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萍鄉《軍工奇人——吳運鐸》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13日 17:58 來源:CCTV.com

  編導 李明 攝像 趙煒濤

  吳運鐸,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工史上的一位傳奇人物。在他去世後,家屬遵照他的遺願,準備將他的骨灰撒到祖國的大江大河裏。然而,當時雖然與幾個部門進行了多次聯絡,但均未獲准。原因是他的骨灰不是粉末狀,內有特殊的金屬雜質。無奈中,家人只好將吳運鐸的骨灰埋在北京的長城腳下,也算是聊以一份心願。

  按照網上所留的地址我們尋找到了坐落在北京的吳運鐸紀念館。超出我們的想象,作為中國的保爾,吳運鐸紀念館竟是這樣的一個低矮院落。然而這幾間平房同時也是中國的另一位英雄模範人物雷鋒的紀念館。

  這位逝去的老人54年前當年只有21歲。1937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們憑藉著當時優良的武器裝備從空中,從陸地,從海上,對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武裝進攻,當時的將介石政府卻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國土淪喪,使中國軍民死傷無數,許多地方變為人間地獄,而當時共産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成為堅決抗日的武裝力量。這支被敵人稱為“土八路”的共産黨軍隊,他們即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也更談不上會有什麼外國軍事資助,戰場上許多戰士用的是自製的鳥槍土銃,長毛大刀,與日軍的三八大蓋步槍進行著殊死的搏鬥,而唯一能夠改善武器裝備的途徑,就是在戰場上繳獲敵人的武器來裝備自己,他們使用的武器五花八門被稱為“萬國牌軍隊”。武器彈藥的奇缺成為這支人民軍隊的最大問題。而此時在中國的皖南雲嶺,一位22歲的青年參加了新四軍,本想抗槍投身於轟轟列列的抗日前線,而新四軍的首長卻交給他一項特殊的任務。

  1917年1月17日吳運鐸出生在中國江西萍鄉的安源煤礦,當時的安源煤礦稱得上是中國早期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這裡有著當時先進的工業化生産設備,從這條巷道,一百年來往來穿梭的礦車不斷的把地下的財富運了出來,而從萍鄉也走出了好幾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高級將領和人民功臣。提起吳運鐸,萍鄉工人運動紀念館的老館長向我們講述了當年採訪吳運鐸時的一段回憶。

  看到這些轉動的機器,從這時起少年時期的吳運鐸便對機械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打風房中空氣壓縮機巨大的飛輪讓他認識到機器的力量,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長大後要當管機器的工人。

  珍藏于工人運動紀念館中銹跡斑斑的機器,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通過仔細的觀察,它竟然是在民國十年也就是1921年時,由萍鄉煤礦自己製造出來的一台蒸汽水泵,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萍鄉煤礦的技術工人,完全可以製造出槍炮武器。也正是這個原因,在礦山摸過機械的吳運鐸自參加新四軍後就與人民軍隊的兵工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並成為中國兵工事業的開拓者。1939年吳運鐸和戰友們在山谷深處建成簡易兵工廠,開始修槍、造槍。不久一批自製的步槍送往了前線,當時的兵工設備極其簡陋,加上缺乏經驗,生産中所處的危險常常不亞於作戰前線。

  死神的陰影總是與兵工相伴。1941年,為了修復前方急需的舊炮彈,吳運鐸準備從報廢雷管中拆取雷汞做擊發藥。雷汞是當時奇缺的一種敏感度很高的炸藥,輕微的擠壓和碰撞都會産生爆炸,為了預防發生意外,吳運鐸事先做了防範,他將雷管用清水浸泡了一個星期,因為完全被水浸濕了的雷汞是不會爆炸的。

  隨著華中抗戰形勢的發展,復裝的彈藥已經遠遠滿足不了戰場的需要,吳運鐸被派到淮南去創建一個子彈廠,造子彈談何容易?沒有設備他們就從廢鐵堆裏找出幾節鋼軌,在中間鑽上洞裝上模具,然後把鋼軌訂在案子上,就算是代用的“衝床”了。33台生産子彈的機器就這樣被製造出來了。年産60萬發子彈就這樣源源不斷的被送上了前線。在實戰中,子彈與手榴彈的威力相比,手榴彈的殺傷力遠大與子彈。但再好的投彈手也不過只能投出幾十米遠,怎樣將兩者的優點相結合,製造出更加實用的武器,吳運鐸接受了研製槍榴彈的任務。

