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葫蘆:鄭月巴
央視國際 (2005年04月30日 13:30)
提要:
藝術界有雲:他老鄭的酒具葫蘆獨行天下
(還有誰?)
鄉親們感嘆:玩葫蘆也得和市場賽跑
(跑步)
十八年葫蘆人生,酸甜苦辣
(挺住啊)
數不盡夢想追求,樂在其中
(放飛)
一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葫蘆裏都賣些啥藥
咱依葫蘆畫瓢找他老人家聊聊
(現場同期)
功夫 葫蘆 鄭月巴 鄉約拜訪
小片:過去有人認為葫蘆的原産地是印度與非洲。但據考古材料,亞洲的中國、泰國,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魯,非洲的埃及,都有石器時代出土葫蘆的報道。早在近一萬年前,我們的這片古老土地上,就已經生長著葫蘆植物。據浙江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中的考古發掘,在7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已種植葫蘆。古書上有很多葫蘆的記載。 “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而“葫蘆”則是俗寫,並不符合願意。不過後來人們約定俗成地寫作“葫蘆”,一直延續到現在;要説誰能把著葫蘆玩出花、玩出名堂,鄉約今天給您介紹一位,他搗鼓葫蘆的本事用馮小剛的話説:(還有誰?)疊葫蘆特寫:字幕(他的葫蘆堪稱一絕)。
掌聲起:
主: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鄉約》,我是肖東坡。這裡是山西省曲沃縣下塢村鄭月巴老漢的家,瞧瞧,這上面有葫蘆、下面有葫蘆、左邊是葫蘆、右邊是葫蘆,屋外有葫蘆,屋裏頭肯定也有葫蘆,今天是葫蘆開大會,咱們有請葫蘆王鄭月巴。
主持人:鄭老啊,人都説你是葫蘆王,可火車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葫蘆不是勒的,先拿幾件鎮宅之寶讓我們瞧瞧?
鄭:實際上我這都是鎮宅之寶,但是中間還確實有鎮宅之寶的鎮宅之寶。你看我這頭一樣。
主持人:這個葫蘆有什麼特別?
鄭月巴:這是72福啊!保你十年買賣旺盛,二十年家庭興旺,三十年見天子。
主持人:這個葫蘆要放到誰家裏,不得了的事啊,還有什麼好東西?
鄭月巴:這是一樣。還一樣,天寶九如。這上面不是天嗎?有雲彩,這是代表太陽,九個如意。
現場(歡快音樂起)
主持人:一個普通的葫蘆能賣多少錢?
鄭月巴:五塊錢,最好的也就十塊錢。
主持人:這一對葫蘆在市場上賣, 能賣多少錢?
鄭月巴:那個我得賣八百。
主持人:有人買嗎?
鄭月巴:有人買啊!
主持人:消費者掏錢的時候,不會覺得你是暴利?
鄭月巴:不會。他不僅是買我的葫蘆,更重要是買我葫蘆代表的內涵。
主持人:這個葫蘆有什麼內涵?你給我介紹介紹!
鄭月巴:這個是結婚用的,這個代表男的,這個代表女的,那不是小太陽。
主持人:一個小孩,一家三口。哎 ,這小丫頭是誰啊?
鄭月巴:這是我小孫女。我這葫蘆可好了。
主持人:這個葫蘆好在哪兒?
鄭月巴:哎呀 你看,我這兒最好的一個葫蘆,鎮宅之寶!你給弄壞了, 這怎麼辦啊?
主持人:多少錢啊? 這葫蘆!
鄭月巴:這啊 ,我得給你要三千。
主持人:您先坐下。
鄭月巴:我得訛你一下。
主持人:三千塊錢,沒想到最貴在這兒呢。這也是鎮宅之寶。最難刻的葫蘆是哪個葫蘆?
鄭月巴:鏤刻的葫蘆。它都掏空了,要是用勁大了,就斷了。
主持人:刻這樣一對葫蘆需要多長時間?
鄭月巴:一個禮拜。它要刮皮吧,要把它配成那個樣子,再一個要起稿,起了稿以後還得刻,
刻是最費工的。刻完了以後,還要漆,漆了以後最後還要罩漆,所以工序很多。
主持人:老鄭啊,你有多少葫蘆?
