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神農—袁隆平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5日 16:20
當代神農—袁隆平
(字幕)
他被中國人稱為當代神農,他被外國人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他的一粒種子改變了整個世界
他研究的雜交水稻掀起了農業的第二次綠色革命
國際上甚至把它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他對解決中國和世界的糧食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
他的名字品牌價值經有關部門認定達1000億元人民幣
他是億萬富翁,在他身上人們看到了知識和財富的完美結合
他被稱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
天上的星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雜交水稻工程研究所主任—袁隆平
主持人:觀眾朋友你們好,您現在收看的是“鄉約”,我是肖東坡。有這麼一個老人家,一米六九的個兒,一百二十來斤重,整天卷著泥腿子和農民泡在一起,看上去土得掉渣,自嘲連骨頭賣了也值不了幾個錢。但是但一扭頭便能連名帶姓衝進翻雲覆雨的股市,一時牛氣沖天,還在舞臺上演奏小提琴,到國外去講學,論文滿世界飛。有人説原子彈讓中國人不再受恐嚇,他讓中國人不再挨餓;湖南農民説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二就是他,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主持人:在不久前,您主持研究的二期超級稻通過驗收,連續兩年畝産超過800公斤,對普通農民來説,對整個國家甚至世界來説,這800公斤意味著什麼?
主持人:很多地方糧食多的賣不了,增産並不意味著增收啊?曲線致富、秈稻釀酒。
主持人:在您年輕的時候曾經有過一個夢想:水稻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粒子像花生米那麼大,散步累了,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你覺得,這將永遠是一個夢嗎?
主持人:在您多年的努力下,水稻不斷的增産,就像人跳高一樣,也會有個極限嗎?
主持人:如果每一種作物增産都會有極限,那真正解決糧食問題最終有什麼途徑嗎?人造食品。
主持人:怎麼造?通過機器想吃多少生産多少嗎?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東西,您覺得我有機會吃到嗎?跟人造肉是不是一樣啊?
主持人:也許很多人會有這樣的擔心,産量越來越高,品質也越來越高嗎?現在的超級稻在口感和營養上跟普通的稻米會有差別嗎?
主持人:聽説咱們的超級稻還很抗病,主要是因為把一些抗病的基因轉進去了,咱們的稻子也算是轉基因食品吧?
主持人:很多人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有爭論,難免心裏犯嘀咕:這超級稻吃了不會有事兒吧?
主持人:你的超級稻産量高,這麼好的東西普通農民要想種是不是得花更多的錢?
(小片)1948年袁隆平就讀于南京中央大學附中,動蕩流離的童年使得他具有強烈的愛國愛民之情,為改變舊中國落後的農業現狀立志學農報國的他卻遭到了家人的反對,父母希望袁隆平能夠報考南京的名牌大學,將來出人頭地。倔強的袁隆平最終還是説服了家人。1949年他順利的考入了重慶湘輝農學院。幾年的大學生活他努力學習包括遺傳學在內的各種知識,打下了堅實的農學基礎。
主持人:您的爺爺作過國民政府的縣長、父親做過國民黨南京政府的僑務科長,跟農字都不沾邊,上學選擇學農,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嗎?
主持人:1953畢業後,是您主動要求分配到偏遠落後麓安江農校教書吧?您在學校裏學的是英語,您料到一開始讓您教俄語了嗎?
主持人:聽説您的俄語教的不錯,但如果這個俄語讓您一直教下去,您能想像現在會是什麼樣子嗎?
主持人:那兩年大家的日子是不是挺苦的?饑荒、災害。
主持人:讓人吃飽飯,是不是您選擇搞水稻育種的目的?
主持人:最初的試驗是個什麼情形?1960年偶然發現。
主持人:當時權威的觀點是自花受粉沒有雜交優勢,有人嘲笑説: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下決心通過這種雜交方式搞水稻育種會承受很大的壓力吧?
主持人:在偏遠的山區,您了解國際上在這方面科研的信息嗎?
主持人:文革一開始,您搞實驗的罈罈罐罐全被砸爛了,幾年的實驗秧苗全被人連根拔起,面對這樣的遭遇,當時會有絕望的感覺嗎?
主持人:這樣的情況下您的試驗中斷了嗎?
主持人:再來問一下您的夫人鄧哲阿姨,自己的丈夫選擇了一個並不平坦的道路,抱怨過嗎?
(小片)在很多發達國家的科研部門一直沿用傳統的方法進行水稻研究的時候,一個偏遠山區農業學校的教師卻要走一條不一樣的道路。從1964年開始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經過整整6年2190個日日夜夜,先後用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並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艱苦的試驗伴隨著質疑和嘲諷,這時的袁隆平已經步入不惑之年。
主持人:40歲,人生已經走完了一半,在您鍾情的水稻王國裏仍然沒有什麼建樹,我想知道使您選擇繼續追求下去的動力是什麼?
