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易曉斌 攝像:張禾 DV攝像:楊海平
在觀眾的注視下,楊海平師傅和往日一樣,又走上了這條鐵索。他表演時所踩的這條鐵索長約三十米,與地面的垂直距離是50米。從2000年開始,楊海平每天都要在竇圌山這兩座山峰之間的鐵索上,表演三到五次。對於楊海平來説,在搖擺不定的鐵索上表演仙人指路、白鶴亮翅、倒挂金鉤這一套武術動作,早已經是輕車熟路,如履平地,但對於那些第一次看到這種表演的觀眾來説,實在是一種神經上的刺激。
傳説古代有一個叫竇子明的人在這山上修道成了仙,這山後來就被叫做竇圌山。從空中看,山頂三座山峰拔地而起,只有一座山峰有路可上,其他兩峰四面峭壁,無路可通,只有索橋相連。
現在楊海平表演所在的竇真殿,已經相當殘破了,文物管理部門幾次打算對它進行維修,但是因為不知道如何將大量的施工材料運送上山,最終不得不放棄了這個計劃。兩座山峰相距三十米,鐵索橋懸空五十米,古人是如何把鐵索搭上去?又是如何在絕壁上建造了這座竇真殿呢?
這些鐵鏈在兩座山峰之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年的風吹雨打,多少人的手扶、腳踩,如今看起來磨損的已經相當嚴重。很多地方都有了明顯的凹槽。
這是挂在手鏈上面的,雍正十年二月十九日,監造鐵匠楊玉賢。還有工匠的名字,責任人。
是這條鐵索橋的存在,使竇圌山兩座山峰之間沒有成為天塹。然而古人為什麼要把鏈條設計成這個樣子呢?
打成扁平以後,安裝的時候也安成扁平這個樣子,安裝以後,就是踩上去比較安全,比較平穩,就不像這種圓的容易滑下去。像這樣踩上去,很平的。
雖説古人把腳鏈設計成扁平的形狀是為了方便人們在上面行走,但是身處五十米的高空,腳踩鏤空的鐵環,周圍沒有任何護欄,多數人會頭暈眼花。我們很好奇楊海平表演時,他眼前能夠看到些什麼。於是我們請求在他身上固定一台攝像機,讓普通觀眾能夠分享一下50米高空中翻轉倒立時的視覺感受。
在鐵索上摸爬滾打了六年的楊海平現在也開始帶了徒弟。當年因為一時好奇他走上了鐵索,既沒有人保護,也沒有保險繩。當時的步子也是這麼戰戰兢兢。
後來,楊海平在這個關鍵的地方係了一條紅布,保祐自己平安。竇圌山海拔1140米,相對高度608米。懸在50米高空的這條鐵索橋,手鏈和腳鏈的重量加在一起,有200多公斤。如果人要想在上面安全通過,就需要有足夠的承重能力。然而這條鐵鏈當年是如何固定在這懸崖絕壁上呢?