鄭月巴:我現在有幾萬個葫蘆。
小片:正因為難,這葫蘆中蘊含的藝術成分也才高,要説老鄭的作品藝術成分有多高,電影《功夫》上的一個片斷好有一比:(這塊布料的藝術成分很高,有多高?三四層樓那麼高!轉場接笑聲(音效),訪談繼續。)
主持人:有這麼多的葫蘆,你最喜歡的是哪個?
鄭月巴:神牛圖,這個得了金獎的。它既有民間藝術的執著 、華美,又有歷史久遠的風塵厚重,更有東方文化的人天感應。這上面也有神福,有天雲圖,有壽山福海。
主持人:像這樣一個葫蘆能賣多少錢?
鄭月巴:這個得三百到四百。
主持人:如果是讓我弄碎的話得多少錢?
鄭月巴:弄碎了得八千。
主持人:這個賣的高啊!
小片:葫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農作物之一,不苦的葫蘆能吃,可以蒸食、幹菜和密餞,其葉、莖等皆可入藥,還能做樂器,據《中國船譜》記載,有一種腰舟“遇雨不濡,遇水則浮”,指的就是葫蘆的浮水功能。此外,葫蘆有一種沿用至今的用途,就是水瓢。
旁白:大娘,這葫蘆做的瓢子好用嗎?大娘:好用,好用。
除了水瓢,也許您會想到葫蘆還有這樣的用途(八仙過海、孫悟空、葫蘆娃)
老鄭的葫蘆一不做水瓢,二不盛仙丹,幹啥?聽老鄭接著往下啦。
主持人:“好花結好桃,好葫蘆鋸好瓢”,這葫蘆在我看啊,就是下種、澆水、然後雕刻,在你這竟然還能申請專利?
鄭月巴:是啊!就是這一套,酒具葫蘆。
主持人:這一套就是專利,國家批了嗎?
鄭月巴:批了。
主持人:我聽説,你研究了一個葫蘆用了十年。
鄭月巴:就是這個東西,看起來很簡單。
主持人:怎麼會用十年呢?
鄭月巴:原來咱們葫蘆銷路不好,想辦法葫蘆怎麼能和用結合起來,這種酒具,那種酒具,最後還是這種酒具比較好。
主持人:像你一樣喜愛搞葫蘆的人多嗎?
鄭月巴:原來不多,現在很多很多。
功夫過渡:他們都是江湖一流高手。既然大家都是同道中人,不如借這個機會切磋一下?笑聲音效轉場
主持人:大家都是同道中人,都是搞葫蘆雕刻的,你們切磋過嗎?
鄭月巴:切磋啊,你這是怎麼搞的?他那是怎麼搞的?怎麼搞的更好一些?
主持人:你覺得你這個水平算高的算低的。
鄭月巴:我還是比較高的。
主持人:這話別説滿了,咱今天現場就來了一個葫蘆高手,給我介紹介紹你自己。
司馬謙:我來到山西以後,對鄭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所以我就拜他為師,想要對這個葫蘆有所發展。
主持人:今天拿著你的絕活,來跟鄭老切磋切磋。
主持人:老鄭,來採訪你之前呢,我就知道資料上説,你這酒具葫蘆獨行天下啊!這話是誰説的?
鄭月巴:報紙上説的。
主持人:你自個怎麼看?
鄭月巴:我自個也這麼看,因為他沒有,世界上也沒有我這種酒具葫蘆。
主持人:這葫蘆,除了能做酒具還能做啥?
鄭月巴:能裝醋,能裝酒,能裝藥,而且瓢葫蘆可以舀水,面葫蘆可以挖面,還可以當茶碗。
小片:農諺有雲:“過了三月三,葫蘆南瓜地裏鑽”,農諺又雲:“早起霧籠頭,晌午曬葫蘆”,兩條農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葫蘆從種到曬乾可以雕刻,那得經過一年半的時間。費時間尚在其次,關鍵在於這葫蘆要想搗鼓出名堂來,必須要有高超的技藝,才能技壓群芳、脫穎而出。
功夫過渡:老公,你知道不知道有一招從天而降的掌法……?
主持人:做葫蘆,你的絕招是什麼?都有哪些技法?最難的是什麼?
鄭月巴:目前大家所有的技術我都有,他沒有的我還有。你像我可以雕刻,可以鏤雕,可以瀝上去,堆上去,可以燙,可以繪,還可以拼。
主持人:這麼多道工序當中,最難的是什麼?
