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晉人鑼鼓觸摸中國百年夢想

CCTV.com  2009年04月01日 16: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雖然還沒見到蘇安福本人,但我已經很期待與他的見面:電話採訪過程中,我漸漸了解了老蘇的經歷,也漸漸對老蘇肅然起敬。就因為他對事業的執着追求,更因為他對社會所做的事情。他從一個吹嗩吶的鄉間藝人,成長為現在的鄉村藝術家,老蘇這一路走的真的不容易:在自己生活拮據的情況下,想賣掉房子給窮苦的孩子辦免費藝術學校,期間累出心臟病,永遠不能再吹心愛的嗩吶,一直堅持到現在,把地方藝術“稷山高臺花鼓”推向了奧運會開幕式和2009年春晚的舞臺,老蘇這一路走得不容易!

  嘉賓的具體介紹稍後再説,先來談談本人錄製這期節目的感想:整個錄製過程讓我感觸很深,更發覺了自己對現場把握不夠,錄製完現場肖老師給我們整個攝製組開了一個總結會,總結了我們的成績,也指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不足之處,我最大的不足就是現場把控能力不足,不能很好的發揮現場導演的職責,不懂得調配攝像,歸根結底是對後期鏡頭沒有概念,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樣的後期鏡頭,這就導致了現場不知道如何去指揮攝像、如何去調配攝像,這是我目前最嚴重的不足之處!

  整個拍攝過程四位攝像王凡、段煉、王超、李后林充分發揮了吃苦耐勞的《鄉約》精神,幫我出謀劃策,給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議和意見,再次多謝各位攝像兄弟!

  拍攝期間發生了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我們到地方去採訪,絕大多數人----至少是我現在遇到的人,從農村到縣城都用“上”,從縣城到村裏都用“下”,但是我們的嘉賓蘇安福老師從縣城回村裏卻用“上去”。我們是晚上十點到的縣城,當蘇老師説“上去”的時候,我很納悶,以為是當地的習慣叫法,可是第二天我們攝製組進村的時候我明白了,原來吳壁村是在當地的黃土高原上,而縣城確實在黃土高原腳下,我才恍然大悟,每當説到這件事,大夥都不由得哈哈大笑一場。

  拍攝過程還算順利,只不過2009年3月27日現場當天,雨有點大,對我們來説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指特殊的天氣,有特殊的意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東西耐人尋味,比如主持人、嘉賓、攝製組、安福藝術學校的學生、觀眾等都在雨中安靜的度過了訪談時間,尤其是那群穿着很少表演服,坐在主持人和嘉賓後面的同學們,凍的瑟瑟發抖,但是依然堅持到訪談結束,這讓我非常感動;壞事是指這樣的天氣讓現場表演、現場鏡頭大打折扣,所有的人最後都變成了落湯雞。

  但這場雨的到來,村民們卻非常高興,樸實的老百姓跟我説要感謝我們,為什麼呢?他們説這裡已經快半年沒有下雨了,是我們的到來給當地帶來了“貴如油”的春雨,他們説這是今年大豐收的預兆!多麼樸實的鄉親們,就為這,我們在拍攝現場淋點雨、吃點苦也值了!

  下面咱就來介紹一下本期《鄉約》的嘉賓——蘇安福!

  黃土黃牛“嗩吶王”

