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了一無所有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21日 14:12
---張世家的故事
(採訪手記)
編導:王瓊
當我在北京冬日的陽光裏開始寫這篇採訪手記的時候,2004年、這新的一年也即將來臨,而《大不了一無所有—張世家》剛剛播出。所有有關山東高密的這個敢説敢做、行俠仗義的農民企業家以及他家人、朋友、合作者的畫面、對話甚至感情的片段似乎還重新盪漾在我的周圍,時刻提醒我,自己曾經那麼近距離地走近過一個叫張世家的企業家,感受他因為不屈不撓的奮鬥而徹底改變了的命運。
了解張世家
知道張世家的名字,最先是製片人告訴我説,準備去山東一趟,先期採訪一下一個叫張世家的農民企業家,使他能成為我們《鄉約》節目的採訪對象。緊接著我忙不迭地上網、找書、查資料,想在去之前對他有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在一堆資料中,著名作家莫言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的眼球,題目就是《紅高粱與張世家》。因為莫言和電影《紅高粱》都太有知名度了,所以張世家和《紅高粱》及莫言之間的關係、他本人的經歷確實都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説來有趣,張世家與著名作家莫言是老友。莫言筆下高密那片紅高粱地,就是他們的故鄉。當年張藝謀拍電影《紅高粱》時,還是這個張世家,專門找人給攝製組種了200畝地的紅高粱,解決了攝製組的大問題。而莫言和張世家呢,在70年代初,就曾一起在一家村辦棉油廠幹過臨時工,後來莫言當兵走了,張世家也當上了鄉鎮黨委秘書。10年光陰,莫言成了著名作家,張世家也寫了少説有一麻袋的東西—乏味的材料和公文。終於有一天,他把這堆東西一燒,下海去了。而且讓人稱奇的是,他—一個從紅高粱地裏走出來的農民,一無資本,二無技術,在短短的時間裏,卻辦成了資産過億、公司進入國家首批16個“863計劃”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天達制藥。要知道,在“863”計劃中,同時列入的大唐電信、浪潮、東大阿爾派、中科三環等都是各行業的龍頭,唯有天達是普普通通的民營企業。這一切真有些傳奇色彩,不是嗎?
製片人兼主持人肖東坡認為這個常常有出乎意料的話語和舉動、在他自己的故鄉建立了企業並給他的家鄉人帶來了努力奮鬥、就會有成功希望的人,應該是我們欄目組選中的無比珍貴的“選題”。其實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他的確是個值得去觸動、去做的好題材。
對我而言,我喜歡做人物節目,喜歡和不同的人物對話,喜歡那些共有的碰撞以及不同的人物帶給我的感動、感慨,於是就有了《大不了一無所有—張世家》這期節目的開場:帶著對這樣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一些若隱若現的敬佩甚至是疑問,我踏上了去山東高密的火車,對張世家進行前期採訪併為即將開始的實際拍攝做準備。雖然我也做了幾年電視,但是這麼目的明確地去採訪一個從高粱地裏走出的農民企業家,對我而言還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遭”。
初見張世家
2003年9月1日,到達高密是淩晨5點多鐘,睡眼朦朧中就稀裏糊塗下了車。還好,順利地與事先安排來接我的人會合,我心裏非常高興,總算朝著應該走的方向踏踏實實地前進了。也許是因為我要採訪的是一個頗有點戲劇性的人物故事,心裏雖然早已沒有了初做電視時的興奮,但還是忍不住對於自己將要經歷的一切感到好奇。在天達公司的熱情安排下,我順利地入住當地的鳳凰賓館,並在我很少有過的第一時間內(以前早上總起不來)吃上了熱騰騰的早餐。此時我心裏唯一的想法是:“馬上就能見到張世家了”。
早上8點鐘,我準時到達了張世家的公司—天達藥業。天氣不太好,陰天還下著小雨,但我的心情已經相當平靜了。來前從莫言的文章裏已知道他倆是“割頭”的朋友,莫言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一篇文章,形容張世家:“瘦如猿猴,一雙銳利的眼睛深深嵌在眼窩裏,嘴裏兩排漆黑的被含氟水害的牙齒,能説能寫能喝酒能吸煙,邋遢不洗衣服,有濟公風度挺可愛的”。可當真實的張世家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在暗暗嘆服莫言筆功神奇的同時,依然驚詫于他的弱不禁風。但是當他坐在天達總部二樓總裁辦公室寬大的沙發裏,一口接一口抽著香煙的時候,我發現,從那雙執著而又敏銳的眼睛裏透射出來的,除了成功男人慣常有的那種沉穩與練達外,還有一種被強烈的激情灼燒形成的火焰。細細觀察,在他的書架最上方,有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雕像,面對著眼前這位天達的“掌門人”,使人不由得就想起了鷹—這個盤旋在空中的獵手。
