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乾隆的許多題字大都是代筆,而這幅《伯牙撫琴圖》的“高山流水”的四個字是乾隆親自題寫的。 |
乾隆皇帝收藏的古玩字畫中,三希堂中王獻之的《中秋帖》乾隆尤其喜歡,上面有乾隆和大臣們的許多題跋,不僅如此,乾隆還讓他十分喜愛的一位宮廷畫家在《中秋帖》的後半部分畫了一幅《中秋月色圖》來壓卷,那麼這位得此殊榮的畫家是誰呢?他就是乾隆時期十分著名的宮廷畫家丁觀鵬,丁觀鵬的那幅經《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伯牙撫琴圖》,在乾隆收藏的書畫作品中屬於袖珍精品。
這幅經《石渠寶笈》注錄的《伯牙撫琴圖》不足一平尺左右,在他的作品中屬遇非常小的畫作,畫家在不到一平尺的畫面上展現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一個高明的琴師伯牙琴彈得非常好。鐘子期是專門會聽琴,有一次伯牙正在彈琴,當他想表現高山的時候,這個子期就説“巍巍乎泰山”,好高的一座山啊。當他想表現流水的時候,子期就説“殤殤乎流水”嘩嘩的流水啊。伯牙很感動,覺得我表現的東西能有人聽出來,他就是我的知音,所以兩個人就成為了一生的朋友。這是伯牙彈琴遇子期,也就是“知音”的故事。
| |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子期是在後面的山坡上偷偷地聽琴,這兩個人眼光誰也看不見誰,但是都是一種非常專著、執著、癡迷的神態,這就是他們被一種共同的,都在被音樂所吸引,使人看了以後,他們沉迷的目光,好像能在紙面上聽到優美的琴音一樣。人物,他的頭部大概只有小指肚那麼大,但是毛髮畢現,畫得細極了。
這幅《伯牙撫琴圖》用筆細如髮絲,設色淡雅而有富貴之氣,儘管這幅作品不足一平尺,卻充分體現了丁觀鵬高超的繪畫技藝。乾隆的許多題字大都是代筆,而這幅《伯牙撫琴圖》的“高山流水”的四個字是乾隆親自題寫的。乾隆皇帝有專門陪他談論文學藝術的大臣,比如錢維城就既是大臣又是當時著名的書畫家,他是狀元出身,因為善於繪畫得到乾隆的寵愛而經常陪他談詩論畫,但錢維城的的作品有乾隆的親筆題字也不多。而丁觀鵬只是一個宮廷畫家,他幾乎沒有多少機會接觸到乾隆皇帝,唯一能經常接觸到皇帝的只有他的作品,乾隆能在他的許多畫作上親筆題字,題詩,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對丁觀鵬的作品十分欣賞。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丁觀鵬的畫上基本上大多數都有乾隆皇帝的親筆題辭,包括很小的畫都有,而且是親筆,這在宮廷畫家裏面是很少見的,因為宮廷畫家他不是那種管閣大臣,他的政治地位,社會地位是相對低的,乾隆皇帝能夠給丁觀鵬這樣的寵譽非同一般。
據史料記載,丁觀鵬早在雍正四年入宮,但卻一直到了乾隆即位後,在乾隆二年,他的地位才得到進一步提升。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根據乾隆二年有一個檔案記載,在那年的時候,丁觀鵬寫了一個奏折給皇帝,他説我是雍正四年進宮,到現在十來年了,其他的同僚都封了官房,官房就是公家給的房子,就像我們現在分配的公房似的,但是他現在沒有,他的報告批准了,得到官房了,應該説是到乾隆初年的時候,他才開始得到了厚待。那個時候他自己也説,他已經是一個畫畫人了。
清代宮廷的後勤總務機構它叫內務府,它的下面有一個重要的職能部門,就是造辦處,宮廷的一切用具和裝飾用品,都由造辦處的官員來備辦,造辦處下面又分若干個作,製造木器的有木作,製造玉器的有玉作,專門給宮廷畫畫的部門叫畫作。畫作下面從全國各地聘請手藝高超的畫師進宮作畫,被稱為畫畫人,丁關鵬就是畫作裏的一位畫畫人,他是順天撫人,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人,丁關鵬在雍正四年進入宮庭做畫畫人。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應該説在宮廷畫家裏面,畫畫人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但是畫畫人也分三等,當時在雍正年間,丁關鵬可能是比較低的。
