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看門道 第一集
央視國際 (2003年04月07日 17:12)
本期嘉賓:《走向共和》主創人員吳兆龍、劉文武、張黎、盛和煜、王冰、孫淳、李保貴、李光潔
主持人:肖航
話題:《走向共和》
主持人:我先為大家介紹,一位是我的同事吳兆龍,一位是劉文武,這兩個人,主持了創作了大家以前熟悉的《雍正王朝》,現在《走向共和》又是從他們倆個人開始,我覺得你們兩位是不是從拍攝〈雍正王朝〉的時候,開始就打算在一個電視劇創作上經典這兩個字操練一番?
劉:説起做戲,開始其實沒太想做電視劇,我是做別的行當的。可後來看了電視劇之後老是覺得不滿意,説自己做一次試試吧,所以自己參與製作了《雍正王朝》, 後來接著有了第二部,就是〈走向共和〉這個題材,自己想一定要把《雍正王朝》給超過了。於是把這一班又組合在一起,我們集合起來幹這個事情,幹了四年,現在看來我覺得完成任務了。我覺得電視劇是一個集體創作,就是每一個環節,都要有一流的專業基礎非常強的人來進行組合,編劇,導演,演員,化粧師,剪輯等全部的人,一定要是最優秀的,否則要想做成典型太難。《走向共和》離經典的還是有距離的,但是它是一個好東西。
主持人:在你的劇本出來以後,開始跟所有主創談劇本的時候,你腦子裏中是不是琢磨著將來要修中國電視史?
吳:從理論上講,電視劇應該是可以有經典,因為每一個時代,它都有一種佔統治地位的藝術樣式,比如唐代的詩歌,宋代的詞,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説,上一個世紀的電影,不過從上個世紀末到這個世紀初,佔統治地位的藝術樣式應該是電視。不是説哪一個人,他想瞄準他想做一個經典,他所做的東西,就是經典。不是這個意思。這個經典,應該是精品裏面的精品。那是經過時間來檢驗的。所謂精品有一個通常的説法,就是説,思想精神,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最後的開拍之前,定稿的劇本,那是編劇,製片人,策劃,每人桌子上面前放一個劇本,一個小説,然後找一個工作人員,念,凡是多餘的字都停去掉,就是説我們自己看電視劇的時候感到反感的地方,要在這個戲裏面消失。
主持人:張黎導演,你做過電影,又做過攝影師,那你做這部戲時你是覺得想提高一下電視的水平,使之成為經典呢,還是覺得這部電視劇確實能拍出經典來。
張:我們前面説導演是幹什麼的,他其實是一個翻譯,他會用你的影視語言語匯來翻譯文學劇本。所以首先需要你這個導演的母語要好,如果這個人對漢語還弄不明白,他絕對翻譯不出來好東西來。作為一個導演,他的母語就是他的就是他的影視語言,包括我們鏡頭,甚至包括光,到花布,都是語氣,口吻,但是你要知道什麼最難翻譯呢,詩歌最難翻譯,短片最難翻譯,中篇最好翻譯,當今我們看到的我們國內的電視劇裏面,翻譯不太好。
主持人:我注意到你在你這個戲裏面,基本上沒有大平光,卻有好多電影的鏡頭語言,甚至攝像機的攝影鏡頭,也是用電影鏡頭來拍的。為了層次嗎?
張:目前我們這個所拍的這個題材,歷史跨度比較大,而我們的人物又是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因此我們的形、光、色都要表達一種凝重感,這是肯定要有的。我喜歡《還珠格格》它那種年畫的拍法,紅的,綠的,都符合它這個片子的風格,特別好看,但是我如果用《還珠格格》這個拍法,放到《走向共和》未必適合。我們更主張突出其皇家氣魄。
主持人:你選演員的時候,認真地考慮過這些演員的特點嗎,如果這個演員不太符合劇中的角色,是不是就不用呢。
張:是的。我會比較。不過和現存照片對比,這些演員,可能除了張之洞原形不太像不外,康有為,孫中山,慈禧,包括段祺瑞,我們都找到了很形似的演員。
主持人:(李光傑)你是頭一次演戲吧。
李光傑:是的,處女作。我很早就知道《走向共和》這個組要演員特別多,但是太遠,説在大興。我就沒去,後來實在憋不住了,就去了一趟。試完之我就走了。我以為肯定又是渺無音訓,但後來田莫給我打電話通知我去,試了兩次戲後告訴我你來拿劇本吧,我當時記得劇本是那麼厚一摞,結果走的時候,還要了組裏的一塑料袋拎著走的。拍這個戲當中,我覺得我是這個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主持人:你今年多大。
李光傑:22。今年大四,我進組的時候是二年級,等我從這個組出來的時候就大四了。
主持人:請問張黎導演,這個演員是你定的嗎?
張:是我定的。他當時打動我的,真的不是演技。我被他的精神所感動。而且我最喜歡光傑他是一個孝子,他家境非常不好,他在這個組裏的第一筆酬金,絕大部分都寄給了父母,以至於他現在連電腦都沒有,連自行車都沒有換。在定演員之前我們談過,談過家庭,談過父母,談過他的弟弟,他的怎麼上學,還有他為什麼騎著自行車去應聘。
主持人:這個戲上完了以後,你基本上就沒上課嗎。
李:這個戲我拍了六個月,拍完之後,我就回去參加我們班的畢業大戲。我覺得這個劇組的這種創作精神、創作方法會令我終生受益。我覺得自己還在這個劇組,我和演員,導演,劉總,包括我們劇組其他的人一直都保持著聯絡。
主持人:我願意在這裡向大家隆重地介紹一下孫淳,我認為拍攝這部戲對他的演技來説,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就是我們大家從此都不認識孫淳了,在這之前我們可能覺得他演楊子榮差不多。讓他演邵建波也行,因為造型上沒有太大的區別。可你説他演袁世凱,這真的讓人驚異。我就想問問,你們哪一位定的孫淳。
張:是大夥兒定的。
主持人:定他的依據是什麼呢?
張:我們一直在找胖的歲數偏大的演員扮演這個角色。根據肖像和照片,找了20個以上。最初定了一個上海的演員,但是覺得不甘心,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忽然想到為什麼不能找一個俊朗的袁世凱?當時定孫淳的時候,是經過大家的討論,然後一遍一遍造型。我當時要求他增12斤,結果他增了40斤,這點我確實沒有什麼可説的了。加上他所表現出來的狀態,我覺得就是非他莫屬了。
主持人:你能不對我們這些業餘人士講一講,你是從什麼尺度上覺得他能成功?
張:演員本身對這個角色的執著程度第一,第二我們還會通過一些手段,比如通過化粧的手段,盡可能恢復一些角色本來的原貌。這個劇組有著這個良好的創作空氣,有助於每一個演員找到他自己的角色,在這之前我們集中一個多月每天一起討論,盡可能把人物吃透,每場戲都跟演員不停的説,不停的弄。一定要讓演員盡可能發揮他自身的潛力,你發揮得越充分導演越輕鬆。
主持人:編劇一般在腦子裏帶著話寫,有形象的那樣去寫一個人,你看孫淳,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是什麼。
盛:第一次見孫淳的時候他在張導房間裏談話。那天特熱,他穿了一個印NBA的背心。拿了一個籃球,晃著進來的。當時我手裏已經有劇本,看到他這個人的時候試袁世凱的演員已經來過了20多個。每人來了都要念我的那個臺詞。他也是,我覺得他的臺詞念得挺不錯。
責編: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