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25日,素有浙東重鎮之稱的上虞市梁湖鎮傳出一個爆炸性新聞:
坐落于上虞市梁湖鎮的浙江省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發明一種方便小餛飩!
據當地媒體發佈的消息説,這種方便小餛飩方便、快捷、營養、衛生、綠色、健康,能像方便麵一樣,用開水一泡就能吃,而且表皮細膩光滑,不渾湯,香香的,軟軟的,口感特好。
餛飩是中國的傳統小吃。包餛飩、煮餛飩已是千百年來不變的食用模式。“用開水一泡就能吃”這可能嗎?就在人們驚詫不已的時候,這個小小的梁湖鎮接二連三地傳出爆炸性新聞:方便菜泡飯在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誕生了、方便年糕在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誕生了。
小小的梁湖鎮一連出現了三個用開水一泡就能吃的方便食品?是商家惡搞?還是媒體炒作?一時間,周邊的人對此是議論紛紛,猜測迭起。而當地人卻説:這是真的,一點兒水份都沒有。
業內專家們或多或少地聽到一點兒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鎮出現三個方便食品的消息,他們認為:這絕不可能。因為用開水一泡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無非是目前市場常見的方便麵、方便米粉、方便米飯、方便飲料或調料、速溶奶粉等。而大家常吃的方便麵則是安藤百福于1958年發明的,連方便米飯也是日本的專利。自1958年世界第一碗方便麵在日本問世後的近五十年裏,即食食品的研製開發還沒有新的突破。浙江省上虞市梁湖鎮,一個小小的鎮能把比製作方便麵工藝更複雜的餛飩、菜泡飯、年糕做成即食食品?簡直是天方夜譚。
沒多久,浙江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方便小餛飩率先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上市了。已吃厭了方便麵的人們瘋狂地搶購以前聞所未聞的方便小餛飩。各地的經銷商也紛紛來電,要求代理銷售方便小餛飩。在浙江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工人們加班加點晝夜不停地生産著方便小餛飩,公司大門外來自各地等候運送方便小餛飩的大小車輛絡繹不絕。
各種跡象表明,方便小餛飩問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那麼,這方便小餛飩是何人發明的呢?世界第一碗方便菜泡飯,世界第一碗方便年糕又與方便小餛飩發明人有何關係呢?如果説,當年安騰百福發明出方便麵是因“被饑餓催生的靈感”,那麼,發明方便小餛飩發明人的靈感來自何處呢?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麵是怎樣誕生的——
安藤百福,原名吳百福,出生在台灣,自幼失去雙親,由經營針織品店的祖父撫養。23歲的吳百福舉家遷往日本,更名為安藤百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國日本食品嚴重不足。1957年,47歲的安藤百福在經過一家拉麵攤時,看到衣著單薄的人們頂著寒風排著幾十米的長隊,要花很長時間去等那碗填肚子的拉麵,他不由地對拉麵産生了極大的興趣。能不能減少拉麵的製作時間,提高製作速度,讓人們隨到隨吃呢?或製作一種半成品的拉麵,往鍋裏一扔就能吃呢?第二年春天,安藤百福帶著種種設想,在自家的後院裏搭了一個10平方米的簡陋小屋,開始做起了研究與試驗。可一次次的試驗結果,讓他漸漸地明白,自己的設想只能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一次,安藤百福在妻子製作日本傳統食品天婦羅的過程中得到了啟發:面衣中的水分在油炸時會發散而形成洞眼。於是,安藤百福把麵條浸到湯汁裏著味,然後油炸使之乾燥,這樣處理過的麵條上有無數細孔,用開水泡則可恢復彈性。他還製作了專門的鐵框,在煎炸時讓麵條呈現規則易包裝的形狀。安藤百福把試製品分發給各地的熟人,結果讓人交口稱讚:好吃,方便!高興之餘,他又委託朋友把樣品送到美國,結果美國那邊立即來了回信,要求再訂500箱。這樣方便麵成了世界性的食品。這就是1958年8月25日,世界上第一款方便麵問市的過程。
與方便麵相比,方便小餛飩的研發要複雜的多。因為方便麵只是“面”,而方便小餛飩除了面,還有餡兒。這餡兒不能只是蘿蔔、香菇、青菜的,還要有豬肉、牛肉、羊肉和海鮮的。餡兒的暈素不一樣,熟制時間也不同。
那麼,是何人發明出了這種工藝複雜的方便小餛飩呢?
是他,人稱“顧大嫂”的顧炎林。
或許,這位發明方便小餛飩的顧炎林與發明方便麵的安藤百福有某種血緣關係?或者,顧炎林祖上就是搗鼓餛飩?
細心的人遍查顧氏祖譜後得出了這樣結論:顧炎林家族與安藤百福沒有任何血統關係。顧炎林祖上數代所從事的勞作活動也與發明方便小餛飩搭不著邊。
那麼,這個顧炎林是什麼樣的人呢?有人説,顧炎林戴著一副近視鏡,一派學者的風度中年人;也有人説,那顧炎林好酷,是留著油光锃亮的大背頭,西裝革履,遊走于上層社會的名流。不對,顧炎林是……
就在局外人對顧炎林是什麼樣的人而爭論不休,顧炎林的一個好朋友提供的最新消息説:昨晚,在城裏洗澡堂子見到了一個人:圓圓的臉,小小的眼,短短的、稀稀的頭髮,腳上趿拉著一雙拖鞋,穿著浴衣在浴室裏走動。一看便知,此人是從鄉下來城裏做保潔員的農民。哎——不對呀!這個保潔員怎麼這樣面熟呢?好像在哪見過。再看看,不料,那個保潔員衝自己裂開嘴,小眼睛擠成一條細細的縫,笑了。我靠,這不是大名鼎鼎的顧炎林嗎?這顧炎林怎麼會是鄉里人的樣子呢!
