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楊鳳山一起採訪的日子裏 |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9月04日 14:24 來源:
在與楊鳳山一起採訪的日子裏
中新社記者 溫鵬圖
大雪紛飛的日子裏,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很榮幸的結識了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的楊鳳山老師。他給人以直率,幽默,風趣,平易近人的感覺。通過短短幾天的相處與交流,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美好的回憶,尤其是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他那種對本職工作的熱愛與執著,很值得我去學習。
二00四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個令我難忘的日子。淩晨,當我還沒從美夢中醒來時,忽然聽見有人在敲門,和我一塊兒住的同事高宇已起床,高宇把我叫醒,並對我説:“是中央電視臺(農業頻道)的楊鳳山老師過來了,此次來的目的是要去運城拍萬榮笑話,你去嗎?”當我明白後,既高興又激動,我説:“宣傳咱們山西,這是好事呀!一定去”。
八點整,我們一行三人踏上了去運城的火車。一路上我們談笑風生,楊鳳山老師給我大致介紹了中央七台《鄉約》欄目情況,及當今時代新聞工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我們怎樣才能把新聞工作幹的更好,我向他介紹了山西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以及山西蘊藏的五千年曆史的晉商文化、古建佛教文化和尋根祭祖文化。當我談到山西的好多旅遊景區時,楊老師都不知道,並且感到很驚奇。當時我就想,一個作為中央級的新聞記者都不了解山西,更何況其他人呢?之後,我深深地意識到,山西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素以名勝古跡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著稱,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也可以説是歷史的記錄者,更應該把這些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大力宣傳出去,讓世人真正了解山西。
當火車到達侯馬車站時已是中午十二點多,從侯馬到萬榮還需坐兩個小時的汽車,這時地上的雪已達半尺多厚。下了火車,來到侯馬汽車站時,汽車站工作人員卻告訴我們,由於雪下的特別大,為了安全,發往各地的客車已全部停運。怎麼辦呢?此時已是下午二點鐘,不論怎樣,人是鐵,飯是鋼,我們先吃點兒飯再説吧!等吃完飯後,天空片大的雪花仍在飄個不停。無奈之下我撥通了侯馬市委通訊組劉士斌的手機,劉主任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此時我們從心裏感到無比的溫暖,“人間自有真情在”,楊鳳山老師感慨地説:山西人真是樸實善良、 熱情好客啊。
第二天早上,當我拉開窗簾時,雪雖然不下了,但天陰得很厚,我抱著試試的心理,又一次來到了汽車站,站裏仍空無一車,只見進站口旁邊的一塊小黑板上寫著“由於雪天路滑,為了安全,發往各地的班車現已全部停發”。雪下得特別厚,我們只好繼續待在侯馬。
侯馬號稱山西的小香港,這裡曾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古都,經濟主要以商貿業為主。作為一個縣級市,無論從人文環境還是城市建設,都搞得相當不錯。最後,我對楊鳳山老師提出:萬榮笑話要不先放一放,能否就在侯馬做一期節目呢?楊老師説:可以呀!只要能找到我們《鄉約》所需要的素材就可以。《鄉約》欄目它主要反映地方農村的民俗文化。
之後,我挖空心思地想,想到了市委通訊組楊爽偉的哥哥楊偉。楊偉是一名畫家,年齡還比較小,只有三十多歲,卻在山西乃至國內都小有名氣,尤其擅長連環畫。確定了選題後,楊老師便開始了採訪。採訪中,楊老師非常認真,問得也很詳細,還不時的用幽默的語言來啟發對方,與被採訪對象配合的非常默契,更令我們佩服的是他在採訪期間既不用筆,也不用採訪機,只用腦子、嘴、耳朵、眼睛就足以了,並且一採訪就是五六個小時,每天晚上把一天的所見所聞匯集創作。一天晚上當我們吃完飯後,他打開筆記本讓我們看了他去年在昔陽採訪農民作曲家石掌元的作品後,我們很受啟發,他把採訪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故事情節都寫得很是生動感人。隨後還詳細看了石掌元的這期節目,感覺《鄉約》這個欄目辦的實在是太好了,因為它既能貼近生活,又貼近群眾,能充分反映地方農村文化的真實情景。
在楊老師對楊偉採訪的日子裏,他不僅和楊偉進行多次的談話,還對楊偉的父親、母親做了詳細的訪問,從而得到了更加詳細、充實的素材。
楊鳳山老師祖籍山東,談吐言語間無不透露出山東大漢特有的一種豪爽與直率,這一特徵在吃飯的時候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窗外是皚皚白雪,室內滿室皆春,賓主雙方談笑風生,暢談國事家事天下事。外人或許覺得這些都沒有什麼,但對於一名常年奔波在外的新聞記者來説,卻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寄託與安慰。
十二月二十四,我接到單位電話,隨後便和高宇一塊由侯馬返回了太原,萬榮則沒有始終去成。從對楊鳳山老師的了解,再到對《鄉約》欄目的認識,我總結到: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要想獲得自己成功的作品,就需要有足夠的吃苦精神和大量的實踐採訪。由此想到這樣一句話“在新聞報道寫作上,沒有落後的地區,只有落後的記者”。像《鄉約》這樣既貼近生活,又貼近群眾的欄目真應該多多涌現,而像楊鳳山老師這樣的吃苦奉獻精神更是應該大力弘揚。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