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札記III

獅心走天下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9日 13:50

  編導:莊強

  第一次見到蔡奕品我就喜歡上了這個不識字的農民,他黝黑精瘦,拙于言辭。初見時,實在沒想到,他竟能帶領這支舞獅隊逐鹿海內外,奪得“北獅王”這威震四方的名頭。因為他瘦小的身軀使人很難把他和世界獅王聯絡起來,就憑這一點我就認定這期節目有戲。


  時令雖是初春,寶蓋山下遍野的黃花在細雨中顯得格外嬌艷,給人置身春天的暖意。當我一走進位於福建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簡易的東方醒獅隊棚式的訓練“館”,四壁挂滿的錦旗、獎牌及榮譽櫃中琳瑯滿目的獎盃才讓我明白世界獅王是真的,蔡奕品用蹩腳的普通話,在石獅市文化局劉局長和邱科長不時翻譯下,向我講述了獅王的成長歷程。

  初出茅廬

  上世紀60年代初出生於石獅市蚶江鎮溪前村的蔡奕品,從小雖生得瘦小精幹,但卻活潑好動。十幾歲的時候,看著孩子確實討人喜歡,蔡奕品的父母就將他送到當時的晉江縣雜技團,學習一些基本的蹬、轉、騰、挪舞獅技巧。蔡奕品説,就在晉江縣雜技團,他學到了一些基本的舞獅動作和技巧,也從此被驚險刺激的祖國傳統舞獅藝術所吸引。

  上世紀80年代初,剛剛二十齣頭的蔡奕品離開晉江縣雜技團後,已和哥哥、弟弟一起在溪前村舞獅舞出了一些小名氣。於是,一些年輕人鼓勵他們成立一個舞獅隊。在大哥蔡滿意的帶領下,蔡氏兄弟三人組織五六個村民辦起了溪前村舞獅隊。

  那時候,每當附近村莊人家有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時,村民們都喜歡邀請這支“土班子”助興。蔡氏三兄弟一個領珠、一個舞上身、一個舞下身,漸漸地名氣就大了起來。到後來,晉江、石獅乃至整個閩南僑鄉,大家都知道了石獅蚶江鎮溪前村有個“三兄弟舞獅隊”了。

  遠赴澳門

  1987年,“三兄弟舞獅隊”獲得了泉州市元宵佳節表演一等獎。1990年,他們又奪得“中國亞運會實物展演”一等獎。1991年,“三兄弟舞獅隊”又獲得福建省個協文藝表演優秀獎。此後不久,他們還應邀參加了《東瀛遊俠》電影的拍攝。

  這一連串榮譽的獲得,已是令人刮目相看了。由於閩南是著名的僑鄉,在家鄉僑眷、僑屬以及在外華僑的口耳相傳下,蔡氏三兄弟的“溪前舞獅隊”早已是遠近聞名了。

  1992年,溪前村舞獅隊應邀參加澳門“晉江同鄉會五週年慶典”活動後,當地華人組織以高薪盛情邀請蔡滿意、蔡奕品兄弟二人留澳任教。

  兄弟二人在澳門一呆就是5年。5年裏,他們總共為澳門培養了不下200名舞獅高手。這些舞獅精英在世界華人舞獅界所表現出來的高技術、高水平,為在外華僑和蔡氏兄弟贏得了極大聲譽,並因此引起澳門官方的注意。1999年,在澳門回歸慶典及“百萬行人踩街”盛會上,當時的澳門末代總督韋奇立還親自為他們扮演的獅子“點睛”,以感謝他們兄弟倆為澳門舞獅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揚名天下

  1997年,蔡奕品離開了澳門,獨自一人回到家鄉,創辦了“石獅東方宏威醒獅團”。在艱苦的條件下,他率領他的弟子們“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並開動腦筋、自創套路,終於讓“東方醒獅”揚威天下。

  老蔡指著村莊對面的大山對記者説,每到大賽舉行前夕,他和他的東方宏威醒獅團隊員們都要提前一兩個月在那裏“集訓”,那座山也就成了他們的“排練場”。為此,他們專挑處於風口的陡坎,在那裏進行模擬騰躍,以便在真正的賽場上不至於因場地問題而出意外。