不錯,他顧炎林就是鄉里人,就是農民。農民也能做大事,也能搞幾個“世界第一”。顧炎林是上虞市第七、八屆政協委員,紹興市第六屆政協委員,上虞市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紹興市十佳農村青年星火&&人,他還是浙江省優秀農村青年,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副富&&人標兵呢。這正可謂,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
1973年,顧炎林出生於浙江省上虞市崧廈鎮三朋橋村。祖上八代是農民,到他這一代依然是農民。列寧説過:忘記了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在顧炎林的記憶裏,童年時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全家六口人基本上靠吃白水泡飯,喝玉米粥度日,有時還吃不上飯。讀小學時,還到人家收穫完的地裏拾過地瓜,拾過稻穀。這些都是為了能填飽肚子。考上了初中,顧炎林第一次離開家,在鎮子裏一所中學住校讀書。與村子相比,這鎮子可謂繁榮興旺,人多、車多、瓦房也多。聽一個見過世面的同學講,省城杭州要比這鎮子更繁華,課本裏已經説了:那裏是“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還説,城裏人不用種地,不用養豬、養魚、喂鴨,就可以天天吃白米、白麵、螃蟹、鱔魚……
顧炎林越聽越入神。他人生第一個理想漸漸地確立:考上大學,走出村子,當一個不用種地就能吃到好東西的城裏人。
刻苦讀書,無需細敘。珍惜分分秒秒的時間讀書、做功課是顧炎林對自己的約束。他知道,眼前堆滿床頭的書本就是自己跳出“農門”的敲門磚。課餘時間,別的學生在外面打球,做遊戲、玩耍、逛街,顧炎林卻躲在宿舍裏復習,做功課,為考大學做準備。但身為家裏的長子,顧炎林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每兩個星期回家一趟,幫助父母幹些農活,清理一下豬圈。從家裏回來時,再帶上兩瓶子鹹菜。有了這兩瓶子鹹菜,每天食堂打飯時,只要一份米飯就行了,這樣一天可省下幾毛錢的菜錢。鹹菜就米飯伴隨著顧炎林度過了中學時代。
1989年,16歲的顧炎林與眾多同學一道參加成人高考。這是改變自己人生,實現自己願望的關節點。顧炎林認為,自己考場發揮的不錯,每場考試在交卷前都仔仔細細地檢查了幾遍。在最後一次走出考場時,顧炎林長長地出了一口氣,頓感精神爽朗,心胸開擴:這回自己可要輕鬆地跳出“農門”了。在腦海裏,他還悄悄勾畫起未來的人生藍圖……
太美啦!光宗耀祖、光前裕後,彪炳千古,振我家聲,樹我門威。我顧家從此不再是門臉破敗,窮得叮噹響的門戶了。
幾天后,小小的顧炎林開始一個推算:今天判卷老師開始改判高考卷子了平均80分;今天大學招生辦開始往《錄取通知書》上填寫錄取同學的名字了,其中有三個字格外醒目:顧炎林;今天《錄取通知書》送到郵電局了,上午,《錄取通知書》開始裝上了車;今天《錄取通知書》該送到鎮子裏了……
顧炎林接連推算了十多天,哪次都推算的不對。也許,粗心的工作人員把我的《錄取通知書》不小心掉在地上了,他沒發現?或許,哪個毛腳郵遞員在送信的路上把我的《錄取通知書》從包裏顛簸掉了,被風刮跑了?刮到路邊的水溝裏泡濕了?
顧炎林好一陣子胡思亂想。可想著想著,他把自己的胡思亂想當真了,不由地躲在村頭無人處落下了傷心淚。不多時,一種從未有的失落感讓他啕嚎大哭起來,哭得很傷心且不費力。這哭聲驚動了在田裏幹活的大伯,跑過來一問原因,大伯哈哈地笑了:你這娃子,沒事盡胡思亂想。幫我把溝裏的泥倒在田去,過兩天就會有音信兒了。
16歲的顧炎林,個頭不高,瘦瘦的,但幹起農活來,還是個把式。他光著腳,挑起扁擔,把田邊漚制的農家肥一筐筐地挑在田裏,一天下來,顧炎林累得一歪一斜的。胡思亂想隨之被累跑了。
第三天,顧炎林把自己家的農家肥挑往田裏。快到中午時,突然聽到有人在喊:“哥哥,哥哥,有你的信!”
顧炎林抬頭一看,原來是弟弟,一隻手舉得高高的,光著腳,踩著田埂,拼命地向這邊跑來了。
啊,來啦——
顧炎林扔下扁擔,迎著弟弟飛也似地跑去。
“哥哥,這是你的信,信皮上寫著你的字呢,是剛剛送來的。”弟弟的話音剛落,顧炎林就一把搶過信,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很大的、褐色的、用牛皮紙做的信封,信封下紅鉛字醒目地印著“華中農業科技大學”。他迫不及待又耐著性子,小心翼翼地啟開了信封。抽出信一看:這正是自己夜夜思,天天想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啊!他一把抱住比自己矮兩頭的弟弟,學著電影中的姿勢,給弟弟來了一個“西洋大禮”。可這“西洋大禮”太不規範了,只是拽著弟弟在田裏轉了兩圈。然後,把弟弟往地上一扔,舉著信,高喊著:“我考上大學啦!”、“我考上大學啦!”飛快地向家跑去。
“小炎林考上大學了!”消息很快傳遍了整個村子。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同學、小夥伴都涌進了顧炎林家,爭著看《錄取通知書》因為這玩藝新鮮,平時咱莊戶人沒見啊。看著,看著,鄉親們齊刷刷地投來了羨慕的目光,嘴裏自言自語地念叨:這孩子真有出息。
眼前這個泥孩子就是村廣播裏説的天之驕子啊!炎林的爹媽更高興得合不攏嘴。
就在小顧炎林笑得滿臉是花時,發現這很大的、褐色的、用牛皮紙做的信封裏還有一張紙,抽出來一看,上面寫著報到時間和學費等。其中,學費、住宿費、學雜費等加起來,一共是4100元。這時,顧炎林附在父母耳邊悄聲一説。父母的笑臉頓時就僵住了。爸爸取出那張紙反復地看了幾遍後,自己悄悄地蹲在一邊,大口大口地吸起了悶煙。看到爸爸的表情,媽媽的臉色變得更加陰沉。顧炎林見狀,心裏涼了,不知不覺地抹起了眼淚。
全家六口人,全指望那二畝水田維持生活,加上爸爸農閒時出去幹的零活和每年養一口豬,全家一年收入也就1000元錢。可這一次就交4100元學雜費上哪去湊?如果借錢湊夠學費,也不難,可是,這全家人怎麼生活啊。再者,借這4100元,何年才能還清呢
夜深了,從窗戶透出來的光線漸漸稀少。星星時而從雲層裏鑽出來,眨幾下眼,又很快躲進雲層。或許,就連星星都不願意見到顧家遇的難事。顧炎林依然獨自在村邊上轉,漫無目的轉,淚水已在他的臉上留下了道道痕跡。
考入大學,跳出“農門”,是顧炎林這幾年奮鬥的動力。幾年的寒窗苦讀,曆盡了萬般辛苦。這種動力的形成和辛苦的付出源於老師的不斷教誨:“考入大學是你們這些農孩子的惟一齣路。”就是這一句,老師們從初中喊到高中。讓很多農家子弟“中毒非淺”。而這些老師的邏輯學學得不好,到臨近高考時,他們又説出了與“考入大學是你們這些農孩子的惟一齣路”自相矛盾的話,鼓勵同學們做好“一顆紅心,兩手準備。”
此時,顧炎林把手中的樹枝掰斷,狠狠地扔在地上,暗自思忖道:別怨天怨地了,都怨家裏太窮,怨咱爹媽沒本事。窮,到我這兒打住,我要去掙錢!
