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鄉約札記III

激情大西洋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1日 14:56

  編導:涂華

  周福仁是西洋集團的老總,像大部分成功的民營企業家一樣,他主要在忙兩件事:一是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二是融資。前者挺成功,他兼併了海城和瀋陽鋼鐵廠,正趕上國內鋼材上漲,市場前景看好;後者著實讓他傷腦筋,他曾一度想通過境外公司在納斯達克、里昂上市,沒弄成,今年他雄心勃勃,瞄準香港市場。


  除了西藏、新疆,中國內地各個省都有西洋的辦事處,但他的總部是在海城英落鎮西洋村。作為有著40多億資産的老闆,周福仁還沒有別墅,還住在幾年前蓋的西洋村宿舍,與父老鄉親為鄰。

  説起西洋村,司機這樣形容:從海城出發,轉70個彎兒就到了。雖然偏僻,可這裡冒出了個全國500強企業,出了個連續兩年入選福布斯內地富豪榜的周福仁。

  從海城市區往南行,行過那些被運送鎂石的載重貨車壓得崎嶇不平的公路和破落的村莊,大約40多分鐘,西洋村就到了。進了大門,迎面是西洋集團商住兩用的大樓。樓後面,左右排開六幢居民樓。西洋村共有116戶人家,都住在那六幢樓裏。村支書周福仁也不例外。

  

周福仁的崛起

  上個世紀70年代,西洋村還不叫西洋村,叫西楊樹溝村,屬英落鎮管轄。英落原名鷹落,是過去女真族獵手放飛獵鷹海東青的地方。但星移斗轉,到改革開放前,這一帶已沒有多少滿族居民。西洋村人多是 200 年前山東移民的後代,老祖宗為求溫飽“闖關東”,“闖關東”者的後代熬了二百多年還是不得溫飽。村裏人形容那時的農業叫:“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箕,煮一鍋,吃一頓,剩不多”。就這樣貧瘠的土地,人均也才只有一畝,村裏因窮出名。,落下一個順口溜:“守山無柴燒,種地吃返銷,家家沒存款,光棍十幾條”。村裏 30 歲以上的男人輪流當了一遍生産隊長,都沒法子送走窮神。最終大家看上了只有23歲的周福仁。

  周福仁13歲時父親就病故了,家裏孩子多,他有一個哥,2個姐,還有1弟1妹,

  全家的生活都靠母親想辦法。那時他姥爺家生活條件稍好,不忍看著他們孤兒寡母

  受苦,時常周濟他家,每次母親都讓周福仁去,除了拿東西,還可以在姥爺家吃頓

  好飯,改善一下伙食。可姥爺家還有舅舅舅媽,看著老爺子總是這樣幫著嫁出去的

  女兒,心裏自然是不願意,那臉色、眼神、話兒自然也不好聽。趕上周福仁是個倔

  小子,別看年紀不大,可經不起別人的冷言冷語,回去常跟母親又哭又鬧,説,再

  也不要讓他去姥爺家幹這事。可每次還是周福仁去,後來周福仁説,因為他在孩子

  裏算是長得不錯,招人喜歡,所以這項“光榮”的任務總是讓他去。

  有一次,母親讓周福仁從姥爺家背乾草回來,姥爺偷偷給周福仁拿了一袋子高粱米,怕被其他人看見,就埋在乾草裏,周福仁畢竟是個孩子,拎著藏著高粱米的乾草籃子有些吃力,出門時正撞上舅媽,舅母問他背了什麼東西,打算檢查,姥爺上來攔住了她,把周福仁放跑了,這事出了以後,周福仁就給自己立下根據:再不在姥爺家吃飯。就這樣,無論姥爺舅舅舅媽怎麼留他吃飯,他都不吃,轉眼一年,姥爺病重,小輩人都聚在姥爺家,看老人家最後一眼,自然要吃飯,可周福仁硬是不吃,誰説都不聽。姥爺説,算了,這是個倔小子,不吃就不吃吧。那時,周福仁就覺得,人窮就被人看不起,他暗下決心:多掙錢。人常説,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話一點不假。除了上學以外,周福仁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掙錢。像打豬草、砍柴、拾糞,一年能掙下400多元錢,一點不比一個壯勞動力差。所以,村裏人覺得他挺行,有點生意經,就選他當生産隊長。。當時西洋村賬上有 7000 元,一個壯勞力一年掙不夠 200 元。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 67 元。

