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0月,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正在進行古建築的維修,一名工人在經過一座皇妃墓時突然發現了地面上的一個大洞,雨水正沿著這個洞往一座地宮裏流著。
由於地宮已經進水塌陷,文物部門決定對墓穴進行搶救性的發掘。這個因漏雨而坍塌的墓穴埋葬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許多人也把它稱作香妃,把這裡稱作“香妃墓”。進入墓穴後的徐廣源等人發現墓室已經被盜。
文物專家們在地宮裏邊,只發現了遺骨沒有頭顱,當時就有一種想法,是不是她的頭顱葬到新疆了呢。之所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在幾千公里外的新疆喀什也有一座墓葬,被人們稱為香妃墓。圍繞著是香妃還是容妃,是葬在清東陵還是新疆喀什,近百年來有了種種的假設與猜想。
新疆喀什市郊的一座墓地中,靜靜地安睡著阿帕克霍加家族的五代共72人。據史料記載,這個墓地是阿帕克霍加為他的父親修建的。霍加是當時的維吾爾人對男子的尊稱,麻扎是墓地的意思,所以這裡是阿帕克家族的墓地。而從什麼時候開始把這裡稱作“香妃墓”,現在已經沒人能講得清楚了。陵墓的裏面一個並不起眼的角落有一個墓堆,安葬著傳説中的“香妃”。
“香妃”這個名字何時出現,還不清楚。清朝官史中沒有這個名字。但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書籍中,已經出現香妃這個名字。之所以叫香妃,據説是因為她一生下來就身帶奇香。在香妃的故事中香妃是叛軍首領的小妾。事實上,真實世界裏的容妃家庭卻是平叛中的功臣。
18世紀中葉,新疆準噶爾部發生了內亂,清朝乾隆皇帝發兵征討。清軍抵達伊犁時,阿帕克家族幫助清軍平定了叛亂。1759年,清政府為表彰在平叛中立功的維吾爾族上層人士,讓他們陸續到北京朝覲乾隆皇帝。
傳説,在慶功宴會上,額色尹家族行參拜大禮:“謝聖上待西域臣民恩重如山,情深似海。”乾隆答道:“有功即登殿,休論東西南北。”大家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這時,買木熱 艾孜木緩步向前,立於殿下,答道:“無色也進宮,不分漢滿蒙回。”乾隆驚問道:“下邊答話者何人?”“小女和卓氏在謝萬歲之恩。”説著伏地叩頭,不慎把放在袖內的一枝沙棗花失落在地,素愛吟詩聯句的乾隆皇帝,脫口吟道:“小女子袖內攜花,暗藏春色。”買木熱 艾孜木見金碧輝煌的皇宮裏香煙繚繞,便答道:“萬歲爺金殿秉燭,明察秋毫。”乾隆聽後,深感這一西域女子竟如此才思敏捷,談吐非凡,十分歡喜,當即封為“貴人”。
輔國公額色尹的侄女進宮後先當了“貴人”,因為是和卓家族的人,便稱之為“和貴人”。這一年,她26歲,乾隆49歲。兩年後“和貴人”獲得賜名並晉陞為“容嬪”,過了6年又晉封為“容妃”。
宮中生活的“容妃”任然保持著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專門的廚師為她製作可口的飯菜。時令水果則都由地方官員及時進貢。有陜甘總督進獻的哈密瓜,有福建巡撫進獻的鮮荔枝。1760年,有40顆鮮荔枝運進了紫禁城,進宮才4個月的“和貴人”,破例嘗到了1顆。“和貴人”一定從鮮美的荔枝想到了老家芬芳的沙棗。可是“貴人”這樣的級別還沒有多少發言權,晉封為“容嬪”之後她終於表達了懷念沙棗花香的強烈願望。於是就有了從新疆烏什運送沙棗樹苗進京的事,這即使不是正式諭令,至少是有人打了“招呼”。
由於運送沙棗樹苗進京而爆發了烏什起義。這些事件本身是否存在關係,還無史料依據。要知道,容妃在清宮生活了28年,沒有一個人稱她為“香妃”。在《清史稿 后妃傳》中有關她的許多記載也從未將她與“香”字聯絡起來。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帝王之一的乾隆,一生中擁有滿、蒙、漢、維吾爾族嬪妃40多人。容妃進宮一方面成為了乾隆皇帝的妃子,另一方面也是乾隆皇帝出於團結維吾爾族上層人士的政治需要。
容妃作為民族和解的見證,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至於為什麼把容妃説成是傳説中的“香妃”,那是因為乾隆皇帝所有有名望的后妃中,只有這位維吾爾族女子能和這位傳説中的“香妃”拉上關係。在《清史稿 后妃傳》中有這樣記載:容妃,生於1734年,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就是説她死在宮中。而在香妃故事中描寫更多的是香妃刺殺乾隆的情節。
馱轎是喀什埋葬有香妃的關鍵性實物。在一本俄文書籍上也確實記載了馱轎來自京城,但馱回了什麼就不得而知了。在京城到新疆喀什的千山萬水間,馱轎完成了一個重要使命。