為了不讓父母為難,不讓這個已經貧困的家再陷入窘境,顧炎林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與村裏稍大點的孩子一道,背起鋪蓋卷,到杭州一家建築工地打工去了。推水泥,扛鋼筋,挑石子,一天下來,顧炎林兩手的骨頭節吱吱生疼,但他仍然咬著牙堅持著。
這樣,兩個月過去了,他領到了800元錢的工資,扣除了伙食費,還剩下600元錢。這600元他連著數了好幾遍。這畢竟是顧炎林平生第一次摸到這麼多的錢,是自己掙來的錢啊。他把這些錢放在裏邊的衣服兜裏,又買了三個別針,把兜口別得緊緊的。幹活時,還不時地按按兜,看看錢還在不在。晚上睡覺時,他不敢脫衣服,怕兜裏的錢丟了。半夜睡醒時,還下意識地摸摸衣服兜裏的錢。
這天半夜醒來,顧炎林睡不著了。他在琢磨著,怎麼用這600元錢當本錢,在杭州市做生意。可算來算去,這600元錢做啥生意都不夠。他依然在苦想著。突然,一個新的念頭在他眼前一閃:對,回家找一塊空地種錢。他越想越興奮,越想勁頭越大。對,馬上幹。天還不亮,顧炎林就捲起被褥,往編織袋裏一塞,扛著溜出了工棚,到汽車站搭車往上虞市崧廈鎮三朋橋村趕。
回到家,顧炎林把行李往地下一扔,鑽進床底找出了初中時用過的《農業常識》課本,蹲在地上翻起來。又在本子上記下幾組數字。第二天,他一個人吭吃吭吃地拉來了幾車稻草、麥草、苞谷桿、苞谷心、棉籽殼等東西,堆在村邊的樹壟下邊。他把稻草、麥草等堆成了幾個大堆,每幾天翻弄一次,有時弄起來都不知道回家吃飯。
“這孩子沒上起大學,是不是精神受刺激了?”
“是啊,他精神沒出毛病,弄這幾堆垃圾幹什麼啊?”
有人在村裏議論著。
顧炎林的父母一看孩子這個樣子,也不由地擔心起來。無論怎麼問,顧炎林就不説自己要幹什麼。母親怕兒子出現什麼三長兩短,就讓父親陪著顧炎林,弄那幾大堆稻草、麥草,以便監護兒子的行動,防止不測。幾天后,父親才發現兒子弄這稻草、麥草是要種蘑菇。
在浙江,人工栽培蘑菇,至少從800多年前的西南部就開始了。可在顧炎林所在的村,種蘑菇還是一個“冷門兒”。村裏的農民只是在廣播裏聽説過“種蘑菇”,但有時廣播裏又把“種蘑菇”説成“食用菌栽培”。這兩個詞兒哪個説得準?村裏很多農民一時搞不明白。
顧炎林依照《農業常識》課本,把培養基進行漚制、發酵、裝袋、滅菌、接種等,在村邊樹壟行底下,他的蘑菇基地就這樣建成了。幾天后,塑料袋內開始變白了:菌絲出來啦!顧炎林那心裏高興勁就甭提了。他用草席在樹下搭了一個小窩棚,把自己的鋪蓋卷往窩棚裏一扔,日日夜夜護著樹下那一片蘑菇。
十幾天過去了。塑料袋內開始變黃了,裏面的菌絲沒再長。用手一摁,塑料袋裏的培養基已結塊,變硬了。再撕開一看,裏邊也是變硬的。頓時,顧炎林臉上的汗珠唰唰地往下滾。他急忙把700多袋培養基全部摁了一遍,結果都硬了,菌絲也死了。
天啊,這是咋回事啊?
父親問這次去杭州學種蘑菇技術了嗎?顧炎林搖搖頭。父親看著顧炎林手裏攥著的那本已掉皮兒的《農業常識》課本明白了,漸漸看明白兒子就是憑著這本書中幾段食用菌栽培概述種的蘑菇。父親跟著也黯然淚下。
顧炎林第一次種蘑菇就這麼失敗了。
問題出在哪呢?顧炎林一時也搞不明白。天不亮,他就起床,跑到城裏新華書店買了一本《食用菌栽培技術》。回到家,關上門,細讀了幾天幾夜。他明白了,原來是這樣,這樣的……他合上書,內心暗自叫起勁,立志要重新再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多月後,顧炎林的蘑菇種成功啦!
管理蘑菇,採摘蘑菇,到城裏買蘑菇,顧炎林穿梭于蘑菇地與縣城之間。在這穿梭中,顧炎林那600元錢變成了1200元,1800元……
到了第三年,剛滿20歲的顧炎林已成了村裏最大的“財主”了:銀行存款8萬元!
“男大當婚”,父母不斷地提醒顧炎林把存在銀行裏的錢拿出來,在村裏選一塊地,建一座漂亮的大房子,以備結婚時用。
這顧炎林倒很聽話,那8萬元錢的確提出來了,可讓父母意想不到的是,他沒有用這8萬元去建漂亮的大房子,而建起了一棟日光溫室大棚,改樹下栽培為溫室栽培,且一年四季都可栽培。
三朋橋村裏出現了一個塑大棚,那可是一件新鮮的事兒。一傳十,十傳百,不少人都趕來看個究竟。原來,這裡面還能種蘑菇啊!這個窮小子就是靠種蘑菇發的,如今他用塑料大棚開始種蘑菇了,發得更快。在官方報道中不是有這一句常話:“典型示範,效益引路”。哎,這句話還真不假,看過大棚後的鄉親們,個個都心裏癢癢了,不少人提出要跟顧炎林學習蘑菇栽培技術。
俗話説,“同行是冤家”。多一個競爭對手,就少一份市場,少一分收入。顧炎林想來想去,還是拿出了自己的主意,“對手不對手不要緊,咱天下的窮人得心連心嘛!”他非常爽快地衝鄉親們喊了一句:沒問題!
顧炎林依舊是把鋪蓋卷往大棚裏一扔,晚上,吃住在蘑菇大棚裏。白天,到城裏買蘑菇。有前來學習蘑菇栽培技術的,顧炎林就讓他在棚裏住下,幫助幹幾天活。在幹活的過程中,顧炎林就把自己這幾年總結出來的“絕活”、“絕技”都告訴人家了。就這樣,顧炎林栽培蘑菇的“絕技”傳遍了十里八鄉,帶來蘑菇遍地開花。這顧炎林沒想到啊,蘑菇戶都把他視為專家了,蘑菇生長中出點啥事都要去請顧炎林出面“診斷”、“開方”、“下藥”。在蘑菇種植戶眼裏,顧炎林就是“蘑菇大仙”,能不能獲得豐産,能不能掙大錢,關鍵要看顧炎林往你家跑得勤不勤。
梁胡鎮曹坊村 跟顧炎林學習了蘑菇栽培技術後,回到家自己也種起了蘑菇。在接種時,請顧炎林來家幫助指導了一天。打那就後,顧炎林以事大多,沒時間為藉口,再也沒有到曹家去過。在種第二茬蘑菇時,老曹費了好大的勁,説了很多過年的話,才把顧炎林請到家裏做技術指導。
也就在這一天,顧炎林覺得有一種異樣的光在自己眼前掠過。異樣的光讓已23歲的顧炎林産生了異樣的感覺。他心裏緊張了,手心也浸出了汗。在吃午飯時,卻一反常態,變得十分拘謹,而目光卻透過短短的睫縫向門外尋找著那異樣的光的發光源。他又嘗試了幾次,仍未找到。本來吃完午飯顧炎林該離開曹家,進城賣蘑菇的,可是他沒走,親自動手幫老曹接起菌種。老師親自動手幫學生幹活,這讓老曹好不感動啊。
打那之後,這顧炎林對曹家種植的蘑菇特別關心,隔三差五地跑到曹家看看蘑菇。沒多久,他就開始每天往曹家跑一趟。