  周福仁一上任也是學大寨,也是以糧為綱。周福仁&&苦幹一年,人均收入漲到130元,一個工值由三角多變為七角四。農忙時下地,農閒時就搞大車拉腳。隊裏只有四輛大車,兩台是汽車轱轆,兩台是鐵皮轱轆,周福仁把它們全用上。

  英洛鎮有個滑石礦,全鎮154個生産隊都上趕著給滑石礦“拉腳”,周福仁經常帶著車隊夜裏兩三點去排隊,還常常排不上。趕上1975年海城地震後,別的隊不去了,他們才大幹了一陣,靠運輸就掙了1萬多。

  1979年,周福仁聽別人説到遼河油田去燒“苦頭瓦”能賺錢,“苦頭瓦”是什麼呢,就是提煉油田的落地油,這活兒是個苦差事,又臟又累,可周福仁還是去了,幹了三年,掙下十來萬。後來覺得幹不長,他們又回到村裏,開始燒石棉瓦,村裏成立的車隊往外賣。那時雖已改革開放,但西楊樹溝一個村要申請三輛汽車牌照的事還是驚動了海城縣:“別是搞個體,走資本主義道路吧?”有關領導到西洋村來調查,發現他們確實在發展集體經濟,也沒搞長途販運,這才過了關。1981年,西洋村人均收入超過3000元。

  1984年,農村開始搞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西楊樹溝這個家可不好當。周福仁也挺犯愁,因為周圍村有分配不公,村裏幹仗,打傷人的,況且西楊樹溝人少,大家鄉里鄉親,抬頭不見低頭見,土地又好有壞,分不好得罪人,周福仁心裏壓力挺大,從1974年當到1984年當了十年,老百姓挺擁護自己,最後分生産隊的時候大家對我不滿意,就太冤了,早知道有這事,自己就不該再幹隊長,可這後悔藥沒地找去,他思來想去,在村民會上撂下這麼句話:能不能這樣,誰要是能代替我,頂我隊長這個位置,把土地能給大家分完,我還把一年的工資送給他。當時隊裏富裕,周福仁的工資是7500塊錢。大家一聽就急了,都勸他,説你這個説法,一個是也沒人好意思拿你的工資,再一個你在隊長的位置上,如果有人比你行,也不一定這個隊長你能當啊。如果你分不好,別人也不一定能分好,你別這樣説了,還是研究怎麼樣分吧。


  周福仁想了這麼個主意:隊裏當時有七八十戶,二百幾十口人,十五口人選一個代表,總共選了十五個代表,用代表來給地和果樹打上分,村民在分值相同的情況下抓鬮分地,自己不參與,有問題可以來找我,沒有問題你們就可以往下分。最後分完的時候,是一種預想不到的效果,生産隊這麼多戶,沒有一家不高興的,沒有一家説聲高的話,順順利利地把地分了。周福仁不再當村裏的家,自己跑到縣裏搞承包,養車開礦去了。

  1988年,村裏的經濟上不去,鄉親們到城裏來找他,説讓他還回村,領著大傢伙一塊幹。周福仁二話沒説,收拾起自己的那一攤子事兒,回去了。他是真心想回去領著大傢伙幹一點事兒的。家裏人老大不樂意,他城裏幹得好好的,怎麼又回農村呢?周福仁心裏明白,1988年的時候,形勢已經表明,工業這一塊分出去是不行的,人家都跨國了,集團了,你這麼小一個小東西,還要分割開,拿什麼和人家去競爭?況且,西楊樹溝是他的家鄉,為了過上好日子,父老鄉親們拼了多少年了,現在自己有能力,該為家鄉做點事。

