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吳姍姍 攝像:費小平
今天四川省梓潼縣的縣長劉少敏百忙之中又抽時間來到七曲山,巡查山上的古柏樹。上任短短的幾個月裏,他只要一有空就來這裡,與林業工人仔細地測量每一棵柏樹。劉少敏肩負重要的任務,他在任期間,山上的柏樹都要健康地成長,不能受到任何人為的傷害。將來劉少敏卸任評估成績時,他會比其他地方的官員多出一項考核指標,那就是這滿山的古柏樹。
300年前的梓潼縣令也身負如此重任,他們用簡單的方式為柏樹作標記,將草繩係在樹榦上,然後計算草繩的數量而得出柏樹的數量,一定要如實計數,不能有任何差錯。
時間相隔數百年,歷代梓潼縣的縣令為什麼都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這裡的每一棵樹都作詳細記錄呢?這些柏樹怎麼如此重要?
這裡是與七曲山相連的古蜀道,它因為崎嶇艱險而聞名於世。就在古蜀道兩旁,卻也種滿了清一色的柏樹,是誰不畏艱險,特地來到這裡種植柏樹?這些柏樹枝幹粗壯,形態各異,對於它們的年齡,當地流傳著很多傳説。
這個樹是秦始皇時候植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以後,修建阿房宮,就把四川的樹砍完了,所以杜牧的《阿房宮賦》裏面的兩句話就是,“阿房出,蜀山兀。”阿房宮修出來了,但四川的樹也砍光了,引起老百姓的埋怨,秦始皇就命令他的軍民,沿馳道植樹,這就是秦始皇時候植的,老百姓把這個稱為皇柏。這個路叫皇柏路。
四川氣候濕潤,適於多種植物生長,為什麼秦始皇只選擇種植柏樹?後世的人們為什麼都要追隨他,在這艱險的蜀道邊種植柏樹?
如今的古蜀道依然古柏參天,綠陰森森,人們為這條路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翠雲廊”,它是秦代以來歷代勞動人民用汗水澆灌出的成果,也是人們渴望交流,渴望溝通的見證。翠雲廊形成之前,人們穿越蜀山,只能沿著前人踩踏出的山間小路通行,這些小路崎嶇難以辨認,一夜的風吹雨淋就會將它淹沒在草叢之中。
1700多年前的一天,蜀國的大將張飛正在大發雷霆,送信到劍閣的士兵又在蜀山之中迷路了,延誤了軍機,這種情況已經發生過好幾次,有什麼辦法能保證通信暢通呢?他為了使送信的士兵知道路,他就沿馳道由閬中到劍閣,再由劍閣到成都,這一帶都普植柏樹表道,植柏表道,原來這些山上樹很濃密,他就專門植這一條路出來,植些樹出來,植柏表道,主要是指路,像這些樹,像那種樹都是張飛時候植的。
翠雲廊以劍閣為中心,東至閬中,西至梓潼,北至昭化。有了柏樹的護衛,人們穿越蜀山不再擔心會迷失在深山之中,越來越多的人通過這條路往返,翠雲廊逐漸成為古代蜀地通往中原的主要交通線,兩地的人們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
守護在翠雲廊西端的梓潼縣,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經是三國時代蜀國的戰略要地。至今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仍然把諸葛亮、張飛等三國英雄挂在嘴邊。
臥龍山是梓潼縣保留三國時期遺跡最多的地方。當年諸葛亮六齣祁山,走出蜀道來到這裡,發現再往前走就是一馬平川,便決定在這裡屯兵操練,守住翠雲廊的西部端口。諸葛亮登上臥龍山,看到半山坡上的這塊平地是一塊很好的跑馬場地,當即決定在不遠處的高坡上設立點將臺,在這裡演兵習武。
一天,諸葛亮一大早就帶領衛兵環山巡查,一直到正午,炎熱的太陽很快就讓他們饑渴難耐。於是他們來到了後來被稱為諸葛丞相飲馬池地方。池子現在經過上千年的變化,這裡原來飲馬的池子已經淤塞了,就這麼一個小水塘了。上面這根樹就是當時諸葛丞相拴馬的地點。因為天氣炎熱,口渴難當,當時他的戰馬坐騎亂蹦蹄,在前面岩上登了兩個馬蹄印,這是老人傳説。
三國時代已經遠去,但臥龍山留下了它的一絲氣息。