“怪了!這蘑菇大仙平時請都請不到,現在咋往咱家跑這麼勤呢?”曹婦心裏泛起了嘀咕。她開始留心顧炎林的動向。原來,這小子裝模做樣地看蘑菇生長情況,實際上,他那不大的眼睛在到處亂瞅。他在找啥呢?那異樣的發光源怎麼還不出現呢?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顧炎林的身影又神出鬼沒地出現在曹家。他發現葡萄架後面有一個人影閃過。天啊,出現了!就是她——一個20歲出頭的女孩兒。顧炎林看那女孩兒清澈的眸子裏放出來的光是那般地灼熱,灼得顧炎林額頭上大汗突涌,讓他手腳慌亂,不知所措。這就是自己尋覓了多日的那異樣的光的發光源。
這個女孩兒叫曹小燕,係曹家長女。曹小燕,1974年出生梁胡鎮曹坊村。初中肄業,在家裏閒了兩年,17歲時,到附近一家工廠打工,紡棉紗,三年後到電子廠打工。星期天回家看看,恰巧遇到了“蘑菇大仙”顧炎林。那天在家遇到顧炎林時,只是對這個“蘑菇大仙”持有敬佩之意,隨意看了顧炎林兩眼,並沒有多想。不料,正是這隨意的兩眼讓多情的顧炎林的神經細胞發生了裂變,心起涌起了二十年不遇的“大潮”。在這種大潮的衝擊下,通過明示與暗示相結合的方法,贏得了曹小燕的芳心。曹小燕和顧炎林相愛了,這相愛是在“打槍的不要,悄悄地進莊”的狀態下進行。
那個年代青年人談戀不像今天一樣:人人有手機,有事沒事按出對方的號碼來,噴糖吐蜜地胡侃幾個小時,或通過QQ忽悠一夜,再不行,就發電子郵件。(這裡説的都是笨人,能人根本就用不著這些,腿一抬,一步到位。)
可那時的顧炎林還沒有亨受到高科技發展帶來的便捷。他要給曹小燕打一個電話,得跑到一公里外的鎮郵電局去,有時還經常打不通,即使是打通了,傳達室的老頭也不願意去叫人。顧炎林著急啊。沒辦法,看門的老頭不歸咱管。在著急之中,顧炎林拿出3000元錢,給戀人曹小燕買了當時最好的摩托羅拉漢字顯示BP機。
打那以後,這新鮮玩意——BP就不停地響。
BP響聲不斷,讓曹母發現了曹小燕與顧炎林的事兒。起初曹母還同意女兒的這樁婚事,覺著小夥子有本事,不是俗人。但母親啥事都替女兒想著,未來的公婆怎麼樣?過門後會不會給女兒氣受?等等。一日,她以求教蘑菇技術為名來到顧炎林家,一看,心涼了:老少三代擠在不到五十平方的小破房裏,如果女兒嫁到這樣的人家裏不是活受罪嗎?不行,堅決反對。父親愛于師學的面子不好説話,母親堅決要求女兒拒絕與顧炎林來往。曹小燕無奈,只好寫信如實説了家裏反對這門親事。
顧炎林聞聽後倍受打擊,他向曹小燕表示,“我一定爭口氣,做出大事業來,讓你們刮目相看。”
曹小燕説,“你是種蘑菇的,我父親也是種蘑菇的,我父親一天累死累活,也沒做出什麼大事業,你種蘑菇就能做出大事業?”
顧炎林回答:“種蘑菇是暫時的,以後,我會改行。”
正是顧炎林的這番話又讓曹小燕改變了主意,更加喜愛顧炎林了。可母親還是堅決反對,連著幾天不吃不喝,也不理睬曹小燕。
這時,曹小燕開始給母親做工作了。可是做不通,最後,母親怒了,你的事我不管了,是亨福還是受罪,你自己做主吧。
在親情與愛情分水嶺前面,曹小燕還是固執地堅持自己的幸福夢想,與顧炎林又繼續展開了倆人的戀情。
1996年,顧炎林種蘑菇掙的錢,終於在村裏建起了一座高三層20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經過兩年的準備後,1998年,二十五歲的曹小燕和二十六歲的顧炎林,這兩個農家孩子攜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新婚一個月後,小夫妻搬出了新房,帶著鍋灶,鋪蓋,住進了離家三華里的一排空房子裏。這排房子是建高速公路完工後遺棄的房子,共20多間。顧炎林要把這些房子租下來種蘑菇。夫妻倆開始大幹一場,發展起了規模種植。很快20間房子的蘑菇搖身就變成了“銀子”。夫妻倆白天采收蘑菇,晚上開車往附近的農貿市場送蘑菇賣,常常累得腰酸腿疼度。正當手發麻。岳父岳母看這兩個孩子這麼上勁,也收拾收拾東西,鎖上大門,搬進了蘑菇場,幫助種蘑菇。
轉眼七八年過去了。一開始由顧炎林一個人種蘑菇向鄉親們提供技術和菌種,後來發展到鄰里鄉親的有100多個農戶種蘑菇,他們的年收入由幾百元提到了兩萬元,昔日貧窮的莊稼戶都走上了致富路。
好男兒帶領眾鄉親發家致富,當地政府並沒有忘記顧炎林。1998年,顧炎林被評為“上虞市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紹興市農村青年星火&&人”。
就在梁湖鎮蘑菇栽培已形成規模,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過得紅火時,顧炎林卻從田間地頭想起了要幹另一件事。
那天,顧炎林到杭州去送蘑菇,有人對他説,如果能把紹興農家腌的霉莧菜梗送到城裏來,肯定賣好錢。這句話讓顧炎林琢磨了好幾天,越琢磨越有味道。
莧菜為江南特有,在北方鮮見。初春時分,就有了紅莧、紫莧、綠莧,或者紅綠相間等品種應市。莧菜美在初發時的嫩芽兒。故陸游有詩云:“菹有秋菰白,羹惟野莧紅。何人萬錢筋,一笑對西風。”莧菜老時,其莖一人多高,莖又粗又硬,刀難切,需斧剁。在常人看來只能當柴火燒的莧菜梗,在紹興人眼裏卻是一道美食。
相傳早在春秋戰國之時,越敗于吳,越王勾踐夫婦入吳為奴,當時越國已國貧民窮,百姓皆以野菜充饑。有一老者,在蕺山上採得野莧菜梗一把,其嫩莖、葉已食用,但又老又硬的菜梗一時無法煮熟,棄之又覺可惜,便藏于瓦罐中以備日後再煮。不料數日後,罐內竟發出陣陣香氣,老漢取而蒸食,竟一蒸即熟,其味又遠勝於莖葉,百姓聞之,紛紛效倣,流傳至今。“霉莧菜梗”,色澤亮麗,色綠如碧,清香酥嫩,鮮美入味,助消化,增食欲,最宜下飯。儘管如此,紹興只把霉莧菜梗當做一道柴門農家獨自食用的土菜,從未登過大雅為堂。
2000年,顧炎林投資10萬,租了三間房子,雇傭了十個工人,買回來切菜機、攪拌機、封口機,建起了顧大嫂綠色食品廠,專門從事莧霉莧菜梗加工。
霉,就是莧菜梗切成小段,放在池子裏自然發酵。可顧炎林腌的每一批幾萬斤莧菜梗沒腌綠,卻腌黃了,並帶有酸味,根本不能食用,最後只得全部丟掉了。
這下,顧炎林犯懵了:腌漬程序沒問題,工藝也沒問題啊!怎麼這連農家老娘們都會腌的霉莧菜梗,到我手裏為什麼就腌不好呢?
