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3歲的北京市通州區馬務村農民吳玉錄。在家中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兒子。他小從小就不大言語,但啞巴吃餃子——心裏有數。再加上平時好搗鼓點讓大人都感到新奇的小玩藝兒,爹媽格外喜愛,把吳家未來的一切希望全部寄託在他身上了。他7歲就被送進了學校,爹媽想,家裏再窮,哪怕吃糠咽菜,也得把這孩子供出來。這真是讓幾個沒有機會讀書的哥哥羨慕啊!不料,這吳玉錄一上初中,就死活不念了。為啥?老師一講課,他思想就溜號,滿腦子都是怎麼修鎖配鑰匙?父親一檢查他的書包:哇——裏面全是舊鎖頭、廢鑰匙,還有一些鐘錶的小零件。父親怒了,用鋤把把他往學校裏軋。可是軋了好幾個回合,倒底也沒有把吳玉錄軋回去學校去。父親沒辦法,就讓他在家吧。吳玉錄在家裏,一不拾糞、二不割草,三不放羊,往自己小屋裏一鑽,沒黑沒白地搗鼓那堆舊鎖頭。直到結婚成家後,還依然搞點小發明、小創造什麼的。幾年前,他突然,迷上了機器人。
十多年來,吳玉錄共製造了15個機器人。像對待孩子一樣,他給每個機器人取了一個名字。最早的一個叫“吳老大”,依次是“吳老二”、“吳老三”,一直到“吳十三”。
吳玉錄15個機器人兒子各有專長:老大能跳舞,老二會跳高,會爬墻的是老三,走得快的是老四,但功能最多的還是2003年6月20日“出生”的老五。它身材很誇張,身高不到一米,方腦袋,一隻獨臂長在胸膛上,全身佈滿齒輪、電線和鐵絲,瘦骨嶙峋,兩隻腳像兩個蒲扇。吳玉錄給“吳老五”打開電源,老五甕聲甕氣地來了一句“我是吳老五,很高興和你做朋友”,然後蹣跚著走到桌子邊“拿”起一包煙,又像個唐老鴨一樣走到記者邊上,把煙遞給記者,用一個“指頭”叭地打開火機,給記者點上,轉身離開。據介紹,這傢伙有8個電機和16路遙控,通過安裝不同的機械手,可以完成10項不同的任務。
40多歲的吳玉錄本人在家中排行老五,是最小的兒子。他跳過一些沒編號的機器人,單把這個最聰明的傢伙命名為“吳老五”,隱約體現了他對自己聰明腦瓜的一些自許。
小時候吳玉錄弄出了無數小發明。而做這一切,他都只是為了自娛自樂。
1985年,父親讓吳玉錄給玉米脫粒。幹了不到兩小時,他就對手工脫粒厭煩不已。“為什麼不做個電動脫粒機呢?”吳玉錄蒐羅了舊電機和一堆零件,兩天后,一台電動脫粒機誕生了。把玉米往裏一扔,用不了幾秒鐘,就脫得乾乾淨淨,又快又省力。消息傳開,左鄰右舍都來借用。
吳玉錄工作後一開始幹的是簡單的體力活兒,後來廠裏看他愛搗鼓東西,手巧,就讓他當了修理工。老吳説,其實那些電工、鉗工、電氣焊的活兒都是他自學的,到現在他手中也沒有任何技工證書。
幾年前,吳玉錄從電視裏看到一個介紹機器人的節目,他立即被迷上了,決定一試。可做機器人首先要畫圖紙,吳玉錄心想:“我畫不了正規的圖紙,就畫我自己能看懂的吧。”“圖紙”有了,吳玉錄又開始到處去找材料。因為家裏經濟條件不好,廢品站就成了吳玉錄常常光顧的地方。
經過吳玉錄多年的努力,1997年,一個高20厘米的簡陋機器人終於製造成功了。這個機器人不僅可以行走,還可以跳舞。他給它起名為:吳老大。
“他整天搗鼓機器,光往裏賠錢了。‘吳老七’就花了七八千塊錢。我嫁給他,沒過幾天好日子。”妻子董淑艷忍不住嗔怪。前些年,農村用電緊張,電壓經常只有100多伏,吳玉錄設計了一個手動調壓器,把電壓調到220伏。一天,吳家全家出門,忘記關調壓器,晚上電壓高了,引燃了變壓器,一場大火把全家燒得精光。
後來,董淑艷在家裏開了個幼兒園,幼兒園裏的玩具車、電動催眠床、電動晃椅、電動轉椅等等,全是吳玉錄搗鼓出來的。而吳玉錄憑著他的“巧手”在中央電視臺做道具,做出了各式各樣精巧的道具。“前一段時間科學院打電話讓我辭了電視臺工作,去科學院工作呢”,吳玉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我已經捉摸出門道了,下一步我就造一個有四肢有頭,和真人一模一樣的機器人。”
吳玉錄現在的苦惱就是沒有錢投入,還在苦惱到底怎麼賣機器人,賣專利還是賣技術?“有好多人來買,價格也高,可是我的技術人家一看就會懂,別人也會造了,不能隨便賣啊”,吳玉錄説。
科學家造出機器人,這不新鮮,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肚裏沒有多少墨水,甚至連乘法都不會算,卻能搗鼓出機器人,這還真叫稀奇。
來到村口已是黃昏,老鄉們熱情主動地打上了招呼:“找吳玉錄吧?這幾天凈是來瞧熱鬧的。他們家呀,甭提多逗了。”看來,慕名拜訪的人還著實不少。
説著話兒,筆者已來到一個院落前。可往裏剛一邁步,只聽“嗡”地一聲,鈴聲大作,緊接著一盞探照燈雪亮的光束直射過來,莫非筆者踩上了院子裏的什麼機關?
