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新疆新和縣成立了一個由十一人組成的文物古跡考察小組,對索喀庫古城一帶進行再次的考察、研究。小組分成了兩個小分隊,新疆考古所副研究員張平負責帶領一個小分隊沿著土卡庫爾烽火臺向西前進。這一片遺址區是古代龜茲國的所在地,龜茲曾經是西域三十六國中的大國,文物遺存非常豐富,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沒有中斷過,所以這一次考察還會不會有新的發現,誰也説不清楚。然而,誰都沒有想到,一個在沙漠中沉睡了近1500年的歷史遺跡很快就要被現代人所喚醒!
據史料記載,新疆新和地區曾經是公元七世紀到十世紀初中國唐朝時期安西都護府屬下的一個重要的軍事鎮地,當時的駐軍有2-3萬人,屯田近十萬畝,索喀庫古城就是這個屯田的中心。但是當時人們居住的遺址區到底都分佈在哪、有多大的範圍,還沒有一個準確的結果。考察小分隊一邊走,一邊密切關注著四週的遺跡,期待有所發現。大家剛剛穿過烽火臺後,張平竟意外的在一片廢墟中發現了大量的陶片,這讓小分隊中的一員——新和縣副縣長邢春林感到異常的興奮。
唐代陶片的發現,説明這一區域可能會有人居住,為了證實這個推論,小分隊繼續向前尋找。果然,不遠處就出現一大片鹽水湖,古時候人們傍水而居,這更加印證了小分隊的想法。當時正值冬天,湖面上已經結了一層厚厚的冰,張平與考察小分隊穿過冰層,來到了湖對岸。這時,地面上一些彎彎區區的匍匐狀的植物,引起了新和縣旅遊局長劉金明的注意,他蹲了下來,仔細的辨別了一番。劉金明不僅對考古有一定的專業知識,還是一個農學研究人員。根據以往的經驗,劉金明斷定,這不是普通的植物。
古葡萄園中的葡萄藤上部因年代久遠已不存在,一些藤枝從沙丘中露出地面,高的約60厘米,矮的也有30厘米。強烈的沙漠風暴和烈日照射使它們的頂部被劈開了花,但它們依然頑強的挺立著。從地理狀況上來看,這百畝葡萄園很可能原來深埋于沙丘之中,後來在風的作用下,高聳的沙丘隨風移動,深埋於此的古葡萄園就顯露了出來。經過測量,這片葡萄種植園大約有15公頃。
經過最後的確定,這裡是中國已發現的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種植遺跡之一, 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 可以説這些葡萄樹就是古時候的葡萄樹王了。那麼現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是否還有葡萄樹王的存在呢?
新疆是中國有名的“瓜果之鄉”,瓜果品種繁多,一年四季幹鮮瓜果不絕於市。新疆民謠説:“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庫爾勒的香梨人人誇,葉城的石榴頂呱呱”,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個瓜果和瓜果之鄉。在收穫的季節,車站、巴扎、集市上到處都有賣瓜果的攤販,人們以瓜代茶,盡情品嘗著這些水果的美味。其中,新疆生長的葡萄最有代表性,而吐魯番的葡萄又最負盛名。
1967年,考古人員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掘出一些不同尋常的東西,這些陪葬品不是綾羅綢緞,而是古時候的一些食物,有餃子、點心、餛飩……由於吐魯番的乾旱氣候使得這些食物還能相當完好的保存下來,這其中人們驚喜的發現了葡萄,經過測定研究,證實這些葡萄來自公元六世紀,可能是目前保存下來的最久遠的葡萄之一了。
在距新疆3000公里以外的中國首都北京,另一個人同樣對葡萄癡迷之至,這個愛作畫的人,就是齊友昌,擅長中國畫的他尤其喜愛畫葡萄。他畫的關於葡萄的作品有近千幅,為了畫好葡萄,他曾到全國各地寫生,他在尋找中國最老的葡萄樹王,為了找到這棵樹他兩次走入新疆,最後成就了這幅八米長的作品。
齊友昌曾經去過的葡萄溝,維吾爾語把它叫做“尤布魯克”,意思是葡萄又多又好。它位於吐魯番市葡萄溝鄉,是火焰山西側的一個大峽谷,南北長八公里,東西最寬處兩公里,成片的葡萄樹和山坡上的晾房遍佈整個峽谷。葡萄溝居住著維吾爾、回、漢等民族,共5000多人。他們世世代代以種植葡萄瓜果為業。
以下的這些數字似乎可以讓葡萄溝這個名字更加具體,三百多公頃的葡萄園裏,每年出産鮮葡萄一千萬公斤,葡萄幹四、五百噸,葡萄的品種有無核白、馬奶子、紅葡萄等等,其中無核白葡萄是吐魯番産量最多的葡萄品種,它果粒橢圓、鮮亮碧綠、甘甜無比,中國漢朝時期,曾把它作為供品,獻給當時的皇上食用。為什麼吐魯番的無核白葡萄會這麼甜呢?