後來,經鄉里腌菜名人指點,顧炎林明白了。原來在粘性土壤中長的莧菜梗,因同內含水份不佳,不適合做霉莧菜梗。在“夜潮地”上長的莧菜梗最好。剛找出原因的顧炎林還沒嘗到加工霉莧菜梗的甜頭,就模倣別人搞起了訂單農業,與在海涂種莧的農戶簽訂了1000多畝的莧菜梗收購合同。
別説,這顧炎林的確有兩下子,真的把霉莧菜梗這樣的土菜進行加工包裝,送進了江浙一帶的農貿市場和大小酒店。最多時,他的霉莧菜梗日銷量達二萬多斤。他以0.30元的價格收購莧菜梗,加工後以1.00元一斤出手,這錢賺得爽啊。隨著銷量的增加,市場的擴大,顧炎林的心也開始大了。
在上虞境內有一條大河,古稱舜江,後叫曹娥江。相傳,東漢時,江邊住著一對以打漁為生父女。女兒曹娥三歲時,母亡,父女倆相依唯命。東漢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曹娥父親駕船于江中,不幸被水所溺,不得其屍。年僅14歲曹娥聞訊後,一邊赤著已被亂石刺破的雙腳,發瘋般地沿江跟著水流奔跑、哭號,一邊在江面上尋找著父親的屍體,尋了七天七夜後,悲痛至極的曹娥縱身投江而死,五天后,她背著父親的屍體浮出水面。後人為了紀念一位殉父的孝女,遂將舜江改名為曹娥江。
這一連幾天,顧炎林佇立在曹娥江畔。他看落江邊的村落,望著緩緩而去的江水,腦海中遂即産生了一個想法。
關鎮二甲村是一個有400多戶的村子,由於緊臨曹娥江,江水經常氾濫,江邊種植作物豐少欠多。能不能讓村裏的農民改種不怕澇的莧菜呢?顧炎林把自己的想法與村委會一説,雙方一拍即合。村裏種莧菜,我顧炎林負責收購莧菜梗,産銷挂鉤,銷路不愁。自從改種莧菜後,這個村的人均收入猛增,一下子從過去的收入竄到了每畝六七千元。做成了這件善事,顧炎林高興啊。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2001年7月4日,顧炎林家的電話突然響起。妻子曹小燕抓起電話一聽,傳來一個非常可怕的消息,丈夫出車禍了。曹小燕火速趕到余姚,一看醫院裏的顧炎林已是血肉模糊,頓時覺得天昏地暗,失去了知覺。
原來,顧炎林成立了顧大嫂綠色食品有限公司後,自己既當老闆,又當司機。白天,他開車去鄉下收購莧菜梗,晚上還要架車往附近縣市的批發市場送貨。常常是晝夜不分,連軸轉。
這天晚上12點,顧炎林開著“福田”貨車,拉了五千盒霉莧菜梗,去慈溪批發市場送貨。剛一上路,“瞌睡蟲”就開始往臉上爬,漸漸地爬得滿頭滿臉。顧炎林搖下車門玻璃,打開音響,放出節奏較快的“踢死狗”,他想讓風的衝擊力和急促的“狗”叫,把“瞌睡蟲”趕跑。不料,幾分鐘後,風和“狗”都沒發揮出作用,那輛拉了五千盒霉莧菜梗的“福田”貨車以時速70公里的速度,在過往車輛穿梭的329國道上進入了自動行駛狀態。
幾分鐘後,只聽“咣”的一聲巨響,“福田”貨車重重地撞在右側的水泥護欄了,巨大的慣性把車上那五千盒霉莧菜梗像拋飛蝶一樣,拋在車前幾十米的地方,接著散發出濃濃的臭味。
此時,滿身是血的顧炎林從“瞌睡蟲”身上醒了,他才意識到眼前發生的這一切。他神思恍惚中覺得臉上還有什麼東西往下爬,隨手摸了一把,啊,是血,是從額頭上流出的血。顧炎林急忙推開車門想出來,可用盡全力推了幾次都推不開。瞅著變型的駕駛室,自己根本就出不去了。顧炎林畢竟是條漢子,大禍降臨,沒有驚慌失措,他摸出手機,叫通了“122”。不多時,警笛聲聲,警燈閃爍,交通警察到了。
“趕緊救人!”隨著一陣高喊聲,大家轟轟隆隆,七手八腳地把車門撬開,把滿臉是血的顧炎林拉了出來。這時,顧炎林突然尖叫了一聲,在場的人都愣住了。原來,變型的駕駛室把他的右腿擠住了。大家在慌亂中又用千斤頂、撬棒一起上,才把顧炎林的右腿抽出來。
疲勞駕駛讓顧炎林付出了血的代價:右腳骨折了,車撞壞了,五千盒莧菜梗全部撞飛了,直接經濟損失五六萬元。再硬朗的顧炎林也在醫院打起了石膏,吊起了腿。
歇歇吧,哥兒們!這幾年東奔西跑,也夠累的了。
可這顧炎林哪能歇得住了啊。他躺在病床上,把上虞所有值錢的東西疏理了一遍
上虞,浙東重鎮,魚米之鄉,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大舜的出生地,據傳虞舜避丹朱於此地,“上虞”之名由此而來。上虞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是梁祝傳説中的英臺故里,如今的上虞是“全國葡萄之鄉”、“楊梅之鄉”、“板栗之鄉”、“黃花梨之鄉”在這片美麗富饒而又充滿靈氣的土地上出産的醬鴨、糟雞、醉魚等,與霉莧菜梗一樣,都是這裡極具特色的地方土菜。如果這些土得掉渣的土菜若是能夠食用方便,自當具有極大的商機。
上虞農家醬鴨是選用當年飼養成熟的肥壯鴨子,經先腌後醬精心製作而成,其肉色棗紅,芳香油潤,富有回味,是一道佐酒佳肴。糟雞,是把當地産越雞,用黃酒酒糟腌制而成,具有肉質細嫩、糟香味醇、香鮮佳俱之特別,素有“菜不醉人人自醉”之稱。這些地方名吃是大城市或外地人想吃都吃不到的美味啊。
想到這裡,顧炎林躺不住了。俗話説,傷筋動骨一百天。可他在醫院裏住到第七天,就出院了。
顧炎林回到公司裏,躺在辦公室臨時搭起的病床上,指揮大家到鄉下請名師,改建車間,轟轟隆隆地搞起了醬鴨、糟雞、青魚幹的加工生産。沒過半年,上海、杭州、寧波等地的各大超市裏出現了“顧大嫂”牌醬鴨、糟雞、青魚幹。僅雞鴨的年加工量佔到了上虞市養殖量的50%。所以有人説,過了錢塘江就聞醬鴨香,吻過顧大嫂糟雞味最好,買禮要送人找顧炎林。這下顧炎林可是小母牛生大象——“牛B大啦”!