主持人:當時主要是什麼原因使您的試驗沒有突破?
主持人:您搞雜交水稻的前十年,我聽説有7個春節是在海南過的,您的三個孩子出生時您都不在身邊,連您的父親去逝的時候都沒能見上您一面,類似難忘的經歷會有很多吧?
尹華奇:
全永明:把種子綁在腰上,中途孩子丟了。
主持人:在這裡我還想問一下鄧老師,我聽説老師的父親去逝的時候您沒有告訴在海南的袁老師,您被汽車撞傷住院也沒有告訴他。這樣的經歷您自己都能承受嗎?
鄧哲:
主持人:2000年您在人民大會堂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難》在演奏現場您説:科學的道路是艱難的但再難科學工作者也要走下去,我很想知道那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難?
主持人:能不能讓我們在音樂中,來體會一下您精神世界的真實感受?
現場:拉小提琴。
小片:1970年11月23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袁隆平和助手們在海南三亞發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為袁隆平的三係雜交水稻研究鋪平了道路。到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係雜交水稻,將水稻産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通過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將秈型雜交水稻與氫蛋和人造衛星發射回收,並列為我國科學技術的重大成就,也有人稱之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之後,袁隆平相繼獲得很多榮譽。
字幕: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政協常委、 我國迄今唯一特等發明獎 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 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安全保障榮譽獎” 聯合國知識産權組織“傑出發明家”金獎 美國費因斯特基金會“拯救世界饑餓獎” 日本“日經亞洲大獎” FAO聘為首席顧問 我國發現的國際編號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片花
主持人:三係法成功後,一夜之間,突降的盛名你適應嗎?
主持人:那時候經常會在世界各國飛來飛去,那種感覺跟在農田裏搞試驗有很大的區別吧?
主持人:1995年您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作為一個有突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我聽説您在此之前湖南省連續三年申報都沒有評上,您的貢獻這麼大,卻沒評上院士你認為是什麼原因?當時是不是也很想成為院士啊?
主持人:您覺得您該獲諾貝爾獎嗎?
主持人:很多人説您是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也有人説您是泥腿子院士,您的榮譽中有很濃的鄉土味道,你怎麼評價這樣一種味道?
主持人: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你怕出名嗎?您曾經辭去很多社會上的職務對嗎?名聲,有用嗎?坐火車。
主持人:天上的星星以您的名字命名,名鑲太空,會有高處不勝寒的感覺嗎?
主持人:今年9月初您成為某高校的特聘教授,學生們對此反映很強烈,讓我們來看一下網上的帖子,第一個,新領導班子有眼光,我最佩服的就是袁隆平這樣的人了,聘他來一定會為學校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第二個我是農民的兒子衷心感謝你為廣大勞動人民所做的一切我瑾代表我們村的人感謝你,還有一條是這樣説的: 真苦了個別人,別出心裁,專門辟出房間,挂上院士工作室的招牌,可惜人家壓根就沒把這當回事,也沒來幾次,折騰了半天只是扯張虎皮給自己人看。但願這次別再搞成這樣,白白送掉幾萬元的特聘教授津貼不説,人家還沒領情。對於來自社會的各式各樣的評價您怎麼看?
主持人:三係法使水稻從畝産三百公斤到五百公斤,這個時候你又轉向搞兩係法,這兩種方法的區別是什麼?當時你的目標是多少?
小片:三係法水稻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湖南等省區的農民吃飯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鄉鄉村村有儲備,家家戶戶有餘糧,廣大農民深情的説“用錢靠政策,吃飯靠雜交”。但是袁隆平沒有就此停步,1995年取得了兩係法雜交水稻的成功,後來,又馬不停蹄開始進行超級稻的研究。
主持人:名利總是相伴而來,“隆平高科”股票上市後,一天漲了20多元,您的財富也一下子增加了吧?
主持人:我們知道你還獲得了很多其它的獎,國家500萬,省裏派了300萬,另外還有很多其它的獎金,這些錢是不是改變了您的生活?
主持人:當時隆平公司組建的時候,您開始不同意用您的名字,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按市場規則辦事合法賺錢,不好嗎?
主持人:後來怎麼同意了呢?
袁老師;第一,這樣做有利於我國獨立地把雜交水稻推向全世界。近年來,雜交水稻在我國周邊幾個國家試種、示範,增産效果非常好,一般增産30%至50%,在有的國家增産1倍。要在國外發展雜交稻,就要有資金。對此,外國有許多公司願意投資,但利潤他們要得大頭,我們得小頭,所以我不願意。以我的名字冠名的公司上市更容易籌集資金,我們就可以獨立地將雜交水稻推向世界。第二,我已經70歲了,我現在是優質早秈稻和超級雜交稻兩個國家科研項目的首席專家,國家給我科研經費。按規定,70歲後我很可能就不能擔任該項目的首席專家,也就是説,沒有科研經費了。但70歲後我還是要從事科研,有了上市公司,我就有資金,就可以繼續進行科學研究。
主持人:您作為董事和名譽董事長,公司上市那天你沒有參加,幹嗎去了?
