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過,我看見。貧困是一種真實的存在。但是我從貧困母親的眼睛裏,看到的不僅僅有哀怨的眼淚,更有一種對苦難的堅忍和對幸福的執著。每一幅圖片背後都有一個令人感慨的故事。每一幅圖片背後都有一份母親的希望。
-----于全興
于全興,43歲,很有名氣的紀實攝影師,現在是天津師範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教攝影的副教授。
1986年,于全興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分配到《家庭報》,從美術編輯做起,一直做到社長助理,主管廣告創收。平時還利用學美術的底子,承攬不少裝潢業務。房子寬敞,有車代步,日子過得舒舒服服,在城裏算是生活優裕的成功人士。一次偶然的機會,于全興結識了幸福工程,這是1995年,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中國人口報三家發起,以貧困母親為救助對象的基金會,他們正想找人以圖片的形式見證工程實施。于全興接受了這個任務,真切地面對那些不幸母親。
2001年,于全興把鏡頭對準了西部的貧困母親,他歷時一年,行走西部9省34個貧困縣85個鄉鎮106個村寨,為300多位母親拍照,照片中的有些母親一輩子沒有離開過家,這些照片有的是她們人生中的第一張,有的或許也是最後一張、、、
2002年,于全興的“幸福工程”攝影展在北京展出。幸福工程旨在幫助貧困母親“治窮、治愚、治病”。這一行動目的是喚起全社會對中國貧困母親的關注。母親是家庭的核心,沒有母親的幸福,就沒有家庭的幸福,救助一位貧困母親就是救助一個家庭,幫助了後代,進而改變一個貧困母親和家庭、子女的命運。
幸福工程組委會把于全興的40幅照片分發給新聞界。各大報刊爭相發表,引起人們的關注。于全興的照片令無數人觀後熱淚滾滾,使他們把目光投向鄉村,並思考自己的生活。
顧彩蓮:一家年收入100元
2001年 11月 ,于全興到了以喀斯特地貌著稱的雲南丘北縣官寨鄉丫口村,這些被外人常常驚嘆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對本地人來説,只意味著兩個字:貧窮。這裡天旱缺水,只能種玉米,每畝地産200斤就算高的,一般都在100斤左右,人們辛苦耕耘一年,仍有4個月的糧食缺口,需要國家救濟。
一個在家門口背著孩子的母親引起了于全興的注意,由於這裡人還不會説普通話,在當地翻譯的幫助下,于全興和她交談起來。這個媽媽叫顧彩蓮,26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住的茅草屋要在城市來説是危房,傾斜得厲害,用一個大木頭在撐著。當時沒有電,屋裏黑洞洞的,于全興打了一個打火機才看見,地是有口鍋,門後面所謂的一張床,就是幾個木頭搭的一個架子,上面就是一張破棉絮。顧彩蓮説她自生了第二個孩子後,胸口一直疼痛,還不停地咳嗽,全身一點兒力氣都沒有,連走路都很困難,更不用説地裏的活兒了。就是這樣病魔纏身的她,每天還要編織竹籮,好讓她的丈夫在趕場時換回幾個零錢貼補家用(一年的收入不到100元),買些鹽巴。可她卻從來沒有想過用這點錢為自己瞧病,而她最擔憂的是6歲的大女兒因她的病過早地承擔起了家務,每天和她父親早早的下地幹活,她怕幼小的孩子身體吃不消。更讓她難過的是,家裏沒有錢供孩子讀書,女兒很可能重復自己的生活。
當顧彩蓮向於全興訴説著家裏的情況時,沒有掉一滴眼淚,甚至是那樣的平靜,向是講述別人的故事,可于全興端著相機的雙手卻在不停地顫抖。他看到的是母親的堅韌,看到的是母親沒有被貧苦的生活所屈服而是對未來生活的期盼,這就是中國西部的貧困母親,他特別注意到顧彩蓮的兩個孩子沒有穿鞋,看到生人,臉上露出鄉村孩子特有的青澀、稚誠的笑,顧彩蓮穿著咧著嘴的舊布鞋,因為胸口痛,弓著腰,眼睛裏流露出企盼幸福生活的目光。就是這樣一種生活狀態,一個堅強的母親,穿著襤褸,她那大大的眼睛裏沒有一點悲苦相,卻露出令人感動的。于全興摁動快門,拍下顧彩蓮的照片。
臨走時,于全興問顧彩蓮,你有什麼願望?顧彩蓮説,如果誰能幫我一些錢,養一頭母牛,轉過年來母牛下了小牛,我就可以還錢。
