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袁隆平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1日 14:37
編導:劉延厚
引子
當公元進入20世紀70年代,在東方文明古國的廣闊大地上,爆發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綠色革命”。
這一革命的發動者滿懷信心的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而且可以為解決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貢獻。
他,從古老中國農村的田間小路走來,從偏僻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校園裏走來。40年前,他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山村中等農業學校的教師。
今天,他卻實實在在成了一位舉世矚目的名人。理所當然的登上了“雜交水稻之父”的寶座。他和他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殿堂中,光耀韆鞦。
走近袁隆平,感受他那超乎尋常的智慧,堅韌不拔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理念。
感受他那無窮的人格魅力。
個人檔案: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於北京。1953年畢業于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後一直從事農業教育及雜交水稻研究。
現擔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獲得榮譽:迄今唯一的國家特等技術發明獎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科學獎”
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
美國Feinstein基金會“世界饑餓(研究)榮譽獎”
英國Rank基金會“農學與營養獎”
、、、、、、
採訪袁隆平是我的一個願望。吸引我的不僅僅是他身上耀眼的光環,更多的是一個古稀之年的老人的人生境界。
這一天終於來到了。同事和朋友們都很羨慕我,能夠有機會和這麼一位睿智的長者親密接觸。我們乘坐的是從北京到長沙的T1次列車。也許是巧合,因為袁隆平就是中國農業的T1號人物。
為了見袁先生,我一下火車,住進賓館,就洗了個澡,換了一身整潔的衣服。讓人著急的是,和袁先生的秘書辛業蕓一直無法取得聯絡,我就只好在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所的辦公樓裏四處打聽,想直接去見袁先生。可工作人員誰也不肯告訴我。正著急的時候,聽一位保潔人員説袁先生好像在球場打排球。趕到球場時袁先生早已離去。無奈,我只好回到賓館一邊整理採訪提綱,一邊繼續和辛秘書聯絡。六個小時後,辛秘書的手機終於接通了。他告訴我袁先生正在工作,不想讓人打攪他。約好第二天早上9點在她的辦公室。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
走近袁隆平
第二天當我敲開辛秘書辦公室的門時,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蹣跚的走出來開門。對,這肯定就是袁先生。他的形象和書中描述的袁先生是一樣的。我還聽説袁先生的腳昨天打排球扭傷了。
“您是袁老吧,我是中央電視臺《鄉約》欄目的編導,我和辛秘書約好要見面的”我趕忙作自我介紹。
“有什麼事”袁先生站在門口,沒有讓我進去的意思。
“我和辛秘書約好要來採訪您的,她應該向您彙報過了吧。”
“嗯,我記得是有這麼檔子事”他把門縫開大了,把我放了進去。“你先坐吧”説著就往裏屋走。
“那我能不能先跟您談談?”我急切地説。“你先坐,辛秘書馬上過來”説完徑直向裏屋去了。
我坐在外間,有些失望。我注意到墻上以一幅字寫道:祝小辛羊年進步。袁隆平。“如果能在袁先生身邊工作,每天都可以感受到熏陶,肯定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想著,一位約莫30多歲的女士進來了。
“你好,您是辛秘書吧,我是中央電視臺七套鄉約欄目的編導。”我趕忙起身説.
“坐”她一邊説著,一邊整理桌子上的文件。
“不好意思,給您添麻煩了”
“對你來説這是工作,對我們來説是一種負擔”辛秘書遞過來一杯水。“中央電視臺 欄目跟我們聯絡了一年多了,我們都沒接受採訪,袁先生太忙了,他不喜歡出名”
……
從辛秘書辦公室裏出來,我又採訪了袁先生的幾位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有太多的關於袁先生的動人故事,每個人都對袁先生充滿了尊敬。我還採訪了一些從世界各國來到這裡學習雜交水稻技術的外國學員。他們中間好多人在本國都是很有名氣的水稻專家,但是他們無不對袁先生充滿了敬仰。在他們心中袁先生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是“教父”級的人物,他們懷著一種朝聖的心情來到這裡。讓他們遺憾的是,他們來這裡學習,只能在開學典禮和結業典禮上見到袁先生,平時都是袁先生的弟子給他們上課。當我邀請他們參加談話現場的時候,他們一聽説,能見到袁先生,無不欣然同意。
袁隆平的故事
少年袁隆平
袁隆平的童年,處在社會急劇動蕩的年代,磨難伴隨著他的成長.