  周福仁把家又搬回了西楊樹溝,他利用海城的資源優勢,搞起耐火材料。海城鎂菱礦儲量佔世界70%,海城開鎂礦、燒鎂砂的有上百家,周福仁算是後來的。“許多個體戶都幹了好幾年,他們看不出周福仁能幹出多大名堂”。開始周福仁也和大家一樣,做不能出口的低檔鎂砂,也賺了錢,後來他選定做出口的中檔鎂砂。在還沒找到一份訂單前,就出手建成配套的四個豎窯,達到年産 3000 噸規模。 1988 年,西洋鎂砂出口創匯 722 萬美元,創利稅 507 萬元,成為遼寧省的明星企業。因為經常與境外企業打交道,周福仁覺得公司的名字太土,打算該名,選來選去,選了西洋,一是企業在西楊樹溝,二是西洋聽起來挺洋氣。1989年,周福仁成立“西洋耐火材料公司”,果然,許多人聽説西洋,還以為是個國際公司,外國人乾脆就叫他大西洋。1992 年,周福仁決策燒治含量在 98% 的高純鎂,廠子裏人都反對,高檔鎂砂質優價高,沒有競爭力,還真被説中了,生産的高檔鎂砂,一時賣不出去,全壓在庫裏,被人們視做西洋的“敗筆”。 1994 年,周福仁去了趟美國、加拿大,與著名的冶煉廠商、冶煉專家見了面,回到家就提出再上兩條高純鎂生産線,大多數領導班子成員全都不贊成。周福仁“霸道”了一次,其他人不再反對,到1994 年,西洋公司建成 5 條高純鎂生産線,當時全世界也只有 9 條,他們生産了 12 萬噸高純鎂,佔全球産量的 50% 。西洋似乎得了神助,世界各國的冶煉公司全都改用高純鎂,中間商跑到中國到處搶購,西洋兩年積壓的庫存全被一搶而空。因為市場需求量大,效益不錯,賺到錢的周福仁投資了兩條高檔鎂砂的生産線,偏巧,後來高檔鎂砂走俏,周福仁賺了個盆滿鍋溢。大夥心服口服:到底是老闆,看的就是遠。

  1994年,國家對鎂砂出口實行配額招標,中標率為5%,參與投標的有大型外貿公司,像五礦集團,中冶公司,可周福仁年年都中標,而且還是最好的價錢。

  每年國家出投標方式也不同,開始是價高者中,後來因為價格無限增高,國家又考慮到市場減少;又搞了個中間者中。有一次大家估計正常投標都在300多塊錢一噸的價格,周福仁投了167元,到一揭標的時候,基本上中標的價格都在他投這個錢數的這些企業中,人們給他這樣計算投標價格的方法起了一個名叫周福仁公式。

  由於西洋在投標上的優勢,1995 年,西洋集團的鎂砂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形成天下鎂砂七成在海城,海城鎂砂在西洋的格局。到了1996年,鎂砂的産值達到了10億元。西楊樹溝村已經更名為西洋村。

  1997年,西洋集團改制,成為周福仁的個人企業,但到1998年,鎂砂利潤開始下滑,周福仁再次尋找新的效益增長點,他選擇了化肥。理由很簡單,因為周福仁覺得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用肥料也是世界第一。

  周福仁兼併錦州黑山硫酸廠,生産複合肥。馬上就到化肥銷售的旺季,周福仁聽到這樣一個消息,廠裏的鼓風機總是震動,不能生産,那就修吧,周福仁沒有太在意,他正要出國,20天之後,他回到西洋,接到這樣一個電話。説設備查不出毛病,可能是這個地方有邪氣,有鬧鬼了,是不是把陰陽先生請給看看,周福仁哭笑不得,到現場,他發現是地腳小的毛病,讓人做兩個裝滿鋼球的鐵桶放在地腳上,風機就打著了,一點兒動靜也沒有,轉了十分鐘,二十分鐘,一個小時,設備正常生産了。大家歡天喜地。因為西洋的設備壞了那麼長時間,黑山縣傳遍了,説西洋的設備開不起來了,不好用還找不著病。現在突然好使了,黑山人就傳了説西洋的老闆神仙似的,人家整一個多月都整不好,他到那兒一看就知道怎麼回事。2年後,黑山複合肥年生産能力由6萬噸升至35萬噸,成為東北最大的複合肥生産基地。