蜀山的密林之中,古柏護衛著的古蜀道仍然可以找到更多的三國影蹤。有誰知道,在過去的2000多年間,這些忠心耿耿的古柏樹曾經多少次從死亡的邊緣走過來。
諸葛亮六齣祁山,要通過翠雲廊運送糧草,但是狹窄的蜀道怎能通行幾萬人的龐大車隊。再三思量之後,諸葛亮決定拓寬蜀道,路邊的柏樹面臨沒頂之災。
諸葛亮拓寬蜀道,他也對原來的樹加以保護,也植樹,原來有些樹叫諸葛柏,這個路的每次擴建他都注意保護源頭的柏樹,民國時候修公路,四川省政府,包括梓潼縣政府都作了規定,凡是能夠繞開古樹的,一律不準砍伐,不經過批准砍伐的樹,是要法辦的,砍了的樹要補植,一棵補植十棵,他是這樣規定的。
蜀道西端的瓦口關,走出翠雲廊必然要經過這個關隘,順山勢起伏的石砌城墻,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張飛利用這裡的險要地勢,與魏國大將張頜鬥智鬥勇,大勝而歸,留下千古傳奇。梓潼這個地方應該是蜀國的一個大門,要是這個大門失掉了,成都就很危險,蜀國就派張飛在這裡鎮守瓦口關,魏國就派張頜作前鋒,直逼梓潼郡,當時叫梓潼郡,張飛在整個山上就埋下伏兵,在這裡等待張頜,張頜不知道,一過來就遭到伏擊,在這個瓦口關,打了一次大仗。翠雲廊承載的三國風采已經深深刻在人們記憶中,但是這穿越時空的古道攜帶的古老氣息卻遠不止這些,古柏向人們訴説著更多的傳奇故事。
柏樹的普查工作結束了,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來向劉少敏彙報普查情況,七曲山上的每一棵柏樹,他們都做了詳細記錄,古柏樹的保護計劃也正在逐步實施。這一棵棵古柏有什麼資格,讓梓潼歷代的一縣之長都寵愛有加?
全國最古老的、最大的純古柏林,大概有400畝,有2萬多株古柏,一般都在1000年以上的樹齡,它是我們梓潼縣歷史上最寶貴的自然生態資源之一,早在明朝初年到清朝末年,大約300多年的時間裏,梓潼歷屆的縣令,都把它作為梓潼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來加以重視和保護,在這300多年裏,歷任縣令都實行了縣令對古樹名木的交接制。
2005年10月,梓潼縣的人大代表提出議案,要求加強對七曲山純古柏林的保護,恢復曾一度中斷的古樹名木縣長交接制,並將此制度寫入古柏管理條例之中。劉少敏是重新實施這一制度的第一位縣長。
傳説七曲山的純古柏林完全是翠雲廊的賜予。張飛帶領士兵沿蜀道植樹,一路來到七曲山,發現山路已經到了盡頭,任務完成了,但是剩下的這麼多樹苗怎麼處理呢?當時在那裏七曲山有一個雷神廟,雷神剛直不阿,張飛認為和他的性格差不多,他也很崇拜雷神,所以就命令士兵,把剩下的柏樹小苗全部栽在我們七曲山這個地方,因此七曲山現在就形成了全國最大的純古柏林。我們現在這裡有400多畝,2萬多株古柏。當時種的有1萬多株,據歷史記載,有1萬多株,然後經過歷朝歷代,包括宋朝,明朝,清朝,當地的官吏也種了很多柏樹。
有了翠雲廊,四川等地的學子可以順利地去京城趕考,求得功名。當他們走出密林,來到七曲山,被優美的風景吸引,就會在這裡歇歇腳,燒炷香,祈望金榜題名。多少年後,七曲山上聳立起規模宏大的文昌廟,直到今天,這裡仍然是學子們趕考前寄託心願的地方。
商家、工匠等各種職業的人們,也通過翠雲廊到中原尋找財源,他們也在這裡停住腳步,祈求神靈保祐他們一路平安。慢慢地七曲山成為不同宗教的眾神仙相聚的聖地,關聖帝君,佛教的釋迦牟尼,道教的三清,瘟祖都擁有了各自的殿堂。放眼望去,七曲山大廟到處都是文人墨客,能工巧匠留下的印跡。
這個建築很有特色的,第一它的用材很大,這些柱子全部是用七曲山這片的古柏,很大,第二,它的建築風格,它採取的是穿鬥式的建築,並且採取側腳式,所謂側腳式,這些柱子看起來都是歪的,他大膽地利用了側腳式,並且把比例大大地擴大,一般的古建是百分之三,這裡用的百分之八,所以看見這些柱子是比較歪,歪的,但是它有很大的抗震能力,據專家預測,這個建築可以抗八級地震。
