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農業頻道 > 鄉約 > 正文

一代秀娘姚建萍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14:55)

  編導:涂華

  提要:

  30載歲月,繡棚人生一針一線

  80幅作品,才智凝聚亦真亦幻

  感動瞬間絲線結,以針作畫。

  無限風景蘇繡中,十指春風。

  針線無聲,春秋穿過,

  沈壽故里,一代繡娘。

  鄉約帶您走進蘇繡第三代傳人姚建萍的傳奇人生。

  主持人坐在繡棚前繡一針後抬頭對觀眾説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鄉約》我是肖東坡。啊,一針一線度春秋,《鄉約》今天來到蘇州古鎮木瀆,前來學習蘇繡。100年前,一代蘇繡大師清朝沈壽就是在這裡完成了她的一幅幅傳世之作,100年後,《鄉約》前來拜訪今年4月剛開放的姚建萍刺繡藝術館館藏作品的作者,素有蘇繡第三代傳人之稱的姚建萍。

  主持人:建萍,沒來之前我對蘇繡是一竅不通,來了之後,我對蘇繡是肅然起敬,我很想把這種感覺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先拿出幾件鎮館之寶讓大家開開眼。

  姚建萍:

  小片:今年三十六歲的姚建萍有著太多的傳奇:一九九七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姚建萍的藝術成就引起海內外關注,先後被應邀赴澳大利亞、荷蘭等國展演,盛況空前。二00二年十一月,姚建萍創作繡制的人物肖像《和平》(江澤民主席與安南秘書長握手)引起了聯合國TIPS執行主席巴雷斯的關注,他專程趕到蘇州參加其封針儀式。姚建萍的作品<吹簫引鳳>、《猴與貓雙面繡》、《沉思》(周恩來)、都是姚建萍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它們凝聚著姚建萍的心血,代表著她的水平,也見證了姚建萍從普通的繡娘發展為民間工藝大師的歷程。

  主持人:這幅作品正面看是猴子,反面看是貓,這是怎麼繡的?

  姚建萍:

  主持人:太逼真了,簡直是呼之欲出,你覺得最難繡的是哪部分?

  姚建萍:

  主持人:《吹簫引鳳》,取材自 朝 的同名工筆畫,你看這人物的衣袖。

  姚建萍:

  主持人:這個作品最難繡的是哪?

  姚建萍:

  主持人:《沉思》,取材于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周恩來的一張照片。

  姚建萍:

  主持人:周總理大家比較熟悉,這手上的筋脈、臉上的老人斑,那憂國憂民的神情,太傳神了?

  姚建萍:

  主持人:聽説這幅有人出30萬元買,你都沒賣?

  小片:蘇繡是我國的四大名繡之一,發源於蘇州,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江南水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那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相得益彰。特點是精細雅潔,精呢,就是它針法很細的,它一根絲線可以劈成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四十分之一,那麼雅呢,主要體現在色彩,色彩文雅。蘇繡中最難的人物肖像繡,卻是姚建萍的拿手絕活。毛澤東、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日本皇妃、董建華、何厚鏵等中外名人的風采神韻,在她的一針一線下化作永恒。不少作品還被作為國禮贈送給海內外的知名人士。

  主持人:建萍,你最擅長的是繡人物肖像,以前的蘇繡也有人物嗎?有什麼不同?

  姚建萍:

  主持人:我覺得最難的是繡這些的公眾人物,大家都熟悉,咱們請工作人員抬出繡棚來,現場演示一下。

  工作人員抬出繡棚

  主持人:剛才一聽説姚建萍的一幅作品能買到30萬,大家眼睛都亮了現在咱們就大揭謎──她的作品是怎樣繡出來的。大家看,這是繡布,上面有線條勾勒出的輪廓,這是怎麼做上去的?

  姚建萍:

  主持人:你看,現在的刺繡也與時俱進了,沈壽一定想不到,100年後蘇繡和電腦能扯上關係。

  姚建萍:

  主持人:這照片放在這裡是比照著繡?

  姚建萍:

  主持人:刺繡最先從什麼地方著手,是眼睛、嘴嗎?

