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札記III

皮影人宿命 (札記)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13日 12:13

  編導:莊強


  從小我就愛看戲。聽柳琴、看皮影子戲, 于我都是童年有趣的事兒,如今還不時的記得起零零星星來。我對皮影戲也頗鍾情,那玩藝兒也敲鑼打鼓,熱鬧得很!皮影既有劇情完整的本子戲,也有獨立成章的摺子戲。一方桌面大小的白幕上,表現出栩栩如生的生、旦、凈、末,有唱腔,有唸白,有筋斗,有槍棒,唱、念、做、打的各種工夫,一應俱全,全是靠幕後藝人的幾雙妙手和好嗓子操縱的。我的理解,那就是“戲”!聲情並茂的演出中,若即若離的影兒,有聲有色的唱腔,變幻莫測,出神入化,總是那種讓人帶有迷幻的感覺。長大後弄懂皮影后面的故事是小時候坐在那張白布前的我的願望,等今天我真的有機會走進皮影戲的幕後,了解了皮影的精彩和美麗的同時,卻也沒有想到同時也了解了這中間包含的那麼多的滄桑,那麼多的無奈。那極度華美的光與影中跳動的精靈訴説的卻是難以擺脫的宿命。

  光亮與灰暗的宿命

  皮影戲多在農村廣大地區流行,天一見黑,于村頭廟會的空地上,支挂起一塊白布,就能開鑼了。于城裏的茶館中,一邊品茶,一邊看"影子"聽戲,也是很愜意的事。但這都是舊時日的事了。黃河兩岸的“驢皮影”,福建的“皮猴戲”,湖南的“影子戲”,江浙的“皮囡囡”,廣東的“紙影”以及湖北的“皮影子戲”等等,都是皮影戲中的佼佼者。1995年6月8號,中國郵政破天荒,將中國戲曲中的一朵歷經千年、幾盡凋零的小花--皮影,搬上方寸。一套四枚的“中國皮影”特種郵票,分別以陜西華縣、河北灤縣、山西孝義和四川大邑等著名的皮影人物為代表,向世人展示了中華皮影藝術的最高成就。中國集郵總公司同時發行首日封一枚。除“京劇”和“舞劇”外,第三個走進中國郵票中的劇種居然是“皮影”,在300 多個中國民間劇種中,“皮影戲”能享如此“殊榮”,這著實很讓國人始料不及!

  皮影戲最早起源於哪,有各種不同説法。《漢書外戚傳》記載“李夫人少而蚤卒,上居他帳,遙望見好女如李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視,上愈益相思悲感……”設帳幕、夜張燈燭,讓漢武帝另坐他幕觀看影子,已構成影戲雛形。當然還有另外的説法: 相傳,商王幼女,每逢入夜,便啼哭不止,以為是惡魔襲擾。有一宮娥,突發奇想,撕桐葉而成人喜之形,撤起白綢,點燃蠟燭映于其上,公主哭聲,即刻停止。因此,被奉其為驅邪鎮宅吉祥之物廣泛流傳於民間,後來演化為皮影戲。

  皮影戲在我國最紅火的時候,從元明開始以地方分為不同流派,如陜西皮影、唐山皮影、廣東皮影等,各流派皮影人物造型都有不同,也都有各自的拿手曲目。從清人入關至清末民初,中國皮影藝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很多皮影藝人子承父業,數代相傳,能人倍出。無論從影人造型製作、影戲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講,都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很多官第王府豪門旺族鄉紳大戶,都以請名師刻製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養影班為榮。在民間鄉村城鎮,大大小小皮影戲班也彼彼皆是。一鄉一市有二三十個影班也不足為奇。無論逢年過節、喜慶豐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連本戲(連續劇)要通宵達旦或連演十天半月不止。一個廟會可出現幾個影班搭臺對擂唱影,熱鬧非凡,其盛狀可想而知。

  中國皮影藝術從十三世紀元代起,還隨軍事遠征和海陸交往,相繼傳入了波斯、伊朗等國然而,中國皮影藝術的發展也並非一帆風順,它曾歷經過風雨劫難起落興衰。清代後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戲的黑夜場所聚眾起事,便禁演影戲,甚至捕辦皮影藝人。皮影藝人還曾受清末白蓮教起義的牽連,被以“玄燈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軍入侵前後,又因社會動蕩和連年戰亂,民不聊生,致使盛極一時的皮影行業萬戶凋零,一蹶不振。


