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10日星期五,手機漂來短消息,中心人事處李立新處長傳達了一項嚴肅指示:東坡,中午之前,若不能把工作總結交來,我也救不了你了!遺憾的是,我最終還是沒能夠按時交稿,我認真地承認錯誤,請領導原諒!
似乎可以找到很多的藉口:連續一週內安徽、江蘇、廣東拍攝了三期節目,汽車、飛機、火車長途奔襲,平均每天睡眠三四小時;選題文案、管理考核、經營策劃、晚會籌備、節目主持、審片開會,百事相擾繁務羈身;已經連續兩個多月沒有見到還在上小學的女兒了;大量的臟衣臭襪已經能夠裝滿兩個洗衣機了;頭上增生的白髮,有生以來第一次剛剛染過;牙痛的用頭撞墻,同事無數次拉我去拔牙,張開嘴瞧一瞧,最裏頭的那顆後槽牙已經快爛到根了,可真的,真的沒有時間呀。但我知道,這些,都不是理由!
一年多了,殫精竭慮好似一個剎不住車的持續的過程,而我,作為欄目的製片人、主持人,便是在這樣的過程中,體味酸甜苦辣各種滋味的。
《鄉約》在中心對農宣傳體系中承擔著樹立刻畫時代人物的使命,開播一年多來,欄目在創作上經歷了以往從未有過的全新形式的探索與磨合。從一開始通過體現人物命運成敗悲歡,到通過一組群像為載體,展現歷史軌跡、時代足音的轉變,是一個不算短暫的過程。注重個體人物背後所蘊含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意義,針對事件、人物本身蘊含的新聞性上做文章,是《鄉約》在節目運作實踐中總結的重要經驗。中國農村正出於大發展的初期,黨中央把三農提高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要程度,而這項國策已經在全國上下形成共識,能趕上時代的大潮流投身於這項偉大的事業,《鄉約》自當全力以赴宣傳黨的政策、緊跟時代步伐,高起點高標準打造一流精品欄目。一年來,我們一步一個腳印,扎紮實實地向前走,著力傳播這樣一些東西:
興農之道。中國農民雖然有長足進步,但尚有部分農村和大量農民處於貧困之中,《鄉約》把幫助他們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我們專門製作了一批這樣的節目,比如《你我的新豐江源》,特約了國務院參事、經濟學家和各方專家,同廣東新豐縣幹群走進了《鄉約》欄目,互相交流,利用新豐的地理特點,大唱山水經,探索出各種發展新豐的新途徑、新思路。播出後,在新豐這個貧困縣24萬貧困人口中産生了強烈的反響。
深刻的社會變化。比如《老吳退休》,我們也通過節目反映中國農村深刻變化,中國農村的變化有兩種模式:一種是蘇南模式,通過鄉鎮企業帶領整個村莊的發展,另外一種就是通過個體企業和家族企業來帶動整個當地經濟的發展。通過華西村的變化,展示了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種新的道路和模式。還比如《小焦書記》,我們做了一期通過兩代父子農村縣委書記,都是農村的好幹部,但是,焦玉祿為農民的溫飽問題,奮鬥到死,且未能實現願望報恨終生,焦躍進在新時代卻西裝革履帶領農民進京銷售大蒜走上了致富路,強烈地顯示出不同時代不同人物的不同命運。又比如《鐵姑娘郭鳳蓮》等,從大寨鐵姑娘的隊長成為現在農村的致富人,折射出時代變遷的無比感嘆,這是觀念上的變化,也是中國農村經濟上的變化。告訴觀眾,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行,沒有改革開放,更是沒有美好的今天與未來。
全新的觀念。中國歷史有著幾千年漫長的封建歷史,而封建文化比制度更為根深蒂固,封建傳統的殘余在農村還有相當的影響,我們特別製作了像《老于的世界》這樣的節目,通過農民于慶成在全國引起轟動的性雕塑,在村裏建立性博物館,讓所有的觀眾,深深地感到中國農村所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在觀念上所發生的質的變化,努力展現這個新聞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積極健康的東西。
