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鐵路上一座很普通的橋,與同在青藏線上那些鼎鼎大名的橋相比,它普通到甚至沒有名字,但是在當地藏民的心裏它有個名字叫友誼橋。這座橋位於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二十局負責修建的風火山路段,而這段路就修建在崑崙山腳下。
崑崙山被稱為萬山之祖,千百年來,這裡的藏族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2003年,當鐵路修到這裡以後,牧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每年的六月,是這裡由春牧場轉往夏牧場的季節,但,這個夏天,因為一條鐵路,這個延續了千百年的習慣要被打破了。 這段鐵路在設計和施工時,考慮到當地的實際情況,留有動物通道,但牧民的牛羊卻怎麼也不願過涵洞。
看到羊群不得不冒險跨過路基,村民們都很著急。
給放牧帶來不便的涵洞已經被炸掉,因為這座普通的鐵路橋,牧民又恢復了他們平靜的生活,心存感激又不善言辭的他們一直在等待一個回報的機會。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
2003年5月的一天下午,丁守全他們剛剛巡視完工地。在回營地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雪,因為布巴力及時將丁守全他們送往了工地醫院,最終避免了一次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傷害。
也就是在這一年過藏曆新年,老書記瑞簿和布巴裏他們邀請二十局的同志一道過年時,提出要給那個新修的橋起名為友誼橋,但鐵路部門認為,這是鐵路建設者分內的事。因此,這個橋到現在也沒有名字。
正如芮藏所説,以何種方式銘記這段友誼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青藏鐵路本身就是一座友誼橋,是架在藏族同胞和鐵路建設者心中的友誼之橋。
唐古拉山,藏語意為“老鷹也飛不過去的高山”。 青藏高原上的這座神山在幾乎將萬物封凍的同時,以她特有的純凈,凈化著人們的心靈,純潔著美好的愛。 堅硬 、冰冷一如雪山的鐵路,同樣不缺乏兒女柔情。我們的男主人公是位回族小夥子,名叫白銀,家住甘肅。修青藏鐵路時,他是中國鐵建二十一局的協議工。兩年前他娶了當地的藏族姑娘德吉,如今他在高原安了家,説起他們的結合,還是青藏鐵路做的紅娘。
白銀最早開始留意德吉是源於德吉對鐵路的好奇心。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如今,白銀已經完全與高原融為了一體,説起現在的生活,白銀的幸福感溢於言表。
現在,這對因為鐵路而結緣的夫妻正期待著鐵路能帶給他們更多的幸福。
隨著青藏鐵路向著高原深處的推進,唐古拉山正在完成著一次角色的轉換,她正在由阻礙民族間相互交融的天然屏障轉化為一個見證者,她見證著民族間不可逆轉的相互接近,融為一體,無法分割。
這些正在上語文課的孩子們是唐古拉山完全小學的學生。在青藏線上,像這樣的學校有很多。這個完全小學是其中最大的,有將近一百個不同年級的學生在這裡上課,但就在四年前,這裡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為辦學經費短缺,學校條件不好,大多數學生家長寧可多花錢,跑遠路,讓孩子到縣裏的小學去做寄宿生。在2002年的時候,學校因為生源不夠,面臨關閉的尷尬境地,而那些沒有多餘的錢去上寄宿小學的學生們,將成為失學兒童。
就在這一年,中國鐵建十六局施工到了這裡。
正是因為這種感情,使得中國鐵建十六局的職工們決定挽救這個瀕臨關閉的小學。
就這樣,很多孩子又回到了學校。如今,在當地,已經很難見到閒逛的適齡學生了,而這一切的動因,最初是因為一個生長在高原的孩子特有的純凈雙眸。
同樣被這種雪峰般純凈的眼神打動的還有中國鐵建十九局職工李軍。
當時,那種眼神給李軍的震驚讓他久久難忘,促使他此後不久,到那曲福利院資助了一雙藏族孤兒,他們是兩兄妹,哥哥叫羅祖,妹妹叫卓瑪。 當我們趕到那曲福利院採訪時,正值星期天 孩子們正在上自習課。
孩子們下課了,我們應羅祖和卓瑪的請求,撥通了李軍的電話。如果不是接了這個電話,孩子們還不知道他們的幹爸爸已經離開了西藏調往廣西工作了。孩子們始終覺得他們的幹爸爸還在青藏線上,就離他們不遠。這也是李軍的一種良苦用心,他不希望孩子們因為知道自己的離去內心産生無依無靠的孤獨感。
當初在青藏線時李軍所在的十九局五公司負責西藏那曲地區的施工,當他得知那曲地區有個孤兒院時,他在心中做了一個決定。
李軍之所以在電話裏對羅祖説要照顧好妹妹,是因為,卓瑪患有小兒麻痹症。一年前給卓瑪做的手術很成功,現在她已經能脫離開雙拐行走了,但卓瑪手術的那段時間,是李軍最不願意回憶的一段時間。
李軍怎麼也不肯相信,就在三個月前,還和他們一起拍了全家福的大女兒李曉婷會得了癌症。病魔奪走了李曉婷的生命,奪走了李軍一個聽話、懂事的女兒,奪走了羅祖和卓瑪的一位好姐姐。
在羅祖和卓瑪閒暇時,他們最愛看李曉婷寫給他們的信。每次他們看著信想象著這位異姓姐姐的樣子,想象著和姐姐見面時的情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這個姐姐已經離他們遠去了,這封信是姐姐留給他們惟一的遺物。
李軍的事跡很快在網絡上被傳開了,雖然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但大多數網民的理解和支持還是讓李軍備感欣慰。
李軍是不幸的,因為他失去了女兒;李軍又是幸運的,他得到了藏族兒女的親情。千百年來,漢藏兩族一衣帶水的情誼,是血濃于水的親情。
拉薩河不知疲倦的流淌著,滋養著生長在這裡的人們。青藏鐵路的最後一個工程——拉薩河特大橋正是橫跨在拉薩市的母親河上,拉薩河特大橋無論從規模還是工程難度上都不是最大的。但她卻是青藏線上最漂亮的一座橋。這座橋與布達拉宮遙遙相對,而布達拉宮是拉薩最神聖最著名的建築之一,所以,鐵路設計部門對拉薩河大橋的造型設計格外重視。
按照鐵道部黨組的要求,要把拉薩河特大橋建成與布達拉宮相匹配的標誌性建築,因此,引橋的橋墩採用了高原特有的植物——雪蓮花的造型。主橋橋墩則被設計成牦牛腿的形狀,而主橋的護欄由三個拱型鋼管組成,她是拉薩河特大橋獻給布達拉宮的哈達,也是青藏鐵路獻給拉薩人民的一條潔白的哈達。
潔白的哈達代表藏族同胞最深厚的情誼,正因如此,哈達經常和經幡一起,飄動在雪山之巔,成為他們獻給神山的最聖潔的禮物。今天,當藏族同胞們將哈達係在鐵路建設者的胸前時,兄弟民族的血脈親情也被緊緊地係在了一起。
青藏鐵路被藏族同胞比做高原哈達,在他們看來,這條蜿蜒千余公里的鐵路就是全國人民獻給藏族同胞的哈達,雖然她無法像真正的哈達那樣係在人的胸前,但是,她將係在藏族人民的心裏,和青藏高原上的神山聖湖一道見證歲月的滄桑,見證中華大家庭裏各民族間源遠流長亙古不變的兄弟情誼。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