  蘇安福出生在稷山清河吳壁村一個農民家庭。幼年的貧苦生活,培養了他自強不息的性格,也鍛造了他大山一樣的寬厚胸懷。他自小對吹拉彈唱産生濃厚興趣,方圓數百里凡有唱戲、説書、鬧社火的,他都要跑去看個沒完,如癡如醉。13歲時,時任吳壁村小學音樂老師蘇世昌發現了他的音樂天賦,便開始教他吹笛子、拉二胡、拉手風琴等,後又推薦他參加了學校文藝宣傳隊。在學校文藝宣傳隊。在學校文藝活動中,小安福能編能演,又拉又吹,十分活躍,年年被評為模範。初中畢業後,蘇安福參加了縣文化館舉辦的文藝骨幹培訓班,文化館領導對他十分賞識,培訓班一結業,就推薦到清河公社文化站。三年後,剛剛二十齣頭的蘇安福便擔任了文化站站長。他如魚得水,大展才能,為活躍農村文化使盡渾身解數,給父老鄉親送去了幾多愉悅,幾多歡樂。其間,他迷上嗩吶,投師三晉南名師王二娃,蘇安福學藝不畏難、能吃苦,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嗩吶越吹越精,名氣越來越大。他吹奏的《百鳥朝鳳》、《山村來了售貨員》、《三對面》等嗩吶獨奏節目,一直被河東大地廣大群眾如數家珍、津津樂道,被鄉親們親切譽為“河東嗩吶王”。1992年,運城地區電視臺等拍攝的《稷山事件》多部電視劇,蘇安福在劇中扮演角色、表演嗩吶。2003年,蘇安福應邀到山東電視臺表演,他創新演奏了中國最大(3米)、最小(15公分)、最多(一口氣吹奏14竿)的嗩吶,創山東電視臺“陽光記錄獎”,並特邀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世界吉尼斯頒獎晚會”表演。之後,日本NHK、台灣和國內多家電視臺、新聞媒體相繼對他進行專題報道。蘇安福不是傳奇人物,是地地道道黃土地上默默耕耘的老黃牛,他是在黨的陽光沐浴下成長起來又用熱情回報社會一個典範,他用自己才情和智慧演澤了一個不平凡的文化人生。自娛自樂“鼓樂班”蘇安福在家排行老大,兄弟姐妹多,家庭拖累大。文化站當時補助也不多,為了生活,80年代中期,他不得不離開了自己熱有的工作崗位,自謀生路。幹什麼?如何干?他在腦子裏轉了很多圈。最後,蘇安福想既然自己這好文藝,老百姓也有這方面的需求,何不將此發揚光大。於是,他在村裏辦起了嗩吶鼓樂免費培訓班。蘇安福自己買來三合板做黑板,抄譜子,並跑到太原買回大量樂器,手把手教村裏的年輕娃娃,很快吸引了眾多愛好者,他們在蘇安福的輔導下走上成材道路。蘇安福家的小院從此成了村裏的文化活動中心,他吹我打,你彈我唱,大夥很是高興自在。鼓樂班除過農忙幾乎天天活動,蘇安福一家燒水端茶的搬凳子,為了群眾從不叫苦叫累,不講任何代價和報酬。在蘇安福的指導下,農民自樂班的節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成熟,有鼓樂、小戲、幹板腔,年輕一點還玩起時尚的歌舞、管樂。鼓樂班平時在村裏時節時集中表演,在每年的鄉里縣裏組織的社火表演中嶄露頭角,名氣不小。很多村子都慕名而來,蘇安福動員大家放下鋤頭帶上樂器面向廣闊的農村市場,於是汾南安福鼓樂班應運而生。這支有生命力的群眾文藝隊伍以嫻熟的技藝,高尚的藝德,在稷山享有盛譽,並多次在縣文化局組織的嗩吶管樂大賽中獲得冠軍。他們在自娛自樂的同時,給群眾帶來了巨大的精神食糧和文化快餐,並迅速走上富裕道路。安福鼓樂班的小夥子騎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機,切身體會到文化的先進力量給他們帶來的實惠和快樂。全縣小村子,無論紅白事都以請安福鼓樂班為榮,蘇安福樂此不疲為廣大基層農村的群眾默默奉獻。在他的鼓勵和帶動下,他的一大批徙弟也在各自裏辦起了自樂班,搞起了文化活動中心,並組織力量面向市場,服務農村,服務農民。真可謂“一石擊起千層浪”,“墻裏開花墻外香”,蘇安福用自身的實踐告訴我們: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離開不開人民。

  酸甜苦辣“孩子王”

  在30多年的演藝生活中,蘇安福從未忘記曾養育他,支持他的父老鄉親。稷山的經濟比較落後,很多農村孩子因貧困過早的失學,蘇安福看在眼裏,疼在心上。有一天,他鄭重告訴妻子自己要辦一所免費藝術學校,純樸的妻子哀求他:那不是鬧着玩哩?他苦口婆心説服了妻子,毅然變賣了家中的兩頭牛、七頭豬、一台拖拉機、一輛摩拖車等財産,又向親友四處告借,大張旗鼓地辦起學校。村裏和縣文化部門都大力支持他這一壯舉,村委會把原來的飼養場讓學校佔用,文化局領導和他研究制訂了辦學計劃和教學方案,鄉親們你捐椽、我添瓦、他獻磚,都熱情鼓勵蘇安福把藝校辦起來。2000年春節剛過,安福藝校正式掛牌成立,但僅收下了三名學生。生性倔強的蘇安福毫不氣餒。硬是憑着恒心和汗水使學生一天天有了成績,學校一天天有了影響,從3名到20余名到40多名直到今天,學校有來自稷山、萬榮、河津、鄉寧以及省內外近200名貧困生在校學習。蘇安福有自己的辦學思路:免收學費、以文養文。5年來,他帶着自己的孩子們邊學習、邊演出,既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又鍛煉了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且使學校得以持續發展。學校變成了培育人才,輸送人才的基地,也成了吳壁村新的文化活動中心。幾年來,他們到各地演出近500余場,演一場、火一場。學校積極參加市、縣組織的調演,每年義務參加縣上文化下鄉演出活動,受到各級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致好評。安福藝校陸續為部隊文工團、大專院校、基層農村輸送了應用型、創新型、多功能型人才600餘人。他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關懷學生,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學生,孩子們親切的叫他“校長爸爸”。蘇安福為辦學飽受了人間的酸甜苦辣,嘗盡了世間的百般滋味;同時也為辦學落下了一身大病,熬白了滿頭青絲,無愧孩子們發自內心對他“爸爸”的呼喚。