原因之一就是:無核白葡萄不是曬乾的,而是在晾房裏晾幹的,吐魯番的葡萄幹晾房是一種非常奇妙的建築。在葡萄溝的山坡上,或是家家戶戶居住的房子上都可以看到一座座兩層樓高的土坯建築,它的四壁鏤出密密麻麻的洞孔,好像是蜂房,這就是當地維族人借助火洲熱風吹拂,晾制葡萄幹的晾房,也叫“蔭房”。
每年的八九月份,當地人就把葡萄成串地挂起來,經過三、四十天的自然風乾,鮮葡萄就晾成葡萄幹了。除此之外,吐魯番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也是葡萄異常甘美的主要原因。
吐魯番盆地處歐亞大陸的腹地,周圍高山阻隔,氣流無法溝通,氣候乾旱少雨,又不易散發太陽能,從而造就了酷熱難消的吐魯番、火勢騰騰的火焰山。就是在這個有著“火洲”、“風庫”稱號的盆地中,很久以前便出現了大片綠洲,其奧秘之一就是在吐魯番盆地上布有人體血脈似的坎兒井群,吐魯番的坎兒井有近千條,總長度達5000公里。在吐魯番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千口井,萬口井,不如坎兒井,泉水清,河水清沒有坎兒井水清。數百年來,坎兒井就是當地人們飲用的主要水源,也是葡萄樹得到充分灌溉的保障。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優美的文字來描繪葡萄給人帶來的愉悅,美麗的維族少女帶來了珍珠般的葡萄,也帶來了最美麗的舞姿,她們輕盈的舞步,成了葡萄架下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在當地老鄉的指引下,齊友昌看到了眼前的葡萄樹王,可是當時他怎麼也不敢相信,這些就是長了一千二百年的葡萄樹。
吐峪溝的麻扎村據説是吐魯番地區保存最完整的維吾爾古老村落。村子依山傍水居住著69戶,400多人,全都是維吾爾族。吐峪溝的民居建築最具有神秘色彩,有人稱它是“民俗活化石”。他們以黃粘土制坯建成上下兩層的房屋,這些房屋中保存時間最長的已經有400年的歷史。這條街據説是以前最繁華的商業街,各地來往的客商都雲集於此,整個民居是中西文化結合的産物。窗戶由古老的桑木製成,尤其是上面的圖案,具有典型的西亞特色。在吐魯番地區最古老的佛寺建築遺址的注視下,這裡曾存在過一個喧鬧的世界。
村民的生活非常傳統,海力其汗從小就在這個村子里長大,現在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按照當地人的習俗,每個清晨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打掃自家的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海力其汗一家的生活主要依靠自己家種植的幾畝葡萄地,由於這裡年降水量僅有16.6毫米,蒸發量達到3000毫米,全年光照時間達3200小時,所以大家都説吐峪溝的葡萄是最甜的。
麻扎村的後山被綠色掩映,與吐魯番其他地方遮天蔽日的葡萄樹不同,這裡的葡萄依地面順勢而生,沒有一根葡萄架做支撐。據村裏的人講,2003年在這片地裏挖出了一條葡萄根化石,有可能是2500年前的葡萄樹。如果事實如此,那一顆葡萄樹就很可能是目前為止最老的葡萄樹了。可惜這個活化石現在已難覓其蹤,無法作出判斷。
對吐魯番種植葡萄的歷史,和對葡萄樹王的追尋,不是只有學者和藝術家感興趣,很多生活在吐魯番的普通人也試圖找出答案。石建國,兩年前從老家山西來到吐魯番,承包了一個30畝左右的葡萄園,在這裡搞起了圍繞葡萄的旅遊項目。雖然來吐魯番的時間還不長,但是在他的生活中,葡萄的繁衍聲息與他有著不可割捨的關係。
從一千年到四十年,葡萄樹王在每個人心中的定義都不相同,而在不同的地區,人們心中的葡萄樹王也不一樣。新疆和田地區有三棵樹王,被當地人視為聖物,其中就有一顆葡萄樹王。
和田位於崑崙山腳下,乾旱少雨,日照時間長,果樹的栽培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以“花果繁茂”著稱。三大樹王也是當地盛産果樹的代表。核桃樹王在三棵樹中是年齡最老的,已經有近七百年的歷史。奇怪的是經過多少年的風霜雨打,中空的大樹竟長得枝繁葉茂,每年可結六千多個核桃。和田核桃結果早,營養豐富。據説和田有個長壽村,村裏百歲以上的老人每天都喜歡吃一定數量的核桃。
無花果王的樹齡也有四百年了,年邁的它依然新枝勃發,果實纍纍。當地的維族人把無花果也稱為“神秘之果”、“福壽之果”,稱呼奇特,吃法也與眾不同。他們把果實拍扁後,整齊的碼在盤子裏,再用樹葉蓋上,據説這樣吃能保持果實的鮮美,具有奇特的功效。
這三棵樹中,最神奇的就是葡萄樹王了,而發現它的過程也極具偶然性。阿布來提走進買買提艾孜孜的家。院子裏的這棵葡萄樹就是當地的葡萄樹王了,一棵樹基本佔據了20多平方米的小院,盤根錯節的老藤互相纏繞。雖然年代久遠,但是葡萄架上的一串串葡萄就像珍珠般晶瑩。據買買提講,這棵葡萄樹已經在這裡生長了四百多年,可以稱為葡萄樹王。
買買提的爺爺現在已經105歲了,從他出生的那天起,就和這棵葡萄樹生活在一起,現在看到了自己家的葡萄樹成了遠近聞名的葡萄樹王,心中也有説不出的喜悅。其實,這棵樹能活到現在真的可以稱作是一個奇跡,多少次險些就被砍掉了。
院子裏的葡萄樹有了“樹王”的美譽,這讓買買提的生活也改變了,現在他每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多學習一些葡萄種植的專業知識,把這棵葡萄樹培育得更好。歷經風雨,這棵葡萄樹下買買提一家已經生活了六代人,葡萄樹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變遷,更見證了一個歷史的發展、變化……
又到了葡萄豐收的季節,吐魯番的人們又開始了年復一年的忙碌,年復一年的喜悅,到底有沒有葡萄樹王存在呢?在淳樸的新疆人民心中,這似乎並沒有更大的意義,葡萄樹王更像傳説中關於收穫和幸福的象徵,讓人們心中有探求,有企盼……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