  在當地各級政府的政策關照和經濟支持下,老蔡他們除了苦練之外,還開動腦筋,結合自己的舞獅經驗,獨創出包括“前空翻”、“後空翻”、“側空翻”以及“轉體540度”等高難度的舞獅動作和套路,東方宏威醒獅團舞獅隊的實力因此大大增強了。近20年來他們經歷了風風雨雨,四處蒐集南北獅的表演藝術資料,集眾家之精華,以南北獅藝為基本功,融入戲曲和雜技的表演藝術,形成了造型美觀、創意新穎、架勢驚險、動作迅捷、風格獨特、扣人心弦的舞獅套路。表演時配上閩南特有的“什音”風韻和戲曲性的鼓鈸節奏,使人感到醒獅在藝術家的操作中,栩栩如生,生龍活虎;把獅子穩重、剛健、勇敢、多疑、貪食、貪玩的特性表演得淋漓盡致,讓觀眾耳目一新的同時有回腸蕩氣之感。

  從2000年開始,蔡奕品率領他的舞獅隊不斷顯出雄獅般的八面威風,他們在國內一些賽事上頻頻奪冠。2000年5月,在湖南長沙他和他的舞獅隊奪得了“全國第三屆南北獅王爭霸賽”北獅冠軍。同年10月,在四川綿陽他又奪得“第四屆全國農運會”北獅冠軍。11月,在廣東三水舉辦的“首屆國際龍獅錦標賽”,他又獲得了北獅冠軍。2002年中,在廣東高要他奪得了第四屆全國龍獅錦標賽冠軍。同年12月,他又代表中國隊出征馬來西亞,榮獲了“第二屆國際龍獅錦標賽”冠軍。

  石獅市並不是因為舞獅而得名,石獅市,隋朝時因轄區內鳳裏庵門前的一對石獅子而得名。而現在石獅市又因蔡奕品的這支民間舞獅隊,被海內外譽為“北獅王之鄉”。

  舞獅,起源於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相傳,獅子是天龍的第九個兒子,擅長于看守門戶,人們舞獅,希望借用獅子“百獸之王”威武、勇猛的形象,來驅魔避邪,過上和平安寧的生活。後來,舞獅是作為一項民間娛樂活動而流傳下來的。有人説大概是出現于清代乾(隆)嘉(慶)年代。乾隆皇執政時,有一年江南瘟疫流行,人死畜亡,哀鴻遍野,乾隆皇偶得一夢,夢見在五彩祥雲中走出一頭巨獸來,咆哮一聲,瘟疫頓時驅除,乾隆皇醒來後,得到啟發,立即詔畫工畫出瑞獸形狀,讓民間製作後,邊舞邊放鞭炮,遂成舞獅子一習俗,它含有逐瘟疫、保平安的意思。又有人説,廣東獅子起源佛山,相傳在明朝初年,佛山地方出現過一頭獨角怪獸,眼大口闊,不時發出“嗹、嗹”響聲,老百姓叫它為“嗹獸”,只要怪獸出現,老百姓便大受遭殃,不是牲畜受害,便是莊稼逃塌,後來,大家想了一個辦法,用竹蔑織成若干個獅頭模型,涂上斑駁顏色,埋伏郊野村落,一旦怪獸出現,便金鼓齊鳴,舞將起來,驚走怪獸,於是人們認為獅子有鎮妖驅邪、如意吉祥的兆頭,以後,便於春節期間,各鄉各村均以舞獅子來消災除害,預報吉祥,這又是一種關於舞獅子起源的説法。

  舞獅是一種擬獸舞蹈。 舞獅的動作和獅頭獅身的製作,一般因地方風俗不同而各有差異。南方人舞的獅,更帶有藝術誇張的色彩,獅頭的設計也別具一格:凸眼、大口、粗眉、短鬚、頂生獨角,威武雄壯,形象獨特逼真。舞獅時舞獅人要學貓步,還得有點南拳功夫,才能舞得活靈活現,舞獅的花樣也比較多。

