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速覽]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這些難得一見的文物就可能再次流失海外。 |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藝術品投資》節目。2006年6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遺産日。這一天,在首博的大廳內,一個規模不大、但形式莊嚴的移交儀式正在舉行:一件充滿傳奇色彩的瓷器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搬進這個新家了。那麼這件瓷器究竟來自何方?它有著怎樣的傳奇經歷?而它的背後又充滿了多少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呢?請收看今天的《傳世檔案》。
2000年5月2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舉行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一件標為639號的拍品,在短短的六分鐘內,迅速由420萬的起拍價抬升到了1900萬港幣。與此同時,國內外的各大媒體刊發了一條令人振奮的消息,這使人們不約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這件創下國內陶瓷拍賣記錄的639號的拍品上。
| |
2000年4月的一天,位於北京琉璃廠東街的北京市文物公司正在緊張地有序地徵集文物,這時時任公司顧問的劉岩先生在家中接到了一個神秘的電話,劉岩來不及向公司總經理秦公先生彙報,立即乘飛機趕往香港。在此後的幾天裏,香港的各大新聞媒體刊登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這就是北京圓明園被掠文物“六方套瓶”等四件文物將於5月2日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公開拍賣。這條消息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香港民眾紛紛表達自己的看法,認為被掠奪的圓明園文物不應該被拍賣,而應該歸還中國。
北京市文物公司顧問 劉岩:因為這件東西是英法聯軍從中國劫掠走的,嚴格意義上説,這件東西有贓物的性質。那麼香港的愛國人士,在大街上有遊行,也有人衝進會場。
中國國家文物局也在第一時間獲知了這一消息,並出面阻止英國蘇富比拍賣行對這些文物的拍賣,可是由於當時香港沒有參加有關的國際公約,無法阻止拍賣。眼看著拍賣日期就要到了,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這些難得一見的文物就可能再次流失海外。
北京市文物公司顧問 劉岩:我第一時間就把這個現場的情況跟秦先生做了彙報。後來秦先生説這個事非常重要,他們也注意到了。然後説你等我電話,我記得很清楚,那天夜裏三點多,突然電話響了。秦公説,他決定,也跟北京市的領導做了彙報,決定參拍這件東西。
北京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從拍賣公司買,尤其買這種重器,以前沒有過,這應該是首創。
北京市文物公司要參拍的這件文物就是拍賣序列為639號的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然而,遠在北京的秦公和北京市文物公司都沒有親眼見過這件拍品,甚至連圖錄也沒有,所有的信息都是由在香港第一現場的公司顧問劉岩傳遞的。
北京文物公司總經理溫桂華:當時我們對這件瓶就有一種特別的感覺,就覺得它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中國的藝術品。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一件珍貴的文物。
那麼,這件讓文物公司感到特別重要的“粉彩六方套瓶”到底是一件什麼樣的國之珍寶,竟如此牽動了億萬人的心呢?
傳世檔案模板:
2000年的4月,北京的天氣似乎比往年熱得早些,北京市文物公司的會議室裏經常是熱火朝天,各方面的陶瓷專家紛至踏來,有關粉彩六方套瓶的資料迅速匯集到了總經理秦公先生的手裏。他迅速與業務人員,對即將被英國蘇富比拍賣行拍賣的“粉彩六方套瓶”進行論證。這一天,拍賣圖錄終於及時送到了秦公的辦公桌上。看著圖錄上的“粉彩六方套瓶”,多年來從事文物的鑒定工作,有豐富的文物鑒定經驗的秦公心裏有了底。
北京文物公司總經理溫桂華:秦公是不停的翻閱資料,找專家諮詢,這件東西的出處來源和它的重要意義。就那幾天他幾乎不睡覺,就天天是不停的去探討這件東西。
然而這件高40.6厘米的粉彩六方套瓶卻使人感到困惑,因為器物通體施紫金釉,瓶身和鏤空都在表明倣金屬工藝效果,紋飾和釉彩洋溢著中西合璧特色,在設計與燒制時,混合了幾種裝飾的技巧,細節精巧。尤其是在淡乳褐色的地上,以金銀雙色勾繪出纏枝“洋蓮”,從色彩、明暗、線條等方面,洋溢著濃郁的“歐風”。 在傳統的中國陶瓷工藝上怎麼會融入了西方的紋飾呢?難道這件造型端莊的粉彩六方套瓶還存在懸疑?