顧炎林以個人超前思維與實踐,帶動了當地農業産業化的形成與發展,構成了生産、加工、銷售的産業鏈條,讓自己再次成為農村青年的驕驕者。
屈指掐來,“上虞青年創業獎”、“紹興十大傑出人物”、“浙江省十大優秀農村青年”、“ 浙江省青年星火&&人”的獎盃和獎牌,紛紛挂在了顧炎林的名下。在榮譽面前,顧炎林為人低調,不驕不躁,處世謹慎,不哼不哈,一門心思地想著如何進一步做好自己的事業,尋覓著新的發展路子。
2004年3月的一天,浙江上虞火車站候車大廳依舊熙熙攘攘,仔細觀瞧,有天南的,有地北的,有穿皮鞋的,有卷褲腿的,有高興的,有撅嘴,有吹牛的,有喝水的,有看書的,有打盹的,總之這些男女老少都是出門的。
説話間,已到正午時分,是人們喂腦袋的時候。這時,顧炎林再看,有吃方便麵的,有吃火腿的,有吃盒飯的,有啃豬蹄的,吃香腸的,花生仁兒,吃燒雞的,有剝雞蛋皮的。總之都是吃飯的。突然,前邊座位上傳來一陣孩子的吵鬧聲,一位老年婦女對一個女孩兒説:你這個小妮子,方便麵不吃,你要吃餛飩。在這火車站上,我上哪給你屙餛飩去?(“屙”為方言,就是上廁所大便的意思。)
此話聽起來不雅,卻引起了一位農家漢子的注意。此人正是等車出門的顧炎林。
時下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衣食住行追求方便。日本人安藤百福于1962年發明了第一碗方便麵。這種方便食品迅速風靡全球。目前,全球每年方便麵的消費量為652.5億份,其中中國消費掉217.5億份,這都是“方便”的誘惑。如果把餛飩做成像方便麵一樣,用水一泡就能吃,不是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方便嗎?
那一刻,在顧炎林的腦海裏,製作方便小餛飩的想法形成了。
在火車上,他閉著眼琢磨著方便小餛飩如何制法:餛飩有皮有餡,一般的開水燙不熟,必須是熟皮熟餡,烘乾後,就能泡開。按照顧炎林自己的理論,製作方便小餛飩太簡單啦!似乎幾個小時內就能搞定。他出差回來後,沒直接回家,而是隨路進超市買了一袋麵粉和五斤豬肉,並讓人把肉絞成餡。進行後,顧炎林走進廚房和面、調餡、搟皮,包出了30個小餛飩。然後又把這些餛飩煮、晾透,再用微波爐烘乾。這一切都按顧炎林事先考慮好的步驟進行。
他心想,一個偉大的創舉,一個偉大的發明就要在這廚房裏問世啦!為了讓人親眼目睹這激動人心的時刻,顧炎林把公司管理層的人都叫到自己辦公室裏,以非常神秘的表情,非常神秘的的方式,讓大家圍成一圈。然後,拿出一個大碗,將烘乾好的小餛飩倒在裏面。就在大家頓感迷惑不解的時刻,顧炎林又賣了一個關子:誰能把這碗餛飩在五分鐘內弄熟?眾人面面相覷,無人出語。
顧炎林異常興奮地喊聲道:“同志們,請看——”隨即將暖瓶內的開水倒進盛有餛飩的大碗裏,並&&喊起了倒計時:“五分鐘,四分鐘,三分鐘……”
“開始吃——”
顧炎林一手端碗,一手拿勺,將泡好的小餛飩親自送到每個在場的人嘴裏。
有人問:這是什麼啊?顧炎林洋洋得意地説:這是方便小餛飩,是我發明的。
還沒等顧炎林介紹完,眾人紛紛將嘴裏的餛飩吐了出來。“這是什麼方便小餛飩啊,皮兒粘粘的,餡兒硬硬的,肯本沒法吃。”
顧炎林第一次試驗就這樣“坮歪”了!
餛飩,廣東稱之為雲吞,新疆叫曲曲,福建叫扁食,四川稱抄手,北方叫餛飩。餛飩文字記載見於西漢。它源於中國北方,興于唐宋。初是用於祭祀,後為民間小吃。中國古人事事都融入神話。太古神祇盤古將混沌破開,一分為二, 天地即成。一隻餛飩應兩口吃完.一分為二,口中啖著滋味,眼裏看著混合多種材料的餡。所謂餛沌破,天地成,萬物始生。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清代同治年間,文人楊靜亭曾這樣讚譽過餛飩:
包得餛飩味勝常,
餡融春韭嚼來香。
湯清潤吻休嫌淡,
咽後方知滋味長。
千百年來,餛飩的做法不斷翻新,什麼蝦肉餛飩、菜肉餛飩、三鮮雞肉餛飩、紅油抄手、翡翠餛飩、雞肉臘肉餛飩、牛肉茴香餛飩、番茄牛肉餛飩、南瓜雞肉餛飩,、荷蘭豆鮮肉餛飩、韓國泡菜餛飩、黃瓜豬肉餛飩、雞肉芹菜餛飩、蝦仁韭菜餛飩、蓮藕鮮肉餛飩等等。可吃法不是蒸,就是煮要把餛飩改變一個吃法,那可是難上難啊。
顧炎林經歷了第一次失敗後,認識到了做方便小餛飩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是,只要堅持懈地去研究,去試驗,肯定有一天會成功。想到這裡,顧炎林給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在一年內製作出方便小餛飩。他專門在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辦公樓設置了一個實驗室,購置了實驗所有的設備,開始了他的試驗與探索。他試驗了十幾次後,其結果都是一樣的:餛飩泡時間短了皮行,餡不透;泡時間長了則是餡透了,皮卻爛了。經過一番分析後,顧炎林認為是麵粉的原因。他往麵粉里加雞蛋,還是不行;把強筋麵粉改成全麩粉,依然不行;在餡里加發酵粉,希望加熱後餡能膨松,結果還是不行。
這樣反反復復折騰了半年,皮餡不能同時熟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歷經了一次次失敗後,顧炎林沒有氣餒,繼續查找原因,分析問題。他一拍腦門兒,找到了原因:可能是主料與添加料的配比不行。顧炎林從頭開始,一點一點的配料做試驗。這一忙活,半年又過去了,不管怎麼弄,這皮餡依舊不能同時熟。
一年過去了,顧炎林浪費了不少麵粉和鮮肉,結果一事無成。公司的員工憋不住了:公司老總不理“朝政”,一門心思瞎鼓搗,這樣下去公司會走下坡路的。而公司以外的人説話卻無所避諱了:顧炎林這個土包子真是吃了星星,喝了雲彩,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了。要是方便小餛飩好搞,別人早就搞出來,還能輪到他顧炎林啦?