袁隆平足跡江西德安。祖父袁盛鑒在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時期曾做過廣東瓊崖行政長官秘書長、文昌縣縣長等職。父親袁興列做過縣高等小學校長、督學,後就讀于南京東南大學中文系,抗戰爆發後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曾任南京政府僑務科長。
1930年9月1日,袁隆平出生在北平協和醫院。在兄弟五個中排行老二,故取名二毛。因其屬馬,大家又稱它為小馬駒。
童年的小馬駒有著很多的調皮故事。在家人眼裏,這匹小馬駒長的不太順眼,有時還顯得笨手笨腳。要他拿碗,碗被摔壞;要他取杯子,杯子掉地上;穿的長袍不是被扯破就是燒一個窟窿。可是他愛動腦筋,對新奇事物總想體驗一下,結果闖了不少的禍。
袁隆平的童年所處的20世紀30年代日寇的鐵蹄正踐踏中國。他隨著父母四處遷徙,先後輾轉于北京、重慶、南京、武漢.逃難中飽嘗艱辛,看到攜家帶口的人群,目睹橫屍遍地的街巷,無數悲慘的景象衝擊著他幼小的心靈。磨難和山河破碎的殘酷現實使他或多或少懂得了舊中國苦難的原因。激發了他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志向。
少年的袁隆平一直學業優異,志趣高遠,愛好廣泛,喜歡提問。在數學課上,老師講到:正數相乘得正數,負數相乘也得正數。袁隆平覺得蹊蹺。於是他向老師發問:老師,為什麼負數乘負數還得正數?在50年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和另一為獲獎者數學家吳文俊交談時,袁隆平説:數學是科學之母,我初中時向老師提問為什麼負負得正,直到現在我還是弄不清楚。
1943年,袁隆平轉學到博學中學。在那裏學習,生活了四年.期間生活是相當艱苦的,吃的是雜糧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學習還是緊張而有規律的,早上6點鐘起床,10分鐘後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這無疑養成了他幹事利索,遵守時間的作風。
博學中學一直強調的是英語的教育,幸好袁隆平童年時受到了好的家庭教育。 父親教他國文,母親啟蒙了他英文。使他對英語有著濃厚的興趣。正如袁隆平自己説的:“我現在之所以能在各種國際活動中運用英語進行交流,主要是母校給我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書本中少年的袁隆平讀到了愛因斯坦的故事,接觸了他的理論。“當我從只當我知道愛因斯坦這個名字之日時,就非常崇拜他,我崇拜他那超乎尋常的思想方法和大膽創新的膽略”愛因斯坦的創新精神對袁隆平後來從事雜交水稻研究工作産生了極大影響。
袁隆平在學習上成績優異,在同學中間更是一個活躍分子。他喜歡各種體育活動,學會了跳踢踏舞,這種愛好一直保留到現在。但是他最喜愛的還是游泳。袁隆平的游泳技術還是在童年時練就的。
那是1937年,他隨父母從漢口逃難到湖南省桃源縣。在乘船過沅江時,不慎落入滔滔河水幸虧一位船工及時相救,才撿回性命。7歲的他決心向船工那樣學會“划水”,也能在水裏救人。從那時起就苦練游泳,還不到十歲就斗膽去橫渡長江,令同學和老師瞠目結舌。
1947年,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袁隆平由於個頭小,沒有被選中。不服氣的他,在參賽那天,坐在參賽同學的自行車後面進入了賽場,體育老師發現他熱情很高,才勉強答應讓他去試一試。結果,他出人意料的獲得了漢口賽區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學無一入選。不久在湖北省利的比賽中又奪得了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
“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袁隆平很喜歡毛主席的這句詩。無論是在湘輝農校,還是在海南的試驗田,還是在研究所裏。他都會泅渡沅水、搏擊海浪、或者在泳池裏一展身手。這不僅鍛鍊了身體,還塑就了他百折不撓,勇於搏擊的個性。
1948年,袁隆平隨全家遷往南京,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附中學習。高中畢業,他面臨著升大學的選擇。父親勸他報考南京的名牌大學,將來出人頭地。袁隆平卻另有打算。動蕩流離的童年,形成了他強烈的愛國愛民之情。天性熱愛自然的他立志學農報國。倔強的袁隆平最終説服了家人,1949年他順利考入重慶湘輝農學院(西南農學院的前身)。
大學期間,袁隆平主修專業是遺傳育種學。這一選擇決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軌跡;這一選擇使他的人生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中國也因而出現了一位蜚聲世界的科學家。