  解放後,全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在黨和政府的關懷扶持之下,又獲新生。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但到“文革”時,皮影藝術又遭“破四舊”的噩運。十年浩劫,使廣藏於民間的皮影家底毀失殆盡,傳藝斷代。

  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雖有復蘇的政治環境,但在當代影視音響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娛形式的衝擊之下,皮影戲的瀕危處境仍難扭轉。   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專門的皮影研究的館藏重點。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至今都有皮影演出。但國內皮影藝術處境並不妙。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稱:“目前國內只剩下幾個皮影戲表演團,且多是政府為不讓其消亡而保存下來的。劇團多數已經無真人演唱,演出時只能放錄音。演員大多年事已高,年輕人後繼無人。目前除了一些偏遠地區,像過去那樣行走四方,到處演出的純粹民間的皮影劇團已經基本沒有。”

  在許多地方,皮影正在成為一種熱門的民間藝術收藏,但這並非全是件好事。但是刻工再精美、歷史再久遠的皮影,如果無人會操縱表演,無人給其血液般的唱腔,它只能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雖然有價值但卻沒有生命,就如同珍稀動物的標本,留給後人最多的只有遺憾。

  這中間也有些令人樂觀的消息。中斷11年之久的第二屆金獅獎全國木偶皮影大賽于2003年9月22日至28日在廣州舉行,其規模大大超過了上一屆。

  “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藝術幾乎集中了所有的中國造型藝術。一句話,一件事,一次演出,它需要更多的責任和無數人的努力。

  皮影人掙不脫的宿命

  張藝謀拍了部叫《活著》的電影,講的是陜西關中皮影藝人班子的故事,陜西人把黃土高坡稱作“垣”,那附近的十里八村出過不少皮影藝人,是有名的皮影窩子。 皮影的開山鼻祖----華縣皮影以活動方便的演出形式,委婉纏綿的音樂唱腔,小巧玲瓏的造型,精緻細膩的雕刻,強烈明快的色彩而獨樹一幟。它已形成了一套完美的表現形式和獨到的雕刻藝術。根植于黃土高原的華縣皮影在關中人眼中,比陜西羊肉泡饃更加醇香,比關中油潑辣子哨子面更富地方風味,它精湛的表演技巧讓人如癡如醉,把人從小小的席棚影窗前帶進那神秘的藝術殿堂。

  華縣皮影獨特風格的形成是世代相承的藝術家的長期艱苦的藝術實踐,不斷的充實,完善,創新而匯集的智慧結晶。粗獷豪放的前聲,眼花繚亂的簽手,師法自然的樂器構成了華縣皮影千古流傳的三絕。

  皮影戲班子由5個角色組成,俗稱“五人忙”。“簽手兒”也叫燈底下或挑簽兒,在亮子後面耍皮兒影,重要性僅次於“前聲”,皮娃娃好不好看就靠他了;“上擋”負責月琴、號和嗩吶等;“下擋”拉板胡兼其他樂器,表演時配合“簽手兒”;“後曹”也叫“打後臺”,掌管打擊樂包括敲“碗碗兒”。而本期節目的嘉賓華縣下廟鎮的姜建合在劇團的角色是前聲,同時也是振華皮影班社的團長,因為在華縣民間皮影中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唱前聲的就是團長。37歲的姜建合從13歲開始拜師學習皮影,那時華縣皮影非常興盛,全縣有13班皮影演出,皮影人甚是風光,姜建合1981年跟隨名藝人李俊民學藝,其天資聰穎,刻苦好學,在傳統演唱上大膽創新,形成音韻優雅,字正腔圓,激情奔放的演唱特點。現為地區政協委員,華縣皮影協會副會長,華縣振華皮影演出團團長,兩次赴德國演出,併為多國友人演出。但就是這樣姜建合已經不能靠皮影養活自己,一場戲兩三百,一吼吼上一晚上,兩三百的收入也不是經常有,為了生活姜建合面臨著放棄皮影和選擇其他生活的煎熬:"我當時學這個皮影戲時皮影戲很紅火,我才學它。我把這個學好它,一輩子我的生活,養活婆娘娃老婆,就是憑這個,就是養家糊口那一種,誰料想我辛辛苦苦學了幾十年,到現在這個竟然養活不了自己的家。這個皮影戲我在下面,沒有傳人,以前的東西都失傳了,我現在30幾歲,我上面一些老藝人他給我傳了一些,還有一些傳不到,他現在消失了,這個東西滅亡了,在社會上就沒有這個東西了。我想到這兒,有心我不演這個戲,這個就滅亡了,我覺得我心裏很難受。有心繼續把它再演下去,它養活不了我,養活不了孩子。 讓這個東西再失傳了,我覺得我心裏就像,非常想哭,我很難受,眼睜睜讓這個皮影戲斷種了。”

