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流在心頭的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20日 17:12 來源:CCTV.com

  編導:張潔 攝像:韓曉輝 方振國

  中國西部有一座城市,它地形狹長,黃河從市區穿流而過。這個城市因河而誕生,因河而繁榮。它就是甘肅省省會——蘭州。

  人們説,蘭州人守著黃河生活,蘭州的風景也都在黃河上。這架老舊的木質水車,坐落在蘭州市以西大約十多公里的黃河岸邊。從水車的材料、部件上看,距今至少有200多年。不知道蘭州人從什麼時候起有了這樣的水車,也不知道這高高的木槽要把黃河水引到哪去?

  (同期聲)鄧明 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

  這輛水車建於康熙年間,至今還在澆灌果園和菜地。

  蘭州市地處黃土高原與蒙古高原交匯處,氣候乾燥,降水量少。自古以來,蘭州的人吃黃河水,蘭州的莊稼也靠黃河水,可是在這裡,兩岸的農田要比水面高出很多,當時人們只能從河裏挑水澆田灌地。很多人都在想能不能用什麼辦法把黃河水提起來,直接引到地裏,可在幾百年前,要實現這一切,談何容易。就在人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從外地告老還鄉的人,報效家鄉父老,為蘭州人做了一件大事。

  這個人名叫段續,出身於16世紀明代蘭州的名門望族。段續年輕時曾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任湖廣布政,使司參議。當時在南方已經有了用竹筒製作的水車,段續一看到它就想起了家鄉蘭州的父老守著黃河卻一直未能解決提灌問題。他想,這竹筒車不消耗能源,只憑水流的推動,就能用一節節竹筒將低處的水提到高處灌溉農田,的確是一個好辦法,可惜蘭州不長竹子。晚年回到家鄉後,段續首先要做的就是為蘭州人造水車。他請來最有經驗的木工想辦法用蘭州當地的木材代替竹子,根據黃河河面與兩岸農田的高低落差設計水車的零部件和整體框架,研製蘭州木質水車。段續的創制一舉成功,靠著水流的推動,緩緩轉動的木輪水車,倒挽起河水,注入高高架起的水槽,順著水槽再讓它涌入兩岸的農田菜地,把前人的企盼變成了現實。由於水車車身高大,當時有些人就把它叫做“天車”,並且爭相效倣。從那時起,蘭州地區的農耕文明發展就離不開水車了。(同期聲)範文 蘭州市旅遊局局長

  水車對蘭州的貢獻是很大的,黃河的水能上到蘭州的二級臺階地或三級臺階地,得益於水車。

  (同期聲)鄧明 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

  上世紀五十年代,蘭州黃河段有兩百多輛水車,那麼身後這輛水車就是唯一剩的一輛,而且是原汁原味的一輛水車。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水車的實用功能漸漸退去,水車幾乎沒有了,製作水車的手藝也基本上失傳了。但是,蘭州人既感激水車為農業生産做出的貢獻,也留戀往日黃河邊綠樹成蔭,水車轉動,果樹繁茂的田園景象。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關方面在規劃市區旅遊景點建設時,首先想到的還是水車。

  (同期聲)範文 蘭州市旅遊局局長

  當時咱們蘭州只有河口還有一架水車,其它地方沒有水車了,所以為了使水車文化延續下去,92年就決定在七里河修建兩架水車, 對水車的文化也是一直以保留為目的。就在范局長他們熱情高漲,準備大幹一番的時候,才發現眼下已經很難找到會造水車的人了。實際上,在離蘭州市不遠的水川地區,還真有這麼一個人。

  (同期聲)高啟雲 水車技師

  從小我們家庭,算我是第四代人,從小我們的爺爺,我們的父親一直就跟著建水車,一家人都是木工。得知了這個線索,蘭州市旅遊局方面當機立斷,馬上乘船順流而下,沿黃河尋找高啟雲。