鄭月巴:都不容易!要想做這樣的葫蘆,第一得選型,都得要差不多一般大的,這就得多少葫蘆裏邊挑,這是一個。再一個是這種的,一個是瓶裝的,沒有這個還不行。然後再一個一個,該瀝的瀝,該燙的燙,該雕的雕。最後還要把靈芝,這是靈芝草,把它弄上去,最後還要弄座。
主持人:搞這個葫蘆是不是也得很需要靈感啊?
鄭月巴:很需要靈感。
主持人:你是不是平時滿腦子隨時都有靈感啊?
鄭月巴:不見得!
主持人:沒靈感的時候都幹啥?
鄭月巴:睡覺、勞動,更多的是散步,散步中間可以放鬆放鬆。不定啥時候,猛然的想起來,應該這麼搞,趕快回來就搞。
主持人:到馬路上散步去。
鄭月巴:對!
主持人:腦子裏就琢磨著葫蘆。
鄭月巴:對!
主持人:不怕出交通事故啊!
鄭月巴:我的媽呀!可出了一次交通事故,在馬路上散步,一下不小心人家一個摩托車過來,一下把我撞了幾尺遠。撞了以後,我説這沒事啊,人家還説,我給你送醫院,我説你送啥醫院?你有錢?上醫院要花錢啊!回去吧,沒事,完了就扶我回來了。晚上人家提著東西又來了,説怎麼辦?我給你送醫院。我説別送了,你別來了,打發走了。沒想到,一睡覺,我的媽呀!疼得要死!
小片:話説老鄭,鄭月巴,山西省曲沃縣下塢村人是也,今年七十有一,自幼就種植葫蘆也喜愛葫蘆,可一直以來,葫蘆在他的生活中並不佔有主要地位。1986年,好像是老鄭人生的分水嶺,他不知從哪來了一股子勁一下子種了兩畝葫蘆,把全部經歷投入到葫蘆雕刻中,時光荏苒,日月如梭,屈指算來,他鄭月巴與葫蘆雕刻結緣已有一十八年。
主持人:老鄭啊,你是農民,會幹農活嗎?都會幹啥農活啊?
鄭月巴:掏茅、 拉糞 、拉柴火、挖地 、鋤地、養蘑菇、養靈芝、養天麻、做酒、做醋,我都會。
主持人:這手藝這麼多,咋想起來搞葫蘆了呢?
鄭月巴:從小就愛好這個東西,把人家家裏那個葫蘆籽,拿回來就種。種了以後,有時候描成五顏六色的,畫上花,大家非常喜歡。這個也要,那個也要,特別結婚的時候。有一次我們上廣交會去了,廣交會那一次。我才下了決心,我要重點攻葫蘆。
主持人:哪一年?
鄭月巴:1986年開始種的。
主持人:1986年都發生什麼事兒了?
鄭月巴:有一件事情我很感動。有個華僑,他把我那個葫蘆,幾乎全部買走了。他説:你不知道,這葫蘆對咱們華人來説,有特殊的感情,我們家裏要挂上一個祖國拿來的葫蘆。這遊子之情、愛國之情,就激發出來了。
主持人:剛開始那會兒,你這又做酒、又做醋、又會種地,一下子選擇種葫蘆、搞葫蘆,家人支持你嗎?
鄭月巴:你説不支持,還真支持。你説支持,掙不下錢,每天在這兒窮搗鼓,連我自己都不支持自己了。你叫家人怎麼支持你?特別是我老伴,裏裏外外她啥都操心,要吃、要穿、要花,錢從哪兒來?我每天都在這兒搗鼓這個,又不掙錢,光花錢,還嫌他們支持力度不大,到時候孩子們向她發氣,我也向她發氣,沒有她沒有我這個。現在我向我的老伴謝謝了!
主持人:在這兒我採訪採訪阿姨,在哪兒呢?
主持人:大娘,剛才老鄭要説,這十八年都沒來得及説的一聲謝謝,一説謝謝,你咋跑屋裏去了呢?這十八年就愣是沒聽到過謝謝這兩字。説説……
老伴:沒説的。
主持人:沒説的,啥也不説了,眼淚嘩嘩流……我明白了,這一切語言在這時候壓根就是多餘的……
主持人:剛才呢,大娘在旁邊抹眼淚的時候,我看你在旁邊也跟著抹眼淚,什麼事兒讓你這麼感動?觀眾:啊!我感動,一個是他們家裏頭,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前幾年説實在的,他們並沒有經濟效益,而是他們靠種蘋果,還有一些農作物來支持。搞這個民間藝術,確實很難很難,但是真正能像他這一家子,鋪著蓋著,為民間藝術付出這麼大的勞動,確實讓我很感動……
主持人:是老鄭的小兒子吧?今年多大了?
