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電視談話節目中農民的心理特點分析及調適辦法

——山東電視臺農科頻道 焦健

CCTV.com  2009年01月03日 11: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任何觀眾在電視節目的錄製現場,都會因為語境和對象的變化等原因而出現一些與平常不一樣的心理特點和變化。一般來説,這些特點和變化以及針對它們所採取的應對辦法往往會影響到觀眾參與節目和節目本身的質量,這一點在時下電視媒體中比較常見的談話節目中表現尤為突出。同時,在當今社會中,農民作為一個較為特殊的觀眾群體,他們在電視節目尤其是耗時比較長的談話節目的錄製現場,又會因為社會經歷、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經營條件、生活習慣等背景以及所處的自然和政治環境的不同而表現出與其他人群差異性較大的一些特點。歸類這些特點並總結一些行之有效的調試和應對辦法,對辦好以農民為主要參與對象的對農談話節目大有裨益。本文的意圖正是通過歸納在錄製一檔對農談話節目——《鄉村季風專家熱線》的工作實踐中所遇到的一些實際情況,嘗試着在此方面做一點總結。

  《鄉村季風專家熱線》是山東電視臺名牌欄目《鄉村季風》旗下的一檔談話類子欄目。自2000年年初創辦至今,雖然這樣一檔專業性很強、形式上又比較容易受制約的農業欄目難以在收視率和知名度上攀升地很高,卻憑藉它因準確的定位(緊跟時代、服務三農)、豐富的內容(傳播農業科技、分析市場信息、解讀農村政策、倡導科學消費)和實用的價值而擁有的實用性、權威性、時效性和貼近性,在一定的時期內吸引了不少渴望通過電視這一渠道來獲取致富信息的觀眾(以農民為主)。特別是自2004年5月份以來,這檔欄目在將錄製現場從以往的電視臺演播室轉移到田野鄉村,邀請農民現場參與節目以後,更是受到了廣大觀眾的歡迎。據我們統計,經過這一變化,觀眾在同一時段內打給節目組的電話比以往多了3倍,寫信給節目組提供線索的觀眾則多了4倍。在近5個多月的室外錄製節目實踐中,我們除密切關注了節目形式變化對傳播效果的影響之外,還力圖把握農民在電視談話節目現場的一些心理特點,並對此做出及時分析,進行對策研究,以期通過理論的成熟使工作變得更加有效。

  農民在電視談話節目現場常見的心理特點。

  1、緊張。緊張是電視談話節目現場中最常遇到的一種心理狀態,是營造良好節目現場氣氛的主要障礙之一,但也是通過調試可以迅速改善的一種心理狀態。面對攝像機鏡頭和話筒,任何一個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都會出現緊張的心理狀態,在參加電視節目錄製現場的農民身上或許還表現得更加強烈一些。這一方面可能是受中國農民傳統心態中的自卑情結和他們本身在知識儲備上存在較大欠缺的影響;另一方面,我們感覺更多的則是由於廣大農民朋友很少有這方面的經驗,甚至沒有從現有眾多電視節目看到和他們相似的人群的表現,進而加以模倣的機會。這不由得不讓我們這些似乎在掌握着“話語權”的人應該有所檢討:當我們過多地把在鏡頭面前説話的機會給了那些所謂的明星、精英之後,那些被我們稱為衣食父母的農民,是否已經被忽視的太多、太久了?!事實證明,多讓農民在電視上拋頭露面,對消除這一群體在電視節目錄製現場的緊張心理非常有益。一是參與的機會多了,凡事熟能生巧還何所懼?二是所謂前有車後有轍,對於更多的農民朋友來説,經常看到如他們一樣穿着打扮的人在電視上侃侃而談,和心儀已久的農業專家平等交流以後,再參加節目的底氣就會足一些。光是“比着葫蘆畫瓢”就能應付一氣,緊張的心裏自然容易消除。

  2、從眾。在電視談話節目的錄製現場,有時候比緊張心理更難應對的是農民朋友所表現出來的從眾心理,並且這種心理的普遍性值得關注。因為相關調查表明,現在我國農民在接受新生事物時持有的心理狀態大體分4種類型:創新型1~3%,求穩型16~20%,從眾型60~70%,保守型13~18%。這一心理特點在電視談話節目錄製現場的具體表現是許多農民在接受採訪和與專家對話時,常常會對同一個問題人云亦云,也就是別人怎麼回答我也怎麼回答,別人問什麼我也問什麼。分析從眾心理出現的原因,大概跟很多農民長期以來形成的怕擔風險,習慣隨大流的思維定勢有關;也可能和他們認為在電視節目錄製現場這種大眾場合儘量不要出現分歧,以免讓人笑話的樸素想法有關。總的來説,這種心理對談話節目的錄製也是不利的。

  3、逆反。很有意思的是,在我們經歷過的多次節目錄製過程中,還遇到了一種和從眾心理“相映成趣”的心理特點,就是逆反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是有些農民在節目現場愛和農業專家“唱反調”,並且在一些農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和技術、經營經驗豐富的農民身上表現得比較突出。比如,在我們曾經做過的一期和葡萄種植有關的節目中。節目進行過程中,現場專家在臺上講,有些農民卻在底下“竊竊私語”,交流着他們自己認為更好的一些經驗,甚至對專家的建議和技術提出“異議”。雖然這種“不唯上、不唯書”的逆反心理有時候會對節目錄製造成一定的“干擾”,但如果加以正確的引導,卻能給相對呆板的談話節目帶來“矛盾衝突”,因此,我們認為這一心理特點有兩面性。