  (同期聲)高啟雲 水車技師

  2月22號我正在修水車,旅遊局的王劍鋒,他過去考察了,考察完以後就説你是不是能建水車,我就説能建,他就説我們旅遊局要建兩架水車,我説完全可以,保質保量,給你就一定要建好。

  就這樣,高啟雲告別了家人鄉親,從黃河邊的老家什川來到了蘭州城。在當時籌建中的水車園裏給自己安了一個簡單的家。按照旅遊局方面的要求,開始了兩輛大型水車的圖紙設計、地基備料等各項準備工作。

  當初,和高啟雲一道工作的,還有來自靖遠的木工技師雷鈞國和其他幾位木工。在高啟雲的帶領下,他們邊設計邊做小樣,苦幹了一年。到了1994年11月,兩架水車終於順利竣工,投入運行。一座濃縮了蘭州人懷舊情結的水車園,如期向遊人開放。

  (同期聲)範文 蘭州市旅遊局局長

  做完以後我們就讓高師傅一直沒有走,一直留在我們上面的水車園,一方面是養護水車,另一方面是進一步地研究水車的製作過程,所以去年我們決定下面修建水車園的時候,高師傅就給我們來當總工。范局長所説的“下面”的水車園就是指2005年蘭州市旅遊局在黃河南岸新建起的一座集各種水車于一地的大型主題公園——水車博覽園。他的主要景觀就是由六組共十二輛水車組成的大型水車群。8月26日蘭州解放紀念日這天,新建的水車博覽園開園,人們紛紛趕去祝賀。高啟雲卻提心吊膽。

  (同期聲)高啟雲 水車技師

  你怎麼不擔心呢?我的心裏確確實實的捏了把汗,為什麼呢,前面的車轉了,後面的車把前面的水阻住著呢,車不轉怎麼辦,最後把這個車建完,六組車“啪嗒”一開,車一轉,我的心一下就放下來了。

  水車如期開轉,博覽園順利開園,作為水車技術負責人的高啟雲如釋重負,這些緩緩轉動的蘭州水車,讓人們又看到了老蘭州的影子,看到了蘭州人與黃河相依相守的從前。

  老蘭州人常説,有黃河就有水車,有水車的地方就有筏子。應了這句老話,我們在黃河南岸這輛水車附近,找到了這個羊皮筏子服務點。

  正值夏末,氣候涼爽的蘭州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他們都要到黃河邊來坐坐羊皮筏子。

  我們很想了解羊皮筏子的歷史,在這個服務點負責的海萬福隊長告訴我們,提起羊皮筏子,首先要説的,應該是黃河。其實,走進今天的蘭州市,一眼就能看清是黃河把城區分成了南北兩塊,橫跨黃河的十幾座大橋已然成為兩岸市民生活、工作離不開的通道。可是在黃河沒有架橋之前,兩岸的人每天往來交通,靠的並不是船。

  原來,古代蘭州周邊地區多為牧區,牛羊遍野,毛皮資源很充裕。渡河的人沒有木排船隻,就想到了把整張的牛、羊皮充氣後,借助它的浮力,爬在上面過河。但這樣風險很大,還會把衣服弄濕。於是就有人想到過河時先把衣服脫下來塞進皮囊,到了對岸,再取出來穿上。後來,有人帶著孩子或老人過河,為了安全,就把孩子或老人也塞進去,這樣過河。再到後來,聰明的蘭州人就想到了把很多張完整的羊皮或牛皮吹起來,紮在木排上,做成皮筏子,利用皮囊的巨大浮力渡河,即能坐人,又能放東西,還比較安全。羊皮筏子、牛皮筏子就這樣闖進了蘭州人的生活,蘭州人的交通也就離不開筏子了。

  (同期聲)鄧明 蘭州市地方誌辦公室主任

  羊皮筏子它不污染環境,不消耗能源,因為它有彈性,那麼在礁上不觸礁,把它彈到一邊了,還是完好無損,安寧那一帶的瓜果蔬菜、水果、桃子,西固的大西瓜,還有這些蔬菜都通過羊皮筏子隨波逐流,就到蘭州西門以外的雷壇河附近就下了,另外它還可以(方便)兩岸的交通,比如説你到南岸去,北岸去,都坐羊皮筏子。久而久之,蘭州黃河兩岸有了很多專靠撐筏子為生的人,人們把他們叫“筏客子”。海萬福隊長就出身於蘭州一個筏客子世家。

