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疆之謎《石人之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3日 18:54 來源:CCTV.com

  2005年夏天,一件特殊的文物被人們從野外運到新疆博物館。對於眼前這尊高2.85米的石人,負責驗收的博物館考古部主任——王博,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作為一位在新疆從事了近三十年考古工作的專家,王博認為,這尊發現于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溫泉縣阿爾卡特墓地的石人,生動反映了自公元6世紀起活躍在北疆草原、尚武好戰的西突厥貴族武士的形象。

  根據王博的調查,在新疆遼闊的土地上,分佈著大小兩百多座石人,其中,數量最多,年代距離人們最近的,就是類似阿爾卡特石人這樣雕刻成武士形象的突厥石人。

  沿著新疆阿爾泰山北行,在喀納斯風景區一個叫阿貢蓋提草原的地方,矗立著十幾座形態各異,雕刻或精美或粗獷的石人。他們默默而立,見證了橫跨新疆的亞歐大草原幾千年來的風雲變幻。

  實際上,除了新疆的天山以北、阿爾泰山以南的廣闊地區,向東與之相連的蒙古國、南西伯利亞草原,以及中國內蒙古部分地區,向西穿越中亞腹地,一直到裏海和黑海沿岸,都存在著石人。他們沒有國界的區分,成為北方草原上一道獨特的風景。

  由於現在生活在石人地區的民族,無論是哈薩克、維吾爾,還是蒙古族都沒有立石人的習俗。因此,專家一致認為,石人的族屬,必須到古代民族中去尋找。在中國北方草原,曾先後生活過塞人、匈奴、突厥、回鶻、蒙古等遊牧民族,這些民族長期處在頻繁的遷徒和戰爭之中。

  其實,新疆石人的存在,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927年,由中瑞科學家共同組成的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新疆烏魯木齊柴窩堡附近發現了石人,併發表了照片。60年後,全疆文物普查期間,考古工作者在伊犁、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阿勒泰地區也都發現了不少石人。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面向東方太陽升起的方位而立,身後一般會有形制各異的石制古墓。現在,出於研究和保護的需要,這些石人大部分被保存到了新疆各地的博物館。

  由於沒有直接的證據,鑒定石人身份的問題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在野外尋找考古證據的同時,專家們也把目光投入到歷史資料當中。“表木為塋,立屋其中,圖畫死者形儀及其生時所經戰陣之狀”,這是中國古代史籍中,關於尚武好戰的突厥人的一段生動敘述。但是,就是這段不長的文字,謎倒了新疆眾多的文物考古專家。

  中國西北地區考古學的奠基人黃文弼先生,就推測認為:突厥人死後,一般葬于方形石棺墓之內。不僅在墓前樹立木雕像或石雕像作為紀年標誌,還要在石棺範圍內,建築一個木結構的祭堂,圖畫死者的形象和他生前所經歷的戰爭狀態。因為歷史久遠,大多數木結構祭堂已經消失,只剩下石棺裸露于野。還有這些石人,一如既往地守候在墓前。對於這種流傳很廣的觀點,王博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把文獻資料中的“圖畫”理解為“雕刻”,更符合草原石人的現狀。

  在《周書突厥傳》中,也有突厥人死後,要“于墓所立石建標”的文字記載,這説明古代突厥人就有在墓地立石的風俗,再加上,目前所發現的突厥石人身後,大多有墓地存在,這樣聯絡起來是否可以推斷為,墓地所立石人,刻畫的正是墓主人自己的光輝形象呢?

  保存在新疆阿勒泰地區博物館裏的這幾尊石像,一直被認為是比較典型的突厥石人,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右手持杯,左手握劍,石人之所以握劍,很可能就是因為突厥人有尚武的風俗,而它另一隻手托著一個杯子,則是一種權利的象徵。王博認為:刻畫石人的意義,大概是認為它具有通靈的作用,即使人死之後,他的靈魂也會依附在石人身上,只要石人不倒,他的靈魂就不會消失。

  近幾年來,王博一直在進行著一項艱苦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新疆境內發現的草原石人,進行類型學劃分、比對,從而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他發現:草原石人上雕刻的人像,遠遠不止突厥武士這一種類型。這尊不知被何人停放在樹林裏的黑石頭人像,雕刻的就根本不是武士,它的選材也十分特殊,似乎來自更遠古的時代。

  站在新疆阿勒泰市切木爾切克鄉的一處典型墓葬前,人們一定會有相同的發現:五尊立於墓東面、由黑色岩石雕成的石人,都不是常見的武士造型。石人的臉廓和眼睛,大都呈圓形,面頰上還刻有三角狀飾紋,其中一尊,經過考證,王博判定它還是一個女性石人。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考古學家已經注意到石人身後的這個墓地。在這裡出土的文物裏,有一類陶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這種陶罐呈橄欖形,上面雕刻著水波樣的弧線紋,經過比較,他們認為陶罐屬於一種叫卡拉蘇克文化的範疇。卡拉蘇克文化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左右,而突厥人生活于隋唐時代,它們至少有上千年的差距。這個發現,打破了新疆石人即突厥武士石人的論斷,無形之中,也印證了王博關於石人斷代的猜想。