北京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因為中國古代的瓶大家都知道,沒有套瓶這一説。它這個是裏邊鑽心的,這就是典型的西洋風格。而且琉璃彩這也是中西結合的典範。
但細心的高小龍發現,瓷瓶上的紋飾與圓明園石刻的風格十分接近,那它是不是圓明園的陳設品呢?通過進一步查找資料,高小龍終於找到了答案,原來當時乾隆皇帝對西洋的東西非常感興趣,特地在圓明園裏建了一座倣西洋古典風格的西洋樓,專門用來陳設西洋風格的古董珍玩。而在《乾隆紀事》當中,專門有乾隆皇帝命令督窯官唐英在景德鎮燒造一些有西洋風格的紋飾和特點的陳設瓷。
北京翰海拍賣公司顧問 劉岩:套瓶呢,肯定是唐英,檔案上記載,唐鷹在乾隆初期的時候生産製作的。這是能查到很詳實的故宮檔案的記錄記載。所以它民間沒有這類東西,包括一般宮廷這類東西也非常少,它是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品種。
有關六方套瓶的故事還得從乾隆8年的一天講起。話説這一天,乾隆皇帝到圓明園新落成的西洋樓巡視賞玩。巡視過後,他覺得有些美中不足,樓中有些地方還缺少鎮樓的陳設珍品。於是,乾隆便向遠在景德鎮的督窯官唐英下了一道聖旨,讓他設計幾種用於陳設觀賞的新式瓷器小樣。接到這份聖旨的督窯官唐英也不是普通的角色。據《清宮檔案》記載,唐英是清朝功底最為深厚、成就最為顯著的陶器工藝大師,曾經編寫過《陶務敘略》、《陶冶圖説》、《陶成紀事》等著作。但當唐英接到這份聖旨之後,大吃一驚,原來乾隆皇帝要求他大膽創新,技藝要登峰造極。接到任務的唐英再也沒有吃過一頓踏實飯,睡過一個安穩覺,把自己關在屋子裏苦心研究揣摩。因為在此之前,唐英因為未能創新瓷器樣式,已經被乾隆皇帝罰薪三月。經過近一年的苦心研製,唐英終於設計燒造出了夾層玲瓏交泰瓶等共九種新瓷器,“夾層玲瓏交泰瓶”就是六方套瓶,也是後來創造“轉心瓶”的過渡。
同期:北京翰海拍賣公司顧問 劉岩:套瓶的制式,就是外邊是粉彩鏤空,然後裏邊是青花,這種制式是唐英在那兒創造的。所以首先是中國陶瓷當中,工藝美倫美奐的一個新品種。
六方套瓶在工藝和科技含量上都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外層不是圓的球形,而是六方鏤空,在造型、制坯、鏤空、夾層等工藝上,難度又加一層。施釉上粉青、醬釉、描金、描銀、粉彩、青花等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就連唐英自己也認為工料過費,未敢多造,據説當時只生産了兩隻,全部被乾隆皇帝放在圓明園中做觀賞陳設品。
北京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這個東西是流傳有序,經過比如説像洛克爵士,還有經過莫裏遜,這個都是流傳非常清晰的。
北京文物公司在眾多史料中也找到了這方面的證據,原來六方套瓶的確有一對,都陳設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焚掠圓明園時,被當時英國公使額爾金的私人秘書洛克爵士攫取帶回英國。其中的一隻,在1988年5月的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170萬港幣被台北鴻禧美術館購藏。而拍賣的這只貼有“Fon th iIIH e irIoom s” 莫裏遜氏的收藏標記,可以證明1860年間,洛克爵士攫得此瓶後,售給了莫裏遜氏。
2000年4月30日,北京文物公司會議室的燈光亮了一夜,一場籌劃收回“乾隆粉彩六方套瓶”的會議正在舉行。最後,秦公拍案而起,一定要抓住機會,絕不能讓“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再度流失海外,而這也得到了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雖然競拍乾隆“六方套瓶”的決心已下,但出資多少又成為另一個難題。因為香港蘇富比公司在拍賣圖錄上對此瓶沒有標明參考價,所以只能查找在歷次國際拍賣會上出現的與其類似或相接近的參考物,這是一項等級極高的商業秘密。4月30日下午,香港佳士得公司推出的第589號拍品清乾隆花蝶紋綬帶耳葫蘆瓶,以3304.5萬港元成交。此瓶曾在1979年10月2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55萬港元成交,21年增值整整60倍。此瓶雖屬乾隆官窯,但“六方套瓶”在文化內涵和經濟價值等方面都遠遠超過它。且另一隻乾隆“六方套瓶”在1988年拍賣成交價為170萬港元,如果也按增值60倍計算,價值可達1億元。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呢?
