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唐山《長城往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20日 16:33 來源:CCTV.com

  編導:茍博 攝像:李斌

  這張照片拍攝于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宛平城的巷戰戰場,畫面上這名單膝跪地的中國戰士是當時宛平城的一名守軍。他左手持槍,右手緊握一把大刀,在對壘的陣地上向不遠處日軍擺出蔑視的姿態。站在側前方的戰地記者冒著生命危險記錄下這一瞬間,因為就在快門摁下三分鐘後這名戰士被日軍子彈擊中。這名戰士的姓名已經無從考證,我們知道的只是他所屬的部隊——國民革命軍第29軍。證據就是手中的那把大刀。

  這是29軍第二次與日本侵略者交戰,4年前,他們就已經較量過。那時,29軍戰士的裝備仍是大刀。當時的交戰地點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的長城腳下。

  遷西縣位於北京市東南部200公里處,歷來是做北京的門戶。遷西縣境內蜿蜒著87公里的長城,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這段長城在歷史上顯得尤為重要。

  2006年夏日裏的一天,遷西縣的文物工作者正在對縣東北擦崖子村出現的幾塊石碑進行拓印。這塊石碑既沒有華麗碑頭,也沒有翰墨春秋的筆法。出現的只是幾列清晰的文字——泥水匠頭靳歪,石匠頭張八,工號頭謝三三。沒有時間,沒有地點,除了這些人名,再也沒有任何信息透露出來。

  這個人名叫劉汛濤,遷西縣學者,攝影家,拍攝長城已有30多年時間。在攝影的同時,劉汛濤也一直進行著遷西長城的調查、研究工作。

  因為石碑的發現地點就在長城腳下,經過考據,劉汛濤將它歸到長城特有的一類石碑之中——城工碑。


  這時,另一塊石碑的拓印已經結束,拓片上小字大多已經模糊,但這些姓名仍清晰可見。在第一排最右側有一個我們非常熟悉的名字——戚繼光。這個南方抗倭的將軍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明朝的邊防非常薄弱,軍隊極度腐敗,對於來自北方蒙古部落的進犯他們毫無辦法。那些蒙古騎兵常常越過長城燒殺搶掠。隆慶元年,朝廷為了抵禦蒙古人的進犯,將戚繼光從南方抗倭戰線上調至北方,堅固長城防線。

  由此推理,小碑上的張八在當年是修築遷西長城擦崖子這一段的石匠,謝三三是當年修築長城的工號頭,並且,他們都是在戚繼光的指揮下修築這段長城的。如此細緻的分段包修,尺寸統一,立碑存照,追究責任。讓今天的我們感到驚訝。

  最初的長城並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它只是一道磚石砌築的厚墻,並沒有敵樓。長城上的邊防士兵根本無法長期駐守。於是設計、改造長城成為戚繼光的當務之急,他在長城上每隔一段距離便會加蓋一所房子,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長城敵樓。

  敵樓究竟是怎樣設計的?崇山峻嶺之間的一座座堡壘是怎樣防禦外敵?我們跟隨劉汛濤向著遷西縣海拔最高的一座敵樓月亮城爬去。月亮城也是遷西縣境內保存最為完好的敵樓。

  學者劉汛濤

  這座山峰名叫八面峰是唐山地區的制高點,海拔811米,下面這座敵樓名叫月亮城,萬里長城自西向東而來,由此折向正南,這個城正好是一個拐點。現在我們正好站在關外的位置,這面這面全屬於關外,這個拐角朝裏,朝西南方向就屬於關內。

  我們可以想象,400多年前,駐守在這座敵樓裏的士兵就是站在這高山之頂向著關外了望,一旦發現任何風吹草動,立刻燃起狼煙烽火。或許他們認為自己站的太高,離月亮太近,思鄉之情使得他們將自己駐守的敵樓起名為月亮城。

  敵樓是戚繼光對長城最大的改動,這些弧形的箭窗既可作為戰斗室向外射箭,這裡也是駐守敵樓士兵的起居室。戚繼光在敵樓上加蓋了一間名叫樓櫓的小房子,士兵可以藏在其中了望敵情;因為當年的樓櫓大多為木質結構,時間的剝蝕使得它們早已不復存在。


