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支亮,是萍鄉市文化局的一名幹部,逛古玩市場,是他平時的一大愛好。一天,在一家不起眼的古玩店裏,他偶然發現了一隻木雕面具。面具的年代似乎已比較久遠,造型,則很像是某種野獸的面部,怪異的形象立刻引起了他的注意。
更讓他感到驚訝的是,店主隨即又從櫃台下面拿出了11隻類似的面具。端詳良久,對儺面具頗有研究的袁支亮,也拿不準這是些什麼樣的面具。他立即打電話向老朋友求援。老朋友迅速趕了過來。這位潛心研究儺面具20多年的老專家,一看到這12隻面具,也怔住了。
江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危遠輝説,不光在萍鄉,為了研究儺文化,他曾經走遍了全國所有保存儺面具的地方,但是這種獸形的面具,他還是第一次看到。古玩店的老闆説,面具是一個陌生人送來的,要了很少一點錢,沒留什麼聯絡方式就走了。這些問題,從送貨人那裏已經“無從查起”。
儺,這個字,對於許多現代人來説,已經比較陌生。但是,如果把時間撥回到幾百、上千年前的古代和原始社會時期,儺,在人們的生活中,可是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儺,用拆字法拆開,就是“人”、“難”,簡單解釋就是“人遇到難處求助於神靈”。遠古時期,人們無法理解各種自然現象,遇到疾病困苦,大多求助於神靈。那時,人們會戴上面具,裝扮成各種神靈,手舞足蹈,發出種種聲音,來嚇唬和驅逐各種病魔和鬼怪,祈禱神靈護佑自己,這種祭祀儀式就是“儺”。在古人的心中,每只面具都代表著一個神靈。儺神面具戴到臉上,自己的角色似乎也發生了改變,擁有了神靈的力量,去驅逐各種鬼疫。歷朝歷代,儺祭成為一種固定的儀式。從朝廷到民間,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隆重的儺祭儀式。
在江西萍鄉,至今還保留了這種源自上古的儺祭遺風。這裡,不僅村村戶戶用儺舞來歡慶節日、祈福納財,而且還保留了大量的古儺廟和儺面具。
危遠輝和袁支亮,在對新發現的12隻獸形面具研究後發現,萍鄉曾經發現過周代的儺面具和唐、宋以後的儺面具。但是,秦漢代時期的面具,還從沒有被發現過。
儺,在我國曾經延續了幾千年。遠古時期,人們崇拜的是動物圖騰,因此,儺面具中不乏動物形象。但是,儺,這種原始宗教崇拜,由於一直沒有形成嚴格意義上的成熟宗教,再加上人類認識的進步,人們的信仰對象不斷産生變化。儺面具也從遠古時期的獸形形象,逐漸變化為隋唐以後的人物化形象。但是,由於戰亂頻仍,隋唐以前的獸形面具不僅留存甚少,連史料也少有記載。
對於漢代的儺面具,在史料當中,只能從《後漢書?禮儀志》中發現些許的蛛絲馬跡。書中記載了“十二獸吃鬼歌”,內容是説:甲作、胇胃、雄伯等十二位神獸,分別吃十一種鬼疫。那時的人們雕刻了“十二神獸”的面具,在儺舞當中驅逐鬼疫。
同樣是“12”,那麼,新發現的這12隻獸形面具,是否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漢代“十二獸神”的形象呢?是否就是我們早已失傳的古代獸形面具的形象呢?為了探尋心中的疑問,危遠輝和袁支亮兩位專家開始了調查。
第一個探尋目標,是萍鄉的儺廟。走進始建於明朝的上栗縣石洞口儺廟,才開始發現“儺”、以及儺面具,在萍鄉人心目中的地位。在萍鄉,很少見到佛家的廟宇和道家的道觀,而這樣的儺廟卻是遍佈鄉間村落。