艱難的抉擇
袁隆平的選擇在當時的人們看來意味著離經叛道,但這位勇敢的年輕人義無反顧 ,闖進了雜交水稻這片禁區,試圖開闢一個新天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953年,袁隆平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代大學生,被分別配到到偏遠的湘西雪峰山麓德安江農校教書。他馬不停蹄的,由重慶順長江而下,過三峽到武漢,轉火車到長沙,再乘汽車翻越雪峰山,歷時半個多月行程兩千多公里,風塵僕僕的趕到唐朝詩人王昌齡詩讚的”醉別江樓桔柚香”的黔陽縣,走進了安江農校的校園。開始了他長達十九年的教學生涯。
第一個學期,袁隆平被安排教俄語.“自己學的是農學,怎麼教俄語?”好在他對俄語略知一二,邊學邊教,竟也博得了學生的喜愛。第二年學校安排他到遺傳育種教研組,這他才幹起了自己的本行。
袁隆平最早的研究對像是紅薯。在當時的南方農村,水稻産量很低,素有“紅薯半年糧”的説法。他把“月光花”嫁接到紅薯上,希望上面結籽,下面接薯,來提高紅薯常量。果然,1958年,他嫁接的“月光紅薯”獲得了大豐收,其中最大的一篼“紅薯王”達到了13.5公斤。在那個浮誇的年代,袁隆平著實放了“一顆衛星”。
可第二年,他將那些種子種下去,地下根本就長不出紅薯。他還做了其它的一些實驗,都沒有獲得成功。
袁隆平開始感到迷茫,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
在不斷的學習中他接觸到了西方的遺傳學理論,意識到了傳統遺傳學的局限。袁隆平還經常帶領學生到農村去支援春耕和雙搶.。在當時水稻産量很低,農民一年到頭總吃不飽肚子,農民主要依靠紅薯充饑,但紅薯不經餓,吃多了還反胃。袁隆平自己對此也深有感受,“經常飯碗一丟,肚子就餓了,我現在腳是扭腫了,那時沒有扭也腫”
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一位豆蔻年華的少女,因吃了觀音土,不能大便,結果活活憋死了。“死時,她的眼睛竟因痛苦的掙扎像金魚般鼓了出來。回顧那三年自然災害,是自己經過挨餓,特別是看到廣大農民都在挨餓,親眼看到餓死人,還了解到毛主席和周總理都在&&節食,我才深切的感受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説的是多麼實在,可是,哪朝哪代解決了這個問題”。
糧食這個問題幾千年來一直困擾這人類。袁隆平作為一個農學系畢業的學生,感到有責任用自己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 。
袁隆平決定,改變研究方向,搞水稻雜交。
當西方國家的專家都在按傳統的經典理論進行水稻研究的時候,一個偏遠山區農業學校的教師卻要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長稻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和朋友們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涼”
萬事開頭難,沒有知音,沒有擁擠,沒有喧囂.擺在袁隆平面前的是一片空白,他孤軍一人前行了。
校外有一塊試驗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袁隆平從這裡起步,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每天課餘時間,他都來到這裡,一轉就是幾個小時,然後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自己的小屋。
1960年,盛夏的一天。像往常一樣袁隆平下課後,挽起褲腿,來到稻田仔細察看起來。突然,他發現了“新大陸”: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他如獲至寶,小心翼翼的做好標記。第二年他把收穫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 。袁隆平大失所望。
“失望之餘,突然來了靈感:如果它是純種的話,它不會分離,我推測它是一個天然雜交稻”這就堅定了袁隆平搞雜交水稻的信心。
禁區拓荒者
這是普普通通的稻田:
畫家從這裡走過,繪出一幅美麗的風景畫;
詩人從這裡走過,吟出一首讚美的田園詩;
農民從這裡走過,期待大自然秋後的豐收;
袁隆平從這裡走過,啟迪他發明了“點金術”
在風雨中等待,在烈日中查看。從1963年開始,在農民的稻田裏時常能看見袁隆平尋找雄性不育株的身影。
第一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二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三天過去了兩手空空。
第四天,第五天…..