現在想想我問的第一句話,他的回答真令人叫絕。我問:“都説你發達了,到底有多少錢?”出乎意料,他用堅定而敏銳的眼睛盯著我説“經常有人問我,你個人現在擁有多少財富?我對他們説,我不跟你談這些,我跟你談我的企業,談天達能創造多少財富,談天達的明天。現在有不少企業搞得很紅火,但有幾家敢説擁有明天?但我敢説,天達擁有明天” 霎那間,我深深地為他的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所感動,但也為他的這種不屈不撓所困惑。一個從高粱地裏走出來的農民,哪來的這無窮的動力?後來這樣的感動和困惑也成了我全片要揭示的人物的“神”。
不安分的張世家
辦公司前的張世家曾在北京呆了5年,每有餘暇,總愛到圖書館、文化市場或書市“休閒”。淘書的經歷與體驗,使他對知識情有獨鍾。以學習為樂,成為他的興趣和性格。我想他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創新的動力,也就應該來源於此。在接下來的交談中,我發現豐富的科學知識與深厚的文化功底,使張世家對事物的認識具有了獨到之處,這或許也是他的企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張世家説,世家、天達、2116,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三個名字,濃縮成一句話就是:三個名字,一生夢想。在這三個名字中,濃縮了48歲的張世家全部的人生經歷,寄託著這位頂著高粱花子長大的民營企業家全部的夢想。
1954年出生的他,童年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洪水和饑餓。上中學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據他自己説,“學的最好的是寫大字報”。高中畢業後,在棉油加工廠做了3年臨時工,在學校當過兩年民辦老師,後來又去當時的人民公社當了10年“秘書的秘書”,就是替秘書寫稿子的意思。1986年,他突然決定下海,在一家鄉鎮企業一幹就是8年,從辦公室主任幹到副總、副董事長。然而,到了1994年,他卻又離開這家企業,靠著真誠的人格和執著的理想,借到了錢並創辦了山東天達藥業有限公司。當時他就敢花300多萬在中央電視臺上天天吆喝“天達藥業,獨善其身”,還獨出心裁在《參考消息》等全國各大新聞媒體上振臂高呼“歡迎有志者加盟天達”,竟惹得各路英豪雲集高密,為他自己的企業吸引了不少人才。如今,天達已建起了覆蓋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的龐大的銷售網絡,有的産品還銷到了歐美和東南亞市場。張世家戲謔地説,世家世家,以世界為家,我註定要做一輩子“流浪漢”。
就是這樣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卻也深受古文化熏陶,信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古訓。1994年10月28日,當他自己取名的天達藥業有限公司掛牌開張的那一刻,他確信這是實現他“兼濟天下”夢想的舞臺。張世家真是如他自己所説,天生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在天達最紅火的時候,他決定從醫藥行業轉而涉足農業領域,不考慮農業投資大、見效慢的特性,研製和生産“天達-2116”,這是天達成立7年來最大的一次跨越。“2116”這個奇怪的數字,取自美國人布朗寫的一本書《誰來養活中國》。書中説,到21世紀30年代,中國人口將達到16億,而土地在減少,中國人吃飯將成為大問題。這本書,讓張世家感到憂患的同時,也看到了巨大的商機。他不惜投資幾千萬元,與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合作,開發推廣陳靠山教授研製的“天達-2116”植物細胞膜穩定劑,試圖以此來為解決21世紀16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盡綿薄之力。他取得了成功,最近科技部為“2116”出了一本專題書在全國進行推廣宣傳。而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和中國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已決定在全國推廣“天達-2116”,更多的農民已開始享受到了張世家和他的産品所帶來的實惠。
