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過往節目 文字再現

走近大寨 走近鐵姑娘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5日 15:44

  (初稿)

  這裡曾經是在中國地圖上唯一能找到的村級地名。

  這裡曾經是中國農業戰線令人敬仰和神往的典型。

  一個十七歲花季少女隨著一個口號紅遍大江南北,

  “鐵姑娘”成了當時中國大地上家喻戶曉的芳名。

  光環耀眼,風雨飄零,大起在落,嘗盡百味人生。

  重整旗鼓 鐵勁不松,勵精圖治,重振大寨雄風。

  本期《鄉約》做客大寨,走近鐵姑娘。

  片花、廣告

  主持人: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鄉約》。今天我們要到一個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去造訪一位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物。(主持人邊介紹,邊上車)

  (主持人在車內繼續介紹)這個地方距北京千余裏,驅車要行駛七、八個小時,這兒咱放鬆一下,來聽聽歌兒。(車內歌聲漸起)

  “學習大寨,趕大寨,大寨的紅旗迎風擺……”

  (車輪滾滾,車外樹木、田野後移,車在山區行駛。後襯背景音)

  (轉入火車內,主持人:)大寨一段時間力已經被人們忘卻,知道大寨故事的人已經多乎哉不多也。不錯,今天我們要去的地方就是當年戰天鬥地、紅極一時的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

  【小片】

  1964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霎時間,這個太行腹地總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的小山村,成了中國農業的聖地,至70年代末的15年間,全國來此參觀學習者多達1000萬人次,中央領導社會名流乃至五大洲134個國家的政要外賓兩萬多名來此參觀取經,虎頭山下,人們領略的是中國農民的智慧和力量。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大寨是當時中國農業高高飄揚的一面紅旗。時過境遷,大寨的遺跡留蹤、趣聞逸事乃至虎頭山旖旎的自然風光,如今成了人們感受當年戰天鬥地精神的最好教材。

  (主持人在車內繼續介紹:而對於有過那段經歷的人,大寨是一個不能忘記的名詞。大寨曾經創造的奇跡與幾位傳奇式的名字不可分割,今天我們去拜訪當年的鐵姑娘郭鳳蓮。

  【小片】

  1963年8月,大寨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年僅十七歲的大寨姑娘郭鳳蓮,組織村裏邊20多名年輕婦女成立了突擊隊,投入“先治坡後治窩”抗災自救的艱苦勞動中,她們白天扶苗整地,晚上建設家園,被人們稱為“鐵姑娘”。艱苦歲月,她與那些花季少女同男社員一樣戰天鬥地鬥,改造家鄉落後面貌,成了那個特定歷史時期中的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曾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李先念、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熱情接見和讚揚。 1973年,郭鳳蓮任昔陽縣大寨大隊黨支部書、中共山西省委常委、山西省人大常委等職; 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91年,曾經被調離大寨的郭鳳蓮重返大寨,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記。

  (掌聲接現場主持人):風風雨雨,大起大落。幾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鐵姑娘,如今就是坐在我身旁的這位可敬的老大姐。你好,郭書記,金秋十月來大寨參觀的人不算少吧?

  (主持人)我聽説僅僅去年來大寨參觀的人就達20多萬人,門票收入600多萬,在你看來,人們來大寨主要是看什麼呢?

  (主持人)我是第一次來,也許跟很多遊客一樣,最想聽的就是這裡當年的故事,50年前,咱大寨的老書記陳永貴開始十年造地計劃首戰白駝溝的時候,你只有7歲,還記得當時大寨的模樣嗎?

  (主持人)大寨的溝多,後底溝、小背峪溝什麼的,最小的高差也有好幾十米,治理起來要怎麼個治法啊?

  (主持人)首戰白駝溝,我聽説二、三百斤的大石頭只要兩個人來抬,是嗎?每天要幹多久,幹了多長時間?

  (主持人)那時候您還小,寒冬臘月裏大人們幹活時吃冰喳子飯的事兒你有印象嗎?沒有棉鞋、手套對嗎?

  (主持人)治理溝坡是個重體力活,那時都用什麼生産工具?

