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鄉約》剛開播那會兒,我們天天在為一件事發愁:啥事?選題唄!
做電視的都知道,選題是電視欄目收視率的根本,是支撐欄目的最基本要素。可好選題從哪來呢?
作為《鄉約》這樣的談話節目,要找個好選題很難。因為所找的選題不但要有新聞性,有“三農”背景,要符合觀眾的興趣點,符合欄目的風格,還要符合當前的宣傳政策,還要有大量的故事情節支撐點;訪談嘉賓不但要有一定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還要能言善辯,有一定表現力。當時欄目人也太少。5個編導加上我,一共才6個人。每個編導除了要聯絡嘉賓、策劃稿件、進行預採、安排拍攝現場舞美和音響外,進入後期還要加班加點地對編、上非線、配音、字幕。片子做好了,欄目要進行審查。欄目審完了中心領導審,中心審完了電視臺的部門領導還要最後審……一期節目做完,光是這些超負荷的工作量就讓人喘不過氣來,哪還有精力去挖掘更多的選題呢?
欄目處在“等米下鍋”的境地,一度陷入“飲鴆止渴”的惡性循環當中。我們想盡辦法去挖掘一些有影響的模範、領導或專家人物,做了幾期我們認為比較理想的訪談節目。但節目播出後,收視率仍不理想。我們發現,這些人物雖然都具有“高大全”的特點,但“三農”背景較弱,新聞性較差,缺少情節的支撐點。選題的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收視率的高低。《鄉約》需要的選題,應該是那些具有強烈新聞性的“三農”人物,應該是能激發觀眾共鳴的精彩話題,應該是有快樂細節支撐的情節。於是,我們確定了選題的若干標準。
選題的標準解決了,可如果沒有眾多的選題來源,欄目的工作效率,還是會像老牛拉大車那樣,想快也快不起來。情急之中,我想到了“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和“千金買馬骨”這兩句老話。
一個好選題,給1000元。不管你是編導還是攝像,不管你是秘書還是會計,不管你是誰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哪怕是一個大街上掃地的,只要你有好選題----把錢拿去!
別説,1000元還真管用。一下子,方方面面人員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今天這人説上一個選題,明天那人又報上兩個選題。於是《金牌媒婆》、《農民神捕》、《豬之神醫》、《與蛇共舞》一溜好選題,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闖進了《鄉約》。“居高聲自遠,非是寄秋風。”選題質量一提高,收視率立刻就有體現。收視率提高了,欄目也漸漸有了影響。
隨口説上一個選題,就有可能獲得一千元的獎勵。這樣的好事到哪找?1000元,看起來不少。但從管理的角度來看,從選題對於一個欄目的價值來分析,它又不多。多與少的區別,就在於選題的價值。
在那一段時間裏,我們欣喜若狂。因為選題質量的相對提高,欄目的收視率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然而,在我們高興得嘴還沒合上時,收視率又趴那不動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責編:鄉約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