建造這座殿堂的工匠技藝如此精湛,但是當時的人們卻只重視功名利祿,對於他的手藝嗤之以鼻,工匠心中惱火萬分,一定要證明自己的技術確實非同一般 ,思來想去,他決定雕刻一尊羅漢。就用盲雕的形式,也就是説一隻手在這裡掏一個洞,然後在裏面雕上一個羅漢,一個人,也就是一座佛,這個洞也稱為摸運洞,很多遊客來了都愛在這裡面摸一摸。只能摸見,只能摸,拿不出來的。
翠雲廊不僅為七曲山帶來繁華,在海上交通不發達的漫長歷史時期,它是中央王朝京城通往西南和西南鄰國的交通要道,在某種程度上説,翠雲廊與連接東西的絲綢之路具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歷代帝王都很重視這個路,因為它把四川的物資,和雲貴的銅,雲貴産的銅,四川的主要是農業産品,這些都是通過這條路運出去的,雲貴的銅都要運到中原,造武器,或者造器具,都是靠這條路出川。清代以前都設有驛站,驛站一個是護路,一個是負責交通,梓潼境內驛站包括一個驛,兩個鋪,還有24堂,每集每路都有一個堂,加強對道路的看護。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為這條越來越寬,越來越熱鬧的山路鋪上了青石板,現在有些石板已經被古柏樹上滴下的雨水砸出了無數小洞。對於古蜀道和古柏樹的年齡,人們有著許多傳説和推測,這些石板上的小洞至少為人們揭示了翠雲廊背後那久遠的歷史。
華蓋參天的古柏是這古蜀道的守護者,有了它們,被蜀山隔斷的居民才能無障礙地溝通,人們至今都在感念它們的付出。
七曲山上的2萬多株古柏,如今都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梓潼縣已經正式實施古樹名木的縣長交接制,劉少敏在任期間要對每一棵柏樹的生死負責。古老的制度將與古柏樹一起穿越時空。
除了這些身負重任的父母官,還有無數的人對古柏樹唸唸不忘。馮可喜和馮超利父子倆都是梓潼縣林場的護林員,吃過早飯,爺倆又上山巡查了。其實父親馮可喜早已退休,但心裏卻總惦記著這片自己守護了十幾年的柏樹林。現在是重點防火季節,這一段時間他每天都要和兒子一起上山巡邏。古柏樹,是他們永遠談不完的話題。
兒子馮超利年紀不大,卻也在這山上巡邏了十幾年了。他説,林區的每一棵柏樹都像是他的老朋友,哪棵樹長了蟲子,那棵樹發了新芽,哪棵樹上又有了新的鳥巢,他都一清二楚。
有一株叫夫妻柏,它是一個主幹上長了兩種樹,樹分兩枝,枝分雌雄,據老一代傳説,古時候有一對勤勞的夫妻,但沒孩子,他們很勤勞,和睦,互助鄰里,在當地老百姓很尊重他們,他們去世以後,當地老百姓自發地給他們安葬在一起,多年以後,就長成了這麼一株樹,就成了這麼奇特的一株樹,當地老百姓視為奇異,認為它是代表了家庭和睦和諧。
翠雲廊和七曲山上的每一片林,每一棵樹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傳説。先人們種下柏樹任由它們自然生長,歷經千百年日月精華的熏陶後,每棵樹都長成了它們自己。人們根據它們的形態,賦予它們動人的故事,它們成了這裡的神,有了屬於自己的名字。
這裡最大的一棵樹,當地老百姓稱它為樹王,柏樹王。它是長得最大最高的樹,是1800多年,在古時候當地老百姓就把這棵樹作為神樹,象徵著幸福、平安、吉祥、長壽,你看包括到現在老百姓對這個樹的崇拜還沒有絲毫減弱,放的紅布,還放的香,求平安、幸福和長壽。 拜樹的香不燒的,他們就是表示對數的尊敬,保護,也起保護作用。對樹的保護已經深入到百姓的意識當中,所以説他們雖然是有這種心情,但是他們絕對不會燒香,要保護樹,因為這是他們的神,象徵他們的幸福、長壽和吉祥。
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對樹的崇拜,讓這裡的人們養成了在路邊種柏樹的習慣。今天川陜公路和新建的高速公路,讓蜀山天險變通途,現代的交通工具已經不需要柏樹的庇護,路邊卻也一如既往地站滿了柏樹。千百年以後,這些滿載歷史記憶的柏樹也一定會向後人訴説今人的故事。
責編:紅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