  (主持人)經過三年的治理,過去誰見誰愁的劣地變成誰見誰愛的好地,這誰見誰愁怎麼個愁法,誰見誰愛怎麼個好法?

  (小片)如今的大寨看不到從前的模樣,人們只能從老人的回憶裏和一些老照片及文字記載上找到他們的影子。那時的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淺寬窄不同的山溝和溝與溝之間的一道道高低長短不一的坡梁組成,大寨人種的地呢,不是挂在那些山樑上,就是擠在溝邊上。號稱700畝土地,東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塊散佈在一面坡上,這也就是人們常説的“七溝八染一面坡”。黃土高原,荒山野嶺,十年九旱。平常,人畜吃水困難,到了雨季,山洪暴發,溝壑驚呼,立時成災。大寨造地計劃第三年開始,以陳永貴為首的黨支部又把目光瞄上了高差100多米經常有野狼出沒的狼窩掌。

  (主持人)狼窩掌是大寨最大的一條溝,也是危害最大最難治理的一條溝吧?

  (主持人)55年大戰一個冬春,我聽説在狼窩掌上壘了30道石壩、造了20畝好地。20畝好地對當時的大寨人來説是一個什麼概念?

  (主持人)我聽説第二年夏天,一場洪水過後,狼窩掌上的石壩全部被衝垮,20畝好地連同莊稼也全都沒了蹤影,這種情況下,人們除了痛心也會有消極的情緒吧?

  (主持人)56年二戰狼窩掌的時候,是不是吸取上一年的經驗教訓了?

  (主持人)我聽説那個時候全村只有五、六十個全勞力,參加大戰狼窩掌的卻有70多人,其他的是一些什麼人?

  (播音)57年的春天來了,大寨人經過一個冬春的大戰,在更加堅固的土地上播下金色的種子,苗兒出來了,他們殷勤地施肥、除草,這塊地上打下的糧食吃起來比哪的糧食更要香甜。然而不到半年的光景,雨季來臨了,山洪又聚集在一起,狼窩掌的惡習又復發了。

  (主持人)洪水再一次衝垮大壩梯田,一個冬春的努力又一次付之東流,我聽説這一次老書記陳永貴卻比上一年平靜了,是因為這一次的損失小一些嗎?

  (主持人)57年冬天來臨的時候,大寨人三戰狼窩掌,除了信心和勇氣,也有新的方法嗎?

  (主持人)一個月的工期20天完成,這一次修成的大壩以後用了多少年?

  (主持人)三次戰役終於治住了洪水,人説再一再二不再三,如果狼窩掌的大壩沒有頂住第三次洪水,58年,大寨人會四戰狼窩掌嗎?

  (播音)窮山惡水終於在大寨人不屈不撓的意志面前俯首稱臣,以石拱橋和拱券窯洞的原理修拱形壩,終於頂住了洪水。三次治理共投工6700個,打壩42米,造地22畝。三戰狼窩掌成為大寨人艱苦奮鬥、戰勝自然的成功範例。

  (主持人)大寨人大搞農田建設,目的就是為了讓土地發揮最大的作用,以前的土地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三跑田是怎麼形成的呢?

  ( 主持人)後來三跑田是怎麼變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的呢?

  (主持人)那個時候農業追求高産,大寨人每年拿出60%的勞力搞以調劑土、水、肥為主的農田基本建設,後來的海棉田是咱們的創舉吧?

  (主持人)從1949年到1963年,大寨在改造自然的日子裏做到了糧食畝産從 到 連續13年增收,這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跡,創造這個奇跡依靠的是什麼呢?

  (主持人)經過十年的感天動地的治理,大寨農業當時在全國處一個什麼樣水平?

  (播音)1963年夏,虎頭山上漫山遍野的豐收景象被七天七夜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沖刷殆盡。七條溝濁浪排空,咆哮不停,山流路斷,壩垮地衝,139畝梯田被衝成光板地,全村140孔窯洞,倒塌了113孔,125間房屋衝塌了77間,全村80來戶人家,就有78家無處安身。這一年,大寨還經歷了兩次風災,一次雹災,一次霜凍,加上洪災前的一次乾旱和春播時的澇災,全年大小災害7次之多,大災之年,大寨十年造地成果毀於一旦。

  (主持人)63年您16歲了,那場洪水您個人家裏也遭受損失了吧?