小兒子:35。
主持人:我聽説當年老鄭決定搞葫蘆的時候,全家人只有你跟著他幹?
小兒子:是!
主持人: 什麼原因讓你選擇跟父親來搞葫蘆呢?
小兒子:愛好吧!
主持人:怎麼看待你爸搞這葫蘆?
小兒子:一個七十歲的老人像這麼執著的話,挺不容易。我們做小輩的應該支持他。
主持人:想沒想過這種支持很有可能就是你一生的人生道路啊?
小兒子:沒有那麼多想過。
主持人:當年決定搞葫蘆的時候,全家呢,只有小兒子支持你,跟著你一塊幹。你覺得搞葫蘆,要找接班人,得具備什麼樣的條件?
鄭月巴:一個是要德,德行要好。德行不好了,不行!第二個要愛好民間藝術。
主持人:具備這樣的接班人難找嗎?
鄭月巴:太難了!各村托多少朋友都給我找,一聽説搞葫蘆,哎呀!咱搞不了。就這樣難……
功夫過渡:必須要萬里挑一的武林奇才,很明顯我就是這種人,……他不是!笑聲音效轉場。
小片:據專家考證,古人正是在長期使用葫蘆的實踐中,才發展出陶器,並且最初的陶模極有可能是葫蘆,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我國少數民族中,一直存在著葫蘆崇拜,有的認為葫蘆是生殖的象徵。東漢道教形成以後,葫蘆成了道家的常用道具,以至後來葫蘆衍變為神仙之境的代名詞,連仕途不得志或科舉失意的文人都以身係葫蘆而示清高。在民間,因為葫蘆的諧音“福祿”,其莖稱為“蔓”,又與“萬”諧音,蔓帶即“萬代”,認為葫蘆“福祿壽”齊全,是吉祥之物。可剛開始那會,這吉祥之物卻讓老鄭吃了不少苦頭,為了葫蘆,打工、賣醋、種藥材。為了宣傳葫蘆到處奔波,四處寫信,用他自個兒的話説:當時他就像玻璃窗上撞來撞去的蒼蠅,看不到出路。終於,機會來了,他的葫蘆在山西晉詞博物館展出……
主持人: 1989年,你的葫蘆在山西晉詞博物館展出,是受人邀請嗎?
鄭月巴:我托裏邊我一些朋友的面子,他們裏面沒有這個內容 ,我到那兒去展銷去。
主持人:長期在那塊銷售?
鄭月巴:七八年的樣子。
主持人:到那兒去幹的話,得投入吧?
鄭月巴:到那兒去要坐汽車,有時沒錢就得借錢。
主持人:從這兒到晉祠去,坐汽車得多長時間?
鄭月巴:六個來小時,當時。
主持人:車票多少錢?
鄭月巴:當時二十來塊錢。
主持人:二十來塊錢,也得需要向別人借嗎?
鄭月巴:需要借啊。
主持人:連車票都沒有。到那塊,一住七八年怎麼生活呢?
鄭月巴:吃飯飯錢太貴。我在家,往那兒去都捎饃、捎鹹菜,中午我想喝點湯,我看他那兒有爐子,我就生火。我看那兒也有煤,一生火完了,人家保衛上不行,這不能生火,怕失火,怎麼辦呢?要罰款,這的、那的,很不客氣。這也是他們的規矩,後來人家要傳我,到保衛上去。叫的人一看我吃得東西就是發了霉的幹饃,喝的是開水。
主持人:家裏送過去,一次能送多少?
鄭月巴:送那麼一袋子吧!
主持人:一袋子能吃幾天?
鄭月巴:吃個十來天吧!就吃那鹹菜, 所以當時的話, 我就沒説話, 他也沒説話就走了。 後來人家也不找麻煩了。對不起!我失態了。
功夫過渡:與瞎子打鬥,挺住啊!笑聲音效轉場。
小片:老鄭挺過了一段艱苦歲月,葫蘆也漸漸有了市場,這俗語説:“一天省下個葫蘆頭,一年省下只大黃牛”,老鄭的葫蘆可不白給,貴的幾個葫蘆就值一頭大黃牛呢。小小的葫蘆遠銷北京、廣州、上海,有的還漂洋過海,住進澳大利亞總統府,一個山村老頭,靠搞葫蘆搞出名堂,不容易啊!可就在他幹的好好的時候,鄭月巴決定離開晉祠,回家玩葫蘆!