  姚建萍:

  主持人:怎麼讓繡的人物活起來?

  姚建萍:

  主持人:一根這麼細的絲線能分成多少份?能現場演示一下嗎?

  現場表演劈線

  主持人:真是絕了,咱們大家一起數一數:1、2、3、4、5、、、、、繡這樣一幅作品會運用多少種針法?

  姚建萍:

  主持人:能不能在這演示幾種比較複雜的針法?

  現場演示針法

  主持人:我聽説繡壞了還可以修改,就像寫錯了字用橡皮擦掉一樣,是這樣嗎?怎麼把這些線擦掉呢?

  姚建萍:

  現場演示修改

  主持人:我也來試試 ,大家看,這剪子特殊,尖是翹起來的,這樣挑線方便,

  主持人:和建萍比起來,我的手就太笨了,你能不能把手舉起來,鏡頭推個特寫,讓電視機前的觀眾看得更清楚。

  主持人:建萍,平時有沒有特別方法保養這雙手,指甲一定要留這麼長嗎,不怕劈了?

  姚建萍:

  主持人:這刺繡就像畫畫一樣,繡針就是畫筆,絲線就是色彩,你這是用針在畫?

  小片:照相機喀嚓這麼一下就能完成光與影的凝固,刺繡卻要千針萬線耗盡心思。在姚建萍的一幅作品裏,它的線色達到千種以上,每種顏色從淺到深有十多種之分。姚建萍,1967年出生在蘇州鎮湖鎮,那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刺繡之鄉。擁有繡女八千,農村處處是“閨閣家家架繡棚、婦姑人人習針巧”的興旺景象。耳濡目染,8歲的姚建就跟拿起繡針,靠繡些小工藝品掙些油鹽錢。1987年,她專門到蘇州工藝美術學校學刺繡。

  主持人:你不僅作品漂亮,人也漂亮,我聽説還有人誇過你漂亮,怎麼誇的,給我們學學?

  姚建萍:

  主持人:會覺得自己出身農民而自卑嗎?少年時沒有上高中,你會感覺人生少了些什麼嗎?

  姚建萍:

  主持人:你最初坐在繡棚邊繡花的時候在想什麼?

  姚建萍:

  主持人:錢嘛,大家都會想,咱們木瀆是蘇繡名人倍出的地方,像沈壽、顧文霞,我聽説你看了她們的作品以後就不想錢了,怎麼對你有這麼大影響嗎?

  姚建萍:

  主持人:這個結果就是你一年什麼活也沒接,只繡了這一幅作品《沉思》,參加比賽,為什麼能靜下心來用這麼長時間磨一幅作品?想獲獎嗎?

  姚建萍:

  主持人:聽説你繡的時候吃了苦頭,體重降了15斤,牙齒掉光了,這刺繡是手上的活兒,怎麼跟體重牙齒扯上關係?

  姚建萍:

  主持人:評獎時你還跑去聽窗根是嗎,聽到什麼?

  姚建萍:

  小片:1990年,當地政府發展刺繡産業,一個個個體繡鋪如雨後春筍般在興起在鎮湖的刺繡一條街,姚建萍也把家搬到了這裡。不少商人見她繡品精細出高價收購,她沒有一味去攬活掙錢,潛心引入新的針法及美學理念,

  主持人:我知道當時不少繡娘是搞繡品批發,賺錢容易還快,看著別人生意紅火,你不心動嗎?你怎麼還能繼續坐在繡棚邊?

  姚建萍:

  主持人:得了獎之後,你又到蘇州拜師,家裏人都反對,怎麼回事?

  姚建萍:

  主持人:孩子才8個月大,你不想她嗎?

  姚建萍:

  主持人:説你回來一次,孩子就感冒一次。

  姚建萍:

  主持人:在學習時,你一週只做一次飯,什麼菜,什麼飯,是不是太苛刻了,不至於時間這麼緊張?

  姚建萍:

  採訪姚建萍的丈夫:

  主持人:姚建萍在家做家務嗎?為了保護她這雙巧手,是不是洗衣做飯的活不讓她幹?

  丈夫:

  主持人:找一個繡娘作老婆,談談你的感覺?