但是,在萍鄉,人們敬奉儺神,廟裏,供奉的卻是這一張張面目猙獰的面具。走進專門放置儺案的裏間,才發現儺廟供奉的儺神面具竟如此之多,在這一台儺案上供奉的面具就有一百八十多只。上百隻面具就代表上百個神。為了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萍鄉人的祖先沒有拘泥于一種宗教,而是把各種宗教的神靈,以及歷朝歷代的聖賢英雄,都納入到自己的信奉體系當中,尊為儺神,讓各路神靈各顯神通,集體護佑自己的家園和生活。萍鄉儺不僅儺神眾多、體系龐大,而且不少古代儺神面具都較好地保存了下來。在發掘整理的儺神面具當中,多是以人物化的形象出現。
龍汝東師傅,是萍鄉一名儺面具雕刻藝人。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只用香樟木來雕刻儺面具。萍鄉曾經出土過周代的石刻面具,據説周代以後也曾用過青銅面具。現存的唐宋以來的古儺面具,都是用香樟木雕制而成。
新發現的12隻獸形面具,其用料,也是香樟木。
然而,萍鄉另一位世代以雕刻儺面具為生的賴師傅,卻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12個新發現的獸面,年代沒那麼久遠。賴師傅認為,古代的面具形象都會比較抽象,線條粗獷、剛硬。而12個獸形面具,缺少抽象感,線條圓潤,應該不是古代的面具形象。他甚至認為,這12隻獸形面具,根本就不是儺面具。賴師傅説,為了保護這本神譜,他們家幾代人付出了無數心血。文革時期,為了躲避紅衛兵的查抄,賴師傅家曾經把那本神譜多次改變藏匿的地點。有一次,紅衛兵又得知了神譜的消息,前來查抄。賴師傅急忙當中,把神譜藏在了一隻破米缸當中,蓋上了雜物。並把家裏的一些木刀木劍交給了紅衛兵,躲過了查抄。據他説,前兩年,國內外多位儺文化方面的權威專家,曾經找到賴師傅,想一睹祖傳神譜的廬山真容,但賴師傅卻一直密不示人。賴師傅説,他們家世代遺傳下來的神譜,記載了一千幾百個像這種冊頁上的儺神形象,可以説是儺神的“形象大全”。但是,他在神譜上沒有看到12隻獸形面具這種形象,據此,他認為,這12隻獸形面具不是儺神面具。
一提起舞蹈,許多人會想起三步、四步,交誼舞、迪期科。不知道會有多少人知曉我國古老的舞蹈——儺舞。 在萍鄉的每個鄉村,都可以感受到儺舞的粗獷氣息。連小枧村的婦女們也組建了一隻儺舞隊。逢年過節,嘉賓來臨,她們都要戴上儺面具,跳起鏗鏘有力的儺舞。戴上面具跳舞,是儺舞的主要特徵。在古人看來,每個儺面具都代表著一個神靈。當舞者戴上儺面具,他就已經與神靈、與天地通靈,就可以擁有神靈的力量,代表儺神為家庭、為百姓去驅逐疫鬼。
其實,要真正體會儺舞的鏗鏘,還是要看男子的儺舞。古時候,女子不僅不能跳儺舞,連面具也不能觸摸。是的,也許男子戴上儺神面具,更能代表神靈的陽剛和力量。在神與火的力量交融中,在響徹雲霄的鑼鼓聲中,有了這麼樸實有力的動作,什麼樣的鬼疫嚇不跑!經過漫長的歷史發展,儺舞的宗教色彩越來越淡薄。現在,萍鄉人跳儺舞,更多的是一種民間習俗和節慶娛樂。
專家介紹説,現在的儺舞,雖然宗教色彩已經淡化,但是,還依然保存著遠古遺風,儺舞的舞步明顯體現著這一特徵。儺舞,正是因為一直保留著古代舞蹈的風貌,而被稱為“中國舞蹈的活化石”。
既然儺舞與儺面是“孿生兄弟”,那麼從這種舞蹈“活化石”當中,能否為新發現的12隻獸形面具,找出歷史的信息呢?12個獸形面具,到底,是不是漢代的“十二獸神”形象呢?科學是嚴謹的,對於這個課題,目前還在進一步研究當中。
其實,就像一些儺文化專家所説,考證清楚幾個面具的年代,也許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這種考證過程,能讓我們再一次觸摸到我們遠古文明的靈魂。
感謝這些鄉村,保留了像儺這樣的文化,讓我們能夠在紛繁多變、多元文化交融碰撞、現代城市文明膨脹發展的今天,還能夠觸摸到我們的遠古文明,了解我們民族的傳統和歷史。這,會讓我們在現代的紛繁和喧囂中,多一份歷史的冷靜,和文明的靜默。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