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新上的一個欄目,突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覺。被採訪者不是坐在時尚的演播廳,沒有明晃晃的燈光聚焦,而是置身在最真實的原生態——樸實無華的鄉村大地。於是,對話的現場出現在蔥鬱的山腳、溪流的旁邊、農捨得窗前、村頭的谷場……
當城市的喧囂和紛雜的世態讓人們變得心無依傍的時候,突然有人把我們帶到了《鄉約》的現場,輕鬆的環境,勞動者創造的奇蹟,性格可愛甚至有些“一根筋”的鄉下人……誰都會喜愛農村題材這鮮活的內容。儘管人們的閱讀和欣賞興趣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認,誰都希望打開屏幕,是一個離自己特別近的主持人在臺上。也許正是一個不會翻白眼、扔題卡、不着時尚前沿服裝的主持人,才加大了人們對《鄉約》的理解。每星期六晚上九點多鐘,打開七頻道,就能看到這麼一個金牌主持,長着一雙善良的眼睛,胖嘟嘟的臉上永遠都堆滿笑意。一句問候,一句誇讚,一句好奇的追問,便能化尷尬為歡樂,讓採訪對象自然而然地走進自己的角色,他就是肖東坡。
肖東坡的鏡頭會如實地告訴我們,這些民間的英傑雖並非“高大全”式的完美無缺,但他們的故事一樣樸實動人。 《鄉約》開播才僅僅三年多時間,一個個行業各異但和農業、農村、農民有千絲萬縷關係的被訪對象和主持人促膝而談。
肖東坡是個在城市長大的年輕人,自從主持農業節目以來,豬圈、牛圈等都進過,什麼牲口糞都踩過,他就是這樣採訪出了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肖東坡最難忘的是採訪大漠中用生命植樹的女人。18年前,一個19歲的姑娘殷玉珍嫁到了內蒙古毛烏素沙漠腹地,在方圓幾十里杳無人煙的荒漠中只有她和丈夫兩個人生活。吃草籽,穿羊皮,住土窯,喝雨水,沙漠裏不會留下足跡,然而在同命運抗爭的18年裏,她卻給大漠留下了4000公頃樹林、成群的牛羊、綠油油的農田。毛烏素沙漠有她一串串淚水裹挾着的感人肺腑的故事。
肖東坡是坐在沙丘上採訪殷玉珍的,地點就在殷玉珍種的樹林子裏邊。當拍攝進行到一半時,天空的烏雲開始變得厚重,雨滴由小變大,然而這是沙漠中的喜雨,肖東坡毅然決定錄製不中斷,用衣服蓋上攝像機繼續進行。等到節目錄製完,肖東坡已經被冰冷的秋雨澆得差點站不起來了。
別看肖東坡混在人群當中是個極普通的後生,然而他的聰明靈氣和奇思怪想左右着他的主持風格,在每一個不可複製的傑出人物面前,他都能像老熟人一樣,信手拈來,輕鬆駕馭。新聞是易碎品,在肖東坡眼裏,他所接觸的那些人物故事中所體現的精明、正直、探索與追求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天道酬勤,隨便翻開肖東坡的《鄉村筆記》,那些靈光閃閃的可愛人物很是招人喜歡。如果一個人,把他採訪對象所從事的工作當成一個專業課題來琢磨,那還會有什麼解決不了的難題呢!肖東坡的榮譽就是這樣來的,2002年中國播音與主持作品獎唯一的電視作品一等獎,中國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中國電影電視神農獎金獎(兩項),全國對農節目一等獎(三項),所主持的《鄉村季風》獲得中國新聞名專欄獎……
對於一個游刃有餘、名聲大噪的主持人來説,手持金話筒就如同端着一個金飯碗。但肖東坡感到社會的大環境不斷在變,正如一位哲人所説:一切都會消逝,只有變化永恒。肖東坡好像對自己十年後的發展已經一看到底了,他想變一變。2003年,當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招聘主持人的時候,肖東坡作為唯一一個外來人勇敢地挑戰自我,前去應聘,結果他被選中了,成為獨立製片人兼主持人,入主嶄新的《鄉約》。
做人難,難在如何能夠征服自己。正如友人鼓勵他所説:沒有劈不開的木頭,只有不鋒利的斧子。是《鄉約》給了他一個一飛沖天的平臺,他被農民兄弟所推崇,他被新浪網譽為“中國第一農民之友”,被全國的農民觀眾熟悉和熱愛,網友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讚美他。用肖東坡的話説,“本來以為自己已非常嫻熟地融入了都市的世俗中,面對任何現實的情感我都抱之以冷漠的偽裝和掩飾,可是面對《鄉約》中那一個個感動的瞬間,那一張張樸實、純真的面孔,一個個真實的故事,所有的偽裝頃刻間崩潰,至此,我相信我從未改變,改變的只是外表,而那鄉情、鄉音、鄉意卻從未停止過。”
責編:鄉約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