積極的人生。進城務工的農民,是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他們生活在城市,而又未融入城市的社會,他們是農民的身份,而又絕大部分時間脫離農村,他們對城市建設的貢獻有目共睹,但是部分農民工的素質低下而形成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他們成為城市中不穩定的因素,已是社會的一個尖銳問題。當今,黨中央號召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的和諧社會,在這個大背景下,我們特別製作了一期《別樣歌聲》,通過北京打工者自發組成的樂隊,唱出農民工的心酸苦辣,讓人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通過我們的鏡頭,把他們的艱苦勞動,和北京高樓大廈的交相輝映,揭示了城市繁華也有農民工揮灑汗水的一份貢獻。節目在呼喚人們要善待他們給予他們更多關懷的同時,我們的節目還通過農民工討工錢之難,大膽地鞭撻了少數黑心腸的包工頭。節目播出後接到了許多市民和農民工的電話,對節目的立意表示讚賞,並認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共同的城市,應該互相包容、互相體諒、互相幫助,使我們這個社會更溫暖更美好。
民族文化。我們重點製作了一批像《一代繡娘姚建萍》這樣的節目,敘述了一位普通農家女在蘇繡工藝處於低谷時,安於清貧,默默苦學,繼承發揚蘇繡傳統工藝的動人傳奇。並利用各種攝像鏡頭向觀眾展示了姚建萍的精美作品,呼籲振興蘇繡工藝。我們也製作了一系列如《綠色二人轉》、《鎮上有個大導演》、《川江號子王》、《歌布袋傳奇》、《變臉王》等節目。發揚保護了中國固有的民間文化的傳統。尤其,歌布袋傳奇,被群眾譽為為保存民歌的活化石做了一件大好事。通過那些輕鬆詼諧的表演,讓觀眾在笑聲中和農民共同分享新生活的歡樂。
環保意識。我們製作了《用生命植樹的女人》,通過殷玉珍這樣一個樸實的農村婦女,和風沙抗爭十八年,打造出一塊綠洲的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國農民頑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我們利用鏡頭通過現在和當年的對比,催人淚下。保護野生動物,使人和動物和諧相處,是大多數人的共識,節目《龍池引猴人》,通過一個從打獵到保護猴子的山中農村老人的變化,展示出人們思想的進步,同時節目中,人猴嬉笑打鬧給觀眾一種美的享受,不但發出朗朗的笑聲,更加讓觀眾體會到保護野生動物維持生態平衡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大人物的平凡人生。比如《當代神農袁隆平》,讓人們清楚地了解到紮根于平凡農民中間的不平凡人物,是如何艱苦奮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他不但成為中國農民富裕的引領者,而且為世界的農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還有像首屆全國十佳律師岳成、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中國雞王世界鮑王、天獅李金元等。
過去的一年裏,《鄉約》比較注重配合報道:比如《老吳退休》、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四十週年特別節目《小焦書記》、五一特別節目《藍領司令》,分別收到了比較好的收視效果。作為一個全新的欄目,《鄉約》重視一些大活動的策劃與實施,比如紀念抗擊非典勝利一週年《華夏醫魂全國十大傑出醫院院長頒獎盛典》,與農民日報合作主辦的《盛世鄉約》頒獎晚會等,力圖打造三農領域的年度盛典,這些對於提高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七套農業節目的知名度與品牌影響都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開播第一年獲得中國電影電視神農獎三等獎。
