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有一種情結,叫感動 

央視國際 (2005年02月23日 14:22)

  編導:袁濤

  2004年歲末,我開始了在《鄉約》節目的第一個作品的創作,很偶然的機會,讓我碰到了一個很好的選題,於是,一個和感動有關的節目就這樣開始了。

  1、採訪施華山的147個理由

  在2004年深秋的一個黃昏,和一位在公安戰線工作的老同學一起吃飯時,他説起最近他們在搞“向任長霞學習”的活動,説起了剛剛結束的“我喜愛的十佳民警”活動,提到了其中有一個叫施華山的江西警察,是打擊拐賣婦女的。當時,一種職業敏感讓我開始關注這個叫施華山的警察。回到家後,我立刻打開電腦,在搜索引擎裏輸入“施華山”三個字,結果網絡世界就源源不斷地給我提供了700多條和施華山有關的信息:“打拐神探”“打拐英雄”“青年衛士”“公安部二級英模”等等榮譽稱號充斥了每一條和他有關的文章裏,但是,作為涉農節目的編導,我更關注的是他有沒有“三農”背景,“深入偏僻的農村,喬裝打扮成民工、收破爛的、山貨販子等角色實施解救”“13年時間解救的146名被拐賣婦女幾乎都是來自農村”“146名被拐賣婦女全部都是從那些偏僻的小村莊解救出來的”等語句讓我砰然心動:就他了!

  很多朋友不止一次地問過我,你是農業節目的編導,怎麼能去做這種法制類的節目呢,我總是報之以微笑:我至少有147個理由,因為施華山解救的146名農村婦女,每一次地解救都是發生在農村,每一個解救故事都和農民有關;還有一個理由就是:宏揚正義,沒有界限。

  2、 想走近英雄,卻撲了個空……

  在經過對施華山資料的篩選和核實之後,我拿著施華山比較典型的7個解救故事組成的文案和選題報告向製片人肖老師報了題,肖老師看過我的文案和選題報告後,挑選出5個更驚險和經典的解救故事,讓我在這5個故事上做文章,回去繼續挖掘,好好推敲,並建議我最好能直接和主人公直接交流。當天下午,我就撥通了江西省貴溪市公安局政委付享林同志的電話,我直接説明了採訪意圖,並希望能和施華山本人見一面,直接溝通。付政委是個很爽快的人,有點兒像北方男人的那種乾脆利落,他説他會盡力協調幫助我們完成這次採訪任務。就在這個電話後,我就踏上當夜南下的列車,直奔江西省歸溪市,去拜訪這位在中國警壇赫赫有名的“打拐英雄”施華山。


  到達貴溪已經是中午,在車站出站口,一位姓蔣的民警同志接我出了站,我們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不約而同地提起了施華山,但是,最讓我沒想到的是:施華山剛走,去河北了!要4天后才能回來!當時,我真有點鬱悶:奔著他來的,結果他卻不在,要知道他不在,我何苦坐這一天半的火車跑這裡來呀。但是轉念一想:既然來了,就“既來之,則安之”

  於是,我就開始在施華山所在的公安局、派出所和他18年來一直生活和工作的基層老百姓中間去尋找所有和“打拐英雄”有關的信息。那一次的拜訪。最大的收穫就是和付政委一個下午地交談,付享林政委是一位在貴溪公安局工作20 多年的老領導,最關鍵的是,他和施華山也是接近20年的同事,對於各媒體説的神乎其神的施華山,付政委很客觀,他説施華山首先是一個普通人,是一名人民警察,是一個丈夫,是一個父親,他才會有這樣的正義行動。對於施華山的每一次解救,付政委都似乎非常清楚,包括很多細節,都給我描繪得惟妙惟肖,就是那個下午,我好像是在看影視大片一樣,把“打拐英雄”的真實故事在腦子裏溫習了一遍。因為時間緊迫,我沒能繼續等施華山,但是,付政委給我講述的故事已經讓我精神振奮,有一種不虛此行的感覺。本來對這個片子的效果的那種忐忑心情,在我離開貴溪時變得蕩然無存。因為,我有理由相信,有貴溪公安局這樣一個集體,有付政委這樣的地方領導支持,我應該有信心做好這期節目。

  離開貴溪時,還是那位蔣科長送的我,突然間,對這個群山環繞的小城有種別樣的留戀感,或許是因為付政委的真誠,或許是因為這裡的人們的淳樸,帶著這樣的感動,踏上北去列車,那天,下著小雨……

