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這些與中原瓷器迥然不同的特殊樣式,讓它的身世充滿了疑點。 |
這裡是西藏博物館的明清瓷器展廳,陳設著數百件珍貴的各品類陶瓷。這一件瓷器,通體晶瑩潤白、靜靜佇立在明代陶瓷器的序列裏面。看看它細膩、溫潤而又均勻的釉面,讓人不由得聯想起明代永樂時期著名的“甜白釉”瓷器,那是代表我國白瓷燒造最高水平的典型産品。可是,再看看它尖尖的壺嘴,別致的把手,隆起的肚子,這些與中原瓷器迥然不同的特殊樣式,讓它的身世充滿了疑點。
| |
這個放大幾十倍的石膏模型,懸挂在展廳入口的墻壁上,體現了人們對這件瓷器的特殊感情,也是在昭告參觀者,這件異樣風情的瓷器,攜帶著一段不能忘卻的往事。
它的名字叫“僧帽壺”,顧名思義,就是僧侶頭上戴的帽子,看看這件瓷器別致的壺嘴,倒是有幾分“僧帽”的意思,只是,以“溫潤如玉”著稱的明代永樂甜白釉,怎麼會特別燒造以僧侶帽子為主題的器物呢。
這種異乎尋常的樣式,它的起源得上溯到公元1251年的元代,蒙古第四代大汗蒙哥汗,賞賜給西藏當時的噶瑪噶舉派首領,噶瑪拔西一頂金邊黑帽,並封他為國師,以表示恩寵。噶瑪拔西就經常帶著這頂,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金邊黑帽從事各種活動,從此,噶瑪噶舉派的許多僧侶也頭戴黑帽。而在西藏民間,開始普遍流行一種用具,它的造型就從“那頂金邊黑帽”的樣子裏脫胎而出,藏民用它來盛放酥油茶或者青稞酒,大家給這種用具起了個名字,叫“僧帽壺”,不過,為了方便日常使用,在西藏民間流行的僧帽壺,多數是金屬材質。在西藏博物館民間特色的展廳裏,我們能夠找到數個金屬質地的“僧帽壺”。不過,“僧帽壺”,這種寄託著西藏地區領袖與中央政府深厚感情的特殊器形,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陶瓷燒造呢?
原來,早在元代,景德鎮已經開始燒造各類陶瓷“僧帽壺”,專門用來賞賜西藏地方上層領袖。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對僧帽壺,這種特殊形制瓷器的燒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史料記載,明代皇帝曾經一次就賞賜給,當時西藏的噶瑪噶舉派第五代宗教首領大寶法王,三件僧帽壺作為禮物。這件存放在展廳中的永樂白釉刻花僧帽壺,就是那一段歷史的見證。它將中原的瓷器燒造工藝與藏族地區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完美結合,無論器形、紋飾、工藝都體現了獨特的藝術美。
責編:藝術品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