《鄉約》在製作上有它一定的特殊性,缺乏品牌號召力前提下的高端採訪、多機位拍攝要求的製作勞務消耗、人物心靈剖析對編導的綜合要求、鮮有不同層次的現場觀眾帶來的互動不利等等,要達到生産注意力的目的,在零起點上加速,的確有諸多困難。
但節目播出一年多來,我們仍然通過努力達到了比較好的社會效益。比如《一代繡娘姚建萍》,七月播出後,十月十七號,姚建萍作品“我愛中華”被選中搭乘我國衛星升空環繞返回地球,十月下旬,51幅作品在俄羅斯莫斯科展覽轟動一時,11月20號故宮博物院專家趕赴蘇州,達成了收藏繡品的意向書,同時,授予姚建萍紫金城書畫藝術協會會員的光榮稱號。《旋律人生》採訪中國惟一的農民作曲家史掌元,他譜寫了曾經紅遍大江南北的《唱得幸福落滿坡》等歌曲,節目播出後,中宣部文藝局打來電話,對節目表示讚賞,並希望通過節目找到這位老人。
要發展,首先要生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心改版以來,作為欄目製片人,以前未曾有過的“協議書”以及其中關於收視率、經營指標、內容定位、形態定位等等,就象一個個莊嚴的承諾,明確著每個製片人汗水、智慧付出的方向。與欄目創作相互捆綁的重要任務是爭創欄目的經濟效益。在中心廣告價格相對偏低的情況下,欄目以節目産生效益是一種無奈的選擇,要對方出差旅費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情。欄目初創期間,很多時候創作因生存而降格以求。這種情況下,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相互矛盾的惡性循環。對於從未有過創收經驗的我和同樣沒有創收經驗的《鄉約》全體同志們來説,新創欄目初期艱難的生存掙扎,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記憶。
要生存,更要發展!萬事開頭難。欄目初創期間在全國十五家國際機場播出,開了央視各欄目的先河。不久,登陸央視國際網站;神州雜誌刊載;央視一套預告;隨即又在全國220列特快列車播出,僅此一項,每天就有55萬人收看,一年2億多人收看。擴大品牌影響,增大欄目的附加值,推介欄目特色,充分彰顯個性。與治沙模範在沙漠中、與大科學家在臺階上、與武術學校校長在演武場、與雜技之鄉藝人在馬戲大蓬、與中國惟一的農民作曲家在窯洞前、與受災縣縣委書記在天下第一糧倉等等,節目充分展示被採訪對象的工作生活環境,使得節目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拉小提琴、跳踢踏舞、比武、情景再現、演唱等巧妙結合,使得節目鮮活生動,大大增加了可視性。節目注重形象宣傳與包裝策劃,自開播以來自己獨立創意製作的宣傳片達十余個,這樣的宣傳片根據欄目實際特點,注重意境的刻畫與渲染,新鮮生動,表現力強,在節目播出中起到了良好的收視效果。
《鄉約》作為目前央視惟一一檔大型戶外涉農訪談節目,2005年廣告全部自行銷售,在原有5分鐘廣告的基礎上增加到6分25秒,其中5秒鐘標版銷售了100萬,其中2分鐘廣告銷售了120萬,創中心廣告價格新高!經過一年多的苦心經營,曾經制約欄目發展的經營“瓶頸”被打破,為欄目今後精品節目的生産打下了堅實有力的基礎。
人員穩定、收視穩定、生産有序、心氣穩定,欄目才能夠真正走向發展的快車道。目前,《鄉約》的節目生産跨越了初始的創業經營障礙,正在欄目管理、人員素質提高上進行穩健探索。在有充足資金基礎做保障的前提下,品牌的根本取決於節目質量標準的高低、制度化建設與有效執行,每個人的靈感智慧最終變成一套系統的工作規則與流程,有利於整個團隊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
