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不是一個偵探小説迷,提起根據同名小説改編的電影《尼羅河上的慘案》、《東方快車謀殺案》、《陽光下的罪惡》,你一定會倍感親切。人們稱這些作品的作者是一位“偉大的推理家”、“智慧老太太”、“出色的心理學家”。她的小説銷售僅次於《聖經》和莎士比亞的作品,她就是英國著名偵探推理小説女王阿加莎 克裏斯蒂。她以女性獨有的纖細和敏感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個經典的懸疑故事,與驚悚大師希區柯克相比,他們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但這絲毫不影響《尼羅河上的慘案》,《陽光下的罪惡》成為懸疑電影中的經典。
金庸曾這樣評價阿加莎 克裏斯蒂:閱讀她的小説,在謎底沒有揭露前,我會與作者鬥智,這種過程令人非常享受!的確,這種享受不是瑣碎生活能給予的,這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只有在阿加莎建構的文本中才能體驗,那些疑雲密布跌宕起伏的情節是她精心設計的圈套,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掉入追求刺激,尋找真相的偏執裏。
《尼羅河上的慘案》攝製于1978年,在那之前不久,第一部群星薈萃的克裏斯蒂電影《東方快車謀殺案》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尼羅河上的慘案》基本沿襲了《東方快車謀殺案》的模式。謀殺同樣發生在一個相當封閉的空間,作為旅行者中一員的波洛不情願地承擔起了破案的任務。在尼羅河裏的一艘遊船上,每個人好象都有殺死美麗的女繼承人林耐特 裏奇韋的理由,其中一個的動機特別強烈,那就是她的情敵傑基。唯一沒有兇嫌的是死者的新婚丈夫西蒙 道爾。最後在比利時名探波洛抽絲剝繭的偵探下,終於找到了真正的殺人兇手。
為影片擔任配樂的則是意大利影壇的旗幟尼諾 羅塔(Nino Rota)。他最為人所熟識的,當屬弗朗西斯 福特 科波拉的《教父》三部曲,以及他和殿堂級大師費德里科 費裏尼長達三十年的合作生涯。1978年,他接受邀請在《尼羅河上的慘案》中擔任配樂工作。遺憾地是,1979年4月12日,他在羅馬因為腦血栓發作突然辭世。《尼羅河上的慘案》也不幸成為他最後一部擔任配樂的外國影片。
| |
懸念大師希區柯克 |
在懸念大師希區柯克看來,人類雖然在幾千年之前就已經脫離了蠻荒和蒙昧,但那種根深蒂固的獸性卻並未徹底消失。也正是因為這種認識的緣故,使得他對人類的態度與另一位電影大師庫布裏克極為相似,不僅不抱有任何的幻想,甚至可以説是異常的悲觀。至於體現在他的電影作品中,則變成了《蝴蝶夢》、《愛德華大夫》、《後窗》、《精神病人》及《群鳥》等影片中那一幕幕的人欲橫流。
但令人可喜的是,希區柯克並沒有因此就把電影當作是一種純粹展示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手段,而是出於一個職業導演的責任感,把給觀眾講一個有趣而嚇人的故事放在了自己全部創作的第一位。時至今日,這個對電影執著一生、對妻子摯愛一生的胖老頭,這位舉世公認、毋庸質疑的恐怖大師,不僅成為“驚悚文藝類影片”這一電影類型的開山鼻祖,更是毫無爭議地代表了“懸念”和“驚悚”這兩個詞語的全部涵義。
一位家長給希區柯克來信説,自己的女兒看了《惡魔》之後,就拒絕在澡盆中洗澡;看了《精神變態者》之後,又拒絕洗淋浴,因而向希區柯克討教辦法。希區柯克很認真地回答:那就讓她幹洗吧。 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希區柯克的天性非常幽默。有很多人也會拿他調侃,比如那個著名的問題,“希區柯克有多胖?”答案是 “比胖還胖。”
但是另一方面希區柯克又是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在工作中,伯納德 赫爾曼的不妥協態度最終使他同希區科克的關係破裂,1966年,赫爾曼在為《衝破鐵幕》譜曲的時候被希區柯克炒了魷魚,從此結束了兩人之間長達十二年的合作,赫爾曼退休回到英國從事古典音樂的寫作。後來他到底還是抵擋不住誘惑,重返好萊塢與新一代的電影工作者合作,直到1975年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還在為電影配樂。
(2008年2月15日 CCTV-音樂頻道 21:18首播)
責編:張芊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