依然是兩手空空。
一年之後的一個夏天旱稻正在揚花吐穗,袁隆平頭頂烈日,腳踩泥水, 手持放大鏡,在“萬綠叢中,尋它(水稻雄性不育株)千百度”終於發現了三株水稻雄性不育株。請記住這個時間“1964年,6月20日”
1965年,袁隆平的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育性》在《科學通報》上發表。這是他關於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他出手不凡,直擊禁區,一石擊起千重浪。當然,更多的是嘲笑之聲。
在一片鼓噪聲中,袁隆平的事業開始起步。這時暴風雨來了。
1966年五月,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在這場“深刻的革命”中袁隆平自然不能倖免于難.罪證有二,一是“出身問題”,二是“現行問題”。
文攻開始了。校園裏攻擊袁隆平的大字報不下一百張。“宣揚資産階級學説”“自由散漫,典型的資産階級知識分子”
武鬥又來了.“革命小將橫刀立馬”把“資産階級知識分子”的瓶瓶罐罐徹底砸爛.多虧學生幫忙藏了幾盆。
作為首當其衝的“牛鬼蛇神”,造反派早已在“牛棚”中騰出地方為袁隆平搭鋪。
對此袁隆平早已做好心理準備。
工作組長來了,結果出人意料。
“‘牛棚’你就不要去了繼續搞你的雜交水稻試驗,爭取在實驗中改造好自己,為人民立功”
袁隆平受寵若驚又百思不得其解。
“樹欲靜而風不止”。1968年5月18日,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整個試驗田被人徹底毀滅。四天后,悲痛欲絕的袁隆平在一口井中發現了培育了4年的苗子,沉下去的都已淹死。幸好飄在上面的幾根又活了過來。
“這個實驗是三歲小孩搞的玩意兒,根本搞不出什麼名堂”
“這是袁隆平為達到陷害他人的目的自己幹的,既可向上面交差,又可金蟬脫殼”
那是一個人性扭曲的年代。1969年,校“革委會”下令調袁隆平到湖南溆浦煤礦當工人。
兩個月後袁隆平又奇跡般的出山了。
他被調往湖南省農科院,擔任雜交水稻研究的業務主持。
不育稻種幾經洗劫,但又絕處逢生,袁隆平屢遭衝擊卻又轉危為安,才有雜交水稻的問世的鴻運。 冥冥之中似有神佑。
多年後才真相大白。
袁隆平的論文發表後,原國家科委九局的趙石英局長,立即發現了其中蘊藏的價值。立即上報科委黨組,黨組書記聶榮臻立即表示全力支持。
就是趙石英的慧眼和那特殊時期的支持。消除了袁隆平心壁的寒冰,使他在政治漩渦中得以保全。
從1968年起,當寒風逐漸南下,席捲洞庭湖的時候袁隆平就和助手尹華奇,李必湖像候鳥一樣到南國去了。
到海南三亞,不是去避寒,而是去開展艱難的工作。
天涯海角如畫的風光,湛藍的大海,高溫多雨的熱帶氣候,四季常綠的熱帶作物.是水稻育種的理想環境。
春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地.在南開北往的火車,輪船,飛機上浸種。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
袁隆平的身體也從130多斤跌到100來斤。
10個春節是在海南度過的。孩子出生時,他不在身邊,父親病故時,也不在身邊。
從1964年開始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經過了整整6年,2190個日日夜夜,先後用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艱苦的試驗伴隨著質疑和嘲諷,這時的袁隆平已經步入不惑之年。
疲憊的心沮喪極了,熱情被壓抑到了冰點,研究跌入了低谷。
這是黎明前的黑夜。
在海南三亞,袁隆平給助手們講了一個“鹿回頭”石刻的美麗傳説:
在很久以前,有位勤勞勇敢的彝族青年。手拿弓箭追一隻梅花鹿,追了七天七夜,一直追到這裡。梅花鹿被迫跳上這塊石頭。可眼前茫茫大海,已無路可走。男青年正要張弓射去,梅花鹿突然變成了一隻美麗的姑娘。後來他們相親相愛,結成一對美滿的夫妻.。
袁隆平和助手們苦苦尋覓的美麗姑娘,終於來了。那是1971年11月23日一個晴朗的日子。
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
袁隆平,李必湖,馮克珊三個人的手緊緊握在了一起.袁隆平當即把它命名為“野敗”
“野敗”的發現為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鋪平了道路
喜中有憂,當年最後一場颱風帶來的大雨把海南大地變成了一片汪洋。試驗田的秧苗岌岌可危。病中的袁隆平在和大家一起把秧苗搶救出來的時候,幾乎暈了過去。
1971年,袁隆平把“野敗”材料無私的貢獻出來組織進行全國性的攻關,奏響了南繁凱歌。