1892年,傳説中的香妃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但她的名氣卻有增無減,在清朝軍官蕭雄《西域雜述詩》一書中得到印證:“廟貌巍峨水繞廊,紛紛女伴謁香娘。抒誠泣捧金蟾鎖,密禱心中願未償”。蕭雄虛構了“香娘娘”回鄉探母的事,沒有她被害的任何情節。
紀大椿研究員認為香妃是人們給風流皇帝乾隆編造出來的故事,而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是追求好奇的人們根據容妃的籍貫身世創作的。是人們獵奇心理的一種表現。由於乾隆就這樣一個維吾爾妃子,人們都不十分了解,可以隨便寫。隨便寫出來的東西當然也就無從考證了。
1979年10月,清東陵裕陵妃園寢中,容妃地宮的勘查仍然在緊張地進行著,文物專家們沒有放過任何一個角落,仔細搜尋著死者的信息。河北遵化清東陵文物專家徐廣源站在棺床的前面,用鐵锨在灰漿裏面進行尋找一些東西。鐵锨在泥漿裏,碰觸到一個硬的東西,於是他伸手從灰漿裏邊捧了出來。一捧出來一看,就是一個頭顱,那證明了容妃,確實是葬在這個地宮裏邊。
這個頭顱後來經過專家鑒定,確係是一名少數民族女子。而在槨的正面及兩側殘留的一些手寫的文字,也清晰地表明了墓室主人的身份。
在全面清理地宮時,又陸續找到了一些遺物和隨葬品。吉祥帽和髮辮的發現説明是按照滿族風俗入葬的,因為清朝不分男女在穿戴朝帽時都要梳上長辮。而為了照顧容妃的宗教信仰,下葬時只用了槨而沒有用棺。所有這些説明了容妃葬于清東陵的事實。
有人説“香妃”旋風的源頭是由香妃像引起的,而掀起風波的源頭就是這幅香妃戎裝像。1914年這幅畫像曾被當作“香妃像”在紫禁城浴德堂展出。展覽的主辦者為這幅畫像配了文字説明,“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體有異香。”這繪聲繪色、圖文並茂的展覽,而且又是在皇宮裏展出宮中妃子的故事,實地實景,不能不令人信服。
作香妃採花圖,又稱“香妃洋裝像”,此畫現藏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像同樣沒有題記和落款,史書中沒有記載,來源也並不清楚。據傳為宮廷畫家郎世寧所繪,然而至今尚無確切資料證明這一幅畫像確為香妃。
“冰嬉娛親”也是一幅被傳為郎世寧所繪的畫,原畫藏于中國台灣省,畫中是乾隆皇帝與皇太后在氈帳中觀看冰上嬉戲的場面。遠處有三個騎馬的女子,前面的騎馬者傳説為香妃。這幅畫像因為只是人物的側面,所以並不被人們所熟知。這幅畫的真品據説藏于中國台灣某高官夫人的臥室中。也是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的一幅“香妃像”,多次被一些出版物用作封面。
畫像展現了香妃的不同面貌。但由於沒有史料依據,這些畫像究竟畫的是不是香妃,人們就不得而知了。畫像中畫的是誰?這些畫到底是什麼人畫的,它們又為什麼被當成香妃像,也許只有故事的始作俑者才能講得清楚。或許通過這些畫像人們會有所判斷。
新疆喀什的阿帕克霍加麻扎由門樓、大小禮拜寺、教經堂和主墓室5部分組成。主墓室在陵園東部,是整個建築群的主體建築,外面全部是用綠色琉璃磚貼面,並夾雜一些繪有各色圖案和花紋的黃色或藍色瓷磚,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莊嚴肅穆。正北是一座穹隆頂的教經堂,與門樓西墻緊連的是一座小清真寺,陵園內西面是一座大清真寺。整個陵墓集中體現了伊斯蘭教建築特色,是當地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見證。
有人説,喀什的香妃墓是香妃的衣冠冢,是這裡的人們為了懷念和見到自己的親人而做的衣冠冢。二百多年前的香妃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為了國家統一、民族和解,嫁到皇宮的義舉,在二十世紀初卻被炒得聲名大作。今天的網絡世界裏,“香妃”也同樣是熱門話題。一位署名“俠客”的網友説:香妃的出名是動蕩社會背景中的“犧牲品”;一位署名“追夢人”的網友説:“香妃”是一個“流行文化”。而另一位署名“挑戰者”的網友則説:尋找一個美麗傳奇人物“香妃”的答案,是我的快樂。我喜歡“熱門人物”的離奇。
面對是香妃還是容妃的爭議,面對著不同的香妃墓,還有種種關於香妃的故事。按説他們距今也不過200多年,搞清楚是不難的,可不知為什麼,偏偏出現了這麼多的謎團來。
新疆喀什阿帕克霍加麻扎,也就是香妃墓,陸陸續續經過三百多年才得以形成今天的規模。那麼在這些墓穴下面到底有沒有香妃的身影,如果沒有,它下面埋葬的又是誰呢?如果沒有真正的主人,那麼它的下面究竟埋葬的又是什麼?太多太多的疑問留給我們去思索....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