也就是這一年,30多歲的顧大嫂開始謝頂了,烏黑的秀髮開始脫落了。妻子曹小燕心疼了:咱別再研究那萬惡的方便小餛飩了,再研究下去會折壽的。
不管大家怎麼説,這顧炎林都把這些話當耳旁風,腦子裏依然在想著攻克難關的辦法。他在琢磨:皮餡不能同時熟,是不是烘乾方法不對?他又開始試驗了。微波烘乾、蒸汽烘乾、自然風乾、超高溫滅菌烘乾都用了,結果還是“瞎子點燈——白費蠟(了)”。
沒有學過相關專業知識的顧炎林,在研製方便餛飩的過程就像是摸著石頭過河,想象中能試驗的方法差不多都用乾淨了,再往下進行恐怕就是自己難以駕馭的高科技方面的問題了。怎麼才能捅破中間隔著的這層窗戶紙呢?發愁的當兒,顧炎林想到了天津。
天津,是康師傅方便生産基地,麵食加工技術先進。2003年12月8日,顧炎林登上了北去的列車,到了天津,找到天津食品研究所,提出要找 專家,對方告訴他,研究所人很多,下設好多部門,搞清楚是哪個部門的再去找,也就好幫你找。顧炎林憋了半天也沒説出要找的那個專家所在部門和名字,只好悻悻地走了。
走出研究所大門,讓顧炎林好不失望。但他又不想回家,覺得自己無臉見家裏人。一年下來,已投入了十幾萬不算,還虧對妻子孩子,付出的太多了。於是,顧炎林決定,在天津幾天,繼續找,不找專家,就找做餛飩的師傅。顧炎林在一條小吃街附近,住進了設在地下室的小旅店。
住下後,為了探路,顧炎林專找賣餛飩的小店轉。進店後,先要上一碗餛飩,邊吃邊跟小店老闆聊,打探哪有搞麵食的高手。就為這,顧炎林一天要轉十多家餛飩店,一天吃十幾頓餛飩。最後,一個店老闆告訴他:對面小區裏有一個專搞麵食的老專家,現在退休了,你可以去問問他。
這個消息讓顧炎林精神大振,跑回旅店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幾斤茶葉,他直奔那個小區。不料,到小區大門口時,一個看門的黑心保安説啥也不讓進去。顧炎林沒輒了,就急忙掏出一斤龍井茶遞給那個保安,讓他高抬貴手。此人一見有“禮”,態度頓時變了,操起電話就幫助聯絡,結果那位專家出門了。
顧炎林在天津等了兩天后,通過門衛見到了那位專家。可專家聽完了顧炎林的介紹後,搖搖頭説:這個問題不好辦。推辭了。
在天津待了十幾天,顧炎林一無所獲,只好回到上虞。
顧炎林好不沮喪,頓感無助,開始懷疑自己搞方便小餛飩的想法是錯誤的,正如有人所言:要是方便小餛飩好搞,別人早就搞出來,還能輪到他顧炎林?
殘酷的現實折磨得顧炎林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他常常是半夜裏在院子裏轉悠,有時搬一個小“馬扎”,在院子裏靜靜地坐著,一坐就坐到天亮。
在坐著的同時,顧炎林不時地用手撓著頭皮。他的確為難了,難得他有此失常。一天夜裏,他突發奇想:能不能出高薪把那個老專家請來?如果能把他請來,我們倆就可以共同研究方便小餛飩啊。
顧炎林又拿主意了。第三天,他又去天津,找到了專家並向他談了自己的想法,而這位專家表示,願意到上虞幫助一起研究,老同志發揮餘熱嘛,這也算老有所為啊。
不料,老太太發火了。她説,“我們忙了一輩子了,好不容易退休,在家裏過幾年輕閒的日子,你又讓老頭子到你那裏去打工,賣老命,我家不少錢花。”
沒想到老太太來了這麼一手,讓沒有任何精神準備的顧炎林險些暈倒。無奈,他只好又空手地回到了上虞。
哎,自己太年輕了,辦事太不老道,太缺乏戰略想思了。顧炎林小時候看幾部國産戰鬥故事片,其中,一部片子的開始旁白就是這樣説的
偉大領神毛主席教導我們説:“革命戰爭就是群眾戰爭,只有動員了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對啊,我應該放手發動群眾,大搞群眾運動啊。
經過近一個月的深思熟慮和精心準備後,顧炎林第三次去了天津。
這次,顧炎林活學活用毛主席的戰略思想,改變了戰術,用感情的手段來做老太太的工作。他每天老太太上街買菜,顧炎林就在後邊跟著,老太太買菜買肉,顧炎林在後邊付錢。一連就是十幾天,老太太甩都甩不掉。老太太做飯,顧炎林幫助洗菜,吃完飯後搶著刷碗。十幾天過去了,太太被感動了,同意老頭子來上虞,而且她自己還有親自陪同。
顧炎林使出渾身解數終於請來高人。這老專家倒也是個實在人,剛來上虞連休息都沒休息,一頭扎進實驗室,潛心鑽研,與顧炎林不分晝夜地做起了試驗。看著老專家的那股子認真勁,顧炎林心想,等著吧,用不了幾天咱這方便小餛飩就能宣告成功。
豈料,四個多月過去了,方便餛飩宣告成功的消息非但沒有出來,就連老專家也帶著老伴悄悄地走了。
老專家的離去對顧炎林來講是致命的打擊,覺得這方便小餛飩由此壽終正寢了。
回想那些在實驗室裏苦熬的日日夜夜,回想起每天吃爛皮硬餡餛飩的情景,回想起別人對自己的種種議論,回想起,妻子對研製方便小餛飩那種極不耐煩的態度,顧炎林哭了,哭得很傷心……
在淚水與哽咽中,顧炎林忽然想起了一句話。這是初中課本中的一句話,是馬克思説的——“在科學的道路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
對呀,我不就是那種“不畏艱險沿著崎嶇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嗎?我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啊。
馬先生的這句話就像一支興奮劑,注入了顧炎林那被無數次失敗摧殘成萎靡不振的軀體。
他興奮了,他振作了。他又開始尋找新的解決方法。
這天,顧炎林在網上發了一個“榜”:誰能幫助解決方便小餛飩皮爛餡不透的難題,我有重賞!
沒幾天,顧炎林收到一個電子郵件,説:這個問題很好解決,只要在麵粉中加一種生物酶即可。顧炎林如獲至寶,馬上試驗,結果還是不理想。
已被憋的無路可走的顧炎林準備停止製作方便小餛飩的試驗,待各種工作準備充分後,再繼續研究。但是,在關閉實驗室的門之前,他有些戀戀不捨,決定再“賭”一把,成不成功,自己也安心了。
這次試驗,顧炎林不按規則出牌,想玩“邪”的,對蒸煮的餛飩進行冷卻乾燥。不料,這下子歪打正著,皮和餡能同時熟了。接著,顧炎林又按照這種方法試驗了三次,效果一樣,皮餡同熟,特別是面皮在開水中泡一個小時也不會爛。顧炎林又配製了一些湯料,這湯料與餛飩同泡6分鐘後,皮餡同熟,香味撲鼻!
2006年3月25日,顧炎林的第一碗方便小餛飩在上虞市顧大嫂綠色食品有限公司誕生了。這純手工包的餛飩,經過蒸熟、速凍、烘乾、乾燥、包裝後,就可以像方便麵一樣,隨時食用了。你看,啟開外包裝,放入配好湯料,倒入開水,幾分鐘後,一碗鮮美的餛飩就成了。你再看這面皮光滑、筋道柔軟,不混湯,裏面的餡香香的,軟軟的,那口感沒治了。
千百年的傳統食品——餛飩從此變得方便啦。
這出門的、住店的、不願意開火做飯的;時間緊的、加夜班的、肚子餓了趕時間的,來碗方便小餛飩,用水那麼一泡,嘿,幾分鐘熱乎乎的餛飩下肚,舒服啊!
2006年5月,顧炎林的方便餛飩一上市,立時被搶購一空。也就在這一年,已被選為浙江省優秀農村青年的顧炎林喜事盈門,還被團中央授予“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人標兵稱號”,被選為2008年奧運會火炬接力手候選人,人生一下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正當春風得意之時,顧炎林沒有想到,新的麻煩來了!
