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比喻,如果把中國比成一棵大樹,樹冠是北京,而樹根是陜西。
千百年來,陜西人民在這塊黃土地上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民情。她自成體系,像“黃土”一樣深厚、古老而質樸。 儘管全省風土民情有諸多相同的地方,但因地域不同,文化水平、生活習慣的差異,關中、陜北、陜南的民俗風情又各有特點,可謂“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陜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陜北黃土高原,向南則是陜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陜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的代表,十三朝的古都西安,多少帝王將相,多少金戈鐵馬,這裡的地下,埋藏了多少春秋、收藏了多少記憶啊!關中的每一寸土地都那麼深不可測,仿佛沉澱着遙遠深邃的過去,在這裡會恍惚游歷在那久已逝去的秦皇漢武的時代。
而我要拍的嘉賓就在關中乾縣,陜西西部藝術團團長宋曉飛。這期節目是和資深編導楊瑞合作。前期採訪是在北京完成,考慮到電話聯絡的不方便,於是與嘉賓約了時間到北京,從早上八點聊到晚上九點,中間除了吃飯就沒離開賓館一步,讓嘉賓把從小到大的經歷捋了一遍,加上裏面我需要的細節,為了有個好的話語環境,專門給嘉賓買的肉夾饃面皮等陜西名吃。
稿子是楊瑞寫的。不愧是資深編導,熬了三個通宵稿子的結構出來了,交給領導審查時,題目沒通過,改名字吧最後定下《快樂關中漢》,這個題目比較符合嘉賓的狀態,名字是確定了,這樣就有個問題,裏面的結構有一半不符合這個題目,意味着結構也得變。重新採訪,圍繞給村民帶去快樂這個主題核實細節。
我提前幾天趕到乾縣,落實拍攝事宜,一下飛機傻了,漫天的大雪現場怎麼拍?我們欄目是大型戶外訪談,戶外是立目之本,下着雪拍不了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祈禱明天能晴天,第二天打開窗簾又傻了,還是漫天大雪並且有加重之勢。事後才知這場大雪是中國五十年未遇的雪災,我把這的天氣説與楊瑞,她意是等攝製組趕到一起商量。我也不能閒着和當地政府接洽完畢後就和嘉賓去拍小片,這種雪景倒是拍小片的好去處,更容易拍出情緒鏡頭來,或是雪的空景,難得一遇的“萬能鏡頭”。領導和攝製組來了,在晚上吃飯時嘉賓的朋友即興唱了首陜北民歌,領導把民歌部分加入到現場當中,歌手穿着民族服裝唱着民歌把嘉賓引出場,這種手法在《鄉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用,每個小片和現場的起承轉接都用民歌,整個片子就顯得很完整,肖老師不愧是武林高手。
我和王凡張月紅留下拍小片,十幾公分的積雪,每天鞋裏面都是濕的,過三四個小時就得烤烤鞋,不然走不動路,東北風呼呼的刮,我們去過東北佳木斯按説那裏已經夠冷了,而這的天氣比那還難受,誰讓趕上雪災了吶,這期的小片拍攝條件之艱苦常人無法想象,在此向王凡張月紅説聲辛苦了。
在後期編輯上跟楊瑞學到了不少東西,特別是現場情緒的渲染,在出現情緒點時通過疊畫,音樂,重復等手段反復強調,這樣才能烘托出一種氣場,來讓觀眾感動,並且這種氣場快到高潮時,就緊接着簡化編輯手法,這也是“非到頂點原則”,戲劇衝突當中的最高點是快到而未到高潮時。
責編: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