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個實習編導找到我,説要報一個選題。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所有選題只有經製片人同意才能製作。於是,我便問是個什麼內容的選題?從哪找來的?有什麼故事情節?嘉賓是否會表演?拍攝場準備放在哪?當地政府是否支持?有沒有什麼需要回避的問題等等。花了很長時間,好不容易把選題內容弄清楚並給予了答覆,沒想到他又從口袋裏拿出幾張紙,説還有三個更好的選題。這時,我還得從頭到尾再問一遍再答覆一遍。如果每個編導都這樣,那我一天到晚就什麼事也別幹了。
在一次全體編導會上,我讓所有編導對諸多選題進行投票,看看哪些選題最適合於拍攝。在大家投票的同時,我也暗暗在心裏對這些選題進行估摸和判斷。投票結果一齣來,我感到十分吃驚。大家投票的結果竟然與我預先的判斷相當吻合。甚至有一次在三篇稿子都同時選中的情況下,連排列的先後順序也與我的想法完全一致。這説明,經過規範化標準化的工作程序,編導們越來越掌握了規律,越來越明確規範的要求。這時我想,如果能讓大家都按標準來投票表決,不就把選題的篩選權交給大家了嗎?
“前期編導策劃規範”誕生了。按照這個規範的要求 在全體前期編導參加的策劃會上,各個編導必須要對選題題目、選題來源、拍攝地點、嘉賓溝通情況、主人公表達能力、主要人生故事情節、各個興趣點、主人公是否會表演、節目預計拍攝時間、是否有需要回避的問題等等重要問題進行説明。根據編導的説明,大家不僅僅要指出選題中最值得放大的細節點進行評論,而且要通過投票的方式,在諸多已經策劃好的文案中,確定最具備拍攝條件的選題或文案。實行這個制度的目的,是想把每一篇文稿策劃的篩選與修改權交給大家,最終形成一套完整有機的生産鏈條式的作業流程。
打那不久,我們又先後推出了選題會、策劃會制度,欄目的會多了起來。我們近20人的前期策劃隊伍,每週都要開兩次三次會。大家聚在一起,通過熱烈地討論,目的就達到了。這時,我已經可以不用經常參加選題會,而只參加策劃會和審片會就行了。在這些會議中,我可以遊刃有餘地對各個環節進行指導。
選題會、策劃會、審片會,相當於我們建立了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體系。每個人在評價別人的時候,自己也受到了規範化標準化的教育。每個人都在積極思考:自己參與投票的諸多選題中,哪個最終能夠脫穎而出?自己參與評價的諸多策劃中,哪個具備拍攝條件?在節目生産的各個環節中,每次會議都最大限度地發揮著集體智慧的作用,每個人都在積極參與中獲得經驗,節目質量在不斷提高。在精細打磨每一期節目的同時,創作標準也在這個過程中最快速度地得到普及。制度的建立和評價體系的形成,是一個欄目管理逐步邁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是我們想實現的目標。
“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我們千方百計使前期編導們登上基礎性培訓與規範化相結合的臺階時,卻發生了又一件讓我們沒想到、還沒來得及顧及的事情。
責編:鄉約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