  做化肥要想利潤高必須降低成本。周福仁開始注意地域優勢,看好貴州,這裡有豐富的磷礦,他打算在貴州建肥廠。企業裏爭議一片,很多人不同意去,覺得太遠,難以管理,周福仁堅持西洋人的精神:哪掙錢哪去,哪有項目哪安家。2000年,周福仁在貴州建立了目前全國最大的複合肥生産基地。並請趙本山做形象代言人,一句“西洋牌複合肥,種啥啥豐收”讓西洋集團獲得大豐收。

  到2003年,貴州西洋肥業産值20億,上繳利稅3億元。剛剛有人稱周福仁是化肥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時,他又開始了新的跨越。2002年8月,周福仁成立海城西洋鋼鐵建設指揮部,投資30億,進軍鋼鐵行業,先後兼併海城、瀋陽鋼鐵廠。

  有人説周福仁的運氣好,做一樣火一樣。可不是,近來,化肥、鋼鐵價格上漲。目前,西洋集團已經跨入中國500強企業行列,排名第394位,周福仁想從這個更高的起點開始,把西洋做大做強。今年,他正式對外公佈,西洋要爭當世界500強。雖然世界500強的標準是1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而他的銷售收入今年剛實現70個億人民幣,70億人民幣和100億美元的差距,飛揚著周福仁的激情。

  西洋村的年人均純收入為1.5萬元,還有 “五供給”:村裏按人頭向村民免費供應糧、水、電、煤、氣,且偏高估算定量,剩餘的部分可在年底折算成現金。村裏為每個人都買了養老保險,保證村民們不再有後顧之憂。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另外發放800元補貼。村裏的小孩免費入托。而有一天,孩子們大了,上了大學,村裏給發獎學金。有人生了病,村裏還給補貼。

  村裏的人均住房面積為30平方米,是免費提供給村民們居住的。村裏的男孩,只要年滿18歲,就可以分到一處住房,不管是不是已經結婚。因為男孩總是要娶媳婦的,而女孩總是要出嫁的,所以在住房上就有了這一點區別。

  有116戶人家的西洋村,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是到2005年,産值達到100億元。

  百戶山村托起萬家歡笑

  

關東第一村——遼寧省海城市西洋村紀事

  海城不靠海,西洋不見洋,這個嵌在千山山脈南麓丘陵間的百戶小村,它的怡然自樂,偏險難覓卻像是陶淵明想象的桃花源。但它的思維與行為則是現代化的,與封閉保守反其道而行,不斷追求與祖國的脈搏、世界的呼吸同步“接軌”。

  西洋村原名叫西楊樹溝,通山是石,土薄得連草也養不住,叫西楊樹溝時並沒有幾棵樹。而今富裕起來的西洋人從外地運來好土鋪在四面山上種上楊樹,再用自己生産的複合肥一催,很快就蔚然成林,四五年樹齡的闊葉楊就長得合抱粗細。遼東冷得早,才 10 月中旬,就下了頭場雪,但遍山的楊樹在雪後的初陽下還綠得神采奕奕,秋風吹過,樹葉子嘩嘩啦啦拍著掌,那聲浪不僅像是這百戶山村的人在笑,更像是千家萬戶一齊在笑,帶動得山也歡呼海也奔騰。


  説西洋村讓萬家歡笑,並不是誇張。西洋村所轄西洋集團的企業,近的在村邊,最遠的在貴州,職工總數早已超過萬人。村黨委書記周福仁、村委會主任陳素霞和 332 位居民一樣,住在大山深處的居民樓裏,在他們的工作日程上,卻早已是四面江山來眼底,萬家憂樂係心頭。

  

先富創大業

  

勇奪關東第一村

  “樺屋魚衣柳伴城,蛟龍鱗動浪花腥,飛揚應逐海東青。”西洋村依著英落山,

  周福仁決心再造西洋,他一上任也是學大寨,也是以糧為綱,&&苦幹一年,人均收入漲到 130 元,一個工值由三角多變為七角四。周福仁回想當年:“隊裏只有四輛大車,兩台是汽車轱轤,兩台是鐵皮轱轤,我把它們全用上,農忙時下地,閒下來就搞大車拉腳,就是運輸。”