那頭是穿過竇真殿,把它固定在殿後的樹上,然後這頭下面有個洞,通過這個洞,固定到後面那個亭子那邊的一個石樁上。這是個地溝,實際上是個溝。
從東嶽殿向竇真殿望過去,只能看到殿外的磚瓦殘墻,殿裏的情形根本無法看得清楚。現在看起來竇真殿雖然很是殘破,但從屋檐、房頂上各種裝飾依然可以看出它當年的風采。然而在這孤峰上,怎麼可能建造如此精美的廟宇呢?有人傳説在山腳下的這條路還沒有修起來之前,曾發現有大約一尺多深的草木灰。這引起了人們的懷疑。
是不是在修這個廟宇的時候,或者修橋的時候,是不是當地的植被比較豐富。運材料怎麼運上去呢?就用這個樹枝或者稻草之類的把它堆起來,把材料運過去。把廟宇建起來、把橋修起來。
老人們説過去竇圌山滿山遍野生長著各種喬木和灌木,一年四季鬱鬱蔥蔥。搭建類似腳手架的材料的確很豐富。這個辦法真的可行嗎?專家算了一筆賬。
竇圌山雲岩寺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生説:坡度最大不能超過45度,所以咱們比方説上面這個地方是1米的話,這個45度下來,這下面這個底邊就是101米,然後算下來這個截面大概就是2500多平方米。然後這個徑深不是30米嗎?那麼這個方量就是75000多立方。幾萬方幹柴燒起來以後,會引起山火,造成很大損失,説不定連山頂上的廟都燒了。再一個是咱們這個山的結構是沉積礫岩,它結構本來就疏鬆,這麼大火燒起來之後,弄不好它就會發生龜裂,或者有些地方就塌了。
過去那些人臂力比較大,相當有勁,一箭可以射幾百米遠,按現在的人也可能射過去。但是過去的人有那麼大的臂力,對面當時又是原始森林、樹又大,有山有石,應該説一箭射過去,把繩子綁在箭的尾巴上,應該説可以射到對面去,固定到上面。
可是李生説:帶幾十斤繩子過去的這種箭,箭要特製、弓也要特製,而且很多人操作。射過去以後,它的落點咱們控制不了,落的地方不一定穩固,所以還得是必須人過去把它固定好,與其射箭過去,還不如人過去,反正人是要爬上去,才能固定。
竇圌山西峰的竇真殿和北峰上的魯班殿都建在絕壁之上。這麼陡峭的崖壁,什麼樣的人才能上的去呢?
像這樣的山路,對普通人來説應該是很危險的,但對打柴或採藥材的人來説,輕而易舉就能上去。他們上去以後,他們可以把必須用的東西帶上,比如繩索之類的東西。如果要在對面見廟宇或者建鐵索,那麼他就可以把工具材料全部從這上去,然後就可以施工建設了。
現在山縫裏的簡易梯子是文物維修時工人們搭起來的,寬度只能夠一個人側身通過。這堆100多斤重的手鏈都需要兩個人抬著才能搬運,如果要把鐵索以及各種施工用的建築材料,從這個山縫裏運送上去,恐怕也並不那麼容易。
竇圌山是四川西北部的一座名山,山上的雲岩寺是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唐朝開始,歷朝歷代佛門道家都在山上建有廟宇和道觀。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
傳説是為了考驗香客上香的誠意,所以才在這兩座孤峰上建了竇真殿和魯班殿。然而建廟的人可能沒有想到,這個考驗實在太苛刻,絕大多數人只好請會輕功的和尚代客上香。
直到今天,因為山路險峻,山峰之巔的竇真殿任由風吹雨打,殘破不堪,卻一直無法維修。因為人們不知道如何將大量施工材料運送上山,2003年沿著山縫爬上去的工人也只是對這座神奇的建築進行了簡單的修復和環境清理。
屋面上比較特殊,蓋的是鐵瓦,因為對面風比較大,山高風烈,所以一般的小青瓦蓋上以後風就吹掉了。所以就蓋鐵瓦。比較牢靠。鐵瓦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鐵瓦招雷,古代匠人不太懂這個,就是他沒有接地線,但是270多年,還沒發生雷擊這些事件,確實是個很奇怪的事情,是個謎。
竇圌山雲岩寺文物管理所所長:李生
這些殘破的鐵瓦下面究竟會是什麼樣的情形?這是工人們在維修時從竇真殿的房頂上取回來的兩片鐵瓦,兩片瓦上分別刻著乾隆和光緒年份的字樣,可見不同時期都對竇真殿進行過維修。雖然它處在與世隔絕的孤峰上,看來還始終有人牽掛著它。
中間就是開山祖師爺竇子明的塑像,左邊就是竇子明的夫人,這右邊就是毛意歡。這個水池就是1980年維修的時候,做工的工匠用的水池。這些是竇真殿1980年維修的時候,換剩下的瓦。
無限風光在險峰。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