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 伯 麟 王曉慧 攝像 劉學成
2006年6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所的專家和有關部門,對廣東韶關南雄盆地的恐龍蛋化石進行了一次現場挖掘,他們想通過這裡的恐龍蛋化石來解開恐龍滅絕之謎。
恐龍滅絕之謎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自然謎團之一。科學家經過研究表明,據今2億2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是恐龍主宰地球的時代。龐大的恐龍家族稱霸地球,長達一億五千多萬年之久,正如今天的地球是“人類的世界”一樣。恐龍滅絕之謎一直在困擾著無數的專家和學者,也引起了世人的種種猜測。
目前,世界上關於恐龍滅絕的説法多達上百種。一種説法認為,火山噴發時帶出的硫酸鹽霧和塵埃遮蔽陽光達數月之久,致使恐龍在短時間內死亡;一種説法認為,地球上的氣候突然變冷,適合恐龍生存的環境逐漸消失,恐龍忍受不了嚴寒的氣候而滅絕;還有一種説法認為,有花植物出現之後,花中含有大量的生物鹼,恐龍吃了便引起嚴重的生理失調,導致死亡。
我們找到了迪斯尼拍攝的電影鏡頭,電影按照科學家的推斷再現了當時恐龍滅絕的場景。6500萬年前的一天,一顆巨大的隕星從天而降,猛烈地撞在地球上,撞擊所産生的巨大威力相當於1億顆氫彈爆炸的力量!頓時,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遭到了滅頂之災。隕星撞擊地球後激起的塵埃瀰漫天空,遮住了陽光,在長達數月的黑暗寒冷之中,植物大量枯死,恐龍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食物而隨之大規模滅絕。隕星撞擊説是目前全世界關於恐龍滅絕最權威的説法,經過科學家的研究,一致認為地球上的恐龍,是在距今6500萬年前同時滅絕的。
趙資奎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是目前中國權威的恐龍研究專家。經過對眾多恐龍蛋化石長達30多年的細心研究,趙教授對目前世界上佔主導地位的隕星撞擊説提出了質疑,得出了一套新的學説。他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吃了含有過多微量元素的食物,從而影響了繁殖過程,導致逐漸滅絕的。由於他獨特的研究成果,被譽為是“中國恐龍蛋一號專家”。科學研究表明,微量元素是生物體內一些不可缺少的化學元素。在南雄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一區的核心地帶,正在進行的這次挖掘,能不能為趙教授的新學説提供更充實的依據呢?
南雄盆地位於廣東北部的韶關市境內,是一個面積約1800多平方公里的狹長盆地,南北兩面群山連綿,一條湞江橫穿而過。就在這個狹長區域裏,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遺跡。南雄市國土局副局長林有利,帶領我們進入了南雄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近年來他一直致力於南雄盆地恐龍化石的保護和研究工作。他告訴我們,在保護區裏恐龍化石隨處可見。除了恐龍骨骼化石,在南雄盆地還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化石。
林有利副局長説,在南雄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的地面上還裸露著很多恐龍蛋化石,肉眼可見。但目前他們出於保護的角度考慮,很少對外界和媒體開放。這是上山的唯一一條小路,狗叫聲迎面而來。林局長告訴我們,李大媽的家就在這座小山的腳下,他們一家一直義務地看護這些恐龍蛋化石。
林有利副局長帶我們爬上了李大媽家身後的這座小山,在這裡不到100米的距離內,我們就看到了十幾窩恐龍蛋化石,這讓我們十分震驚。這時,李大媽家的三隻大黃狗阿雄、阿強、阿旺也跟著我們上來,在我們的身邊轉悠,儼然一副巡邏警察的樣子。據村民們講,這些圓圓的寶貝以前根本不知道是些什麼東西。2004年在這裡建立了恐龍化石自然保護區,他們才知道這些是已經保存了6、7千萬年的珍貴的化石。
經過幾天的精心準備,由中國科學院和南雄市有關部門組成的專家小組開進了南雄盆地保護區的核心地帶,經過慎重的選點和精密的採樣,挖掘工作緊鑼密鼓地展開了。從表面上看,這窩恐龍蛋化石只露出了四枚,但也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它會不會超過世界上最大的35枚那一窩呢?