北京文物局博物館處副處長高小龍:我們梅局長和秦公先生夜裏一兩點鐘也經常打電話,就研究這個事,也溝通情況。因為雙方的壓力也都很大。
北京翰海拍賣公司顧問劉岩:國內也有人自發的舉行捐款的這種義舉,好象最出名的就是一個東北的小女孩。首先捐了一萬塊錢。就是説如果這個東西,必須要民間進行操作的話,那麼香港、台灣的愛國人士可以買,然後大陸大家也可以募捐,也可以買。
經過慎重研究,北京文物局和決定由文物公司總經理秦公在北京坐鎮指揮,由在香港第一現場的劉岩參加競拍。在拍賣會開始前,秦公還在召集骨幹,研究策略,因為在強手如林的競拍現場,局勢瞬息萬變,往往在一兩分鐘之內,就會一錘定音,因此必須制訂出嚴密的計劃,才能確保“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回歸。
北京翰海拍賣公司顧問 劉岩:競爭的回合應該説還是激烈。我們這邊呢,我是拿電話直接跟秦公通著話,我們也用了一個側略,就是前頭時間呢,比較長,拖的時間比較長,就是每一個競投價可能在一分鐘左右。後頭的,我們給他一種壓迫感,就是不給他一個思考,就是上千萬之後。就是我們速度就偏快了一點。
2000年5月2日下午2點20分,這件曾牽動了億萬人的稀世國寶,經過44次叫價後,最後被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以2094.7萬港幣拍回,這時連續熬了五、六個通宵的秦公先生終於松了口氣。
北京文物公司總經理溫桂華:買到以後,他馬上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就第一時間給我打了一個電話,説買到了。當時我們特別高興。他説你高興嗎?我説當然高興了。他説你跳一下,我就一笑。事後他電話説,你跳了沒有。我説,沒有。他説真沒勁。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外界對“六方套瓶”的真偽及競買的價格議論紛紛,褒貶不一,這使秦公的壓力陡增,再加上連續幾天的嘔心瀝血,使得身心憔悴的秦公在競拍成功的第八天就因心臟病突發,病逝在工作崗位上。秦公沒能來得及在北京迎接他傾心相求的寶貝,也沒能看到國寶回歸的那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在他去世的前一分鐘,他還在和公司的專家討論著“六方套瓶”,而在此時,這一事件令這只價值千金的寶瓶蒙上了一層悲壯的色彩。
2000年,6月25日,流落海外140多年的清乾隆醬釉粉彩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終於回到北京。按照常規,回歸後的“乾隆粉彩六方套瓶”都要做一次鑒定。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先生、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耿寶昌等8位權威專家對這件稀世珍寶進行了定級。最後,專家的鑒定結果是:“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禦窯廠燒制的器物,器型規整,工藝精湛奇巧,代表了中國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而製造這只寶瓶至少有三難:一是六方瓶不能上圓盤拉坯,成型極為困難;二是套瓶鏤空後的瓷胎由於應力改變,燒造中極易變形;三是內青花處粉彩套瓶,即瓶中再套一瓶,其工藝須兩次入窯燒成,成品率極低。有此三難,令這件傳世作品極為罕見,大家一致把它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2006年6月10日,是我國的第一個文化遺産日,為了讓更多的市民一睹國寶的風采,文物公司決定把“乾隆粉彩六方套瓶”無償捐獻給首都博物館收藏。
責編:藝術品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