主持人:那麼苦,幹嗎還要在那兒堅持那麼長時間呢?
鄭月巴:我要想打出一條路來,展出去以後,國外的、國內的,很多人都去參觀。
主持人:好的時候能什麼樣子啊?
鄭月巴:你像那一次,我記得台灣人去了,去了以後,看了我的東西都搶啊!一會兒,三千塊錢,那個時候三千塊錢,比這個時候可貴多了。
主持人:心裏高興啊!
鄭月巴:高興、高興!
主持人:這麼高興,為什麼選擇離開?
鄭月巴:因為當時,我考慮了我這東西需要繼續做下去,我要在民間藝術上走出道路來。一經商不行了.
主持人:這一會兒就賣三千塊錢,多好的事兒啊?
鄭月巴:誰給我做啊?都經商了,沒人做了,到那個時候就考慮掙錢。我還做不做民間藝術。我這一生的追求不是光為錢啊!
主持人:就寧肯放著錢不掙,我也得回來玩這葫蘆來!
鄭月巴:非要搗鼓出名堂來!
主持人:我聽説剛回來的時候還大病了一場。
鄭月巴:大病了一場。那個時候身體太虛弱了,幾乎半年時間我就吃不好喝不好。
主持人:為什麼?
鄭月巴:困難啊!沒錢啊!
小片:經過了好多好多春天、夏天、秋天還有冬天,鄭月巴因搞葫蘆頗有成績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作品曾先後參加了美國洛杉磯國際博覽會和德國法蘭克福國際博覽會以及首屆中國民間藝術博覽會,獲多項大獎。不僅如此,他的家人也各頂個的棒。二兒子鄭亞清獲中國農民書畫展二等獎,三子鄭亞輝的葫蘆工藝〈神牛圖〉獲全國民間藝術展覽會金獎,二兒媳、三兒媳分別獲臨汾市剪紙面塑大獎賽優秀獎,就連孫子孫女也均獲中華巧手獎,而且大孫女鄭平還被稱為“中華蒙眼剪紙第一人”呢。鄭月巴還率領全家舉辦了“鄭家首屆葫蘆節”,逐漸形成根藝葫蘆、剪紙、平陽木板年畫、瀝金漆畫、布作5大系列産品,他鄭月巴要大踏步地跟市場賽跑那!
功夫過渡:賽跑。笑聲音效轉場。
主持人:搞葫蘆是不是也得跟市場賽跑啊?
鄭月巴:那當然了。尤其是現在,搞葫蘆的人特別多。
主持人:我聽説你搞葫蘆,還上網去做廣告,管事嗎?
鄭月巴:真管事,上網沒幾天,訂貨的就來了。長春外貿要定我的貨,而且要我三個月完成像這樣的二百套。我一年也完成不了,所以我當時不敢上網了。但是我電腦有,和日本、和各方面通信息。現在咱們葫蘆銷售的情況怎麼樣?在別人來説很不起眼,就是七八萬塊錢收入,但是作為我當時一點錢都不掙,而且還虧本,我覺得非常滿足了!
主持人:這市場啊,千變萬化,你能説説葫蘆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個什麼樣嗎?
鄭月巴:一條道路就是往用上結合,把它産業化了,做成工廠。但是我想那麼一産業化,就不是民間藝術了,所以我不走那條路。所以好多合作者也不少,要跟我搞産業化,我沒那麼搞,儘管那個一年可以掙它幾百萬。
主持人:能掙幾百萬憑啥不掙啊?
鄭月巴:那不能掙,因為我不是為掙錢。我確確實實為了弘揚咱們民間文化。這是我的初衷,不管什麼樣情況,不能動搖我這個。我這個老頭子很好,但是也很犟,就像老伴説我是個彆扭頭…
主持人:你説什麼?大娘説什麼?彆扭頭?哪幾個字?
鄭月巴:別人的別,扭頭的扭,彆扭頭。彆扭,説咋著非要咋著。
主持人:我覺得你也是個彆扭頭,放著那麼多錢不掙,非要搞藝術.