始興縣博物館保存有目前世界上最好、個數最多的一窩恐龍蛋化石,多達35枚,是1999年在南雄盆地發現的。始興縣博物館館長廖晉雄帶我們來到了當時的發現現場。
恐龍死後的遺體被掩埋起來,保存在泥沙中達數百萬年之久,才能逐漸變成化石,所以今天我們能夠找到恐龍化石的幾率是很低的。而蛋殼比骨骼脆弱得多,更不容易形成化石。在南雄盆地,能夠找到如此大量的恐龍蛋化石,這不得不説是一個奇跡。趙資奎教授認為:南雄盆地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恐龍滅絕的最佳地點。
要想把恐龍蛋化石從堅硬的紅土層中完好無損地剝離出來,決非易事,這給挖掘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挖掘工作仍然緊張而有序地進行著,恐龍蛋化石的輪廓已經清晰地顯露出來。據趙資奎教授介紹,恐龍蛋化石的形狀、種類與恐龍滅絕有很大的關係,他通過對恐龍蛋殼的分析,從中發現了大量的微量元素。 正是這些過多的微量元素,導致了恐龍蛋發生病變,從而使恐龍蛋殼出現病態反映。趙教授告訴我們,除了微量元素以外,他還在蛋殼中發現了一種被稱作“銥”的化學元素。
到目前為止,在全世界所有恐龍滅絕的地方都發現有銥元素的異常。銥元素在地球表面的含量很低,如此大量的銥元素的存在,只可能有兩個來源,一是火山噴發把地核中的銥帶到了地面,另一個就是來自地球之外星體的撞擊。
根據1982年拍攝的衛星圖片,在南雄盆地的邊緣地帶發現了一個直徑3公里、深250米,形似鍋底狀的大坑。有專家認為,這是一個隕石坑。為了解開南雄盆地恐龍滅絕的謎團,我們決定前往大坑一看究竟。如果説這個大坑是隕石坑,那麼,南雄盆地的恐龍就很有可能是隕石撞擊後滅絕的。隕石坑位於一個叫龍鬥斜的國營林場內,進山的道路崎嶇而又艱難。
但是,目前學術界對這裡是否是隕石坑仍有很大的爭議,從我們現場目測的情況看,大坑確實極像一個隕石坑。有關專家經過對這裡同位素的測定,確定大坑形成的時間距今7000萬年,和恐龍滅絕的時間---6500萬年前有相當大的差距。這就説明南雄盆地的恐龍滅絕和這個大坑沒有什麼關係。
在挖掘現場,專家們發現,這窩恐龍蛋化石除了當初暴露在地面上的四枚以外,又有四枚暴露了出來。在現場我們可以看到,眼前的這窩恐龍蛋化石有一部分已經風化掉了,有的只留下了化石的蛋殼。
在聞名中外的四川自貢恐龍博物館,曾經發現了極為豐富的恐龍骨骼化石,但至今沒有發現恐龍蛋化石。於是,科學家們曾這樣認為:恐龍是生了蛋之後就馬上離開了。然而,就在南雄盆地,卻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與恐龍蛋化石並存的特例,這是繼蒙古高原發現竊蛋龍的骨骼和蛋化石之後僅有的一例。關於恐龍的孵化方法,科學界的結論是:恐龍是把蛋埋起來後靠自然溫度來孵化的。
趙資奎教授通過對蛋殼中各種成分的分析後認為,不論是隕星撞擊還是火山噴發帶來的銥元素,都是通過食物鏈進入到恐龍體內,然後沉積在蛋殼中。科學研究表明,大多數的恐龍主要以蕨類、蘇鐵、銀杏、松柏等植物為食,在當時的氣候環境下,正是這些植物,含有了大量的微量元素。在今天的南雄盆地仍然還能看到這些植物。在對現代鳥類的研究中發現,一些鳥因為攝入過量的微量元素,結果蛋殼變得特別脆,還沒有成熟就破了,因而不能孵化。所以,趙資奎教授認為,恐龍滅絕的原因,就是恐龍吃了含有過多微量元素的食物,導致繁殖系統被破壞,而最終走向滅絕的。
按趙資奎教授研究推論,6500萬年前,原來曾經適合恐龍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氣候變得非常乾燥,大量的微量元素污染了恐龍的食物鏈,直接導致了恐龍蛋殼發生病變,使恐龍無法正常地繁殖後代。這個過程大約持續了20多萬年。
在挖掘現場,恐龍蛋化石周圍的清理工作已經基本完成,因為需要清理剝離,所以我們仍然無法看清這窩蛋的數量。專家們先在化石上鋪上細紙和白紗布,再均勻地在表面涂上石膏,以保護脆弱的蛋殼化石,避免在搬運過程中受到損壞。就在專家們小心地搬起這塊化石的時候,我們和專家幾乎同時聞到一股刺鼻的像臭雞蛋的味道。趙教授告訴我們,這就是恐龍蛋腐爛之後發出的氣味,在對恐龍蛋化石的考古發現中,經常會聞到這種氣味。
在南雄市博物館,博物館館長朱德林,向我們展示了一條長達三米多的恐龍肋骨化石。
除了恐龍骨骼化石,在南雄盆地還發現了大量的龜、鱷魚等動物的化石,這説明恐龍當時是生活在一個溫暖濕潤、草木繁盛的古亞熱帶環境中。
在南雄盆地發現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龜化石,它長1.17米,寬0.7米,厚0.35米。據專家介紹,這只龜化石幾乎是和恐龍化石在同一地點被發現的,如果隕星撞擊説成立,那麼龜也應該和恐龍同時滅絕。而實際上,龜這種物種至今仍然活躍在地球上,這表明,南雄地區的恐龍滅絕按照撞擊説是解釋不了的
專家們小心翼翼地把剛剛挖掘出的恐龍蛋化石搬回博物館,經過認真仔細地剝離之後,對化石深入的分析研究工作隨之展開。趙資奎教授從南雄盆地剛剛採集回的恐龍蛋殼中,發現了大量的微量元素,超出了正常值的好幾倍,這些恐龍蛋肯定是不能正常孵化的。
趙教授的結論顯然與流行的隕星撞擊説有很大的差異,那就是,含有大量微量元素的植物和水成為了“恐龍最後的晚餐”,而且這頓晚餐一直延續了25萬年。 恐龍滅絕之謎又多了一種説法。然而,關於“恐龍最後的晚餐”,科學界還沒有最終定論。恐龍滅絕之謎的研究,仍在進行著,仍然不斷地吸引著人類去破解。也許有一天,恐龍滅絕之謎將會大白于天下,而這個謎底就埋藏在廣東韶關的南雄盆地。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