主持人:即便是以科學家的名字命名的第一支股票,即使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它同樣從50塊錢,跌到了20塊錢,股票跌的時候您心裏是什麼感覺?
主持人:考慮到有一天會把股票賣了換成錢嗎?
主持人:手裏有錢後您都用它來作些什麼?
主持人:1981年您獲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時候,10萬元的獎金,分給同事們後,自己只留了5000元,在你看來這個比例是貢獻大小的比例嗎?
(小片)頭戴草帽、一米六九、土得掉渣、才高八斗。摩托騎锝飛快、運動場上生龍活虎,從他的身上,你可以感受到一個琴棋書畫樣樣拿的起放得下的老人,土與洋、科學與藝術的奇妙結合。
主持人:您今年73歲了吧?我看您身體這樣硬朗,平時經常活動活動嗎?
主持人:剛才聽到您拉小提琴,覺著還不太過癮,這樣,咱們大家鼓鼓掌,有請袁老師給我們來一段踢踏舞怎麼樣?
主持人: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似乎很難把您這位往返于農田與實驗室之間的大科學家,跟跳踢踏舞聯絡到一起,什麼時候學的,現在還經常有機會跳嗎?
主持人:聽説您有一個愛好是騎摩托車飆車,現在還有機會這樣嗎?按照您的貢獻和級別您到田裏去騎摩托車是不是太掉價?
主持人:袁老師四大愛好的最後一好是打麻將,冒昧問一句您打麻將動不動真格的,比如説來點金錢刺激?
主持人:如果您的對手都比您年輕,級別還低,您要是往桌子下面那麼一鑽,面子上多過不去?
主持人:很多感覺您看上去不像個科學家,倒像個老莊稼漢,聽説您精通好幾個國家的語言,都有哪些語言?。
主持人:説到您外語水平,我想起一件事,您曾經到美國傳授育種技術,在當地的晚會上來不及找小提琴,您清唱了一首美國電影插曲老黑奴,使在場的很多白人小姐都為之落淚,能讓我們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欣賞一下嗎?
(小片)在湖南郴州有一個名叫曹宏球的普通農民,袁隆平發明的雜交水稻使他和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於是,他拿出自己多年辛勤勞動所得的近5萬元錢,請人雕刻了一尊和真人一樣大小的袁隆平漢白玉雕像,在竣工時鄉親們放鞭炮,扭秧歌,還在雕像前供上象徵長壽與祝福的壽桃果品。在鄉親們眼中,袁老師是恩澤鄉里的米菩薩。
主持人:曹宏球你好,為什麼一定要用這樣的方式來感謝袁老師呢?為什麼不花同樣的錢給袁老師送禮呢?
主持人:借今天這個機會你想跟袁老師説什麼呢?
袁老師和曹宏球交流
主持人:同天上有以您名字命名的星星比,農民自發給您塑像是不是顯得很微不足道啊?
主持人:在這裡我想問一下在場的這些人他們都是您的學生、助手、和同事。他們對您都比較了解,我想聽一下他們眼中的袁老師。
現場討論:同事(2-3人)
主持人:現場有沒有人想向袁老師提問問題?
學生:您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為什麼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學生:我是一名即將踏上工作崗位的大學生,我想問一下怎麼樣才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呢?
外國專家向袁老師提問問題
主持人:你能做一下自我介紹嗎?您來這裡都做些什麼呢?在這裡跟袁老師學到了什麼?你對袁老師的印象怎樣?(袁隆平現場翻譯)
外國專家:(2—3人)
主持人:如果有人把您今天的成功歸結為那株曾經意外發現的稻苗,你同意這樣的説法嗎?
主持人: 人生幾十年飄忽而過,我們始終相信,成功的機遇必定眷顧一個為了廣大農民的幸福執著追求的學者。似乎很難找到準確的語言表達太多的人對袁隆平老師的尊敬,就用下面這首小詩吧:
稻穀,我們熟知的穀物
我們親愛的衣食父母和兄長;
稻穀,我那天生的嘉禾,
把綠色錦繡鋪在中華廣袤的大地上。
您是我們的年年佳肴、美酒,
把人與自然的智慧編織成四季的美麗盛裝:
您是我們的歲歲歡笑,
堆起一個個永恒的金色希望
好,觀眾朋友,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裡,我們下周同一時間再見。
(站點維護:李晨虎 陳炎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