這張照片配上顧彩練蓮的話,被眾多媒體發表,隨既就有好心人寄給顧彩蓮不到三千塊錢,顧彩蓮第一個念頭就是説給孩子看病,當時那孩子腦袋耷拉下來之後,但是不知道什麼病,但是她本身有病,她給孩子看病,那時給孩子看病才花了300塊錢,那麼剩下2000多塊錢,她就立刻想到要買牛,後來丈夫就説你病成這樣,那麼你買了牛之後也沒有辦法去養它,兩個人商量了兩天,最後決定還是先去醫病先去看病,後來顧彩蓮同意以後。用那2000塊錢看病,陸續看了將近一年,把病看好了,期間有全國各地近3萬元捐款飛向這位母親。有一位珠海的讀者來信説:“我知道山區人民的境況是非常令人痛心,這不是因為你們有什麼錯而至如此,而是我國歷史各方面原因造成的,加上因山區高山阻隔,地少不夠,交通不便等條件,更加加重了貧困的長期存在,儘管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百姓,靠工資生活,但經濟條件要比你們好些,正因為如此,我作為一個人,有責任有道義做一點事情,力求多一些的幫助你們。”還有浙江的一位軍人寫信説:“特寄上400元資助你們發展經濟,以表達我及家人的心意,我相信你和丈夫都是吃苦耐勞,勤儉過日子的人,通過你們的努力一定能夠走出貧困。”
2005年的一個中午,于全興隨中央電視臺《鄉約》攝製組又來到顧彩蓮家。順著在依稀相識的小路,走來了顧彩蓮,于全興幾乎有些不敢認,她又黑又瘦,于全興悄悄問村裏的幹部,她為什麼又黑又瘦?幹部説她病也好了,又有牛了,又有羊了,要放牛放羊,忙的。到了顧的家,瓦房取代了以前的茅草屋,原來空蕩蕩的家新添置了縫紉機、自行車。變化最大的還是顧彩蓮,她的笑是那樣的快樂、酣暢、、、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到城裏讀書。
幸福工程,一張照片,改變了一個家庭的命運,還要惠及她的後代。
耐不住貧困生活的丈夫出走,把一雙女兒拋給苦命母親
2001年5月31日,于全興在重慶大巴山採訪時,當地的一位鄉長向他講述了一個叫覃純菊的女人的故事。鄉長特別強調這是個苦命女人。覃純菊全家四口人,九年前丈夫耐不住大山貧困的生活,把一雙女兒拋給她出走,從此杳無音信,她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孩子要讀書,她也需要掙點錢,就賣苦力,幫人家去背沙子。誰想屋漏偏逢連陰雨,在她丈夫走了之後沒幾月,因為一次山洪,把她原有的一個小土屋給衝垮了,只留下一面山墻,沒房子住了,覃純菊只好把兩個女兒寄到別人家裏頭,自己倚著剩下的一面墻,地上鋪些棉絮,全當是個家。半夜的時候,覃純菊在那個小殘壁當中就哭,農村夜深人靜,哭聲傳的很遠,全村人都聽得見,很悽慘。
縣裏的政府知道之後,救助覃純菊3000塊錢讓她蓋房子,但是在重慶那個地方,3000塊錢是蓋不起房子的,為了蓋這棟房子,覃純菊帶著兩個女兒到她的山下去背沙子,背石頭,兩個多月硬把一棟房子給背了起來。
聽了覃純菊的故事,于全興找到了她家,覃純菊説,她每天早上四五點鐘起床,然後到晚上12點鐘還不能睡,家裏的活都要靠她幹,她就有兩隻手,別人幫不了她,她只有自己幹,晚上睡覺的時候,她還要給孩子縫鞋。
第二天正好是六一兒童節,兩個孩子找覃純菊要錢,説學校裏搞六一兒童節的活動,一個人要兩毛錢,覃純菊給了四毛錢,兩個孩子都去了,搞活動發一些食品,孩子捨不得吃,先把這東西給他母親吃,這個瞬間給於全興搶到了。在老于的鏡頭裏,覃純菊露出了笑容。
老于問覃純菊有什麼願望,覃純菊説她再苦再累,她特別希望兩個娃娃要讀書。當時覃純菊的孩子都在十歲左右。于全興跟那個大女兒説,你要考上初中我認你做乾女兒,資助你的學費。
後來于全興到別的省採訪的時候,覃純菊給於寫的封信,就兩個孩子都考上了初中。于全興就資助她大女兒上學,第一筆款是于當時8歲的女兒,用她的壓歲錢給這個小姐姐上學,覃純菊的另外一個女兒由報社叫王金剛的一個編輯資助。
2004年,覃純菊的大女兒到了天津去打工,掙錢供她妹妹讀書。此後,這一家人再也沒聯絡過於全興。
關注貧困母親 支持幸福工程
“幸福工程”救助貧困母親的辦法是,將社會各界捐贈的善款和募集的資金,以縣、區為單位建立項目點,救助對象為項目戶。為每戶的貧困母親提供無息貸款1000元至3000元,用於發展生産,時間為1至2年。到期按時歸還,回收資金將投入救助其他貧困母親,形成“小額資助、直接到人、滾動運作、勞動脫貧”的救助模式,同時依託各級計劃生育協會組織,保證救助資金直接到人。
從1995到 2005年,幸福工程實施10年以來,投入資金2。6億,在29個省、市、自治區316個縣建立項目點,救助14萬貧困母親,直接受益的有65萬人。從1997年開始,中國“幸福工程”將每年的“母親節”定為“救助貧困母親活動日”,提醒人們在關愛、贍養自己母親的同時,不要忘記在中國尚有千萬貧困家庭的貧困母親。如今,為貧困母親獻上一份愛心,共同幫助她們走出貧困,已成為中國“母親節”最有意義的一項活動。
愛心捐助
電話:010-62179760
賬號名稱:幸福工程組織工作委員會辦公室
人民幣開戶行:北京市工商行新街口分理處
人民幣賬號:029144713-34
外幣開戶行:中國銀行總行營業部
外幣賬號:00039508091014
責編: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