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札記V

美女繡娘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7日 13:25

  編導:涂華

  提要:

  30載歲月,繡棚人生一針一線

  80幅作品,才智凝聚亦真亦幻

  感動瞬間絲線結,以針作畫。

  無限風景蘇繡中,十指春風。

  針線無聲,春秋穿過,

  沈壽故里,一代繡娘。


  2004年4月28日,北京中華世紀壇東方廳又迎來了新一輪的藝術展---為期一週的姚建萍刺繡珍品展,有18件作品亮相,這些巧奪天工的刺繡讓觀眾驚嘆不已:沒有想到蘇繡會有這樣的傳人,能出這樣的精品。

  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在民間散落著多少藝術,誰也不能盡述。隨心想來:皮影、年畫、剪紙、泥人、花饃、木刻,它們曾經作為生活的必需,陪伴我們的祖先走過春夏秋冬,給那些單調的生活平添樂趣。

  今天,時代的發展使其中的一些被主流生活所放棄,退守在窮鄉僻壤,另一些則被社會各層面接受,這種有蘇繡一份。筆者在北京大工藝品市場,例如燕莎、友誼、工美等看到,蘇繡一支獨秀,一幅作品標價少則5000,多則幾十萬,而蘇繡之外的中國四大名繡(川繡、汴繡、粵繡)實在難見。低價位的繡品市場也同樣被蘇繡壟斷,在萬通新世界,價格在百元的工藝品銷路不錯,一些蘇繡的荷包、香囊、手機袋更是女孩子們的最愛。可以説,從高檔的藝術品到低檔的雜品,蘇繡在中國沒有對手。

  或許你也有蘇繡的物件,你想象過它們的製作者嗎?在蘇州,人們稱她們繡娘。

  我對繡娘的第一印象來自小時候看的一部電影《梅花巾》,故事講述舊社會一對自幼失散孿生姐妹,一個擅長評彈,一個是蘇繡高手,因色藝雙絕,被奸人陷害,陰差陽錯,唱評彈的被毒啞了嗓子,做繡娘的被踩斷了手指,後來解放了,壞人自然被嚴懲,姐妹相認,在新生活裏重新登上屬於自己的舞臺。片中繡娘繡的梅花圖類似工筆畫,黑色的樹榦,紅色的五瓣花,中有黃色的花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繡娘十指如蔥,在繡棚上飛針走線,透過薄紗,影影綽綽,一張如夢如幻的臉,窗外小橋流水,一幅江南畫卷。

  真正接觸繡娘是在2000年夏,我站在蘇州鎮湖的刺繡一條街上,路邊的繡坊一家挨著一家,綿延100多米,一個繡坊就是一個家庭,男人負責裝裱運輸,女人既是繡娘要是推銷員;一層是展廳,過客透過大玻璃窗能看到繡品,二層是工作室,老闆找些女孩子做刺繡。也有些繡娘把繡棚放在街邊的蔭涼裏,邊繡邊拉著家常。偏巧看到的都是些媽媽繡娘、奶奶繡娘,光腳穿著拖鞋,人説:女人老是從腳開始的,歲月的痕跡在她們那一覽無余,在她們飛針走線時,有節奏地帶動了胳膊上肥肉的顫抖,而她們穿的真絲無袖衫無疑使一動感再次被昇華,隨之“飛”起來的還有她們手指上碩大的金戒指,大得于手指不相稱。

  在街的盡頭我見到姚建萍時,那個薄紗後的江南女孩子清晰了。她很白,水紅色中式短袖衫,一襲黑色長裙越發襯出她身體的嬌小,盈盈笑眼,上翹的嘴角,有恬靜之美。手指細長,指甲被精心地保養過,涂中亮銀色的甲油,右手戴著一個赭青色的翡翠鐲子,除此,再沒有飾物。這些穿戴似乎就是為了突出她的白和一雙“國寶”級的手。

  為什麼説她的手是“國寶”級的手,因為目前很少有人能達到她這樣刺繡境界。

  傳統刺繡講究一個“細”字,多少繡娘包括一些頗有成就的刺繡大師都是在“細”字上下功夫,力求做到針腳齊,做工細。愛動腦筋的姚建萍漸漸感到這種繡法似乎欠缺些什麼。她四處拜師學藝,大膽創新,博採眾長,將油畫、國畫、工筆畫、攝影作品作為創作藍本,將這些題材與蘇繡藝術巧妙融合,把美術中的素描關係、光影變化、透視與色彩的表現手法靈活運用到刺繡中去,使傳統蘇繡有了質的飛躍。

  姚建萍的作品題材多樣,像大家熟悉的《蒙娜麗莎》、《自由戰士》、《韓熙載宴圖》、《五牛圖》、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最絕的是名人肖像繡,如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日本皇妃、董建華、何厚鏵等等,繡得神形兼備。

  豐富的選題讓蘇繡跳出了只繡下小貓小狗、花鳥蟲魚的框框,姚建萍成了的創新之風成就了蘇繡,也成就了她自己。

  姚建萍年僅33歲,已經很輝煌。她的多幅作品在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金獎和最高榮譽獎----山花獎(山花獎是中國民間藝術領域的最高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授于“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1999年,作為江蘇代表參加全國“雙學雙比”十週年成果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朱容基、溫家寶的親切接見。作品多次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海內外的知名人士。

  蘇繡是我國的四大名繡之一,發源於蘇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江南水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那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蘇繡的特點是精細雅潔,雅呢,主要體現在色彩文雅。精呢,是説它針法很細的,它一根絲線可以劈成1/32、1/64,讓絲線在作品不露針腳,色差小,顏色過渡自然。