  4、急於求成。有些農民在參加農業電視訪談節目現場錄製的時候,往往對專家講的一些結論性的技術或信息感興趣,而對這項技術的原理、過程或信息的適用條件等不太願聽。究其原因,一是很多農民朋友對媒體上常常報道的眾多致富典型有一種“偏見”,認為這些典型成功的秘訣就是他們掌握了一到兩個好品種或別人不知道的銷售渠道;二是大多數農民沒有認識到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漸進這樣一些規律;三是農民由於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對專家教授的一些知識性較強的講解接受不了。這種心理的存在,好處是可以利用農民對專家的“崇拜”把節目現場的氣氛在一開始搞得熱烈火爆,不利方面是隨着節目的進行,往往導致有些農民在錄製現場狀態散漫松懈,輪到他們提問時又過於單一和淺嘗輒止,出現不了那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彩對話局面。急於求成的心理到底對節目有利還是不利,可以在現場的引導中發生變異。

  針對農民心理特點所採取的調試辦法。

  農民在電視節目現場所産生的心理反應或許還有更多,正如上文所分析的,其中有些特點是消極的,有些特點則具有兩面性。認識、分析和把握這些心理特點,是為了採取更適當的調試辦法,幫助農民更好地參與農業電視談話節目,在提高這類節目質量的同時也讓參與者獲取更多知識和技術。下面就我們以往所採用的一些措施和積累的經驗做個介紹,希望在同行間交流並得到指正。

  1、適度熱場。熱場是對電視談話類節目錄製前常常採用的一系列緩解現場觀眾緊張壓力的做法的通稱。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崔永元曾經説過:好的熱場應該是讓觀眾忘記是在錄製電視節目……。儘管農民在電視談話節目錄製現場的緊張心理和其他觀眾群體有所不同,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借鑒一些其他同類欄目成熟的熱場措施,同樣可以很好地讓農民放鬆下來。常用的調試方法包括:介紹當天來到現場的專家;介紹一下節目錄製的目的;介紹一些相關的電視拍攝知識,如吊桿話筒的運用、攝像機的調白等以消除觀眾對電視節目製作的神秘感。另外,針對來參加我們節目的農民大都抱有從中獲取知識和技術信息的願望,在節目錄製前讓他們和專家做一個短暫的交流,效果也很好。

  2、多角度提問。針對農民的從眾心理,我們的經驗是根據不同的情況多變化一下角度來提問同一問題,可以有效防範隨大流現象的出現。比如我們在錄製一期有關防治農作物根線蟲病的節目時,本來是想先讓當地農民述説他們對這種病害的認知程度,然後再請專家根據不同的認知程度“對症下藥”。可是當我們現場問農民“你知道根線蟲病嗎?”這一問題時,一連幾個人的回答都是“知道”,並且對病害的描述也是跟着前邊的人往下順。這不僅與我們事先了解的真實情況出入很大,也和我們對節目的設計南轅北轍。人云亦云的從眾心理“干擾”了節目進行。為了獲取更有“價值”的採訪,我們開始變化角度,採取了以下幾種問法,如“您知道根線蟲為害哪幾種作物嗎?”,“根線蟲的危害主要發生在什麼時候?”,“你採用過哪些措施來防治過根線蟲?”等等。結果,農民的回答更加接近真實,指向性很強的問題輕鬆打破從眾造成的僵局。

  3、多請觀眾來提問。正如前文所述,有些農民在節目中持有逆反心理的原因多源於這部分觀眾有着自己的想法。如果能在節目錄製過程中及時發現這些“思想苗頭”,並將它們及時地挖掘出來,不僅會把這些有可能影響節目的因素“化害為利”,還可以利用這些“衝突”來增加節目的可視性。我們認為比較好的做法就是請他們向專家提問。比如我們在做一期怎樣挑選農膜的節目時,有幾位觀眾總是在現場交頭接耳,影響了節目的順利進行。在此情況下,我們選準時機請這幾位觀眾當眾提出他們的問題。原來,這幾位觀眾都是有着多年使用農膜經驗的農民,他們對怎樣挑選農膜很有一套,對專家的一些説法也存有“不同看法”。通過給他們以充分表達的機會,把“分歧”擺到桌面上來,結果確實是增加了這期節目的深度,增強了這期節目的可視性。這在節目播出後的反饋中也得到了印證。

  不過應該注意的是,在專業性很強的農業科技節目中,也不能為了追求衝突、好看而一味遷就“持不同意見者”,那樣有可能會因小失大地使節目的嚴肅性降低。

  4、正確的引導。幫助農民在電視談話節目的錄製現場克服急於求成的心理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卻值得一做並應該堅持不懈。著名農業經濟學者林毅夫認為:“新技術具有較高的收益率和風險率,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農民辨別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從而降低風險。”在我們的農業電視節目還被廣大農民認為是一條獲取知識、技術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的時候,我們有責任通過節目的每一個環節幫助農民提高求知能力,增強科學意識。對於這一點,我們經常採取的辦法是在節目錄製前多和現場的農民做一些交流,比如就“有些項目在甲地可行,但拿到乙地卻行不通”這樣一些失敗的例子來分析原因,交換看法,從而為在節目正式錄製時專家必然要談及的某些“枯燥”內容做好鋪墊,盡可能避免現場由熱變冷,甚至變亂。

  究竟採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將農民在電視談話節目錄製現場的心理狀態調試到最佳,我們未知和未解的東西還很多。但我們深信,在充分考慮不同地方的農民存有不同的社會經歷、生産條件、教育水平、風俗習慣、宗教信仰、自然地理及社會政治環境的基礎上,樹立尊重農民、關心農民利益、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觀念,深入到農民中去,入鄉隨俗,和農民打成一片,做農民的朋友,用一種嚴謹、科學的態度去做節目,農民一定會帶着一份良好的心情來到我們節目的現場。

責編:鄉約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
直播大廳 賽事直播表

正在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