  3、 英雄的對話

  回到北京後的日子裏,我一遍一遍地凝練自己的稿子,我們的製片人也不厭其煩地幫我修改文字,幫我條理思路,在幾處關於主人公的內心視像的描寫中,製片人還是建議我和主人公直接溝通,通過溝通,來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記錄主人公的內心視像。第一次撥通施華山的電話,是想讓他説説他在解救第100名婦女時,遭遇砸車被打等事件後的心情,結果得到的答案卻僅僅是“不想説那次,解救雖然成功了,但是損失太大,想想就心疼,不要再提了”這麼簡短而不禮貌的幾句話。我當時心裏頗不平衡,雖然你已經是聞名全國的英雄,也不至於尾巴翹這麼高吧!連國家媒體的採訪都這樣的態度!那一次的通話其實是在一種不愉快中結束的,當時施華山的語氣曾經一度讓我對接下去的採訪産生了恐懼:就這樣態度,我能把節目做好嗎?


  又過了幾天,我又一次撥通了施華山的電話,我想了解一下他長期從事“打拐”會不會影響他在本單位的本職工作,同事們會怎麼看這個問題?會不會以為他“不務正業”因為他畢竟是流口鎮派出所的教導員。這次施華山的態度更加乾脆,但是很禮貌“這個,我覺得您最好問問我們局領導,我覺得我説不合適,對不起”又是簡短的幾句話把我打發了,我當時感覺自己似乎有點悲哀:從1997年做電視,也算是個有點經驗的記者了,怎麼要在他這裡翻船呢?在胡思亂想之後,我撥通了付政委的電話,連同第一個問題,還有我對施華山的看法,我一古腦地説給了付政委,就聽付政委一笑説“跟施華山談那次砸車被打那事,無異於《激情燃燒的歲月》裏跟石光榮談青松嶺戰役,儘管解救是成功了,但是車子被砸,人員被打,始終是華山心裏的一塊心病,像一塊石頭,一直壓在他心口,我能理解他的心情。”施華山的第100次解救=石光榮的青松嶺戰役??我怎麼就沒考慮過這個因素呢?我的心豁然開朗,不僅僅不為第一次的通話生氣。反倒使我開始從心底敬佩起這位打拐英雄,因為,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重感情的漢子。對於我的第二個問題,付政委也説得很輕鬆“我們早就想把他調到市局,給他設置一個打拐辦,可他堅決不願意,他説他就適合在農村,和村民們在一起,那樣他能獲取更多的打拐信息。至於所裏的工作,他是相對做的少一些,但是他現從事的打拐,遠遠比在所裏的日常工作更具危險性,更能讓老百姓們滿意。他不願意説,是因為他這個人不願意誇自己,在這方面,我們的華山更像個害羞的姑娘”付政委的又一番話,讓我更加清晰的認識了施華山,認識了另一個角度的施華山,認識了一個成績面前羞答答的施華山。

  在我基本定稿的時候,我正在辦公室午休,一個電話打破了我們中午短暫的平靜,我一看:施華山!連忙打開電話接聽“袁記者,有個事,我想拜託您”

  “施警官”我説“不要客氣,您有什麼儘管説,只要我能做到”

  “我想在您錄製的時候,能不能把我母親的照片也放到現場,我聽説你們正在設計現場的照片擺放?”

  “為什麼”我迷惑地問到。

  “我很想念她老人家,我覺得我很對不住她老人家,我希望,在我接受採訪的時候,也能有她老人家在,但願讓她也能聽見,讓她知道,她的兒子沒讓她失望,要是不好弄,就算了……”

  “我們考慮考慮,施警官”

  “謝謝了”

  我當時是在一種感動中接聽的這個電話,我早就知道施華山和母親感情極好,並且施華山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也是母親最疼愛的,但是,在母親彌留之際,他卻沒有在身邊,而是去執行解救任務去了,就在他解救回來的時候,母親撒手人寰,給最疼愛的兒子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人生遺憾……我在放下電話後,就立即和我們的美工商量,要把施華山和母親的合影放上,還要放在重要位置。然後,我又和肖老師商量,把施華山母親去世那段作為一個重點煽情段落,加大各種創作元素的運用,使那一段能有一個情感高潮。