  如今世界上已有盡百種的槍榴彈,由於它使用方便、具有多種戰鬥性能,已被作為常規武器裝備部隊,那麼吳運鐸當年研製的槍榴彈有是什麼樣子呢?我們從吳運鐸當年繪製的設計圖中看到了當時槍榴彈的原形。

  吳運鐸接受了研製槍榴彈的任務後,只找到了一篇介紹槍榴彈的文章,總共不到300 字,從中獲得的惟一信息是:槍榴彈是利用步槍發射的一種小型炮彈。

  通過夜以繼日地進行研究,他們將粗鋼棍鋸斷後掏空,製成槍榴筒,再將炮彈裝進槍榴筒內,用火藥高壓氣體把槍榴彈發射出去。當再次的實驗還沒有進行時一場與敵人的遭遇戰開始了,而僅有的兩發實驗彈也派上了用場,這讓日軍意識到,共産黨的軍隊擁有了新式的武器。這種專門用於攻堅用的簡易平射炮。在攻佔雞崗的戰鬥中,36門平射炮一齊開火,日軍在淮南津浦路四處修築碉堡群頃刻間土崩瓦解,在戰場上發揮了很大威力。

  隨著抗日戰爭的發展,前方對武器彈藥的要求越來越高,在10年的革命戰爭生崖中,吳運鐸帶著渾身的傷殘,隨兵工廠從皖南到蘇北,從淮南轉戰到淮陰、沂蒙山,繼而又渡海到了東北的大連。完成了實驗,製造戰場上所需要的一些常規武器的任務,為提高人民軍隊的戰鬥力作出了貢獻。

  1949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當中國人民解放軍受閱部隊經過天安門廣場時,雖然我們沒有在受閱部隊的行列裏看到吳運鐸的身影,但正是這些獻身於中國兵工事業的先驅們製造的槍炮子彈,在戰場上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百萬大軍,而最終取得了勝利。

  1953年7月北京工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把一切獻給黨》傳記體小説,它的作者就是吳運鐸,這本書的出版馬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這本書將作者參加革命前的貧困,饑餓,,沒指望,社會的黑暗動蕩,及此後走向革命義無返顧,身殘志堅,獻身革命,都留下及深刻的印象。其中書中的“勞動開端”製造槍榴彈“兩章的節選內容被選入語文教棵書中。

  吳運鐸從小就品嘗了貧苦的滋味,直到11歲時,才進了安源路礦工人工會辦的第三子弟小學唸書,在安源工人俱樂部,他從當時工人夜校的課本上了解到了什麼是階級,什麼是剝削,什麼是革命等一些進步的思想和革命理論,這為他日後義無返顧的參加革命起到了深刻的影響。

  當年萍鄉煤礦工人每天要做14個小時的苦工,工資很低。礦井沒有安全設備,工人的生活沒有保障。“少年進炭棚,老來背竹筒,病了趕你走,死了不如狗。”這首歌謠是對安源煤礦工人悲慘生活的真實寫照。1922年5月,安源煤礦和株萍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成立了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它是那裏的工人最早的工會組織。

  《把一切獻給黨》是吳運鐸一生真實的寫照。自它問世以來不僅在中國多次再版,影響了幾代人,而且被譯成七種文字在國外廣為流傳。雷峰生前最喜歡讀的書有兩本,《把一切獻給黨》和《鋼鐵怎樣煉成的》雷峰説吳運鐸和保爾是每個年輕人學習的榜樣,我要象他們那樣去做。 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筆下的保爾,早已成為中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1951年10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題為“鋼鐵是這樣練成的”的報道,從中國的保爾——吳運鐸這個名字傳遍神州大地。

  《把一切獻給黨》是吳運鐸一生的真實寫照。在新的歷史時期,他非常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應邀為學校、廠礦、機關、事業單位作報告不計其數;他經常通過書信、談心、捐款等方式,鼓勵殘疾青年自強自立,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1991年他被國家民政部、人事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授予“全國自強模範”稱號。

  吳運鐸曾經説過這樣一段話:“一個人生在世上,要吃要穿,維持生存條件,這是需要的。但如果只單純講究吃穿,不想艱苦勞動,不想為革命作貢獻,那就失去了人生的意義。”

責編:紅立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