  華縣皮影就是在這種困境中掙扎,它會不會走出他的宿命,誰也不好説,但有些人在努力,也許這就是希望,惠煥章--一個做媒體的人就是一個,這個會寫詩的華縣人對皮影有著一份深情,:“我覺得華縣皮影是中國的國寶,它是中國最原始的和最古老的戲曲藝術,可以説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而且是代表著中國戲曲的總源頭,這個理論上面的東西,可能在專家都會進行研究,我覺得,作為這麼一個很好的東西,現在瀕臨滅絕,我覺得,作為一個華縣人我有這個義務為華縣振興皮影,做我的工作。”惠煥章製作的華縣皮影網站最初吸引了我們去作這期節目,在華縣給了我們莫大的幫助,現在惠煥章正致力於皮影的保護和發掘工作。

  還有很多人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副縣長林躍、文體局賈局長,工會萬主席等等,都用自己的方式搶救著華縣皮影。華縣縣委縣政府已經決定今後要把這皮影藝術的演藝、雕刻,要納入到縣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産業來抓,以擴大規模,提高技藝,增強效果,這個為目標。把皮影藝術作為一項産業來抓。同時對這一種瀕臨滅絕的文化遺産,想通過申請國家的皮影之鄉這個稱號,推動皮影藝術的發揚光大,同時要通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保護這個項目,來爭取世界,來自全國來自世界對皮影這一面的關注支持。


  一種文化形式是和一種發展階段相對應的。中國的大多數民間藝術形式與農業社會的生活方式分不開。當各地都奔著更發達的生活方式前進時,註定要使非物質的、沒有現實的使用價值的藝術進入困境。目前雖無良策,卻總不能跟《茶館》裏的一句臺詞那樣消極:“死馬是醫不活的,活馬遲早是要死的。”我們做些什麼哪?

  附:

  1、 中國皮影藝術簡介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裏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範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裏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墻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2、華縣皮影

  華縣位於中國陜西關中東部。距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的西安(古長安)相距80多公里;距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博物館相距40多公里;距世界名山西嶽華山20多公里,因地處華山腳下而得名。研究證實,中國所有的戲曲種類,均起源於陜西秦腔,秦腔最初起源於皮影,而皮影又起源於華縣。因而可以説,華縣皮影就是中國一切戲曲藝術的總源頭。中國皮影的國際正式名稱叫"華劇",即華縣皮影戲曲之意。

  華縣皮影不僅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藝術品種,同時也是被國內外皮影界公認的所有中國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藝術種類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經典和最有資格代表中外皮影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中華戲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專家們認為,華縣皮影在國內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秦始皇兵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


  華縣皮影有四絕:一是皮影雕刻作品造詣高。華縣皮影一般由牛皮刻成,皮質優,雕工精細,造型逼真, 含義深刻,個個勘稱藝術精品;二是演唱功力極深。選用碗碗腔,生旦凈醜各種角色,全由一人包唱,非絕等深厚之演唱功底者所不能為;三是表演者功力精湛。一個劇團一般僅有5人,除演唱和對白之外,還有挑線、二弦、板胡、月琴、碗、鑼、鼔、釵多件樂器,每個人都要充當4個以上的角色,因此可以説個個都是身懷絕技。

  特別是挑線手,外地皮影至少得2人以上,華縣皮影則一人獨挑,一人操作數十個乃至上百個皮影造型,臨亂不驚,遊刃有餘,堪稱一絕;四是華縣皮影博大精深,綜合藝術水平爐火純青,堪稱為戲曲藝術之絕唱。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