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前,也是在這樣的一個六月裏,當安源煤礦的工人們像往常一樣在井下作業的時候,突然出現了一個意外的情況。大家的第一反應是煤層發生了坍塌事故。於是,甘書記一邊組織工人撤離現場,一邊馬上派人給上級領導打電話彙報請示。
大家一起爬到裏面這個塌陷的地方去看,最後發現了一個絞車房,在絞車房這裡發現了一部蒸汽的絞車。當時礦上正處於搶戰生産的階段,如果要停止工作把絞車挖掘出來,就要影響兩百噸的煤産量。於是挖掘絞車的事就被擱置了,這一放就是十七年。
事隔十七年後的今天,當年的人們在回憶起發現絞車的那一幕時,又讓我們有了意外的收穫。仔細我們圍繞這個絞車去看了之後,我看到了“漢冶萍公司”幾個字。
在安源煤礦紀念館裏,我們找到了存放在這裡的一本《漢冶萍公司志》。打開這泛黃的書頁,我們了解到“漢冶萍”中的“萍”字指的就是萍鄉的安源煤礦。而讓我們難以置信的是,一百年前就是這個看似不起眼的煤礦,卻承載著整個大清朝的富國強兵之夢。
為了更加真切地了解那段逝去的歷史,我們攝製組走進了安源煤礦,走下了這個已開採了百年的老礦井。因為礦井下屬於高危險作業區,對服裝有嚴格的要求。因此下礦前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換上工作服。這對第一次下礦井的我們來説,新奇之餘又有些不安。為防止井下的瓦斯氣體爆炸,所以下礦必須要穿純綿質的衣服,以免磨擦起火花。
分頭換好服裝後,我們來到一樓管理處領取礦燈,作為井下的照明之用。一切準備就緒後,我們在礦長和安全員的帶領下,我們一步步深入地下,走進了這個百年老礦,也走回到了它108年前的建礦之初。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及太平天國起義的衝擊,使得晚清政府搖搖欲墜。這時,清政府內部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認識到西方的軍事武器遠遠優於當時還以農為本的中國,他們力圖“師夷之長技以制夷”。於是,有識之士紛紛引進西方技術興辦了一系列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路械機船,無往非鐵。鐵之興廢,國之強弱貧富係焉。”張之洞最早意識到興辦工業離不開鋼鐵。當時得中國,還沒有一個真正的鋼鐵廠,鋼鐵完全依賴歐美進口,清政府處處受制於人。於是1890年,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上書光緒皇帝奏請開辦湖北漢陽鐵廠,並同時開採早在幾年前就已勘測到的大冶鐵礦。在籌辦了三年之後,被寄予眾望的漢陽鐵廠終於正式煉鋼投産。然而,剛一投産就出現了問題。
在此期間,張之洞也曾多次派人前往沿江各處找到了幾處煤礦,但都因為成分比例的問題,煉出的焦炭不適合煉鐵,只得從海外遠購英國、比利時等國的洋焦炭摻合使用,但路途遙遠,價格昂貴。煤的嚴重缺乏使得鐵廠的生産時常陷於停頓。投産兩年後鐵廠已經虧銀560萬兩。
甲午海戰失敗後,盛宣懷因為在戰爭中負責糧草而受牽連,從海關道員的位置上被貶下來,到京城做了一個閒官。 如果找不到煤礦,耗資六百萬兩白銀的鐵廠將成為一片廢墟。於是盛宣懷下定決心要在沿江鄰近的省份開闢新的煤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外國的礦師化驗比較後認為,沿江兩岸只有江西萍鄉的煤,灰份少,磺磷輕,最適宜煉鐵,是中國不可多得的好煤。於是,盛宣懷決定從萍鄉購買煤炭,經萍水河轉入湘江到湘潭,再轉運到漢陽。在今天萍水河邊的這條老街上,有很多老人都曾聽父輩們講過這條河道曾經的繁榮。
煤的來源雖然解決了,但是讓盛宣懷感到疑惑的是,同樣從萍鄉運來的煤,為何質量卻時好時壞。於是,他又派人到萍鄉暗中勘察,了解情況。為了減少中間環節,保證煤質。光緒十六年,盛宣懷會同張之洞奏明清廷,奉準採用西方技術開辦萍鄉煤礦。盛宣懷要在萍鄉開辦洋礦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引起了當地一些小煤窯主的強烈阻撓。開礦陷入了僵局。這是他突然想起了光緒皇帝曾經跟他説過的一句話。