  北方人舞的獅外形與真獅相似,舞獅只露雙腳,下身穿著和獅披同樣的金黃色褲子和花靴。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持繡球作為引導,以引誘獅子起舞。舞動時,配以京鼓、京鈸、京鑼的聲音,動作合拍,惟妙惟肖。南獅、北獅並非以地域區分,而是舞獅中的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南獅好比武獅,體現著威武粗獷、鼓樂激昂、好鬥善徵的形象,擅長在樁上施展絕活;北獅好似文獅,莊重雍容,保留著唐室皇族氣派,體現著機智靈敏、無畏勇敢、多疑、好玩貪食的形象,擅長在桌凳間施展絕技。蔡奕品形象地説,南獅是在搶著“採青”“找東西吃”,北獅是“吃飽了出來嬉戲”。

  蔡奕品説,目前中國以北獅居多,福建、重慶、湖南等地多舞北獅,而南獅則以廣東等地居多。北獅多是成雙成對(雌紅雄綠)出場,有時還加上領珠和小獅,那就更熱鬧。而南獅則多是以單只獅子出場。


  舞獅是一種激烈的運動。舞獅的人腿要靈活,要善於跌撲、翻滾、跳躍。這樣方能逼真地表現獅子的雄健勇猛。從舞獅子的各套動作可以看出舞獅人的武術造詣。不過,按舞獅表演動作又分為“文獅”和“武獅”。文獅主要表現為獅子撓癢、舔毛、打滾、抖毛等溫馴動作;武獅則以獅子踩球、撲跳、奔跑、疊羅漢等動作表現其兇猛習性。表演時,隨著一陣鑼鼓聲,只見雄獅躍上事先備好的臺、柱上,在上面又是翻滾,又是抖動長鬚,忽而扭動腰身,張開大嘴,一舉一動都把真獅的雄健、威武表演得淋漓盡致,令人叫絕。

  隨著時代的演變和各地禁放鞭炮等原因,現在我國城鄉不僅賀歲舞獅,就連廠慶、校慶、商店開張或其他喜慶之日,也要請來一堂醒獅慶賀一番。千百年來,舞獅只能由男人們玩,而今時代不同了,有些地方也有婦女舞獅。

  舞獅賀歲這項充滿歡慶吉祥的活動,如今不僅中國盛行,而且隨著華人外遷傳到了海外。在東南亞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地的華人社區裏,至今仍保留著這種習俗。

  在《鄉約》節目錄製現場蔡奕品和他的弟子們向觀眾展示了 “東方醒獅”的雄姿,當一陣鏗鏘有力、歡騰喧天的鑼鼓聲響起,舞獅隊矯健的引球員逗引著兩頭活靈活現的獅子舞向場中央時,滿場的氣氛霎時活躍起來。説到“東方醒獅”那絕倫的表演,只覺得當時鑼愈擊愈緊,鼓愈敲愈密,人愈翻愈險,獅愈躍愈高,整顆心一直懸著,隨他們的表演而起伏。屏氣凝神,不敢少動,無暇觀察周圍的看官表情如何,但聽掌聲雷動,喝彩不斷。引球員翻滾出場的動作名曰“雄鷹展翅”,兩頭獅子從平臺前空翻下平地的動作名曰“醒獅出洞”,那幾個高潮迭起極險極難的動作曰“高山流水”、“飛渡險峰”、“勇攀高峰”……真是千回百轉,履險如夷。