“人皆可為堯舜”,欄目重視人才的培養。欄目開播初期,節目質量不穩定,經常出現技術問題。我們分析,質量不穩定首先體現在編導素質不均衡,用最短的時間了解一個可能是不太好接近的新聞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獲取新的發現取決於編導敏銳的洞察力和人生閱歷,也取決於編導是否善於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新聞素養,而技術問題,則更重要地體現在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上。作為首次創辦的談話節目,絕大部分編導以前沒有製作過談話節目,很多編創的經驗和思路是慢慢摸路子找感覺,我們認為所謂人才培養首先培養的是一種職業感、敬業精神。其次是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個節目的集體參與度,建立標準化生産秩序,發揮集體智慧,集體判斷、集體策劃、集體審看,讓節目生産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最快速地在欄目中每個人的思想中形成普遍的標準。作為欄目製片人,我們會在每週例行的會議上,用追求事業的理想主義精神感染每個人,我知道,現在的社會很多人是講求經濟效益的,但以收視率為考核標準決定收入的管理辦法,不能夠真正産生強而有力的源動力,自覺的進取精神與追求感相互碰撞,才會生發源源不斷的創作氛圍與靈感。《鄉約》好似一個大的家庭,編導劉延厚、段麗傑、涂華、楊鳳山、王程等一支穩定的創作隊伍,自始至終地伴隨《鄉約》的進步與成長,業務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團隊精神也在不斷地加強。隊伍穩定,還要有相對的流動,攝像、後期、辦公室、外聯,一年來不斷有新面孔充實進來,保持了活力,也帶來了新的思路。
一個隊伍不斷前進壯大,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必須要有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也就是説要具備硬性的標準,要制度化,要有科學、客觀的考評依據,要有配套的獎懲措施。明確的崗位職責與契約化管理,增強了每個職工的責任感,也與中心同製片人的協議管理相輔相成,《鄉約》無論是制度總則、編導工作導航、攝像考核與責任制度、後期考核與責任制度等各項措施已經逐步建立健全,為通暢的管理奠定了基礎。管理者還要能夠把握沒有量化標準的無形因素:導向和人!導向指的是政策導向和市場導向。而對於人,錢,永遠不是管理中唯一的目的和手段,快樂、信念、情感、價值實現……,都不是僅靠錢能帶來的,卻可以通過管理者的品格情操、思路遠見、積極樂觀和事業心所營造和感染。作為《鄉約》欄目的製片人,平日的工作中,我能夠做到恪守業務原則,嚴格要求節目生産,同時,也能夠與同志們打成一片。欄目財務管理制度健全,透明公開,收入上墻,賞罰分明。我知道,一個領導者的威信在於,正直的品格、較強的業務能力、和公正無私的奉獻精神,在這樣前提下所表現出的親和力,才會對集體産生積極的影響。
經過一年來的工作體會,我自己也深深體會到目前方方面面的工作中,還有很多的不足。從業務上講,我們還沒有將人物思想深處獨特的個性特徵開掘到位,沒有將命運經歷的新聞性與意義提煉準確,沒有將故事與細節以清晰的邏輯線路進行表述,沒有將人物光環背後平凡與真實的閃光點進行準確的捕捉與放大……。 給人留下印象:節目做得不深、不透、不感人。在欄目製片人兼任主持人的情況下,欄目關鍵崗位上還缺少合適的助手,使得節目策劃、統籌、協調、考核等關鍵生産步驟,缺少有序、及時、指導性的運轉與推動。同時,我剛來中心,從事領導崗位的時間和鍛鍊也比較少,對有些政策沒有做到充分的了解,工作中也出現過一些失誤,今後工作中一併避免。
《鄉約》是個新創欄目,猶如嬰兒呱呱墜地剛過週年,回想當時接受這份光榮任務時的情形恍如昨日,漫長一年,在辛苦忙碌中須臾而過。正如那句欄目宣傳語所説:“傳播興農之道,共赴美麗鄉約。”曾經傾注的激情與努力願可化作《鄉約》全體每一位職工的快樂與歸屬感,更願變成中心領導的信任、欣慰與廣大觀眾的認可、喜愛。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帶領大家努力爭創品牌欄目,這樣,我們便可無愧於我們的使命。
《鄉約》欄目:
2004年12月13日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