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鐵道部一位領導的辦公桌上收到了一封不尋常的快件,當傅志環拆開封信,一時驚呆了,原來是一封血書。血書的內容是“昔日高原鑄輝煌,今日請戰上青藏,甘灑熱血寫春秋,誓與青藏共存亡”,信的落款是中鐵二十局全體職工。
2006年5月,記者沿青藏鐵路來到了這裡“風火山”,風火山海拔5010 米。這裡一天有四季,常年刮大風。所以當地人取名風豁山,50年前,暮生忠將軍率領的築路大軍在翻越風火山的紅土嶺時,遭遇風火山獨有的“滾地雷”,滾地雷就是打雷時從山上滾落下來的火球,暮生中一時感慨,便在這裡立下路牌,改名“風火山”。
在距離風火山路牌1公里的地方,我們找到了風火山隧道,這個隧道,就是5年前二十局職工以一封血書請願要來修建的隧道,也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隧道,隧道軌面高度為 4905米,風火山的坡度並不高,從隧道到山頂的垂直距離也只有200米,但是從隧道口走上山頂,我們花了足足半個小時的時間。因為每走大約十步路,我們都要停下來喘口氣。此時我們有些迷惑,中鐵二十局職工為什麼要以一紙血書來,爭取這樣一個高寒缺氧,環境惡劣的工程呢?
在風火山觀測站對面的山樑上,有一段485米長的鐵路實驗路基,這是世界上唯一段沒有鋪鋼軌的路基。從1959年起,中鐵20局的前身,鐵道兵鐵十師曾經三上青藏高原,鐵十師的腳步一直從西寧邁到了風火山,不僅留下了這段海拔最高的實驗路基,還攻下了當時海拔最高,條件最艱險的關角隧道。在二十局每一個老鐵道兵的血脈裏,都流淌著一分割捨不斷的青藏情節,四上青藏高原,拿下風火山標段,是二十局一場延續了50年的接力賽的最後一棒。也是鐵十師老鐵道兵一場半個世紀的鐵路夢。
風火山隧道地處五道梁和沱沱河之間,是整條線路中的重點控制工程,也是全線中海拔高度僅次於唐古拉山地段的標段。半個多世紀以來,崑崙山,風火山,唐古拉山,這一座座巔峰道天然屏障,橫亙在青藏高原之上.阻擋著人類文明的腳步.也挑戰著青藏鐵路建設者的信心.其中崑崙山,風火山,這兩座海拔4000米以上,地處凍土地帶的山系,由於落差,繞行半徑等一些設計原理的限制,成了青藏鐵路難以逾越的巔峰,穿越這兩座凍土巔峰,是青藏線全線貫通一個無法回避的方案。
而其中地處5000多米高海拔越嶺地段的風火山隧道,地質情況複雜,自然環境極其惡劣,這個號稱世界第一高隧的工程在設計和施工上又沒有任何可以參照的經驗,但是這個隧道能否貫通,卻關係著青藏鐵路整條線路的成敗。
況成名當時是中國鐵建20局負責風火山隧道施工的現場指揮長,37歲就被被委此重任本來應該是件高興的事,但是在三次進京和查閱了大量有關風火山的資料以後,礦成名卻預感到,這全局職工用血書換來的工程不僅不是塊肥肉,相反倒是塊難啃的硬骨頭。
對於第一次上高原的況成名來説,這只是高原送給他的一個小小的見面禮,隨著高度的逐漸攀升,況成名才真正嘗到了高原反應這道大餐的滋味。
此時頭疼欲裂的礦成名唯一的念頭就是趕緊找到洞口,儘快下山,可是他並不知道,高原反應除了頭疼腳軟,還有一個典型的特徵是反應遲鈍,思維紊亂。而正是這道菜,幾乎摧毀了這個指揮長的信心。
礦成名沒想到二十局幾千人用熱血換來的竟然就是這麼一座冷山,和風火山的第一次交手讓況成名意識到,在這裡等待他們的將是一場戰爭。2001年6月20日 ,礦成名帶著他的先頭部隊拉開了這場戰爭的序幕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營寨還沒有扎穩,但是工期在即,這第一仗還是要打的。
在海拔4000米以上,步行行走就相當於在平原上負重一個25公斤的面袋,而此時每個施工工人還要背負一個2。5公斤的氧氣瓶,再加上隧道內粉塵大,氣壓更低。工人體能下降,所以施工工程變的極為艱難。
況成明吸上兩個小時,你就回去充氧,打氧氣瓶,用氧氣瓶充,充了以後再回來幹,你説一天能有多長時間,而且這個氧氣瓶從格爾木350公里源源不斷往上拉,成本大,功效低,那像這麼幹下去,風火山隧道能不能打通都是個問題,
當時除了缺癢造成的施工進度緩慢以外,由缺氧引發了各種類型的高原病,也在隨時威脅著工地工人的生命和礦成名接近崩潰的神經。
採訪丁守全有一天我和指揮長況長明同志到風火山去查鋪,這時咱們就碰到一個民工,,他是典型的一種興奮,興奮得什麼,當時是零下二十多度,他就穿的衣服幾乎是沒有,在外邊跑,人都攔不住他,就攆他,他就不吃飯,結果我們到那一看,這個傢伙是一個典型的高原反應,是缺氧引起的興奮症,當時就用救護車給他往山下送,一過崑崙山,一過西大灘馬上人就好了,上邊又是打又是跳,幾個人按不住他,在救護車上,到格爾木完全就好了。