鄭月巴:因為民間藝術是傳承下來的。我全家搞,一家三代都搞。現在我三代就好了,我現在可是無為而治,我什麼都不管。光管考慮,光管嘴説。我三個孩子什麼都會做。再一個,我第三代,我的這幾個小孫女小孫孫,他們剪紙是全國有名的。
主持人:你是彆扭頭啊,咱們讓大夥評價評價,他們眼中怎麼看待這個彆扭頭。
觀眾:因為他搞這個民間藝術,應該説他有一種毅力,不能叫彆扭頭,因為搞民間藝術這個毅力,是很難得,很難得的。
觀眾:我覺得鄭老師在這個民間藝術方面,確實傾注了他大半生的精力。被老伴稱為彆扭頭,我覺得這就體現了他對藝術的一種執著的追求,他不光是看重金錢,他看重的是藝術的內涵,像現在這種不看錢。
主持人:要追求藝術的這種人多不多?
觀眾:這種精神的追求已經很少了。
觀眾:我在肯定老鄭精神的同時,我一直在琢磨:因為這幾年我曾經採訪過老鄭,一直在想,他這個葫蘆在弘揚民間文化藝術的同時,能否跟市場經濟挂勾。就是説你現在一年掙七八萬,那以後一年掙七八十萬、七八百萬,可想不可想?可想!剛才你既然説已經申請了專利,如果自己沒有精力的話, 這個專利可以出讓,專讓,可以讓有精力的人去做這樣的事情.那把它作為一種文化産業,然後來用更多的錢,更多的資金,來資助你去更好在弘揚民間文化的這條路上走下去.
觀眾:咱們既要有一種執著的追求,弘揚民族文化的瑰寶。但同時呢,也得與時俱進,也得要適應目前市場經濟的這個形勢。
小片:每個成熟的葫蘆裏有許多葫蘆籽,它使人們聯想到“子孫萬代”、“多子多福”。在晉南一帶,至今流傳著這樣的習俗:大姑娘出嫁,娘家人要在陪嫁的箱子裏放一對葫蘆,新婚之喜要在新房的門上綁兩個葫蘆,喜添貴子要給小孩挂個葫蘆,司機在車裏吊個葫蘆,還有些人把葫蘆作為禮品相互饋贈。那些葫蘆有很多便出自老鄭之手。歲月不饒人啊,如今這位70多歲的老人天天忙忙碌碌,心裏還有一個夢想。
功夫過渡:最後荷花飛起。
主持人:老鄭,聽説你想把咱下塢村搞成一個葫蘆村?那得是一個什麼樣的村啊?
鄭月巴:葫蘆村的建築,葫蘆建築,大葫蘆72福塔,葫蘆紀念館,都是大葫蘆開的。半大葫蘆的、扳倒葫蘆的、各種各樣的葫蘆,那個進去以後就好像世界上沒有的一個情況。非常古老,就和星外一樣。不管誰進去以後就把你鎮住了。這是外型,裏頭東西呢,我這民間藝術所有的絕活、産品,有展覽館、有作坊、有表演者,每年可以搞一個葫蘆節,吸收各個旅遊地,各個地方的一些同仁到這兒來過節,可以看展覽、看表演、搞定貨會。除了這個以外,我們還可以搞其他的。我酒葫蘆我可以搞酒廠,酒廠是古代的那種酒廠,我這是養生酒,葫蘆酒你可以帶回去,連酒具帶酒就弄走了。
主持人:聽起來很美好啊!
鄭月巴:非常美好!
主持人:大概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多遠?
鄭月巴:也可能我死了以後,還沒有音信。也可能突然間,就像張老師説的,不定哪天有個有識之士,也有錢,也有文化的人就找我來了,我們就可以共同把它辦起來。
主持人:除了外界的這種力量之外,靠我們要達到這樣一個目標,還需要再做些什麼?
鄭月巴:我現在就是一步一步往那邊做。一個是擴大我的規模,像我今年,我就要辦學校,民間美術特色學校,我就要辦下去,要培養民間藝人,培養民間藝術家,他們這些學的好的留下來可以跟我幹。我可以擴大規模,慢慢的把這個葫蘆産業做大。
主持人:葫蘆村那樣一個夢想,你覺得有信心嗎?
鄭月巴:有信心,不達目的死不瞑目?
主持人:(講述中,音樂起)華夏葫蘆文化源遠流長,傳説女媧最早就是從葫蘆中出生的,以致後來漢人的婚配叫“合巹”,意思就是把兩個剖開的瓢合在了一起,葫蘆,象徵著子孫萬代、福祿壽喜。認識鄭老漢,看到了很多葫蘆,我想,我們大家都會交好運的。好了,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歡迎收看農業節目的其它欄目,咱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拍攝花絮)(葫蘆娃音樂)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