讓我們記住這一年:1973年。蒼天有眼,天道酬勤。43歲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係雜交水稻,將水稻産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
十年磨一劍。從1964年發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係配套成功整整十年。
十年的光陰,圓了袁隆平的水稻高産夢。
西方世界稱雜交稻是“東方魔稻”,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而且為下世紀可能出現的世界性饑餓問題提供了法寶。國際上甚至稱雜交水稻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將秈型雜交水稻與氫彈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並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
在湖南郴州有一個名叫曹宏球的普通農民,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使他和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於是,他拿出自己多年辛勤勞動所得的近5萬元錢,請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袁隆平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老師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
在東南亞,雜交稻使那些種植鴉片的山民們看到了希望,很多人改邪歸正,改種雜交水稻。
在袁隆平的書房有一首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竿頭.
科學探索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在三係法研究成功以後。袁隆平又取得了兩係法的成功,目前正向超級稻的研究進攻,一期目標已基本實現,平均畝産超過了800公斤。
近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2、3億畝左右,約佔水稻總面積的50%,而産量約佔水稻總産的60%。年增産的稻穀可養活6000萬人。同時,雜交水稻已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得到推廣。
“我這一輩子還有兩個願望。一個是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讓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造福全人類;第二個願望是把“超級雜交稻”搞成功”
袁隆平的羅曼史
袁隆平在安江農校教書期間,論講課水平沒人能超過他。在課下,與同學們混在一起,打球、游泳、拉小提琴、開無拘無束的玩笑。學生們極尊敬他,又不害怕他,視他為良師益友。
可是,在生活上他卻非常隨便。和學生時代一樣不注意穿著。講臺上找不到黑板擦就用衣袖;不滿周歲的棉衣往往袖口上開了花,別人形容為“油榨”。
生活極其簡樸,一間單人房、一張單人床、一張三屜桌、一把椅子和一大摞書就是全部家當。
大家説他住單人房,吃大食堂,是一個清貧而又快樂的單身漢。其實他也有自己的寂寞和苦惱。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他,大學畢業多年仍沒找到女友。和他同齡的教師連孩子都會叫爸爸了。
一次,一位男教師約她去看“女朋友”,打算介紹給袁隆平。可是一見面,女方相中的是衣著整潔的介紹人,不久他們就結為伉儷。
此後,好心的同事一連串給他介紹了好幾位姑娘,可人家都看不上他,嫌他太不注重打扮了。
袁隆平自有自己的想法:專門琢磨衣著的人,不值得自己去追求。話雖這麼説,可心裏也著急:自己也老大不小了,該成個家了。
苦澀的初戀
1956年,袁隆平到鄰近的一所中學代課,認識了一位女教師。女方認為袁隆平有抱負、重事業、有男子漢的氣概。情人眼裏出西施:連他那“油榨”的棉衣也成為可愛之處。袁隆平為她的才貌所吸引,更欽佩她那識大體和不拘小節的眼力。
從此,實驗室裏,他們一起做實驗;花前月下,印著他們的倩影;香樟樹下,有他倆的歡笑;沅水河畔,有他們的足跡、、、恩恩愛愛談了三年多,同事們都催袁隆平趁熱打鐵,快吃喜糖。
“反右”開始了。袁隆平出身不好。那位女教師不僅出身不好,還有海外關係。學校領導找女教師談話了:像你這樣的人再和袁隆平結婚,要當心成為“雙料貨”,要愛情還是要進步?