  做大舞獅産業

  蔡奕品舞獅舞出了名氣,十里八鄉開業慶典都會找他,但這個精明的石獅人沒有滿足於此,把舞獅當成産業來發展是這個不識字的農民的想法他註冊成立了金凱聖商標,要依託舞獅,依託世界獅王這個名號來發展製衣、飲料、教育等産業:“我認為把這個舞獅隊要搞一個品牌 ,我們舞獅隊以前叫東方宏威醒獅團,但是人家已經註冊了,我們如果再用這個名字 怕人家以後還會告我們,還要叫我們賠他的錢,那這樣肯定不行。後來我就請人家給我起一個名字叫金凱聖,金凱聖我認為這個名字還不錯,還要去註冊,去註冊三個項目,一個就是製衣鞋帽,還有注一個飲料;還有我們是舞獅 ,以後以後要辦個武術學校 ,但是先把這個舞獅給推廣出去 ,先把這個金凱聖給它打響,然後再搞製衣、飲料”,很難相信一個不識字的農民會有如此見識。


  現在石獅市已經把舞獅的發展放到重要位置,成立舞獅公司,在中小學開設舞獅課,舞獅真的為石獅市賦予了新的內涵,石獅市文體局朱賢局長對此很有信心:“我們石獅從它誕生之日起就註定獅子將永遠和它相隨相伴,我們這個獅子的精神最重要的是勇猛、正義、吉祥、喜慶,那麼獅子的精神也是我們石獅人民精神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們全市人民都很喜歡舞獅這個活動。我們今後的工作中一個就是要繼續抓好我們舞獅的後備隊伍的建設,要繼續通過舉辦各種舞獅的培訓班,進而建設舞獅的學校來培養我們的後備人才 ,使得我們一代更比一代強;第二個就是要建設好我們舞獅的各種訓練基地、訓練場館,來發動社會各方力量來進行建設;第三個要成立我們石獅的獅文化傳播公司,把我們的舞獅進一步的宣傳擴大,向外隆重的推出。

  ”

  舞獅須有武術功底,配以雜技表演藝術。用“臺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都不足以道出舞獅人訓練的艱辛。筆者問蔡隊長,在富裕的僑鄉石獅,如今還會有人願意吃這種賺不了大錢的苦頭嗎?蔡隊長説,村裏很多人都把小孩交給他,學習舞獅技藝。看來,“北獅王”定會薪火相承、後繼有人。有獅心的人註定會獅行天下。

  附一:《石獅日報》文章

  “東方獅王”蔡奕品月底上央視

  發佈時間: 2004-02-12

  本報訊 10日上午,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的記者們在黃金海岸對蔡奕品的舞獅進行了最後一次拍攝後封鏡。該臺對蔡奕品及其舞獅隊為期多天的採訪也暫告一段落。

  今年45歲的蔡奕品是石獅蚶江鎮溪前村農民,13歲就進入晉江雜技團學藝,從此與舞獅結下不解之緣。1980年,蔡奕品在家鄉&&組建了石獅市溪前舞獅隊(又名石獅市東方醒獅隊),雖然沒有受過正規訓練,但蔡奕品及其舞獅隊在極其簡陋的設施條件下,在蚶江鎮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扶持下,刻苦訓練,通過收集民間舞獅藝術的歷史淵源和流派、演化與變革,不斷摸索創新,編創出前空翻、後空翻、側空翻、轉體540度空翻以及威震山谷、喜疊羅漢、翻山越嶺等高難度動作和套路,表演時,以雜技戲曲為載體,配上閩南特有的“什音”風韻和戲曲性的鼓鈸節奏,把獅子的穩重、剛勇、多疑、貪食、愛玩等特性表演得栩栩如生,淋漓盡致。


  20多年來,這支舞獅隊分別摘取過全運會金牌,南北獅王爭霸賽冠軍、全國舞獅錦標賽冠軍,兩次代表中國參加世界龍獅錦標賽,並成為獲得冠軍的唯一中國選手,同時獲得國家A級舞獅隊稱號。蔡奕品因此被人稱為“東方獅王”!

