澳、甚至世界各地,他們都説,這條名為珠璣巷的古老街巷就是他們的故鄉。
在珠璣巷街頭,我們遇到了來自廣州的鄧權氏一家,88歲的鄧老先生自稱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後裔。老人告訴我們,小時候曾聽父親説起,民族英雄鄧世昌是自己的叔祖父,而鄧家的先祖就曾在這條小巷中居住。可是,多年以來,鄧權氏既沒有看到過關於家族的記載,也沒有見過自己的叔祖父。今天,老人帶著一家三代,從幾百公里外的廣州趕來,就是為了尋找自己和叔祖父鄧世昌的家族淵源。提起鄧世昌,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想起那場難以忘卻的戰爭——中日甲午海戰,就是在那場戰爭中,鄧世昌英勇捐軀,也使他的名字和他所統帥的致遠艦載入中國史冊。
張昌故居位於珠璣巷內,據記載,一千多年前,小巷得名珠璣巷就源於這裡。張昌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七世孫,也是最早來到珠璣巷居住的居民,唐敬宗年間,張昌一家七世同堂,家庭和睦,遠近聞名,當朝皇帝為了表彰這個孝義之家,欽賜了一條由珍稀的寶玉串成的珠璣絳環,小巷便由此得名為珠璣巷。珠璣巷,位於中國廣東省北部的韶關南雄市,這裡與江西省大余縣接壤,為南北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雄北部的梅嶺,也叫大庾嶺,是南嶺山脈五嶺之一,也是江西與廣東兩省的分界。這裡就是梅嶺古道,是中國現存最完好的古驛道,正是這條古道,為珠璣巷帶來了繁忙的商品流通和大量的移民。
大庾嶺路拓寬重建之後,為適應當時南來北往的客商們的需要,自梅嶺南下的古道旁一共修建了包括珠璣巷、裏東街、中站在內的七個商業街。實際上,如今人們所稱的珠璣巷,其實是包括周圍大約58個村莊。裏東街就是七條商業街其中的一條,一千年之後,這裡仍延續著當年的繁華。
作為嶺南商業重鎮,唐代時已經是茶坊酒肆林立,商號客棧櫛次鱗比。兩幅畫卷,再現了當年珠璣巷一帶繁忙的商貿往來。來自嶺南和海外地區的象牙、犀牛角、珍珠和藥材,在這裡落腳交易,然後再輸往北方;而中原和江南的絲綢、茶葉和其他土特産也在這裡中轉再南下。
在清末粵漢鐵路開通之前,梅嶺古道一直是貫通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而依傍在梅嶺古道旁的珠璣巷也興旺了1000多年。
和珠機巷所有的移民一樣,鄧氏始祖也是順著這條梅嶺古道來到嶺南的。在鄧氏宗祠墻上的姓氏源流中,鄧老一家找到了自己先祖的發源地。
南陽堂,是鄧氏宗祠的堂號,這個名稱正是源於鄧氏先祖的發源地——河南南陽,從中原到嶺南,先祖曆盡艱辛的遷徙歷程深深的觸動著鄧權氏一家。
採訪期間,我們偶然聽説,在珠璣巷旁的叟裏元村有一個神秘的節日,這個節日與宋高宗有關,這是否和珠璣巷移民的歷史相關呢?我們來到村中走訪。終於,村中的幾位老人證實了這個節日的存在。靖康二年,金兵攻陷卞京,北宋滅亡,宋高宗即位,在金兵追擊下不斷南逃。
由於戰亂而南遷的移民沒有忘記自己的君主,他們甚至將君主神話,變成了菩薩供奉、祭拜。而在他們的生産生活中,也處處保留著中原和江南的風俗習慣。這是今天的韶關市,據統計,唐玄宗天寶年間,韶關地區的戶數達到3萬多人,其人口密度遠遠超過了廣州,這顯然是大量移民涌入的結果。宋朝時期,又有大量移民入遷南雄,到了南宋末年,遷入珠璣巷的人數達到最高潮。
究其移民原因,無外乎天災或戰亂,每當這個時候,粵北嶺南這塊地方就變成了“避風港”,相對的和平安定,可以開墾的土地,加上繁榮的商貿,如同綠洲般吸引著逃避戰亂的人。
今天的珠璣巷內,只有300多戶,五六十個姓氏,但這裡最繁華的時候,曾經居住過153個姓氏。史載,因戰亂和天災等各種原因來到珠璣巷的人們,在這裡居住一段時間之後,又都陸續南遷。在珠璣巷街中央,有一座建於元代的石塔,每天,都會有許多人在這裡駐足觀看,這座名為貴妃塔的石塔為什麼建在珠璣巷中央,它的下面埋藏著一段怎樣的故事呢?