  英落鎮有個滑石礦,一年總收入有一百多萬元。全鎮 154 個生産隊都上趕著給滑石礦“拉腳”,西洋村車隊常常夜裏兩三點去排隊還排不上。趕上 1975 年海城地震後,別的隊不去了,西洋大幹一陣,靠運輸就掙了 1.4 萬元,糧食增産了 37% 。 1979 年,百里外的遼河石油勘探局開始賣落地油,西洋人聞訊趕大車過去,就在當地支起大鍋,把油燒煉提純後雇車運到大連賣給叉車廠,進價 50 元一噸,賣出 300 元一噸,當年掙下十來萬元。這條財路幹了三年,西洋人看到它早晚要被規範掉,就先轉了向,利用剛形成的車隊運本地的土做成石棉瓦往外賣。那時雖已改革開放,但西洋一個村要申請三輛汽車牌照的事還是驚動了海城縣,有人疑問,“別是搞個體,走資本主義道路吧?”有關領導到西洋村來調查,發現他們確實在發展集體經濟,也沒搞當時不支持的長途販運,這才過了關。 1981 年西洋村人均收入過三千,成為農村的“遼老大”。 1983 年西洋村&&人周福仁當選為 遼寧省第六屆人大代表。那年他不到 32 歲。

  1984 年,西洋村人開始落實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西洋改制比別處都晚,因為集體經濟差不多年年翻一番,大夥都不大想改,最終是有點“迫於形勢”。隊裏把地、果樹均分,牲畜賣給個人。土窯汽車分包出去。周福仁&&不搞私心,這麼大動靜全村人沒紅過一次臉就分派好。周福仁不再當村裏的家,自己到縣裏搞承包去了,自己養車開礦,一年掙十幾萬元不在話下。

  1984 年到 1988 年,西洋村的農民進入低迷狀態,村中鄉親進海城找到周福仁,請他回村再把工業領起來。周福仁回憶説:“的確,到 1988 年已經證明工業分出去是不行的,都什麼年代了,人家搞跨國集團,你這麼小村還把工業分掉,拿什麼去競爭?西洋的作風就是快,儘快做強做大,爭取翻番增長,我們發現搞工業還得恢復集體經濟,我一直把西洋看成是一個屬於社會的企業,鄉親們叫我回村,我馬上就收了自己個體的攤子。我要是單看錢,為省心,那就不能幹集體,可是我真心希望西洋強起來,為社會多做點貢獻,現在看來,我當時的選擇沒有錯。”沒有山重水復就沒有柳暗花明 , 歷史在探索中前進 , 改革也從不提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答卷。 1988 年 , 西洋村再升集體經濟的風帆 , 經濟實力一路攀升 , 迅速摘下了“關東第一村”的桂冠,進入上世紀 90 年代,西洋其實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小康村。

  

開拓展宏圖

  

闖出西進第一師


  海城是個小縣,但在世界礦産資源地圖上是一路諸侯:全世界 70% 的菱鎂礦埋在了這裡。周福仁重掌集體經濟大印,立刻認定了要開鎂礦,燒鎂砂。“那時附近有許多村,許多個體戶都幹了好幾年,他們看不出西洋能幹出多大名堂”。

  1996 年,西洋村的鎂砂賣出 10 億元,高純鎂佔了一多半。逐步形成天下鎂砂七成在海城、海城鎂砂在西洋的格局。周福仁成為海內外認同的“鎂砂大王”。

  沒有周福仁,西洋村就無法從中檔鎂砂、高純鎂砂,以及後來的輕燒鎂球等高端殺入市場;沒有西洋村的集體經濟做後盾,周福仁的許多真知灼見也只能是紙上談兵。周福仁説:“時至今日,你也不能不承認 集體經濟能夠辦大事,許多鎂砂個體戶未必沒有和我們類似的想法,但只憑一家一戶的實力,他們也只能望而興嘆。

  鎂砂的成功,讓周福仁感到依託資源辦企業的好處;同時也認識到,只憑一項鎂砂無法實現西洋的可持續發展。西洋人登上英落山,向鎮界、市界以外眺望。

  農民種地靠肥,發展複合肥是一個永遠不會褪色的商機。 1997 年,西洋集團租賃了國有企業錦州硫酸廠,成立遼寧西洋特肥股份有限公司,西洋村投入 3 億元使這個老牌國企煥發青春。還是黑山縣的原廠址,仍然是廠子裏的老職工,複合肥産量由一年 6 萬噸增至 35 萬噸,成為東北最大的複合肥生産基地。