要愛情,還是要進步?女教師面臨著痛苦的選擇.最後她作出了在那個極左的年代最正常的決定:要求進步.但她的心一直還在袁隆平那裏放著。
癡情的袁隆平,思想更為痛苦:怎麼這麼長時間見不到心上的人了?難道這僅僅是一個好夢?他總是懷有希望,總認為她會回來的。
癡情的夢做了一年又一年.1960年春節,女教師和另一位教師結婚了。不久女教師突然通知他,到車站送行,她已經調離了這所學校,到另一座城市教書去了。善良,純潔的他,將痛苦埋在底.祝她一路走好,全家幸福。
袁隆平的夢徹底破滅了。送走女教師,袁隆平把全部心思都投入到教書和水稻研究上了。這時袁隆平已大學畢業10年了。
巧配婚姻
在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研究起步不久,孤立無援的時候,愛情的花朵再一次在袁隆平的心裏綻放。
袁隆平的事業感動了一位叫鄧哲的賢惠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學生。也曾因出身不好在愛情問題上一度陷入了苦惱。
1963年冬天,鄧哲到地區農業局學習。遇到了同學王業甫,王業甫讀書時最崇拜袁隆平老師。連穿著,髮型都要模倣。看到老師還光棍一條,就暗中著急。見到鄧哲,聽説她也單身,就靈機一動,主動撮合他倆。
老同學的撮合在鄧哲心中起了波瀾。他倆見面了。
再見鄧哲,袁隆平發現當年天真爛漫的小姑娘,已經出落成一個淑賢的大姑娘了,心中頗有好感。而鄧哲呢,看到自己的老師還是那麼風趣,和藹可親,心中升騰起一種特殊的情感。一下子拉近了它們之間的距離。
沒有太多的花前月下,也沒有什麼結婚用品。兩個相見恨晚的大齡青年,僅用幾斤喜糖就舉行了一個革命化的婚禮。這時袁隆平33歲,鄧哲25歲。
攜手前行
“男子三十三日頭剛出山”愛情之花雖然開得遲,但芳香持久;愛情之酒雖然緩慢釀就,但純正濃烈。
鄧哲是袁隆平事業的理解者和支持者。使他逆境中的寬慰者和知己。多年來感人肺腑的事情證實了這一切。
在探索雜交水稻的最初歲月,面對人們的質疑和嘲諷,鄧哲始終相信和崇拜自己的丈夫。
在袁隆平面臨著被送進“牛棚”的時候,袁隆平為了不連累妻子,鄭重的告訴妻子做好分手的準備.鄧哲堅決的説: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作農民,你照樣可以搞你的雜交水稻。妻子的話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為研究雜交水稻,袁隆平四海為家,在三係法研究的前十年他有7個春節是在海南度過的。孩子出生時也沒能在身邊陪伴。即使現在,袁隆平在家的時間一年中也不會超過三分之一。
家中的一切重擔全落在了鄧哲一個人身上。在父親病危,自己生病住院的時候都沒有告訴丈夫。
袁隆平也深愛著患難與共的妻子,在安江農校時妻子的衣服都是袁隆平買的,而且都很合適。每次到外地也總忘不了給家裏寫信打電話。每次回到家總少不了下到廚房去露一手....