  (同期聲)海萬福 黃河漂流隊隊長

  我聽我父親給我們説,我的太爺一直是在黃河上搬牛皮筏子,木筏,牛皮筏子是幹嘛的,牛皮筏子就是能把蘭州的水煙、羊毛、牛毛,蘭州的特産,一直運到包頭,這是我的祖上。到我父親這輩就是專門劃羊皮筏子,原來的蘭州碼頭就在近水樓臺,那是以前舊社會的碼頭。很多人都以為筏客子只是靠簡單的體力勞動就可以幹好,其實不然。一個稱職的筏客子,不但要水性好,筏子撐得穩、撐得快,還要會修補筏子,甚至會製作筏子。

  (同期聲)海萬福 黃河漂流隊隊長

  我們小的時候,那個時候生活困難,就自己養的羊,是山羊,綿羊還不行,宰殺以後,有時候養上三四個,養上五六個,宰殺以後從它的後屁股剝開以後,脫毛衣這樣脫下來,脫下來以後捂兩天,把它的毛自動脫落,拿鹽水泡起來,這是小的時候我跟我的父親學的。

  新中國成立後,海萬福一家一直以撐筏子為生。那時蘭州城黃河段上橋梁很少,所以很多需要過河的人都靠羊皮筏子。海萬福和父親每天都在黃河上擺渡送人,可是到後來,事情有了變化。

  (同期聲)海萬福 黃河漂流隊隊長

  66年以後,文化大革命就是破四舊,你搞這個就是走資本主義路線,嚇得我父親就不敢做,我們那個時候小,就把羊皮裏面的氣放掉,放掉以後一個一個疊起來,放在咱們家的房樑上,又害怕老鼠吃掉,就拿塑料袋子包起來放下。

  改革開放後,蘭州城中靠筏子過黃河的人沒有了,可國內外來蘭州旅遊的客人卻多了。海萬福看準了這個機會,把父親當年藏在房樑上的羊皮拿下來,重新做成筏子,載著遊客在黃河上觀光,果然吸引了不少人。後來遊客的需求不斷增長,海萬福就組織了七八位筏客子在黃河邊水車園附近建起了這個羊皮筏子服務點,一年下來,海隊長除去人員工資和服務成本可以掙到一萬塊人民幣根據蘭州的氣候,乘坐羊皮筏子的最佳時節是夏秋兩季,所以這個時段也是海萬福他們最忙碌、最辛苦的時候,每天的午餐也只能安排在撐筏送客的間歇時間。從下午到黃昏,是黃河岸邊遊客最多的時候。為了體驗當年絲綢之路過客們靠筏子渡河的滋味,我們也選擇了這個時段,登上了羊皮筏子。海隊長的羊皮筏子服務點設在市區西部,從這裡到東部的水車博覽園正好經過蘭州城區的中心段。一路觀光下來,有個問題一直讓我們不理解,那就是為什麼只看一隻只羊皮筏子載客東去,卻從不見它們西來。

  原來,羊皮筏子沒有動力源,全憑順水漂流。逆水而上時,從前是筏客子扛著筏子回來,現如今,人和筏子都要改乘快艇。難怪蘭州人常説:“下去時人坐筏子,上來時筏子坐人”。

  在蘭州的採訪總是離不開黃河,當地人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認識蘭州人,你一定要了解蘭州人與黃河的關係。假如你不知道黃河在蘭州人心中的分量,那你就永遠讀不懂蘭州人。

