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5日 13:05)
編導:焦健,段麗傑
初踏中原大地
4月天,正是乍暖還寒的時候。就在這個月的中旬,我們《鄉約》欄目的兩位編導要奔赴河南省杞縣,去找尋2004年5月15日這一期《鄉約》將要約請的嘉賓--杞縣縣委書記焦躍進,他是焦裕祿的兒子。
杞縣位於廣袤的豫東平原,在河南省省會鄭州東大約120公里處,人口過百萬,是開封市所管轄最大的一個農業大縣。由於杞縣緊鄰當年焦裕祿人生的最後一個驛站--蘭考,而《鄉約》這次要約請的主人公焦躍進又在父親去世30多年後,也走上了縣委書記這個崗位。這一切都不禁讓人感慨,歷史的安排有時候會有那麼多的巧合!
焦躍進是焦裕祿的第二個兒子,40年前,當爸爸去世的時候,他還只是一個5歲的孩子,對於父親沒有什麼完整的印象。是母親帶著兄妹六人過著普普通通的生活。1976年,他高中畢業後主動放棄了組織照顧,來到父親工作過的蘭考縣農村,擔任了中國最小的“官”--生産隊長。
1986年,焦躍進被任命為蘭考縣東壩頭鄉黨委書記。因為經常訪貧問苦,鄉親們親切地稱他為“小焦書記”。1992年,焦躍進始任蘭考縣副縣長,1994年調任開封市計委副主任,1999年,他來到和蘭考緊鄰的杞縣任縣長,2002年,被任命為河南省杞縣縣委書記。他的特點是平易近人,求真務實,體恤民情,很有乃父遺風。
初識小焦書記
圓胖的臉盤,魁偉的身材,兩眼有神,和善可親;身著名牌西裝,舉止得體大方,這就是焦躍進給我們的第一印象。寒暄落座,焦躍進操著略帶豫東鄉音的普通話練達地向兩位編導介紹起了情況:杞縣的概貌,工農業情況,經濟發展水平。只有在兩位編導利用掌握的材料問到他和他的父親的一些情況時,他才很有尺度的談及,並且反復強調不要宣傳他個人。
在焦躍進的眼裏,父親是一個永不消失的背影,是一盞照亮人生的明燈,是一筆享用不盡的“財富”,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和動力。“當年父親帶領群眾治窮,現在我帶領群眾致富。儘管時代不一樣,但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杞縣,焦躍進是因號召農民種蒜、幫助農民賣蒜而受到群眾擁戴的。2000年他曾經以縣長的身份進京賣蒜,親自當起了“推銷員”,向前來諮詢、購物的顧客介紹了杞縣的農産品。當人聽説他是焦裕祿的兒子時,爭先恐後地前來購買,100多家新聞媒體也相繼報道了“焦裕祿的兒子在北京賣大蒜”的消息,杞縣的農副産品一炮打響。在焦躍進的倡導下,杞縣的大蒜種植面積發展到45萬畝,並相繼建成了10萬畝的無公害大蒜生産基地、蒜片加工企業86家、冷庫230多座,一躍成為全省第一、全國第二大蒜生産出口基地縣。焦躍進也被評為“中國果菜産業十大傑出人物”。
“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産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這是焦裕祿生前曾經説過的一句名言。當《鄉約》的兩位編導問及小焦書記,父親留給他最大的財富是什麼時,焦躍進説是凝聚了焦裕祿精神的父親的這些話。“我始終感到父親那雙慈愛的眼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我,給我壓力,給我動力。我必須對自己嚴格要求,絕不能給他老人家臉上抹黑。”
弘揚裕祿精神
隨著肖主持一聲高亮的“賣蒜嘍!”拉開了訪談的序幕。整期節目主持的收放自如,參與的興趣高漲,結構自然流暢,掌聲時時出現。第一個小高潮出現在主持人問:“焦書記,如果其它的縣長也帶領群眾種植大蒜,會不會因為沒有焦裕祿的兒子的這種概念而使大蒜賣不出去?”焦躍進接著答到:“那就讓他們拉到我們杞縣來!”,機智風趣引起了一陣歡快的掌聲……整個節目錄製過程中,小焦書記的坦誠務實,主持人的幽默練達,現場觀眾的熱情參與,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人們也許沒有去刻意雕飾,就在滿懷對老焦書記的敬仰和小焦書記的敬愛中,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忠實地履行和實踐“三個代表”,這一脈相承的精神的傳承和弘揚就融進了節目中,傳播到了社會上,這不正是一個有責任感的電視製作群體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嗎?
責編:肖闊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