原來,一天晚上,外地的一個經銷商給顧炎林打電話説:原本保質期為6個月的方便小餛飩剛貯存了4個月後,口味就發生了變化。顧炎林馬上叫人打開四個月前生産的餛飩,只見餛飩顏色發黃,用開水泡開後,吃起來有一股油蠔味。
這一下,讓顧炎林吃驚不小,連夜組織技術人員分析原因,經過幾個小時的分析研究,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餛飩放在紙碗內,壓封不密,吸入了空氣中的水份,受潮變質。
顧炎林決定把所有已出廠的方便小餛飩全部招回,全面改進包裝。公司上下整整折騰了一個月,而且損失了80多萬元。別説,改進包裝後,方便小餛飩的保質期由6個月延長到9個月。
顧炎林開發生産的“顧大嫂”牌方便小餛飩,讓吃慣了即食食品的人們有了一個新的選擇,頓時,銷量突飛猛增。儘管顧炎林把日生産量由500箱增加到1000箱,可供不應求的局面一直無法緩解。
2007年初,顧炎林又投資2000多萬元,新增了五條方便小餛飩生産線,擴建了6000平方米的廠房,使日産量達到了兩萬箱。
方便小餛飩在市場上的良好反映,使得顧炎林對“方便”産生了極大的興趣
據考證,大約在七千年前,距上虞不遠的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就開始種植水稻,人類從有米飯吃開始,數千年來製作方法都離不開蒸煮炒。倆字:麻煩。在南方,人們會把頭天剩下的隔夜冷飯加水和青菜、佐料,煮燉成稀飯,快捷好吃有湯有水俗稱菜泡飯。這是一種土得掉渣,無論如何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每個南方人記憶中卻十分親切的吃法。顧炎林卻想讓這種特別貼近原生態生活的小吃方便起來,走上貨架。他又走進了實驗室,經過四個月的與米飯微距交流,方便菜泡飯真的做出來了。
沒多久,“顧大嫂”牌菜泡飯出現在各大超市,出現在消費者面前。
目前,浙江顧大嫂食品公司推出的雞汁菜泡飯、海鮮菜泡飯、香辣牛肉菜泡飯、宮廷菜泡飯等四種菜泡飯已批量生産投放市場,並已銷往全國各地。
顧炎林追求方便越來越上癮了。方便了餛飩,方便了菜泡飯後,顧炎林追求方便的下一個目標盯上了年糕。
上虞人愛吃年糕,每逢過年,家家戶戶都要舂米做年糕。習俗之中,年糕,年糕,蘊含著“年年高”的吉祥之意。相傳年糕為戰國名將伍子胥所發明:在春秋時代,吳王闔閭命名將伍子胥築城。城垣建成,吳王大喜,召集眾將歡宴慶功,獨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伍子胥回營後,悄悄囑咐隨從説“我死後,如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後來伍子胥遭誣陷,自刎身亡,吳國亡於越國,居民斷食,餓殍遍地。這時,隨從眾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囑咐,便帶眾民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後做成的“磚”。自此,人民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績,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以此來紀念他。這種習俗流傳至今。年糕的種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等等,水磨年糕是上虞的傳統特産,産于上虞縣梁湖。曾是獻給慈禧太后的貢品。外觀潔白細膩,口感柔滑,嚼之爽利,富有彈性。這樣好吃的年糕食用時,必須蒸煮或爆炒,麻煩。
顧炎林想把“麻煩”了2000多年的年糕方便起來,像方便小餛飩一樣水泡即吃。從切片,浸泡入手,開始了試驗。試驗沒有像制方便菜泡飯那樣順利,一開始是切片的年糕泡不開。為了解決泡開的問題,顧炎林從切片的厚度、水的溫度、浸泡時間等方面做了百餘次試驗,終於找到了泡開的秘訣。年糕雖然能泡開了,可泡開之後不多時,年糕切片又相互粘在了一起,泡開的年糕切片粘成了一個坨。這讓顧炎林大傷腦筋。怎麼這已泡好的年糕切片不粘成坨呢?他給生産年糕的專業廠家,民間制年糕的高手打電話,尋求良策,未果。
無奈,顧炎林只好自己潛心試驗、研究了。他在幾個月後的一次試驗中發現,年糕切片粘坨的難題解決啦!是怎麼解決的?顧炎林避而不答,只説:這是浙江省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的“核心機密”。這個“核心機密”實現了顧炎林的夢想,讓年糕也變成方便了。他又完善了佐料配方,以前必須通過蒸煮或爆炒的年糕,現在用開水浸泡6分鐘就可卟卟嚕地下肚了。還接連開發出雞汁、香辣牛肉、海鮮等多個品種,深受食客喜歡。
這顧炎林真牛啊。
從當年把農家自製的臭莧菜梗、糟雞、醬鴨引到大飯店和城市家庭,到發明製作方便餛飩、方便菜泡飯、方便年糕,顧炎林靠著讓消費者越吃越方便的想法,走出了一條自我發展的道路。如今的顧炎林依舊繁忙,今後,還能為我們提供怎樣的方便呢?顧炎林説:這是秘密,我不告訴你!
2007年12月28日,中央電視臺—7《鄉約》欄目攝製組來到了上虞,來到了浙江顧大嫂食品有限公司,相約這位給我們廣大消費者提供了諸多方便的農家漢子顧炎林。不料,這位在困難面前從不低頭的顧炎林,一聽我們是電視臺的來採訪他,緊張的兩腿發軟,連話都説不成句了。編導楊鳳山是一位很經驗的人,在開拍前讓顧炎林喝了一兩白酒。“酒壯英雄膽”嘛。試想,當年武二郎若不是喝了十八大碗酒,也不可能把老虎打。依照這種理論,楊鳳山在以往拍節目時,凡遇到採訪嘉賓怯場的,緊張的,都是用一杯白酒搞定。這次讓楊鳳山意想不到的是,顧炎林喝下一兩白酒後,不勝酒力,在採訪過程中呈現出酒精中毒的狀態——醉了。
俗話説:酒後吐真言。顧炎林在醉態中,洩露了他的機密——
顧炎林:肖老師,我告訴你,我下一個目標,就是把湯園、水餃也方便起來。
肖東坡:那什麼時間才能吃上你的方便湯園和方便水餃啊?
顧炎林:一年以內。
肖東坡:真的?
顧炎林:(大手一揮,非常自信地説)沒問題!
頓時,在場的300多名觀眾對顧炎林的回答報以熱烈的掌聲,期待顧炎林的方便湯圓和方便水餃早日問世。
中央電視臺—7《鄉約》欄目製片人兼主持人肖東坡是一個滿腹經論、才華橫溢、見多識廣的人。他通過對顧炎林兩個多小時的採訪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俗話説啊: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小顧這些方便食品好吃不好吃,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話題,我們是為著一個人的行為而來。當年日本人安藤百福發明了世界第一碗方便麵,而今,咱們的農家小夥發明了方便餛飩、方便菜泡飯、方便年糕。説明中國農民有很強的創造力。千百年的傳統美食也因此有了更加方便的吃法,方便大眾的同時,一個人的命運也由此改變。好了,看鄉約查詢《農村百事通》,下週六晚九點四十二分,再見。
顧炎林聯絡電活:13575519058
楊鳳山聯絡電話;13269222373
責編: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