正當筆者摸不著頭腦的時候,一位中年婦女笑呵呵地迎了出來。“嚇你一跳吧。這是我們家老吳發明的紅外線電子門鈴,只要有人進院,這鈴準響。別人家都是養狗看門,我們家養的是一條不用吃食的‘電子狗’。”跟著快人快語的吳大嫂進了屋,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就又愣住了。只見地上擺著一溜怪物,它們全是用鐵絲、線圈、大小齒輪組成的,有的大,有的小,雖然外表粗陋,可一看就知道是機器人。其中,最複雜、最漂亮的一個有一米多高,“長”著一張討人喜歡的娃娃臉,還“穿”著小花裙子。筆者剛想湊上去看個仔細,不想,她竟慢條斯理地舉著一條胳膊朝這邊挪了過來,緊接著不慌不忙地從地上抓起打火機,湊到我眼前,“撲”地一聲點著了火,見筆者慌裏慌張地搖頭擺手,她又慢慢地轉過身去,從茶几上拿過一個花瓶,穩穩噹噹朝筆者舉了過來,接受機器人獻花這還是平生第一次,筆者激動得不知如何是好……接著她又表演了倒茶水和擰燈泡兩項“絕技”,直把筆者看得目瞪口呆。
這時,一位手持遙控器的大哥從一旁站了起來,黑黑的臉孔,樸實的笑容,眼裏閃著孩子般的天真和得意,他就是這裡遠近聞名的巧手奇才吳玉錄——這些機器人的“爹”。
不善言辭的他,只要盯著地上的那些“愛子”、“愛女”,話匣子就能打開,他拎起一個個機器人,逐一介紹起各自的本事,老大能進退自如地走路,老二能一跳老高,老三能爬墻登高,老四會翻跟鬥,老五,也就是最大的那一個,可是吳玉錄的寵兒,她雖然出生最晚,可本事最大,只見她的背上寫著一行小字:“吳老五自行開發業餘設計,自製畸形大腳可幹些活的電動遙控殘疾機器人,于2003年6月20日製造完成”,原來吳玉錄在家也是排行老五,難怪他對機器人“吳老五”如此偏愛。
吳玉錄小時只上了幾個月中學。退學後在農村,只要能本分幹活就行。可這也不成,吳玉錄玩心很大,地裏的活總也不愛伸手。父親讓他撒種、施肥,他在田埂上坐了半天,回到家裏把自行車進行了一番改裝,在大樑上加了一個圓筒,筒下面是一個扁鏟樣的小犁,後面連一個蓋子,自行車推過去,溝也開了,種也撒了,土也蓋了,車後輪還把土壓實了。平時需要四個人幹的活,他一個人就輕鬆地忙完了,更重要的是還克服了大風天無法撒種施肥的問題。父親只好把準備數落他的話又咽回了肚子,可是心裏還是有些犯愁,這麼個懶蟲,自己可怎麼過日子?
到了談戀愛的時候,有人給吳玉錄介紹了一個鄰村的姑娘,叫董淑艷,人長得漂亮,性格也活潑開朗,只看了一眼,他就相中了。可人家姑娘卻沒怎麼把他放在眼裏,雖然介紹人説這小夥子心靈手巧,跟著他能享福,可董淑艷沒看出這個土裏土氣的小夥子有什麼過人之處。吳玉錄性格內向,他可不習慣甜言蜜語、暗送秋波那一套,可總得給姑娘送點什麼吧?