  2000 年初,黨中央尚未吹響“西部大開發”號角,許多東部企業宣示了不少西進計劃,尚處於“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的階段,西洋村“大軍西去度金沙”,到貴州息烽縣兼併了原屬核工業部的 276 三線工廠,接管了一個處在山溝裏的“小社會”。在貴州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貴州西洋肥業陸續投資 9 億元,建成年産高濃度系列複合肥 100 萬噸的大型民營企業。遼寧與貴州兩個西洋複合肥廠吸納了近 4000 名下崗職工、農村富餘勞動力, 2002 年中國磷肥工業協會認定,西洋集團為中國最大的複合肥生産企業。

  “東北立基業,西南展宏圖”的條幅,還挂在周福仁的辦公室裏,西洋村與西洋集團又為“振興東北老工業區”殺了個超前的“回馬槍”。 2003 年 7 月,海城西洋鋼鐵有限公司點火投産,距離西洋村兼併海城鋼鐵廠還不到 10 個月。在瀋陽郊區,原國有陳相鋼廠也被西洋村兼併,正在投資擴建中。西洋人計劃逐步投入 30 億元,建成煉鐵、煉鋼、軋鋼為一體的鋼鐵聯合企業,達到年産 300 萬噸的目標。西洋人相信,有發達國家製造業向中國快速轉移的全球大趨勢,再加上利用好勞動力的比較優勢,自新世紀開始至 2010 年,他們將能夠實現一年 60% 的高速增長。

  西洋人告訴記者:“ 60% 的目標,是在我們前十年年年翻一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間,我們從鎂砂轉到複合肥轉到鋼鐵,馬上還要在貴州發展鋁,西洋的遠景是鎂、肥、鋼、鋁四大支柱。鋼是主業,你可以看到,我們都是利用的資源優勢,利潤相對都比較高,所以西洋的乘風破浪不是神話, 2005 年做到 100 億産值是有信心的。

  西洋村就是在轉型期的陽光雨露和乍暖還寒中闖過來了。無論是協助國企改制的“蛇吞象”、“東西合作”,“西部大開發”,還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正式推出的“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西洋人憑著自己的創新意識,全都一步步提前踩在了點子上。

  由於貴州的投入,周福仁被譽為“中國西進第一人”,迄今也很難找到比西洋集團手筆更大的西進勇士。而今在振興東北的大框架中,西洋又搶先做出了文章。

  理想插翅膀

  

打造現代“桃花源”

  2002 年西洋集團實現銷售收入 30 多億元,按集團一萬名職工計算,人均創産值 30 萬元,按西洋村 332 位村民計算,人均創産值接近千萬元,遠遠超過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的水平。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裏可耕田”,西洋村,這個先富起來的桃花源究竟是何等景象?

  出海城市一路向南,新修好的公路也總是崎嶇不平,運鎂礦石,滑石的重車實在太多了。走過大約 40 分鐘,越過一座座有草無樹的山巒,一大片楊樹林首先來歡迎客人,樹林深處是西洋村的大門,進得門去是西洋集團商住兼有的大樓。樓後左右排開六幢居民樓,再往後就是山坡,坡上是水庫,水庫後面是鎂礦燒結車間。西洋村 116 戶人家全住在集團後面的 6 幢樓裏,周福仁的家也在其中,有一百多平方米。

  樹木蔥鬱,人煙稀少,西洋村讓人感到曲徑通幽處,農家花木深,綠草地,月季花仍耐寒地生長,一群廣場鴿正在集團大樓前的噴水池整理羽毛。

  村企合一,集體經濟為主體,村民大多數在集團企業上班,也有自己跑運輸,開礦山,辦商店的。雖是個體,大都也和村集體的企業連著,一榮俱榮。 300 多村民完全和集團無關的人幾乎沒有,這些年,不少過去跑出去的農戶要求回來,甚至是丟了公職要回西洋的,都加到一塊湊足 116 戶。按説這點戶數,蓋 4 幢六層樓已經夠住,但考慮到新一代長起來分家,便又多蓋了兩幢。現在,村裏的男孩只要夠了 18 歲,不管結不結婚就都可以分房,姑娘照農村的習慣,不是獨女的還是要嫁出去。嫁出去的也不遷戶口,走哪都説自己是西洋人,透著體面。