  在蘭州市黃河北岸,我們看到這樣一片園林,它的主人王國文是一位退休老幹部,他酷愛書法,最拿手的就是寫各種不同風格的“龍”字。

  (同期聲) 王國文 甘肅蘭州龍文化研究院院長

  在1995年的1月21號,一個中午,這天天氣非常好,所以當時正寫的時候,準備寫一個龍的時候,當時有一個人叫我吃飯,我説好的最後一個字,3秒鐘就完成了這樣一個字,那麼這個字出來以後一看,首先它是一個標準的狂草書的龍字,其次它帶有兩個形象,這個形象就是人頭蛇身,傳説是伏羲女媧這個形象。

  王國文這一個“龍”字寫出了名,參加了很多書法展覽,可是他並不滿足。後來他把這“龍”字立體化了,還想為它找個地方建一個龍文化中心。

  (同期聲) 王國文 甘肅蘭州龍文化研究院院長

  決定建龍園,那麼龍園建到什麼地方呢,我們跑了好多地方,最後選來選去就選在黃河邊,那麼為什麼選在黃河邊,因為黃河就是母親河,黃河本身就是一條龍,在甘肅,在西北工作了幾十年,對我們西北,對我們甘肅,特別對我們蘭州,對黃河充滿了感情在蘭州城南一間高大的倉庫裏,我們還見到了女雕塑家何鄂,她正在和助手一道為內蒙古自治區趕制一套以成吉思汗為主題的大型群雕。何鄂長期從事西部題材創作,她常説是黃河給了她一種遏制不住的激情傾瀉與昇華。她的代表作就是一幅安放在黃河南岸被稱為“黃河母親”的雕塑。然而當初這件作品並不叫“黃河母親”。

  (同期聲) 何鄂 雕塑家

  黃河母親開始並不叫黃河母親,就叫黃河兒女,當時就想到母親河和甘肅人民結下不解之緣,還做了一個西部漢子,等於是一家人,就是一個黃河一個孩子一個西部漢子,後來又想兒女一代代更替,咱們是兒女,我們的兒女將來也是兒女,孫子也是兒女,母親是永恒的,馬上心裏一亮,把那個西部漢子去掉,重新又調整了構圖,我覺得我做這個黃河母親,我有一個很強烈的想法,這就是要做成一個東方女子,端莊樸實,善良秀美,黃河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所以我讓這個母親躺下來,就是兩個大波浪,而且這個孩子我用了一個游泳的姿態,這樣緊緊地和母親相依在一起,他的游泳就會感覺到母親很博大,另外母親從面部到孩子的面部,中間沒有衣領,母親沒有衣服領子,而且胸部很坦蕩,這樣就是當觀眾看到母親馬上就會看到孩子,另外還有人説,你這個孩子是不是應該看媽媽,我就説你想一想,我們所有的母親都是眼睛永遠追隨著孩子,而孩子是看世界的,是不是這樣,所以這個孩子實際上和我們在交流,和觀眾在交流,我們也就是那個孩子。喝著黃河水長大的蘭州人,世世代代都為自己是黃河的孩子而驕傲。今天從蘭州市南北兩山的任何一個角度,你都能看到蘭州人對母親河的敬重;大河自如地穿越城市,房舍樹叢都恭敬地排在兩岸。大河奔瀉的活水,把強悍的生命氣息揮灑給了蘭州。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蘭州市政府和人民在市區沿黃河兩岸這方得天獨厚的空間中,以一種回望歷史、關照現實、尊重自然、維護生態的大手筆,將絲綢之路文化和黃河文明融進兩岸景觀。黃河南岸的雕塑昭示著黃河所孕育的彩陶文明,安放著中國傳統文化瑰寶“四庫全書”的倣古建築群,就坐落在黃河北岸的山坡上,黃河南岸的親水平臺、體育廣場,早已成為蘭州人晨練健身的首選之地。矗立在北岸白塔山西側的碑林,向人們講述著漢文字在隴原大地上如何從最初使用的萌芽狀態,逐步發展為書法藝術的不凡歷程,一條長達百里的黃河風情線,把蘭州人牢牢地拴在了黃河兩岸,一條與自己的生存和情感息息相關的大河永遠在蘭州人心中流淌。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