而讓盛宣懷萬萬沒有料到的是,光緒皇帝給他推薦的這個人,正是他最寵愛的珍妃的老師,也是自己的對頭-文廷士。當年,文廷士因為得罪了慈禧太后,而被貶回江西老家。回家後他開辦了一些商號,在當地很有影響力。在分別以光緒和慈禧為首的帝黨和後黨的鬥爭中,各為其主的盛宣懷和文廷士也成了仇人。然而此時,為了開礦,盛宣懷還是來到了文廷士的家。
為了共同的強國之夢,昔日的對頭聯起手來,收買兼併了周圍的一些小礦井,把建礦的最佳位置就選在了今天總平巷的所在地,也是我們今天下礦的起點。從總平巷進來的這個水平巷道被稱為一水平,就是100年前採煤的工作面,今天已經作為進風的通道。
因為礦井下有易爆的瓦斯氣體,因此所有的管道都做了防爆處理。在我們此次拍攝中也專門配備了瓦斯安檢員,隨時測量我們所到之處的瓦斯濃度。到處都是黑暗,難以想象百年前沒有礦燈的時候,工人們是如何在這裡行進。走了八百米,我們終於見到了一處光亮。
100多年的持續挖掘,使得現在的工作面已經又向地下延伸了四百多米。從總平巷進來之後,海拔每下降一百五十米被稱為一個水平面。電鈴聲中,礦車緩緩駛來,它將載著我們接近今天的工作面,真正體驗礦井下的生活。安全員提示我們,絞車下降的速度會逐漸增加,要我們小心拍攝。
隨著絞車速度的加快,我們也越來越遠離光明,完全置身於黑暗之中,只有帽子上這點微弱的燈光投影還能讓我們感覺到下降的速度。大約五六分鐘後,我們已經下到了三水平的工作面。
早在100多年前,德國的礦師就已經勘探到,萍鄉地下的煤炭儲量豐富。採用西方技術開採之後,“日可出煤三千噸,月可煉焦1500萬噸。”從産量上來説,萍鄉的煤産量不僅能夠保證漢陽鐵廠的需要,剩餘的還可以遠銷到其他省份。但是水位並不是很高的萍水河卻承載不起如此大的運量。鐵路建成之後,大大加速了煤的流通。對煤炭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使得安源煤礦上迅速集結了大量的煤炭工人,最多時竟達到了一萬五千多人。
雖然礦工的工資在當時相對比較高,但是由於南方煤礦的煤層比較狹窄,儘管採用了機器開採,有些狹窄的地方還是要靠礦工用鎬頭來挖掘,工作條件極為艱苦。由於當時的工作環境簡陋,即使是在瓦斯含量很高的工作面上,工人也不得不用名火來照明,因此事故常有發生。一百多年過去了,現代的礦井無論在環境還是開採技術上都已遠遠超過當年,但是煤層透出的瓦斯氣體卻依然威脅著井下作業的安全。隨著我們的不斷深入,瓦斯安檢員的警惕性也不斷地提高。因為我們離採掘區的工作面越來越近了。
打開風門進入絞車道後,能明顯感覺到溫度和濕度的增加。就在這時,我們的攝象機鏡頭裏出現了異常,畫面模糊不清,我們頓時緊張了起來。這時,經驗豐富的吳科長消除了我們的顧慮。他説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濕氣太重的緣故,等離開這裡上了工作面以後就會好轉。情況也的確如此。
在爬上了一段狹窄的梯子後,煤終於出現在了我們的視線裏。不遠處就是採掘區里正在吃午飯的礦工們。
趁著休息時間,大家閒聊了幾句。 雖然在下礦井之前以對礦工們的辛苦早已有所聽聞,但是此刻的所見卻是我們遠遠沒有想到的。眼前這真實的景象才真正讓我們為之動容。或許,只有在這裡才可以看到世界上最黑的皮膚和最白的米飯。
在我們閒聊和拍攝的時候,旁邊的瓦斯安檢員卻一刻也沒有閒下來。半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很快就結束了,為了不影響礦工們的正常工作,我們儘快離開了工作面,開始了返程。
我們在礦井下的黑暗中已經待了兩小時零四十分鐘,行程四千多米。離總平巷口越來越近了,我們似乎從沒有像現在這般渴望過光明。在即將離開巷口的時候,礦下那些工人的身影再次浮現在我們眼前,可想而知,百年前第一代煤炭工人的創業一定更為艱難。大清的洋礦雖然沒能改變清朝滅亡的命運,但是由萍鄉煤礦、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合併而成的近代中國最早的鋼鐵煤聯合企業,卻開創了中國近代工業的新紀元。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