  長城上的敵樓,大多是規整的正方形,但仔細觀察,這座建在險要高地上的月亮城在戚繼光的設計中並不是常見的正方形狀。因為兩面墻上的箭窗數量並不相同,靠近北邊的墻上只有一個箭窗和一個門,而西面墻上的箭窗竟然有四個之多。

  在遷西長城沿線,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類似于月亮城的敵樓。地形險峻本無法修建,但軍事需要又不得不建。當年戚繼光改造長城時,根據不同地形因地制宜,用智慧創造了這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建築奇跡。

  進入月亮城,我們更加清楚的看到它的內部構造。400多年前,為了最大程度的發揮敵樓的防禦功能,戚繼光不僅發明出長短不同的扁樓結構。並且連箭窗的設計的都細緻入微。

  學者劉汛濤 這個箭窗呈倒八字形,是非常典型的一種古代的射孔的射擊形式,這個射孔,敵人從外面放箭,他裏面的面積非常小,有利於防守。

  戚繼光設計的倒八字形箭窗充分利用了幾何學原理,圖中藍色部分為進攻敵樓的射擊範圍,相比之下,駐守敵樓士兵的防禦範圍具有明顯優勢。

  經歷幾百年風雨侵蝕,月亮城仍佇立在遷西縣的最高處。堅固,是敵樓最基本的要求。長城敵樓的堅固來自於這些堅實的青磚,但這些青磚在遷西縣並不只長城獨有。 這裡是遷西縣三屯營鎮,很多年前,文物工作者在這個小鎮上發現了長城城磚。

  三屯營鎮距離最近的長城也有20公里,長城城磚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文物工作者將出現在三屯營鎮不同銘文的青磚收集起來,結果讓他們震驚,在明朝萬曆年間,遷西縣三屯營出現過大量的營級軍事單位。從數量和規模上他們推測,那個年代,這些青磚曾經被用來建造一座巨大的城池。

  在史料中,文物工作者找到答案,三屯營在明朝時叫做薊鎮,薊鎮是當時明朝最重要的軍事基地,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裡是明朝都城最後一道防線。而當年這座城池的總指揮正是戚繼光。

  明朝時期的薊鎮地處防禦遊牧部落的前哨,耕田稀少。這時,一個棘手的問題出現了,修築長城和建造薊鎮總兵府需要上萬名士兵,他們必將消耗大量的食物。更重要的是,這些士兵最終將駐守在高山之顛的敵樓之中,如何維持他們長時間的食物補給必然是擺在戚繼光面前最重要的問題。


  這是戚繼光所著的兵書《練兵實紀》,其中詳細記述了戚繼光一生的軍事思想以及各個兵種、防禦體系的細節。在第六卷,戚繼光對每座敵樓應該配給多少人員、多少火器和彈藥都做了詳細的規劃,甚至對敵樓中儲存多少食物都有仔細的描述。在這裡,我們發現一種名叫棋炒的食品,這種棋炒就是當年駐守敵樓士兵每日的食品。

  在三屯營附近的集市上我們發現了一種特殊的點心,這種點心比起旁邊的燒餅在體積上小了很多。攤主告訴我們這叫棋子火燒。棋子的棋,與戚繼光的戚,似乎隱含著某種特殊的聯絡。

  攤主介紹我們來到附近的一個小院。攤位上的棋子火燒就是這戶人家製作出來的。

  這種火燒在最初和面時,就加入豆油、芝麻增強口感,還要在麵糰中包裹上鹹酥,最後通過燒烤製成。

  如果説出遠門的時候,因為這個好放,就可以當乾糧吃,就是走出好幾百里,它這個東西不愛壞,好保存,它帶上就可以總保持這種味道,這種味道它不會變,當時好比你吃一個吃不出來好吃,但是你越吃它越香


  體積小,易儲存,攜帶方便,這似乎是專為士兵行軍打仗而準備食品。

  幾百年來,敵樓士兵的棋炒一直流傳在當地百姓的生活中。如今的人們已將它作為點心食用。有人認為,棋炒並不是當地食品,因為北方點心的味道大多是甜味,而棋炒偏鹹;另外棋炒的體積遠遠小于北方點心。因為這種食品只出現在三屯營這座古代軍事重鎮上。在坊間有這樣一種説法,棋炒是一群南方士兵帶到這裡來的。