袁隆平退居二線後,他和夫人都喜歡出去旅遊。但沒有袁隆平陪著,鄧哲哪也不去。“所以説我一個人去開會就不帶她,因為我是去開會的,她一個人呆在旅館裏難受。如果人多,我就她帶去.有一次我帶她到英國倫敦去,我怕他走丟了,就寫了個牌子,上面寫了旅館的電話號碼和地址,又教她兩句英文,一句是Excuse me sir,一句是Can you help me?如果走丟了,馬上那牌子給人家看。後來他又學會了遇到年輕的女子叫Excuse me miss ,見到年歲大的女的叫Excusse me madam,結果Madame她就不會説了”
、、、、
這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夫妻,在幾十年來一直默默的互相攙扶著,走過風,走過雨。
財富教授
“袁隆平”這三個字的品牌價值,據湖南四達資産評估事務所的評估,達1008.6億元!以“袁隆平”來為公司命名,實在是最好不過了。
2000年12月11日,我國第一支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就募集了7億元。這被業界看成是中國證券市場向新十年邁步的起點,中國向知識經濟的里程碑。袁隆平再一次成為輿論的焦點。
袁隆平是公司的第四大股東,佔有250萬股的股份。按“隆平高科”上市首日的收市價40.37元計算,按此計算,他擁有的股票價值1億元。也就是説,一個埋頭搞科研開發的科學家,一下子成為了億萬富翁。
隆平高科的上市使人們看到了知識經濟的魅力。袁隆平並不急切的渴望財富,但他們擁有財富是值得驕傲的。因為他們擁有了商業競爭和資本遊戲的核心部分:知識和技術。
“説老實話,用我的名字搞隆平高科是做了我不少工作的,袁隆平今天漲了三分,明天跌了三分,多難聽呀”為什麼後來又同意了,肖東坡問道。
“抓雞要投米,釣魚要魚食。我舉個例子,我在緬甸我們做了實驗,增産幅度很大,我們就去了4個人,搞了一個地方,用了50萬。但是一個點不行的,它第二年做要十個點,要做兩年。沒有錢哪,外國人呢,他説好,我就來投資,但是他要賺大頭,我説品種是我們的,人也是我們的,技術是我們的,就是沒有錢。他要來投資,我一算那划不來,何必呢,結果呢就出於這個目的,我有了隆平高科以後,我自己就有了資金了,現在可以開發了,在幾個國家,有我們隆平的公司,在越南哪,在菲律賓,都搞了,在印度尼西亞,就是處於這樣一個目的。第二個,當時呢,成立隆平高科的時候,我已經69歲了。還能不能主持課題了,責任專家當不了,什麼首席專家,當不了就沒有科研經費了,有個隆平高科,每年承諾我200萬科研經費,哎,要得。這樣子的,出於這兩個目的。”
雖然袁隆平和他的科研成果在商業經濟運作中取得了很大成功。但是,他的心全係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上。“搞産業化的目的不是只把眼睛盯在錢上,目的是壯大事業,推動雜交水稻研究上新的層次”
肖東坡: 作為隆平高科的董事和名譽董事長,公司上市那天,您居然沒有參加,幹什麼去了?
袁隆平:我有事。開董事會,我一般都不參加。
肖東坡:這不是大事嗎?
袁隆平:是大事,我不參加,我是搞研究的,又不是做生意的。我不懂這方面的事情,參加了反而麻煩。不懂那些表態,反而表錯了就麻煩了。
袁隆平在一向淡泊名利,1981年的時候袁隆平獲得了我國第一個,也是迄唯一一個特等發明獎,得了10萬元獎金,回來後,跟同事大夥都分了。自己只留了5000元。當時的袁隆平生活還是並不富裕的。按當時的生活水平,10萬元也是一個不小得數目。後來袁隆平獲得裏很多的獎勵和獎金,他又拿出一部分設立了一個袁隆平獎勵基金,來鼓勵下屬人員。
在生活上,袁隆平也十分簡樸,粗茶淡飯,衣著從不講究,“我怎麼打扮也像個農民”
肖東坡:有錢了你準備都幹什麼?