當時正值盛夏,董淑艷每天都在趕著做一種出口的繡花工藝品,坐在大柳樹下一繡就是一天,熱得滿臉是汗。吳玉錄看著心疼,坐在一邊幫著搖扇子。可是他不在的時候怎麼辦呢?回到家裏,他左思右想,終於有了一個好主意。他用板凳做底座,裝上電機,綁上蒲扇,安上開關,就成了一把簡易的“電動蒲扇”,又經過一夜的改進,第二天,吳玉錄就把禮物送了過去。一起繡花的女伴們都圍過來,參觀這個新奇的玩藝兒:它能定時,能調速,風又柔和,挪動方便,“吧嗒吧嗒”地扇起來,可涼快了。大家都羨慕得不得了,董淑艷嘴上不説什麼,可心裏甜甜的。也許就是因為這把“電動蒲扇”,董淑艷變成了現在的吳大嫂。
多少年過去了,直到今天,吳大嫂夏天干活時,還是最喜歡把定情蒲扇帶在身邊。
吳玉錄結婚後,像哥哥們一樣獨自過日子了。那些年,家中還有不少地裏的活。春天,播種的問題,吳玉錄已經發明了防風式的播種機,可是到了秋天,家家都要去地裏收麥子、打玉米棒子,這是誰也賴不掉的活兒。
吳玉錄和董淑艷在家裏都是最小的孩子,在家裏都沒受過累。割麥子的時候,不是這個手裏磨出了大泡,就是那個被鐮刀劃傷了腿腳,兩人互相推諉起來。為了這地裏的活,吳大嫂可委屈了,“吳玉錄,你個大男人就不會多幹點兒?”吳玉錄雖然一向幹不慣地裏的活,可一想也是這麼個理兒,於是又琢磨開了……
第二天一大早,兩口子提著吳玉錄發明的新式收麥機出發了。吳大哥在前面手握一把雙葉大鐮刀,只那麼一推,呼隆一下就掃倒了一大片麥子,嘿,好使得很。吳大嫂跟著後面把麥子打上捆,輕鬆了許多。望著丈夫的背影,吳大嫂終於偷偷地笑了,“這人還真有辦法。”
“好辦法”何止這一項,搓玉米捧子的時候,別人都是全家圍在一起用手搓,費勁透了。可他專門去鐵匠舖做了一個裏面有刺的鐵筒子,玉米塞到裏面一轉,就像施了法術一樣,玉米粒一下子就脫了下來,大家都嘖嘖稱奇,紛紛效倣。後來,吳玉錄發明的這種“玉米打捧機”在當地廣為流傳,幾經發展後,現在已經成了電動打捧機。雖然當時沒有申請專利,可提起這事,吳玉錄還是很自豪。
在家裏,吳玉錄幹活不多,可這些年來,他數也數不清的那些個發明,還真是幫了吳大嫂不少的忙。
吳玉錄結婚不久,吳大嫂就在家裏辦起了幼兒園,孩子最多的時候,有大、中、小三個班,共100多個孩子。吳玉錄在鄉里上班,看著忙裏忙外的妻子,心裏著急,卻幫不上什麼忙。他發現妻子每天都要在黑板上教孩子們寫寫算算,每天自然要吃不少粉筆灰,揮手舉臂很是辛苦。於是,他就用兩個齒輪和一根鏈條做了一個幼兒自動算題機,每過七秒鐘,小板子上就可以換一道題,再過五秒鐘還能自動給出答案。這個自動算題機連設計帶製作共用了一個星期。裏面的那對齒輪,比例必須是2:1的,一點錯不得,找不到這種齒輪,老吳就自己動手做了一對。有了這個東西,既可以減輕吳大嫂的負擔,同時也增加了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鍛鍊了孩子們的智力。
吳大嫂説,跟著老吳過日子,什麼也不用求人,他全會弄!
最近這五六年吳玉錄迷上了做機器人。老吳説,他做機器人,從來沒看過什麼書,看也看不懂,那些公式什麼的他也弄不明白,更沒錢去買參照品,全是憑自己琢磨。有時候來了靈感,就能把整個機器人的製作方法從頭想到尾,弄得一宿也睡不著,第二天起來就動手做。剛開始做得也不太成功,做出來的機器人不會抬腿,只能蹭著走兩步,後來摸到竅門,一般都能一次成功。
為了這股子愛搗鼓的勁兒,老吳也付出過慘痛代價。前些年,村裏電壓低,有時到晚上只有100多伏,電視什麼的都看不成。老吳就自己做了一個調壓器,把電壓調上去。夏天麥收時節的一個晚上,媳婦、孩子都到老吳辦的電氣焊廠去住,家裏沒人,調壓器忘了關,到了夜裏供電電壓上去了,結果超高壓引起了電器失火,家裏東西全燒光,連房頂都塌了下來。後來家裏的房子是新蓋的,到現在還為此欠著債。因為缺少資金,吳玉錄在家裏做機器人總是不那麼理直氣壯。
不過,吳玉錄最大的煩惱是,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知識太貧乏了。有一次看一個説明書,其中有一個“6/15”的內容,吳玉錄半天也沒弄明白是什麼意思,問了別人才知道,原來中間那一斜杠是除號的意思!做機器人時,比例、尺寸、曲度、坡度等經常要用到的一些計算,老吳不會算,只好自己反復用手工嘗試,花了不少冤枉力,有時候實在不行就只好去問在學校當老師的親戚。吳玉錄説,如果自己肚裏的墨水多一點,做的機器人肯定比現在好得多。如果當年不逃學,就憑著自己的奇思妙想,那今天的吳玉錄説不定能發明出什麼呢。好在,吳玉錄的小兒子繼承了父親的聰明頭腦,也愛搗鼓東西,不過搗鼓的是高科技的電腦,雖然不太用功,但學習成績也還不錯。吳玉錄説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走自己的老路。
責編:肖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