“創新和冒險將伴我一生”,是我在短短的幾天裏從張世家嘴裏聽到他説的最多的一句話。細忖之下,確實如此。2001年,總是創新的張世家在京城鬧騰出一件不小的事兒:開了個中國百名企業家與百名院士聯誼會。不是瞎呼悠,聯誼活動真來了103名院士,可謂盛況空前。但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活動的主辦單位就是張世家的這個小不丁點的民營企業—天達藥業。這個僅有兩天時間的活動花了50萬,可張世家説“值,我就是想搭一個橋,讓科學家和企業家自己直接對話”。對他最鍾愛的産品“2116”,他走出了一條常人想不到的獨特蹊徑來銷售—利用中國郵政那龐大的網絡和金字招牌。他自豪地説,上至黨中央國務院,下至蒙古包,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郵政員的足跡。將來有郵政員足跡的地方,就有天達2116。我發現,在他的心裏,還裝載著更多的設想:如成立莫言影視文化中心,打造“高密東北鄉旅遊王國”等等。
説到最動情處,張世家説,“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深知農民的甘苦”。他希望自己生産的“天達2116”能助農民兄弟一臂之力。但他説自己不想做賣瓜的王婆,因此,他給天達設計的廣告詞就是:“天達2116”一切用效果説話”。與此同時,他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由中科院院士、專家、教授、高級農藝師等50人組成的“天達2116”高級顧問團,為全國的農民用戶服務。張世家堅信,農民利益的最大化就等於企業利益的最大化。全國農民真正富裕之時,將是天達真正騰達輝煌之日。瘦弱但骨子裏倔強的張世家自己也説,這一輩子和“農”是有緣的。他最不能忘懷的一件事就是在他初辦公司的時候,一個叫吳存浩的教授伏案多年,孤燈長明著成200萬字的《中國農業史》,卻沒有地方願意出版。知道了此事的張世家,心裏深感酸楚,他在困難的情況下,毅然決定獨家贊助出版,感動得教授不知道説什麼好,可張世家依然是那句話“我是農民的兒子”。
聽了這麼多,當眼前的他眼眶有些紅潤時,我想我能理解張世家身上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頭來源於那裏了。確實像他自己講的,有一種不安分的本性,就是不安於現狀,不滿足於現狀。可我覺得他最深層的思想裏,實際上還是一種強烈的對自己故土的一種不滿和愛。因為一個人對他的故鄉的感情十分複雜,裏面的愚昧,落後,閉塞以及種種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確實讓他感到不滿,可愛促使他不要忘記也不能忘記它,不滿又促使他想儘快改變這個現狀。正是這麼一種頑強的不屈服的精神,使得張世家以自己的方式衝出了紅高粱地。
幾天下來,我接觸了張世家的家人、員工、合作者、老家村民,大家對他的評價幾乎如出一轍:敢説敢做特別執著,不斷創新非常野性,但是又有點兒懶惰。
最後,我想節目以下列線條為主線來做這個人物,可能比較貼切吧:
野性般的紅高粱賦予他激情,
口無遮攔、敢説敢當。
他常挂在嘴邊的話是:
原本就一無所有,大不了一無所有。
他對民企的經營理念是:
與其等死,不如找死。
他的公司是全國首批863計劃成果産業化基地,
是唯一的民營企業。
他對別人介紹自己:
我是農民的兒子,至今還是一個農民。
他常常這樣評價自己:
天生我是個不安分的人。
這樣的選取試圖從不同的側面刻畫出張世家的人格魅力,試圖將一個不屈不撓、沒完沒了的人物呈現給大家。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我很明白,要想刻畫出一個人物的“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也深知這個片子還有很大的創作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