  丈夫:

  主持人:在你看來建萍最難的作品是哪一個?怎麼個難法?心痛嗎?

  丈夫:

  主持人:在哪上學?多長時間回來一次?媽媽天天愛她的繡花針,不能經常陪著你們?

  孩子:

  主持人:聽説媽媽答應帶你們旅游去,就是老沒兌現,對媽媽有意見嗎?

  孩子:

  主持人:還給媽媽準備了禮物,給媽媽送過去吧。

  主持人:建萍,打開看看是什麼?

  姚建萍:

  主持人:孩子會經常給你打電話嗎?電話中都會説些什麼?

  姚建萍:

  小片:姚建萍在最難的人物肖像繡制上取得突破,事業上也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主持人:這是1999年,作為江蘇的婦女代表參加在北京召開的雙學雙比十週年成果展,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的照片,首長跟你説些什麼?

  姚建萍:

  主持人:當晚你激動得一宿沒睡覺,幹什麼呢?

  姚建萍:

  主持人:你出生在偏遠的小村,當地有10萬繡女,為什麼你能一舉成名?

  姚建萍:

  小片:姚建萍應邀在國內國外辦展覽,觀眾對她的作品讚嘆不已。

  主持人:我聽説有個看你展覽的老太太拉著你的手哭了,她説了什麼?

  姚建萍:

  主持人:你聽了這話是什麼感受?

  姚建萍:

  小片:“一筆千線”。一件作品有時多達一二百種顏色。因此,一般小幅蘇繡作品就要繡3至5個月,中等作品要繡一年,大幅的要繡兩三年,有時還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

  主持人:中國有句古話,説猛張飛拿不得繡花針,從一個側面也什麼做刺繡得有耐心,天天重復著在大多數人看來同樣的動作,寂寞嗎?

  姚建萍:

  主持人:你現在的作品我看都是好幾萬、十幾萬、幾十萬,當時想過能賣這麼高的價錢嗎?

  姚建萍:

  主持人:其它的繡娘要想把作品賣到這麼高的價錢還需要什麼?

  姚建萍:

  小片:因為視力、技藝的緣故,各年齡段的繡女做各秋類刺繡活:18歲-45歲的繡女,繡制藝術品;45歲-65歲的繡女,繡制日本和服、韓國民族服裝;65歲以上的繡女繡制雜品。姚建萍在與她的藝術什麼賽跑,在有限的時間裏不斷超越自己,創作出一幅幅傳世之作。

  主持人:今年4月28日,你的刺繡珍品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其中這幅《高山流水話當年》,很雄偉的,共有7位人物,相比你以前的作品,應該是個更大的挑戰?

  姚建萍:

  主持人:聽説你還在繡另一幅作品,人物更多,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嗎?

  姚建萍:

  主持人:這個難度在哪?

  小片:繡品如人品,現在,姚建萍的繡作已在國內外成為買家爭相收藏的目標,但她始終捨不得出手。在許多人為是追求藝術還是經濟利益苦惱的時候,姚建萍毫不猶豫就選擇了藝術上精益求精。在她看來,得到社會的認可,讓蘇秀髮揚光大,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筆財富。

  主持人:現在藝術館裏收藏了多少作品?到現在你教了多少學生?

  姚建萍:

  主持人:如今,鄉下的女孩子願意做刺秀的多嗎?目前這個行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姚建萍:

  主持人:在中國,像這種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刺繡藝術館,多嗎?

  姚建萍:

  主持人:為什麼要拿出這樣一個地方建刺繡藝術館?投資挺大吧?

  當地領導:

  主持人:你們內部爭議也挺大的?沒想到風險?

  當地領導:

  主持人:刺繡這個行業是有年齡限制的,想過歲數大了以後做些什麼嗎?(呼應開始藝術館培養刺繡人才,使蘇繡藝術代代相傳。)

  姚建萍:

  主持人:看到姚建萍的作品很多人都會跟我一樣,脫口而出:“天那,這竟然是秀出來的”?然後,就什麼也説不出來了,我想那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部分,或許是對蘇繡藝術、對姚建萍本身,最最妙不可言的評價。好,感謝您收看今天的節目,我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