  1976年春天,考古工作者在尼勒克縣的奴拉賽古銅礦坑遺址內,發現了一塊白冰銅錠。經測定,距今竟有3000年的歷史。隨後,伊犁地區陸續出土了一批青銅器,經與奴拉賽銅礦發現的白冰銅錠比較,它們都是由媽奴賽出産的礦石冶煉而成,由此也證明,新疆青銅時期的年代上限,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它與中原地區的青銅時代相比,幾乎出在同一時期,也就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的商代。

  在中國早期古籍《莊子逍遙遊》當中,記述有一極北之國被稱為“窮發國”,同時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著作《歷史》中説,阿爾泰山下居住著一種“禿頭人”、“禿頭”、“窮發”很可能就是指某個民族不留髮辮的習俗,意思相近,不謀而合。

  而這些黑石頭石人的典型特點,就是圓形的頭頂上沒有任何發飾,希羅多德的著作中還説:禿頭人長著“獅子鼻和巨大的下腭”,這種蒙古人中的臉型恰恰在這些石人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有意思的是,希羅多德説禿頭人在山中看守著黃金,而阿爾泰山的確自古以來就有金礦。當然,中外古籍對新疆青銅時代的居民稱謂多種多樣,把新疆早期石人都歸結為所謂“禿頭人”的遺留物,是否過於簡單呢?

  在西方史料中,曾把亞歐草原的一些早期遊牧部落稱作斯基泰人,國內部分學者認為,這正是中國先秦史料中提到的塞人。1981年在新疆新源縣鞏乃斯河南岸墓葬出土的這件銅武士,經考證,就是古代塞人的一個分支——尖頂塞人的遺存。銅武士最明顯的特徵之一是深目高鼻,具有某些歐羅巴人種的特點,這似乎説明塞人和禿頭人並不是一個民族。

  其實塞人也好,禿頭人也罷,作為新疆的古代先民們,他們都已經創造了歷史,都曾在這遼闊的大草原上創造了絢爛的草原文化。想通了這一點,眼前的石人仿佛又都有了生命,仿佛在冥冥之中保護著繼續生活在這裡的後人們。具有靈魂保護含義的草原石人,出現的根源,實際上就是對石頭本身的崇拜。或許正是這個原因,石人身後的墓葬一般也是用石碓壘砌而成。在這些石碓的周圍,還可以看到半隱半現的散石,其實他們是圍繞著石碓的同心圓,圓圈和石碓由放射狀的線條連接,它們構成的圖形只有站至高點上才能看得清楚。

  在某些墓地上,可能和石人並排或單獨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石柱。今天,出於保護的需要,它們大多被收藏在博物館裏,石柱上雕刻的基本都是鹿形圖案,因此就被叫做鹿石。鹿石上的鹿群具有抽象化的美感,更為奇特的是,所有的鹿嘴都被拉成細長的鳥喙,這種鹿身鳥喙的造型為神靈安上了翅膀。學術界認為,鹿石和石人可能屬於同一個時代,但相對來説,鹿石要早于石人出現,而且很可能就是石人的前身。

  有一種被稱為非典型的鹿石,因為石柱上只有一些抽象的符號,上面是三道斜線,中間是一個小圓圈,下面是一把劍。是否可以這樣理解,斜線意味著五官或者人臉,小圓圈則是脖子上的項鏈,而劍代表的部位正是下半身,這三部分代表的恰好是一個抽象的人體。

  薩滿教是一種以祖先崇拜為主的原始多神教。在中國,匈奴、突厥、契丹、蒙古等許多古代民族都曾經信仰過薩滿教。薩滿教相信萬物有靈,崇拜自然,最突出的特點是對祖先的崇拜。他們相信人死了以後靈魂不滅,祖先們雖然已經去世,但他們的靈魂始終和活著的人在一起。新疆草原石人和鹿石,就是薩滿教的一種表現形式。

  但是,也有人認為,那些高大的鹿石、石人,都是男性生殖崇拜的象徵。從新疆草原墓地石人的演變也可以看出,在青銅時代,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們,對男女始祖的崇拜是並存的,而到了隋唐以後,就再也看不到女性石人了,突厥人雕刻的武士型石人當中,就沒有發現一尊女性石人。就這樣,原始的生殖崇拜,開始逐漸演化為祖先崇拜。

  不管怎樣,正是這些石人,作為祖先崇拜和英雄崇拜的偶像,給予了草原民族精神的力量,並目睹著他們走上歷史的舞臺,再從歷史的舞台中慢慢消逝。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