  除了以上的藝術特色,蘇繡往往還是江南女孩心靈手巧的佐證。過去的蘇繡以實用為主,江南女孩繡繡被面、枕套、手帕、荷包,她們終日埋頭在那些繡花用的繃布、繃架、蘇針、花線上,一生的時光就在繡花中慢慢過去。

  姚建萍1967年出生在蘇州鎮湖鎮,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刺繡之鄉。擁有繡女八千,農村處處是“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的興旺景象。耳濡目染,8歲的姚建就跟拿起繡針,靠繡些小工藝品掙些油鹽錢。因為她的繡品精巧,別人繡一天掙20元,她就能掙40元。

  1997年,鎮上為發展蘇繡,展開一次精品選拔,姚建萍脫穎而出,作品《沉思》獲一等獎,《小天鵝》獲二等獎,《三貓圖》獲三等獎。不少商人慕名而來,見她的繡品精細,願出高價購買,她沒有一味去攬活掙錢,而是潛心引入新的針法及美學理念,為蘇繡加入現代元素。

  2004年3月姚建萍刺繡藝術館正式對外開放,有蘇繡展示大廳、刺繡工作室、接待廳、藝術培訓基地,是融設計、製作、研究、展示于一體的多功能展館。館中共展出80精品,其中有三件是鎮館之寶。一個是三異繡,在一塊薄紗上繡有三個不同的意思,異物,一面是熊貓,憨態可鞠;一面是金絲猴,精靈可愛,兩個不同的顏色,兩種不同的針法,這種技法在蘇繡裏不多見,姚建萍也認為自己再也繡不出這樣的精品。曾經有人願意掏30萬塊錢買這幅作品,姚建萍不想賣,開了個500萬的天價,嚇退了買家。二是倣明代著名畫家仇英的《吹蕭引鳳》的雙面繡《吹蕭引鳳》:高臺之上,空中一之彩鳳聞聲而來,小童手持拂塵,屏住呼吸,生怕驚走彩鳳,吹簫人泰然自若,衣裾隨風飄搖,許多研究蘇繡的專家評價這幅作品,就是突出了蘇繡的精細雅潔。第三幅是《沉思》,畫面上的周恩來身著水灰色中山裝,面容清癯,安詳地側坐在紫紅色沙發裏,憂國憂民的高風亮節躍然于絲帛之上,給人強烈的藝術震撼。

  展館位於千年古鎮木瀆,佔地六畝,是一座具有東方特色、中西合璧的園林式建築。藝術館等等。與沈壽故居相望。這讓姚建萍最為興奮,因為沈壽是她偶像。沈壽是位江南的奇女子。她是清末民初人,原名沈雲芝,自創倣真繡:以前繡娘繡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就在深深庭院裏拿著繡樣繡,她倡導對著一盆真花,繡出花在四時的變化,繡出立體感來。她曾經旅居國外,受到西方美術理論的影響,擅長繡人物肖像,力求把人的眼睛繡活,、繡出人物的精神。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余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意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耶穌像》1915年在美國舉辦的“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傅覽會”上獲一等大獎,售價高達一萬三千美元。《美國女優倍克像》赴美展出時,其盛況空前。沈壽的"倣真繡"傳譽中外,開拓了蘇繡嶄新的一頁,被譽為“針神”、“繡聖”。

  在她的倡導下,江蘇的蘇州、南通、丹陽、無錫、常熟等地分別舉辦了刺繡傳習所、繡工科、繡工會等。她曾先後到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課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其時著名藝人還有華基、唐義真、李佩敝、蔡群秀、張應秀、金靜芬……她們的作品先後在“意大利都朗萬國博覽會”(公元1911)、“巴拿馬一一太平洋國際博覽會”(公元1915年)、“比利時萬國博覽會”(公元1930年)上獲獎,為蘇繡在國際上贏得了榮譽。

  姚建萍説她的人物肖像繡就是從沈壽的作品中找到的靈感。她希望在一代刺繡大師的指引鞭策下,蘇繡造詣能越來越高。因為視力、技藝的緣故,各年齡段的繡娘做各秋類刺繡活:18歲-45歲的繡娘繡制藝術品;45歲-65歲的繡女,繡制日本和服、韓國民族服裝;65歲以上的繡女繡制雜品。姚建萍希望在有限的時間裏不斷超越自己,創作出一幅幅傳世之作。2002年,她繡制《高山流水校友情》,表現江澤民主席跟校友們促膝談心,平易近人,偉人的風範,圖中共有七個人物,而以前她的作品著最多出現2個偉人。

  精緻的繡品折射出姚建萍色彩的異常感受,更體現她的穿著打扮上。她有很多不同風格的衣服,什麼樣的衣服搭配什麼樣的鞋子,什麼樣的彩粧,出席什麼樣的場合,髮型如何呼應,她很有主見。如出現在她在荷蘭刺繡展覽上穿的是一見艷紅色滾金邊的中式旗袍;在參加2003年中國文學藝術屆春節大聯歡上著的是一件橙紅色的長披肩;在藝術館木瀆奠基儀式上著正裝上身天藍色小西裝,下面是及膝黑色西服裙,一雙中筒黑皮靴;她有件綠色真絲旗袍,胸前有一朵她自己設計繡制的牡丹花,我曾認為這是她最適合上鏡的服裝之一,既有民族特色,又能展現她的氣質。

  一會兒,冒出兩個小孩子衝她喊媽,我吃了一驚,因為我估摸她腰圍不超過一尺八,沒想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了。外形與內慧兼修,有這麼個色藝雙全的繡娘也真是給我們的蘇繡事業錦上添花。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