  中央電視臺第七頻道《鄉約》欄目的編導從有關部門獲悉蔡奕品及其舞獅隊的情況後,在與我市有關部門及蚶江鎮黨委政府聯絡後,日前來到石獅,對蔡奕品及其舞獅隊進行多天的專題採訪。據了解,該專題有40多分鐘,將於月底在中央臺第七頻道播出。

  10日上午,記者在蔡奕品家中見到剛從黃金海岸回家的他。蔡奕品告訴記者,他的舞獅隊已改名為金凱聖醒獅集團並已註冊。等這個品牌打響後,他將把該品牌用於服裝、鞋帽、領帶等産品上,把事業做大做強,讓舞獅這種傳統的民間文化走向世界。(邱向陽許長財文/圖)

  附二:舞獅技藝:

  獅藝─舞獅源流

  一• 北獅

  中國舞獅,以“北獅”起源得最早。相傳一在北魏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十萬之多。魏武帝把他們囚困于邊荒三年。一日,魏武帝巡視禁區,邊將設宴款待,並令胡人獻舞娛樂。胡人以木雕獸頭,兩大五小,披獸衣,集八音樂,武士三十余人,起舞于御前。舞者作歡騰喜悅之狀,或作低首相憐,舞技之美妙,令武帝嘆為觀止。武帝傳胡人,詢其所舞,胡人答曰:“北魏朝聖,四方匡伏,西涼樂伎,同沾皇恩”。武帝聽罷龍心大悅,賜名北魏瑞獅,恩準俘虜回國。自北,獅子舞便在北方流傳開來,遂有北獅之稱。相傳二説獅子乃天龍九子之一,善守門,故秦漢以來一般宮殿府第門前豎立一對用石造的獅子放置左右以護宅。

  二• 南獅

  舞南獅考諸中國民間有數個傳説:傳説一乃源自廣東佛山某地,每年除夕,必出現一頭怪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不斷呼出年年之聲。鄉人故命其名為年獸。此年獸每年出現之時,不傷人畜,只到處嚼食田間蔬菜而去。鄉民不勝其擾,乃召集村人,議定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扎成獸頭,涂以各色,再以各種布料剪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兩人持而舞之,再集鄉民數十,攜帶向器,伏于田間橋下,候年獸出現時,群起擊動向器,聲震田野,果然掠走年獸,從此不復現矣!民因紀念紙扎頭獸能驅走年獸,便每年制此種獸頭,于除夕鼓舞,即與舞年,後經鄉老們研究後認為獅子為獸類中之威武及瑞祥之動物,便將舞年改稱為舞瑞獅。

  傳説二説是在清代乾隆皇下江南時,夢見一頭毛色五彩斑斕的瑞獸來朝拜。回京後,乾隆皇命人照他夢中所見的瑞獸形象來扎制一隻,每在節日及慶典時命人舞動,喻為國泰民安,太平吉祥。

  據古籍記載,獅子舞在早期中國社會已非常普遍,《陜西通志》記載:「雜戲起于秦漢,有魚龍蔓延,高紐鳳凰,象人、怪獸之戲。」而獅藝則成熟于南北朝時代。獅子舞在那時喚作太平樂,據唐書《音樂志》記載:「太平樂,後周武帝時造,亦曰五方獅子舞,綴毛為獅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馴狎之客,二人持繩秉拂,為戲弄文狀。」而到了唐朝時更得到廣泛的發展。據唐《樂府雜錄》記載:「戲有五方獅子,高丈余,各衣方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劃衣,執紅獅子,謂之“列獅子郎”,舞太平樂。」可知獅藝在當時已成為過年過節、


  行香走會中的必備節目。

  獅藝─舞獅習俗  

  中國自古以務農為業,民風淳樸,生活簡單,餘暇時以習武來鍛練身心,一則強身健體,以應付生活;二則可抵禦山賊。而練習舞獅乃是習武項目其中一種,除可以自娛及娛人外,還可能訓練團結精神,所以深受民間所歡迎,而獅藝亦隨武術之發展流傳開來。

  國術在傳統上可分為六項:(一)拳術;(二)兵器;(三)對練;(四)內功;(五)獅藝;(六)醫療。學國術者有全學以上的,也有只選擇其中數項。傳統的師傅平日以跌打中醫為業,暇時授徒;當有喜慶節日時,除舞獅外尚有拳術、兵器、各式徙手及兵器對打等表演,場面非常壯觀。