  三次通話,兩次誤會,一次請求,但是每一次的通話,都有不一樣地感動,這是我和英雄的對話。

  4、 直面英雄


  聖誕節前兩天,我們攝製組奔赴貴溪。南方的冬天,是不一樣的寒冷,儘管氣溫並不像北方零下十幾度的樣子,但是零度左右的潮冷卻讓長期生活在北方的我們感受到了別樣的寒冷。到達貴溪當天,就一直在下雨,那種連綿的細雨,本來想多拍一些室外的小片多拍一些英雄所在的城市的景象和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可是天公不作美,我們只好盡可能地減少外景的量,用資料和現場來彌補外景的不足。住進貴溪機關招待所的當天上午,施華山就來到我們房間,幾乎沒有什麼寒暄,我們就像老熟人一樣,聊了起來。這個時候,我才真正地見到了這位“打拐英雄”的真面目,一個身材魁梧甚至健壯穿著警用棉襖的中年男人,除了一雙特別有神的大眼睛之外,我沒發現他哪兒更有特點。和施華山當面説話,一點也沒有通電話的那種生疏感,甚至覺得像自己家鄰居老大哥,到了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沒有必要再談要採訪的內容,因為我更希望能得到他第一次接觸我們問題的那種原生態的回答。作為這期節目的編導和現場導演,我覺得和主人公的熟悉似乎更加重要,於是,我和他談起了我那幾年做警法節目的一些奇聞趣事,和他談起了他執行解救任務的那17個省市自治區的風土人情,很快,我們就成了沒有距離的朋友,那種交往多年的朋友。在節目錄製前的幾天裏,我和施華山便得幾乎無話不説,甚至會開一些玩笑,我想起了付政委的那句話:施華山,首先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其次,才是英雄。

  5、 節目錄製

  肖東坡是一名很優秀的主持人。

  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經驗,都是我們整個節目組的頂梁柱,因此,我們私下更願意偷偷稱呼他為“老大”

  節目錄製前兩天的晚上,我在昌北機場接到了因為牙疼上火的老大-------主持人肖東坡。因為連續穿梭于各個錄製現場,肖老師滿面倦容,甚至是很嚴肅的樣子,這和各媒體對他“笑瞇瞇、胖乎乎”的描寫不太一樣,我知道,是因為他那一直沒時間去拔的牙惹的禍。因為幾天陪同我們採訪,我們的司機也很疲倦,從南昌到貴溪200多公里的路程是我開車在雨夜中狂奔的,現在想想那時的狀態,很佩服自己,因為平時在北京,寧肯把車寄存也不願意在惡劣天氣情況下開車,當時自己的勇氣是哪兒來的呢?是肖老師的敬業精神?是施華山的英雄氣概?我不知道,當時,我只想,讓我們的司機師傅歇一歇。到了賓館,肖老師就要我把最終的稿子給他,他要連夜幫我潤色,爭取讓錄製更加完美。

  那一夜,我們都睡的很香,因為老大來了,我們有底氣了,更放心了。

  那一夜,肖老師沒睡,因為有整期節目的串聯詞需要他去潤色和備稿。

  第二天一早,肖老師把我喊到他房間,把一些修改的段落跟我交流,並説明需要修改的理由,我發現,我準備了一個月的稿子,經過肖老師一夜的加工,突然變得精緻了。在我修改的同時,心裏不得不為有這樣一位亦師亦兄的“老大”而慶倖。

  肖老師和施華山的見面是在錄製前的那天下午,他和施華山在房間裏過了整整一個下午,至於都是説了些什麼,我不得而知;但是,到晚飯前,施華山非要拉著肖老師去找偏方治牙去的情景,讓我又一次對肖老師的溝通能力折服,同時又一次為施華山的真誠而感動。


  2004年12月28日上午10:00《鄉約------打拐英雄施華山》正式在貴溪電廠職工俱樂部錄製,無論是到場的當地領導還是各界群眾,在這個節目的錄製過程中配合得非常協和,一個個驚險的解救經歷,一雙雙專注的眼睛,一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一陣陣此起彼伏的掌聲……

  我知道,這裡既有施華山的解救故事驚險性,也有主持人的獨特風格,在吸引著在場的每一雙眼球,吸引著在場的每一對耳朵……

  而那個時候的我,始終在被一種感動籠罩著,包圍著……

  節目回到北京做後期的時候,我幾乎傾注所有的精力來剪輯,我怕。怕失去任何一個精彩的環節,哪怕是一句話,幾個字;怕因為我的失誤而愧對施華山和貴溪的父老鄉親們的期盼;怕辜負了製片人和欄目組對我的期望;怕因為我的功夫不佳把一桌上好的原料做成了大雜燴,無人問津……

  節目製作完畢,下載,一次性審查通過,或多或少得讓我忐忑不安的心有點兒穩當了,但是,我知道,這期節目面臨的更大的挑戰是全國觀眾的評價,還有收視率數據的挑戰……

  《打拐英雄----施華山》,是在2004年的感動中完成的,我會記住每一次感動。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