袁隆平:我對錢的態度是:錢是要有的,沒有錢你怎麼生活?但是錢第一個是來路要正,不能搞貪污受賄那些東西,第二錢是來花的,有錢不花等於沒有錢,但是當花的時候就花.有錢了,用在刀口上,該用的時候就用,我現在不知道做什麼用。
但是他在投資上卻有兩大愛好:一是買車,二是買皮鞋。
下面是袁隆平的投資一覽表:已經購買各型號摩托車10多輛(買一輛送一輛,大部分已送給了別人),皮鞋不計其數(都沒有超過300元錢,大部分已送人),平面直角大彩電三部,羚羊轎車一部7萬至8萬元(此前湖南省已為他配備了一部奧迪A6專車,對購買羚羊的解釋——“拉動國內需求”)
當問到股票上市的看法時,袁隆平顯得很激動。
“經歷過‘文革’的人都知道,‘文革’中,知識分子叫“臭老九”,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特別是1978年小平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後,知識分子由‘臭老九’變成了‘老大哥’。這是對知識分子的大解放,也是給知識分子精神上最大的鼓舞。財富是由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共同創造出來的,但隨著人類的發展,腦力勞動者在這方面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智力、腦力勞動在創造財富中作用越來越大。從‘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後,股票一天漲了20多元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知識分子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大,知識分子的價值越來越高。我們科技工作者一定不要辜負時代賦予的重任,要釋放自己的潛能,在經濟發展中大顯身手。”
暢談未來
100年前,人類剛剛迎來20世紀曙光的時候,對科學技術的前途表現得是那麼茫然。許多科學家驚呼,科學已走到終點,牛頓力學是科學的頂峰。甚至有科學家深有感觸的説:人類再過一萬年才能登上月球。但人類創新能力是無可限量的,但也是難以預料的。原子能、因特網、基因工程、納米技術等新技術正在使我們的地球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也消除了國外對中國糧食問題的擔憂,打碎了“中國人口威脅論”。他發明的雜交水稻被人們稱為“東方神稻”
今天袁隆平又為我們描繪了一個新的奇妙世界。
美夢終會成真
“我做了一個夢,夢見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稻穗像掃把那麼長稻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和朋友們走路累了就到水稻底下乘涼”
這是袁隆平年輕時的夢想。沒有夢想就沒有科學。袁隆平對此充滿信心。
“我想呢 通過科技進步和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我這夢會圓的,會成為現實的。我叫它叫做禾下乘涼夢。”
肖東坡:您感覺這個夢要實現的話要多久?
袁隆平:現在在農業方面,我們搞育種的已經進入了分子水平,就是通過基因工程在分子水平上來育種,我想呢,不會很久,我預計在本世紀的中頁就可以實現。
“我們國家的多數學者根據他們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有百分之五。把這個數字打成對折,就是按百分之二點五的光能利用率計算,就能達到一千六百公斤。我算啊,中稻是一千五百到一千六百公斤一畝,早稻一千到一千一百公斤。晚稻是一千一百到一千二百公斤。就是這麼個數字。我們現在的水稻是碳三植物 如果我們通過分子育種把水稻搞為碳四植物 它的光能利用率又可以進一步提高 就不是百分之五了 它還可以提高到百分之六 百分之七 提高一個百分點 就不得了了 那産量就很高很高了。所以説我們還大有潛力可挖。所以説中國人呢 通過我們不懈得努力。通過科技進步,能夠養活自己 而且還可以為其它國家解決饑餓問題做貢獻 。”
人造食物
這是袁隆平等科學家最近提出的一個新的戰略構想:直接利用陽光、水和二氧化碳來生産食品。如果這一想法的實現了。會不亞於相對論的提出、原子能的應用和電子計算機的發明。
肖東坡問:會不會有這種情況:就是説呢,我有這麼一台機器,想吃什麼,想吃多少,一按電鈕就出來?
袁隆平:很可能,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如果我們用人工的方法,把太陽光,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也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了水 有了二氧化碳有了光 就有了葡萄糖 有了葡萄糖之後 這是個基本東西 我們就可以把葡萄糖這個有機物摻加到各種各樣的其它東西 變成各種各樣的食物”
肖東坡:什麼時候會有這種東西 你覺得我有機會吃這樣的東西嗎
袁隆平:哎,你們年輕人有,我是不可能的。這也是一個更遙遠的夢想。
主持人:這是不是跟人造肉一樣。
袁隆平:那完全不同。它是用無機物來生産有機物。它是人造食物。這是最根本的解決(糧食問題的)辦法.
我們現在尚不能評價人造食物的前景,但我們看到了袁隆平這位偉大科學家,對人類未來發展的那種關注之情和永不停息的偉大抱負。
(站點維護:李晨虎 陳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