  舞獅的技法,大多數是由拳術中之手法與腳法演變過來,而技法之不同在於舞獅者對獅藝之理解及所習門派之特色而有不同演繹,故傳統上學獅者非要有多年的武術根基及對所習門派有一定認識才可勝任。由此可知,獅藝與拳術是息息相關的。

  北方雙獅

  獅子舞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據説在漢朝時起,已有獅子舞,但這只是宮庭中一種消遣娛樂,後來才傳入民間,成為民間一種祥瑞舞蹈,自後才普遍起來,考北方雙獅,流行於中國河北省保定,獅子舞中的獅子,經歷代藝術家的創造改良下,已由人們想像中的殘暴兇狠,形成了一種代表吉祥威武,供人欣賞的大眾喜愛的民間藝術,每逢元旦新年,國家慶典,團體紀念,皆以舞獅點綴助興。

  其動作如它瞌睡時,溫柔和睦,見到繡球時,頑皮輕鬆,表演跳臺時的勇敢,遇到外來侵擾時,鎮定沉著,這一切都象徵著青年人的機智,老年人的持重鎮定,兒童們的天真活潑,這一切都可以在獅子舞動作中看得出來,也就是獅子舞中的精華,而獅子舞中鑼鼓,配合動作,更代表了雄壯威武,配樂方面,不斷改進,活用了京鼓的「四記頭,急急風,起馬樓,九錘半,長錘」等鑼鼓點,加上曲牌吹奏音樂,更能配合獅子的變化動作造型,益使人感受到,新鮮美妙的境地。


  北方雙獅的造型,是獅頭長鬚、雙耳、突眼、張嘴、白牙、紅舌、涂以結青黃黑白等色彩,鮮明悅目,獅身長形、四隻腳、披長毛、毛有用細麻染紅青黃等色,或全金黃色,迄立臺立,宛似一頭勇猛雄偉的巨獅,活動如生,而動作是由飾武士的演員,手持繡球,施展翻筋斗工夫,閃展騰挪,跳躍跌撲,以逗引獅子,獅子是按照武士的意志和感情,演出各種美妙的姿態,給予觀眾一種生氣蓬勃的觀感,如獅子性喜玩球,見球必追逐武士,以奪其手中之球,武士也需要儘量表演其敏捷的筋斗動作,隨著音樂節奏或起或落,以玩弄獅子,而獅子也需要隨著音樂,表演其撲跳、擦癢、戲球等,他如上樓臺、鬥獅、直立、蹤跳、伏臥、滾球、滾球過蹺皮的技能,故演員如武士,獅頭、獅尾都需要對武術有深湛的造詣,氣力充沛,身手矯健,和累積的經驗,尤賴武士與獅子演員,精誠合作,才能演出精采,酷妙酷肖,殊非輕易。外人稱北方雙獅,是兩人一心的民間藝術,足資佐證也。

  獅頭分類

  內行人稱獅頭為「瑞頭」,傳統上獅頭可分南北兩種,但以南獅較為普遍,而種類亦最多,通常可分為「佛山樁」及「鶴山樁」。「佛山樁」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樁」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

  獅頭在造型大致可分為三種,取三國演義中之劉備,關羽,張飛為名:

  劉備獅:黃面、白眉、白長鬚,腦後繪有三枚金錢。表示資格老、慈祥、和善,武中寓文,不擅打鬥,只攻心計。

  關公獅:紅面、黑眉、黑長鬚,青鼻紫角,腦後繪有雙金錢。代表智勇雙全,講義氣,忠肝義膽,浩氣長存。

  張飛獅:黑面、黑眉、黑短鬚、青鼻鐵角、紅眼、爛耳仔、口多撩牙兩枚,腦後繪有單金錢。表示勇敢、粗獷、威猛、擅打鬥,故亦稱之為鬥獅,「青鼻鐵角牙擦須」多指此類獅。而長幼與色澤不同,代表獅子本身威望德性。比方説,眉、耳、口、毛皆白,代表這頭獅的獅主上了年紀,是一位老師傅。假如是黑鬚的,那便是後生一輩。

  (站點維護:李晨虎)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