站不住,就打不贏,而風火山隧道是整條線路的重點控制工程,它能不能及時貫通關係著整條線路的施工進程。此時,缺癢問題是擺在他們面前的真正大關 ,而能不能闖過這一關,關係著這支隊伍的生死存亡。就在礦成名望著隧道入口一籌莫展之時,一張名片讓他看到了一線生機。
當時因為烽火山是全線缺氧最嚴重的標段,國內外有十幾家企業到二十局推銷制氧機,但是大部分制氧機經過現場實驗並不能適合高原作業。只有北京科技大學研製的制 氧機,開機時間最長,制氧率最高,制氧方法經濟便捷,但是當時北科大只有小型的制氧機,無法滿足風火山大規模作業的需求。
當時24小時瀰漫式供氧,在隧道的掌子面,就像我們的淋浴一樣,澡堂的淋浴一樣,當時在這個局部形成一個氧簾,氧含量隧道掌子面提高2至4個千帕,就是4905米的關角隧道在那個地方降低1200米,職工就相當於在拉薩工作,這一下大家都很輕鬆了
有了充足的氧氣,施工速度由之前的每天成洞2米加快至每天8米。除此之外,還在隧道內設置了隧道氧吧車,保證了施工工人可以隨時在隧道的任何位置吸到氧氣。風火山的工人終於在全線率先卸下了氧氣瓶,輕裝上陣了。
這場青藏線上的巔峰之戰,與天鬥,礦成名終於贏了,接下來的第二個回合該輪到他與地鬥了。風火山,聽其名,觀其色,讓人不由得把它和小説裏那熱浪滾滾的火焰山聯絡在一起。但是這座看上去一片火熱的山,其實是一座隱藏在火紅外殼下的冰山。
採訪李指揮10月12號我們開始進洞 ,進洞第一炮打響,挖出來的全都是白花花的冰,所以所有的技術人員,原來考慮的有一定的思想準備,就是説考慮它裏邊是凍土,凍土的話,我們想最起碼裏邊有凍岩,有土,有岩石,但是其實第一炮炸出來以後,裏邊的土和岩石的含量是非常低的
望這這些白花花的冰層,在場的人都傻了。因為他們都明白這些冰融化之後將帶來的後果。 在我們開挖隧道的過程當中,我們一開挖這樣對它本身有一個擾動,然後我們的外界空氣馬上就進去了,然後這溫度它也會隨著會進去,溫度一高以後,高到一定程度,那可能我們的凍土,我們的冰塊都會融化,包括我們岩石中間有縫,縫裏邊有裂隙冰,它都會融化,一融化以後,它馬上這個凍土可能就滑塌,我們有個名詞叫熱融滑塌,就是受熱以後它就融化了以後,然後整個連凍土,連冰塊,連泥什麼都滑下來,我剛才講了,如果在這個隧道裏邊的話,有可能會造成,熱融滑塌的話,可能造成塌頂,整個隧道那個地方就塌陷,
為了防止冰層的融化所造成的地質坍塌,就必須要保持開挖面長期處於低溫狀態,但是降溫雖然保證了冰層的穩定,卻給下一步施工造成了一個難以調節的矛盾。
風火山隧道是青藏線全線的標桿工程,而工程質量,也一直是二十局生存和發展的依靠。雖然面對的是越來越緊迫的工期,但是礦成名毅然決定停工。組織人員集中攻破這個難關。經過技術人員大量的實驗。生火爐,遮陽棚,土辦法,洋招數一起上,試圖摸索出一個解決矛盾的方法。
但是經過多次的測驗,測試以後,實踐上我們實踐證明,摸索出來,隧道裏邊施工,要解決這兩個矛盾,解決這一個矛盾,那就是把隧道的溫度一直要保持在正負5度之間,低溫不能低於負5度,低於負5度以後,我們的混凝土施工質量就保證不了,它就凝結凝固不好,高溫的話不能高於正5度,高於正5度以後,我們的凍土,我們的凍土層,冰塊它就要融化,融化又可能造成熱融滑塌,所以經過我們反復的多次試驗,終於摸索出來,洞內的施工溫度就是保持在正負5度之但是烽火山隧道長 米,洞內空間太大,進出口因為有施工作業車不斷進出也無法封閉,要保持這麼大的一個空間恒溫在正副5讀之間,並不是見容易的是。
就是給整個隧道裝了一個大型的通風空調機組,整個主機就在洞外,洞外這個地方安裝著,如果隧道的溫度高於5度了,我們這邊馬上就調節,給它裏邊送涼風,讓它溫度降下來,如果溫度低於負5度了,我們馬上就要送熱風,讓它的溫度回升上來
攻破了高原缺氧和凍土這兩大難題,風火山隧道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從南北兩個方向向中心推進。在這個世界第一高隧裏,防水,保溫,冰面爆破,這一道道極富挑戰性的工藝難題激發出了二十局鐵路人的創新靈感和建設激情。
這一天的夜晚,二十局風火山的駐地顯得格外安靜,二處指揮部的燈光卻徹夜未滅。因為第二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淩晨十分,烽火山將炸響貫通的最後一炮。此時,負責出口一方二處處長羅宗帆和幾個隊長正在策劃著一個特殊的行動。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