  這是作家柏楊所寫的《中國人史綱》,在這本書中中,曾經提到薊鎮軍隊中的確出現過南方士兵。在一次練兵中,突然天降大雨,幾乎所有的邊軍都一哄而散,只剩下一群浙江士兵紋絲不動。這樣的情景讓躲雨的邊軍大為吃驚。那群浙江士兵並不是一般的軍人,而是當時大名鼎鼎的戚家軍。從那時起,戚繼光便以這樣嚴明的軍紀操練著薊鎮兵馬。

  當戚繼光改造長城完工之後,軍隊得到正規訓練之後,一場的戰役改變了當時明朝邊防的格局。

  萬曆三天正月,蒙古朵顏部落分別派出幾路軍隊襲擾薊鎮長城。戚繼光並沒有正面迎擊,而是率領士兵從月亮城山下的青山關出發,包抄朵顏軍隊的後翼。這次戰役大敗朵顏部落。不久之後,部落首領親自來到喜峰口叩官請降,表示以後不再犯邊,納貢稱臣。

  這裡就是喜峰口。上世紀80年代,引灤入津工程開始建設,源頭的水庫就就設在喜峰口。上漲的水位淹沒了當年的敵樓,形成遷西長城一道奇特的風景。

  當年的戚繼光沒有想到在幾百年後,有一群中國士兵會站在這裡手持大刀,捍衛著自己的祖國。他們就是國民革命軍第29軍。這是喜峰口附近的一個小村落,村裏76歲的就劉國珍老人在兒時常常聽到他的父輩們提起29軍的故事。

  喜峰口青家溝村民村民:劉國珍

  這把刀是國民(革命軍)29軍在(喜峰口)老婆山跟日本軍他們在刺殺的時候,這時候士兵用的這把刀,那時候全是真刀,真砍這大刀還有豁口這都是砍的,在戰場上。另外還有這個,你像這個,這個子彈,這個彈皮,像這個,這裡面還都有藥呢。這些都是當時在山上撿的?都是在山上撿的,都是在戰場上撿的

  1933年3月4日,日軍佔領承德。之後分兵向長城各重要關口進犯。國民革命軍第29軍負責喜峰口沿線300余公里長城防守。

  喜峰口兩側群峰矗立,險要天成,長城依勢蜿蜒,華北賴以屏障。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如果喜峰口門戶洞開,日軍必長驅直入,後果不堪設想。

  國民29軍是馮玉祥西北軍的舊部。軍長宋哲元,下轄3個師:37師師長馮治安;38師師長張自忠;暫編第2師師長劉汝明。這支軍隊軍餉不足,裝備低劣。但29軍一直有尚武的傳統。他們為每位士兵都配備了一把大刀,以彌補裝備不足。這段珍貴的資料記錄的就是當年29軍士兵操練大刀的情景。 看上去士兵們的套路非常簡單,只有很少的幾種動作。但這簡單的動作卻非常實用。最常見的就是這刀刃向下,然後向上撩過頭頂,緊接著向下猛砍。這是專為日本士兵長槍上的刺刀而設計的。當刺刀刺向自己時,可以用刀背擋開刺刀,瞬間砍向日軍。

  我們跟隨劉國珍向著喜峰口的主要山脈老婆山尋去,那裏曾經是29軍大刀隊與日軍交戰最為激烈的戰場。

  在1933年3月9日夜晚,就在這裡,由500名戰士組成大刀隊,趁著夜色潛入喜峰口,士兵們揮舞大刀,用他們簡單的套路逢敵便砍,殺死日軍近300人。在隨後的日子裏,29軍以此夜襲、突襲的方式,共砍殺日軍5000余人。當時有日本報紙這樣講: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而遭受60年來未有之侮辱。

  喜峰口抗戰勝利的消息很快就傳遍了全國。這時,上海一位名叫麥新的音樂家寫下了一首歌曲——《大刀進行曲》,他將這首歌的副標題定為——獻給29軍大刀隊。

  烽煙不舉,狼煙消散,唐山境內長城的軍事防禦價值早已不復存在。長城內外同為一體,民族之間,早已千年干戈化玉帛。如今蜿蜒在山巒間象徵中華民族的萬里長城證明它腳下的這方凈土是一個包容萬方的地區。歷史的恩怨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只留下長城這本大書,讓人們翻看了無數遍而不厭。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