  “以前可不是這樣”,在村民戰國金家,聽老兩口嘮嗑:“我年輕時,十幾條光棍找不到媳婦,姑娘嫁出去不再回來。哪像現在,十七八歲的後生家就進出媒婆,全都訂了出去,五十多歲的老跑腿子也找到了老伴。”戰國金家裏就老兩口,兒子在另一座樓裏單住,客廳裏空調彩電不説,還裝著飲水器。老戰的老伴是營口人,當年來西洋絕對是下嫁,現在她笑著説:“有遠見哩!”老戰説話水平真不低:“這一院裏,大夥是平等的,環境也改變人,人進了樓裏,知道保護環境了,不亂扔東西了,吵架的沒有了,老婆老漢晚上看完了新聞,就跑到院裏扭大秧歌。”

  西洋村人均年純收入的 1.5 萬元,不全是貨幣工資和副業收入。他們人人有一份“鐵桿莊稼”:除人均 30 平方米的居住面積外,村民按人頭免費供給糧、水、電、暖、氣和每人每月供米 55 斤。這些免費的定量都是偏高估算的,村民用不完定量,剩下的部分年底還可以折成錢,大約有二三百元。此外村裏為大家都買了養老保險,保證村民後顧無憂。 60 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另發 800 元補貼。西洋村的幼兒免費入托,考上大學的給獎學金,生了大病,村裏也有補貼。到西洋村參觀的領導對這裡的“五供給”、“五免費”感到擔心,怕這麼做會像某些北歐國家那樣把人養懶。周福仁説:“絕大多數西洋人不會這樣做,他們勞動慣了, 50 多歲的婦女也樂意到車間幹點雜活,不樂意整天打麻將、看電視。對個別不願上進的人,應當教育。但村裏有了積累,無論老幼強弱,保住並增加集體福利是必要的。

  戰國遠、呂長輝,現在都在鎂砂礦上當領導。他們回憶説:“當年周福仁帶大夥背煤去燒石棉瓦,大年三十點的火。當年的西洋,年年不等莊稼熟就得啃青。到 1980 年結個婚, 300 元都拿不出手,現在這百多戶人,別説十萬、八萬,能拿出百萬的都數不過來。”

  大夥都説,這幾年西洋人是享福了,最累的一個人是周福仁。西洋村村務公開,周福仁擔任村黨委書記,沒領過村裏一分錢工資。朱乃斌説:“好多發了財的主兒,都養狼狗、雇保鏢,甚至藏手槍,他們真是被人惦記。惟有福仁,只要不出遠門,不管多晚也要從海城總部趕回家裏住,在這裡,他到處有親人。”戰國遠説:“我們真心感謝周總,西洋有今天,多虧了有個好&&人,艱苦創業精神和超群智慧一個都不能少。”

  以西洋集團的實力,西洋村人還可以過得比現在富許多。但周福仁想著明天,在十屆全國人代會上,他不斷和記者們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談振興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的看法。他要把錢儘量用在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上。周福仁的心總忘不了貴州“鎂、肥、鋁、鋼、電,繼續向資源性企業靠攏。貴州那雍縣有兩處無煙煤,一處焦煤礦,省上已表示願拿出來與西洋合作,採煤之後可以制甲醇、尿素。在山西平遙還要辦坑口電廠……

  周福仁的宏圖是 2010 年使西洋集團的産值再增 10 倍,到那時,西洋村將搬到附近一座山谷中去:“還是一道門進出,進了山門便是一條盤旋縈繞的人工河,河邊是花園,山坡邊上是星星點點的別墅,一家一個小樓,帶車庫,帶游泳池,請世界頂級專家設計,幾百戶人家不重樣……

  又是一個大膽的夢想,如果我們都有西洋村這樣不畏艱難,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中國將不難實現全面的小康。


  西洋村的廣場鴿又飛起來,飛翔在當年海東青盤旋的英落山上。這裡已經沒有獵殺的記憶,只洋溢著與全人類一道發展的渴望。

  (站點維護:李晨虎)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