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 在人類的文化歷史中很少能有哪種藝術像古典音樂這樣歷久彌新,經過幾個世紀的風雨依然能震撼人們的心靈。2007年在音樂界是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包括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西貝柳斯、鮑羅丁在內的八位大師在2007年將度過他們的祭誕,我們想借此由頭把這些大師的故事集合起來,製作一個系列節目向遠去的大師們致敬。在節目中,我們不僅要欣賞大師們的精品佳作,同時還採訪了國內一些音樂人、愛樂人,希望通過他們的切身感受,去還原一個個立體而真實的音樂大家,那麼,就讓我們從貝多芬的不朽的音樂開始,進入他輝煌但又孤寂的音樂生命吧。2007年11月12日首播周一 |
是世人眼中的樂壇大家還是純樸自然的波恩小子?
貝多芬眾多曠世佳作使他在人們的眼中樹立起一個音樂偉人的印象,可是他的很多舉止行為中仍然有鄉野小子的不羈,他的個性為何這樣難以捉摸?貝多芬的故鄉德國波恩現在每年都會舉辦“貝多芬音樂節”,來紀念這位波恩最偉大的“兒子”,雖然貝多芬自1792年離開波恩就再也沒有回去過,但是他從來都沒有忘記過這裡,在波恩貝多芬度過了他的童年,同時也走上了音樂之路,波恩的山明水秀也培養了貝多芬對大自然的愛好,他從小就喜歡在萊茵河畔散步,玩耍,沉思,這樣貼近自然的習慣一直陪伴了他的一生,讓他也養成了自然而率真的性格。
| |
純真而迷糊的大男孩印象從何而來?
貝多芬的思維和舉止和當時的社會準則很不一致,他的公私生活總是讓人議論紛紛,慣例與出格,精妙與粗魯,難道貝多芬只是上天為了向人間輸送音樂而隨便塑造的?與其説貝多芬的行為舉止過於“粗魯”,不如説是他的不拘小節,他的一些逸聞趣事不少,有幾件足以表明上述觀點,比如貝多芬的數學很差,他常常為了計算一些小的生活支出而大費腦筋,在維也納生活時,他雇用了一個女僕,每天付她半個金幣的酬勞,十一天后他為女僕付薪水的時候,怎麼也算不清楚,於是將半個的金幣在紙上寫了十一次,最後得出十個半金幣的結果,真的很難想象邏輯性緊密地交響樂在他的腦海中是怎樣誕生的。
一次,音樂出版商的兒子來拜訪貝多芬,他在一家飯館前遇見了怒氣沖衝的貝多芬,原來這裡沒有貝多芬想要的小牛排,這讓拜訪者大為吃驚,於是他就設法弄到了一塊上等的小牛肉專程送給貝多芬,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清晨,貝多芬竟然出現在他的面前,貝多芬吻着他的臉龐,對他説“你是我這輩子遇到的最好的人,我在兩天之前就盼著這塊上等的小牛排,終於正當其時地得到了,沒有什麼比這份禮物更讓我感到幸福的了”。
他為何被冠以革新者的稱謂?
貝多芬似乎一齣道便引人注目了,而他也一直保持着一種不卑不亢的態度,這樣的自信從何而來?貝多芬剛到維也納的時候,他還是一個知名度不算很高的年青音樂家,告別波恩這樣一個相對封閉和內向的社會,來到維也納這個作為歐洲音樂中心的帝國首都,許多新的困難和阻力都在面前等着他,貝多芬為了追求自己的藝術理想,背井離鄉,獨自奮鬥,像當時所有默默追求未來的人一樣,他的前途未卜,在維也納這樣一個陌生的、表面上充滿浪漫情調實則暗藏殺機的環境中,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幫助自己,正所謂“自助者天助”,他對自己的音樂才華有十足的信心,而且自小就磨練出的獨立而堅強的個性也不允許他示弱退縮。
平等與附庸,貝多芬的取捨?
也許是貝多芬的成長經歷所致,他對一切強權和偽善都深惡痛絕,然而身處其中,他又是如何取得平衡,而不違背內心的呢?
有人形容貝多芬是獨自生長在無人荒島上,突然被帶到歐洲文明社會來的人。他有嚮往、追求,而且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他從不顧及當時社會的習俗、秩序。他無所畏懼,不願茍且,敢説,敢怒,敢哭,敢歌,一切發自自己的內心。
1789年,法國大革命,這場震撼了全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偉大運動爆發了,熱情的馬塞曲響徹了法蘭西也同樣飄到了德意志。這一切來的是那麼的突然,那麼的猛烈,深深地震撼了貝多芬,共和的理想成為貝多芬矢志不移的信念,而拿破侖也成為貝多芬心目中最敬仰的英雄,他將自己的熱情和希望全部寄託在《英雄》這部交響曲中,並在作品封面虔誠地寫上了題獻給拿破侖的字樣。然而英雄是可以偽裝的,甚至可以被自己打敗。沒過多久,就傳來拿破侖加冕的消息,感到被愚弄的貝多芬憤怒地撕毀了首頁,重新寫過,將標題鄭重其事地改為《英雄交響曲》——為紀念一位偉大的人物而作,後來,當聽到拿破侖的死訊時,貝多芬説“早在17年前,我的音樂就預示了這個結局”,他的意思是指《英雄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
劉歡
| |
我們怎麼去理解大師,像我這種人做音樂就是年輕的時候很有衝勁,那時候勁頭也很大,寫的各種各樣的東西都有,然後到了30多歲,到了40多歲,我知道我自己的方式,創作的邏輯一步一步的開始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平穩,包括我自己唱的歌曲,現在經常也會選擇一些很平和的東西,甚至有的時候大家説有一點兒小資的東西來演唱。我自己我覺得看我自己是很清楚的,但是看貝多芬我真的很難看清楚,所以這就是真正大師他像謎一樣的一生,他像謎一樣的作品,過去離我們180年了,但是依然值得我們去體味,值得我們去好好的感受他的生命,感受他的音樂所帶來非常不同的音樂感覺,我覺得在今天這個日子裏面去這樣的思考,這樣的去感受貝多芬真是特別的不一樣。
在孤獨中死亡還是在孤獨中重生?
貝多芬一生的創作中有兩部作品是與拿破侖有直接關係的,第一部就是《英雄交響曲》,是為拿破侖的勝利而作的,而另外一部叫《戰爭交響曲》,則是為了慶祝拿破侖的戰敗而創作的,1814年,拿破侖的失敗已成定局,反法同盟各國政要雲集維也納,《戰爭交響曲》就成了常演不衰的曲目,而貝多芬也被捧為“歐洲的光榮”“最偉大的音樂家”,他成了社交界的明星,同時也把他推到了聲譽的頂峰,但是平心而論,《戰爭交響曲》僅僅是貝多芬的一部平庸之作,後來連貝多芬自己都意識到了,他説“這是一首極愚蠢的樂曲,它是我太痛心了”。他甚至不願意將這部作品歸入他的交響曲行列,於是至今我們欣賞到的只有貝多芬的九部交響曲。
責編:張芊川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