在雍正四年的時候有一個檔案記載,是説雍正皇帝下指令,發給丁關鵬等五個人俸銀十一兩,這個薪俸在畫畫人裏面待遇是最高的。而且這個待遇相比當時的六品官員要高一兩。丁觀鵬雖然已經拿到了畫畫人中最高的薪俸,但他和一些年長的宮廷畫師相比還與一定距離。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單國強:有記載是雍正十年的時候,他跟其他人王幼學這些人合作畫過一張畫。真正的自己的獨立創作還沒有。説明他的地位比較低。所以當時,官房也沒有分給他。
乾隆皇帝非常喜歡丁觀鵬的畫作,也許是丁觀鵬得到乾隆的賞識後,在乾隆即位的第二年,就寫了奏折申請官房,並且也很快得到了批准,由此也可以看出乾隆對丁觀鵬的重視。丁關鵬的作品主要是人物畫,存世量最大的是佛教的佛像或道教的神像。宮庭裏裏面有很多祭祀神佛的場所都要懸挂佛像神像,所以丁關鵬畫了很多祭祀畫,以供皇帝禮拜。通過史料可以看出,丁觀鵬從乾隆二年到乾隆三十五年,他畫的作品一直得到乾隆的喜愛,在乾隆三十五年之後,丁觀鵬離開了宮廷。也正是因為乾隆皇帝對丁觀鵬和他作品喜愛,這幅《伯牙撫琴圖》儘管不是丁觀鵬最擅長的佛像神像,乾隆皇帝還是親筆題下了“高山流水”四個字。乾隆去世後,這幅畫和乾隆喜愛的其他藏品一起封存在宮中。
在二百多年後,這幅《伯牙撫琴圖》驚現在一家拍賣場上,它是如何從宮中流出來的呢?書畫作品從清代宮廷流出大致有以下幾種途徑,第一種情況是在清代末期,溥儀溥傑兄弟倆從宮中以賞賜的名義盜出大量的珍貴古書畫。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
他就把當時宮裏大臣清點出的好的書畫,有他的弟弟每天上學的時候,帶一個空書包來,小學的時候,滿書包走,背了多少,幾個月就把宮裏重要的古籍和重要的書畫,幾乎掃蕩殆盡。這個時候他因在下令,由幾個政治上比較可靠,而且又懂書畫藝術的人,為他清理宮廷藏畫,就是真的就蓋上宣統禦覽之寶的圖章,而且在帳上標注,哪個是上上品,真跡等等,正好把這些東西挑出來了,再賞給他的弟弟溥傑。
這個幅畫上皇帝的印章只有兩個,一個乾隆皇帝的印章,一個是嘉慶皇帝的印章,上面並有宣統皇帝的印章,由此看來這幅畫並沒有宣統皇帝溥儀之手。所以這幅畫流落到民間與溥儀溥傑兄弟倆盜畫無關。書畫作品流出宮廷的第二種途徑是1860年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搶劫書畫古玩,這幅畫是當年被八國聯軍搶出去的嗎?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乾隆皇帝生前喜愛的珍玩,在他去世以後,嘉慶皇帝就對它進行了清點和注錄,一般注錄在《石渠寶笈》三編。然後和一些其他的瓷器、玉器等等器物都封存在故宮的建福宮。建福宮是一個院落,裏面有很多具體的小房間,比如説《石渠寶笈》記載,《伯牙撫琴圖》就封存在靜宜軒。
在此後一百多年裏,沒有人動過建福宮裏的藏品,所以,這幅作品當年並沒有遭到八國聯軍的搶劫。那麼這幅作品究竟怎樣流出宮廷的呢?就在溥儀大量賞賜書畫給他弟弟的同一年,也就是1923年,溥儀有一次他偶然地闖入了建福宮,發現了這個封著的院子。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打開一看裏面有很多大箱子,再打開一看很好玩,這個箱子,有很多抽屜和小門,開開這個門是一個瓷瓶,開開那個門是一個銅器,開開那個門是一塊玉,打開那個抽屜裏邊有兩張小畫。原來是乾隆皇帝,在外出的時候隨身攜帶的這叫百寶箱,有好幾十箱,上百箱。他很高興,覺得好玩,就命令太監,説你們把這些東西都拿出來,清點一下。我要欣賞。好,這個命令發出去,沒有幾天,建福宮就著了一場大火,這個在歷史上很著名的建福宮大火,不知道燒了多少好東西。
一場大火燒掉了封存在建福宮裏乾隆的許多奇珍異玩,按照常理,這幅《伯牙撫琴圖》也早已被掩埋在大火之中化為灰燼,它為什麼能卻僥倖逃脫了大火,在近百年之後毫發無損地現身於世呢?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員金運昌:晚清的太監是偷盜成風的。因為那個時候社會亂了,人心惶惶,皇帝和后妃們統治能力差,也顧不過來,所以太監們經常把一些小物件,小玉器、銅器、書畫等等藏在衣服裏,拿到離故宮最近的古玩市場,就是後門橋去賣。
因為太監們的偷盜,乾隆皇帝的許多衷愛之物被燒成了灰燼,然而的也正是因為太監們的偷盜,這幅經乾隆皇帝親筆題有高山流水的畫作,丁觀鵬的《伯牙撫琴圖》也才僥倖地流存了下來。
責編:藝術品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