胡妃,相傳為南宋末年度宗皇帝的妃子,因遭奸臣陷害,流浪民間,在杭州被珠璣巷富商黃貯萬搭救帶回,不久,兩人共結連理。胡妃來自江南,她將江南的紡織技術傳授給鄰里的姐妹們,還教她們種植菊花和刺繡,深得珠璣巷居民們的喜愛。然而,這樣的日子沒過多久,由於家丁的告密,朝廷知道了胡妃的去向,派兵前來圍剿,並傳令殺戮珠璣巷二十里以內的人畜,焚燬房舍。消息傳來,珠璣巷一時間風聲鶴唳,雞犬不寧,於是巷內居民為避災禍,紛紛南遷。胡妃不願殃及珠璣巷的鄉親,投井自盡。後人為了懷念胡妃,便在井上築塔紀念,稱為貴妃塔。這個事件,史稱“胡妃之亂”,而據珠江三角洲地區許多人家家譜中的記載。當時,因這一事件南逃避南的並不只是珠璣巷人,周圍58村人家也多因此向南遷移。史載,自北宋中後期至元初的200多年間,中原及江南氏族由南雄珠璣巷陸續南遷共有130多次。
羅田村位於珠璣巷附近,幾百年前居住著羅氏一家,這座羅陂是羅家興建的陂頭,可以灌溉兩千余畝田地,至今仍在發揮效益。北宋初年,羅氏由河南開封遷到南雄珠璣巷,到羅貴時已經是第七代了。這是一個人丁興旺、富甲一方的大家族。這年冬天,羅貴召集各家族士紳商議,集體移居到南方土廣人稀、田野寬平的地方開闢基業,仍如今日在故鄉一樣,共結婚姻,朝夕相見。南宋紹興元年正月初五,羅貴代表97戶人家遞交了申請南遷的文書,五天之後即達到了官府的批准。於是,各家紛紛行動起來,多數人選擇走水路,便結伴到山裏伐竹子、扎木排。
珠璣巷南遷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大遷徙,總共遷徙了36姓、97戶、1000余人。南遷各族都帶有一定的生産工具和資金,他們滿懷心事的遠離故土,向著不可預知的未來漸行漸遠。
珠璣巷先民遷移珠江三角洲,在各地定居,開枝散業,與原居住地的土著逐步融合,形成廣東三大民係之一的廣府民係。千百年來,廣府人沒有忘記自己的根,在顛沛流離的路途中,在開拓創業的奮鬥中,本沒有親族關係的各家各戶之間卻形成了“異姓一家無貧富,同舟共濟皆兄弟”的手足之情,曾經共同居住過的珠璣巷,也就自然變成了他們共同的精神依託,共同的故鄉。
“馬來珠璣衍萬村”,真的有萬村嗎?這也許有些誇張,但據統計,珠璣巷後裔共有153姓,遍及珠三角地區29個縣市的688個鄉、鎮、村。
珠璣巷內的鄧氏宗祠中,鄧權氏在眾多的祖先牌位前,發現了自己這一支系的祖先牌位。
鄧氏先祖從河南到江西,從江西到珠璣巷,又從珠璣巷分散到珠三角,經過幾百年的家族演變,終於,在鄧氏宗祠的族譜中,鄧權氏老人找到了鄧世昌與自己家族的記載。
鄧氏家族自在珠璣巷開基創業,歷經千年,如今已有後世子孫100多萬人,分散在珠三角、港澳和海外。據統計,除鄧氏外,珠璣巷的黃氏、何氏、黎氏、陳氏等眾多姓氏,其後裔子孫都已超過百萬。
珠璣巷南遷先民,是一批頑強的開拓者,他們在跋涉中團結,在創業中進取,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而他們的後代,也迅速繁衍成為那裏的巨家旺族。那一個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人們,正是繼承了珠璣巷人不畏艱辛,開拓進取的精神,珠璣巷人不僅促使了珠三角的繁榮,他們的後代更影響了整個中國。
又到端午節了,這是珠璣巷人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在這個傳統節慶裏,人們會扎制一種特殊的龍,並抬著它來到家家戶戶門口,當草龍來到家門口,全家男女老少都會出門,在龍的身上上一炷香並虔誠的祭拜,同時唱龍船歌,放鞭炮,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吉祥平安,同時也象徵異姓一家,同舟共濟。香火越燒越旺,船歌越唱越響,珠璣巷人都説:我們是龍的傳人,要續龍的香火。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