  群星燦爛唱大風

  蘇安福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敢於創新是他走向成功的最大因素和可貴品質。他在個人才藝方面有創新,在民辦文化方面有發展,他從未忘記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的神聖職責,努力發掘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華和民間藝術,不斷創新發展,向前更高的藝術巔峰奮勇衝刺。蘇安福的家鄉稷山縣,是中國農業發祥地,上古唐堯時期后稷在此教民稼穡,開闢了華夏粒食之源。稷山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淵源流長。稷山花鼓是當地民間文藝的一個重要品種,早年在民間文藝演出和生活中,蘇安福便承繼了稷山花鼓的精粹,並對花鼓舞的精髓,首意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文化品牌。在市、縣文化部門的支持下,他經過不斷嘗試,終於在稷山花鼓基礎上,提煉昇華為高臺花鼓這一藝術精品。蘇安福編創的稷山高臺花鼓,其表演充分發揮了鼓的優勢,挖掘了鼓了潛能,匯總了擊鼓的多種藝術技巧,並完成了驚險的高臺組合,成為三晉大地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

  2003年9月24日,稷山高臺花鼓代表運城市參加“山西省第二屆廣場文化藝術節”匯演,一炮打響,奪得全省唯一最高大獎;2004年5月,該節目參加在支南昆明舉行的中國國際民族民間鼓舞大賽獲金獎;2004年9月,稷山高臺花鼓參加第七屆中國藝術節表演,中央電視臺10套現場直播;2005年9月,參加“中華一絕”全國民間藝術大賽獲得銀獎,2006年9月參加“華夏一絕”全國民間鼓舞大賽獲得金獎,受到省文化廳、市文經局的嘉獎。國內外新聞媒體也相繼報道了他的先進事跡和稷山高臺花鼓這一藝術精品。

  蘇安福從不固步自封,在成績面前不驕傲。他超乎常人的膽量,又把高臺從五層組合發展到七層,九層,十一層,十三層,從最初30人表演發展到50人、80人、100人、120人、向藝術的極至追求發展。2007年春節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邀請參加春節大聯歡演出,2007年5月31日在天安門廣場參加“和諧中國暢響奧運”全國萬名青少年文體表演,得到廣大觀眾和國家奧組委員會關注,媒體廣泛報道使高臺這一民間藝術成為山西的一個文經品牌代表。

  經過省、市、縣文化部門推薦,2008年3月,稷山高臺花鼓被國家奧組委確定為2008奧運會開幕儀式前表演節目。蘇安福接到通知後欣喜萬分,同時又深感壓力百倍。“更高、更快、更強”不僅僅是一種體育精神和信念,對蘇安福來講更是一個新的目標和方面,他開始琢磨並試驗,高臺再加兩層變成十三層,高臺加高使表演難度進一步加大。蘇安福在聽取張繼鋼導演的意見後,在高台下面增設了轉盤,高臺花鼓在表演高潮時,一百多位演員全部上高臺,在歡快激越的鼓舞中迅速旋轉,令人賞心悅目,觀看後精神更為振奮。光加長板凳加工製作木料用了近30方,研製承壓轉盤廢一套做一套,直至成功前前後後做了11套。同時在音樂,服裝,道具等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得到儀式前表演導演組肯定。

  老蘇的今天可以説是偶然,他趕上了國家的好政策(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百年難遇的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可老蘇的成功又是必然的,他為這一切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祝福老蘇,祝福“稷山高臺花鼓”,祝福像老蘇一樣的民間藝術家!

  《俺村節目進奧運》嘉賓聯絡方式

  嘉賓:蘇安福

  電話:0359-5802518;15835281199

  郵編:043200

  地址:運城市稷山安福藝術學校

責編:鄉約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