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個門類的藝術或節目,如果缺乏知識性或思想性,那麼,這門藝術或節目註定是蒼白無力的。《鄉約》欄目選題的廣泛性,決定了其必定要涉及廣泛的知識。問題在於,如何將涉及的知識進行無限的延展,從而引起觀眾更加深刻的思考、啟發和關注。
《鄉約》欄目中涉及的知識類型呈多樣性。作為人物訪談節目,曲折的人生經歷中,飽含有豐富的人生哲理知識;作為所涉及到的不同人物的事業領域,又具有廣博的科技知識及其他知識。求知欲是人類能力的一個方面,也是人類生存和進步本能的突出表現。在今天信息爆炸的社會中,知識於人類,就如空氣和水一般不可分離。越是那些新鮮的、實用的、鮮為人知的知識,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由於各種科技知識具有一定的嚴密性和寬泛性,所以大多數知識性的東西都放在電視小片中進行集中詳細介紹。
如《美女愛蟲》中對麵包蟲的知識介紹:
| |
小片:黃粉蟲俗稱麵包蟲,為多汁軟體動物。它雖然是倉儲中的害蟲,卻有着“蛋白質飼料寶庫”之稱,是飼養家禽、蛇類、鳥類及水産養殖的優質飼料。經過烘乾的黃粉蟲容易儲存,可代替魚粉用做飼料添加劑,近年來海洋資源匱乏,黃粉蟲含有56%的蛋白含量,用它和蠅蛆粉等配出來的三蟲粉蛋白含量達到68%不低於魚粉,而且昆蟲蛋白含有抗菌肽和甲殼素,這是天然的抗菌物質,喂養出來的東西是沒有藥殘的綠色産品。進口的魚粉是9000多元一噸,而三蟲粉添加劑只需要七千多元,市場前景廣闊。
如《蝎女故事》中對蝎毒知識的介紹:
| |
| |
小片:蝎子雖毒,卻是以毒攻毒的良藥。蝎子含有人體必需的17種氨基酸,14種微量元素。蝎子的藥用價值在《詩經》、《開寶本草》和《本草綱目》中都有記載,據説能治療風疹、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當然,一般人等不必生吃,看到後也有35.7%的人會伴隨口眼歪斜、手足抽搐甚至半身不遂等情況發生,今天鄉約的主人公即將生吞活蝎,不知又會是怎樣的場面?
《鄉約》不是一個專門介紹知識的欄目,所有知識的介紹,必須為主題或話題服務。因此延展的知識,便成為節目的一種重要手段。
以知識來延展話題的主要方法有:
1、運用歷史文學類的知識延展話題。
任何一個事物的發展都有來龍去脈。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有條件地運用,可以加深主題的表現。俗話説“歷史如鏡”。通過歷史知識的運用,不但可以了解社會,學習古代文學知識,不僅能“以古喻今”,“以史為戒”,還可以大量地延展出現場所需要的話題。
如《功夫書法》開頭小片,所涉及的主要是有關“龍”的歷史知識,讀來引人入勝。在介紹完知識時主持人話題一轉引入訪談現場。這就使小片前面介紹的歷史知識産生了極大的延展性。
例:《功夫書法》:
| |
小片1:《左傳》雲:“董父實甚好龍,有飼養之,以服帝舜。”相傳舜帝時,一子民很喜歡養龍,以服事舜帝。舜帝賜姓曰:董,人稱董父。因其養龍之地,正在山西省聞喜縣,因而聞喜被人稱作龍的故鄉。2007年4月10日,聞喜縣人民廣場,彩旗飄揚人頭攢動,近萬人的目光凝聚在一方碩大的白布之上,只見一人正揮舞一隻高達3.4米的大筆,酣暢淋漓筆走龍蛇之間,龍之故鄉方始擁有一個大大的“龍”字。白布舞動,波濤一般,一條長龍自在翻滾,煞是好看。
小標題:最想寫的一個字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鄉約》,我是肖東坡。我現在是在山西省聞喜縣城。今天一上來,我要給現場的觀眾發上幾張紙和幾隻筆,每個人在上面只寫一個字!我想看看大夥都寫些啥?為什麼要寫這個字呢?
互動:
主持人:昨天,就在我們聞喜縣有人寫了一個超級大的字,讓我們有請今天鄉約的嘉賓。
2、運用具有強烈反差性的知識延展話題。
如果是一個誰都知道的事情,那肯定不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如果一個話題或一個新的知識點,不僅具有一定的新聞性,而且帶有強烈的探索性。那麼,這個點就必然會吸引住人們的眼球。
《蒼蠅姑娘》中所涉及的有關蒼蠅方面的知識,與一般人所掌握的知識不僅不同,甚至有着較大反差。利用這種知識的反差引出的話題,很能吸引注意力。
例如《蒼蠅姑娘》:
| |
小片:蒼蠅雖有百害,但也並非一無是處。蒼蠅有五隻眼睛,據此人類發明了影印機。蒼蠅的嗅覺比狗靈敏,據此人類發明了氣體警報器。蒼蠅爪上有能分泌黏液的吸盤,據此人類發明了蠅腳鞋,在攀登絕壁時如履平地。蒼蠅體內含有甲殼素,據此人類發明了手術縫合線、隱形眼鏡、人造皮膚。可謂“蟲不可貌相”
3、運用“以物及物”聯想手法延展話題。
“以物及物”是延展話題的重要方法。例如《愛上癩蛤蟆》,本身涉及的有關癩蛤蟆的科技知識,人們平時就不常聽説,用癩蛤蟆制藥的事更為稀罕。古詩中以“蟾宮代月宮”和成為吉祥物的説法,也實在奇特。這幾樁奇怪的事放在一起説,能不使觀眾産生濃厚的興趣嗎?
例《愛上癩蛤蟆》:
| |
小片:癩蛤蟆,學名叫蟾蜍。 袁正洋從它身上取下的蟾衣,那可是一種名貴藥材——蟾酥。蟾酥又是六神丸、喉症丸等數千種中藥的主要原料,可治療瘡等外科病,還具有解毒、利尿、強心的功能。在古代,視蟾蜍為月中神物,有“月中有桂,有蟾蜍”之説。古詩詞中常以其代稱月亮,如以蟾宮代月宮,稱月光為蟾光。方幹《中秋月》詩云:“涼霄雲閣外,三五玉蟾秋”,僧惠洪《鞦韆》詩也有“疑是蟾宮鏑降仙”句。蟾蜍的形象成了吉祥物。這小袁,如今又要利用蟾蜍大做文章了。
責編:鄉約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