  (主持人)沒了房子,大家住在什麼地方呢?有吃的嗎?

  (主持人)遭受水災,各級政府各地群眾有表示嗎?

  (主持人)這個時候,老書記陳永貴提出“三不要,三不少”,是哪三不要,哪三不少?

  (主持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這樣的口號,您感覺可能嗎?別人怎麼看?

  (主持人)做到了嗎?只要能夠做到“三不少”,你感覺這“三不要”有必要嗎?

  (播音、字幕)面對災害,大寨黨支部連續召開了7次群眾座談會,第八個晚上,陳永貴與大家講開了他理解的自力更生的十大好處,都是平平常常的家常話,卻又夾帶著挺深的道理。一是自力更生能使國家的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二是自力更生能發揮集體經濟的優勢,使社員更加熱愛集體,依靠集體;三是自力更生能激發人們奮發圖強,克服困難的志氣;四是自力更生有利於團結;五是自力更生能促進勤懇辦社;六是自力更生能使用權自己經常看到差距,不翹尾巴;七是自力更生能鍛鍊幹部,增長才幹;八是自力更生能給下一代留個好榜樣;九是自力更生能推動比、學、幫,帶動兄弟隊共同前進;十是自力更生對階級鬥爭有利。後來,這十大好處上了報,被陳永貴帶進了人民大會堂,為大寨增色不少。

  (主持人)1958年大寨畝産過黃河,超過500斤, 1964年畝産跨長江超過800斤,大災之後卻能創造奇跡,是種田技術帶來的,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創造的?

  (主持人):女青年突擊隊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吧?當時這個突擊隊的主要工作是什麼呢?

  (主持人)“女青年突擊隊”後來變成“鐵姑娘戰鬥隊”,作為這個戰鬥隊的隊長,一個16歲的女孩子,怎麼會被冠以鐵姑娘的稱號呢?突擊隊改成戰鬥隊,是工作方式發生變化了嗎?

  (主持人):1973年,你擔任大寨村黨支部書,國內國外曾經去過很多地方吧?那個時候,大寨當時一個勞動日1.8元,出去參觀是不是會有自豪感啊?農業技術和效益同國內外相比當時怎麼樣?

  (主持人):無論是大戰狼窩掌,還是幾次的抗災自救,聽説你都用自己的歌聲來鼓舞大家的幹勁,所以大家都稱你“金嗓子”,今天是不是給大家唱一曲?大家鼓掌!

  (主持人):如今,作為大寨旅遊景點之一,大寨展覽館濃縮了大寨人建設大寨輝煌歷史,也向世人昭示著聞名天下的大寨精神,下面我們放鬆一下,來逛逛大寨展覽館。

  【小片】一個個熱火朝天勞動場面,一張張黝黑而堅毅的面孔,一個個泰山壓頂不彎腰的神情,一尊尊栩栩如生的雕塑,這裡,你可以看到大寨人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改善生産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艱難歷程。

  坐落于虎頭山上的大寨展覽館。佔地600多平方米,共分七個部分,大量版面展示了大寨人向窮山惡水開戰、大戰狼窩掌、戰勝特大洪災、搬山填溝造平原、向農業現代化進軍的諸多歷史階段。陳永貴在凜冽寨風中壘壩的珍貴畫面,賈進財鑿石使用過的鐵錘、鐵扦、鐵繩實物展覽,在造平原工地宋立英于峭壁上撬石,郭鳳蓮在煙塵中拉車,以及點點燈光閃爍群體夜戰的歷史照片,令人仿佛置身於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徜徉其間,一股英雄豪氣撲面而來,換起多少動人的回憶和思考。

  “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繼續革命,哪有終點!”大寨人曾經這樣説,大寨的發展史將繼續這樣寫。

  (主持人)當時有句口號叫“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艱苦的歲月裏,真的會有快樂的感覺嗎?

  (主持人):1998年,法國的一位記者來大寨採訪,他看了這個展覽後曾説了這樣一段話:這個展覽讚揚了當年的生産隊像士兵衝鋒似的向大山衝擊的英雄業績。咱們修建展覽館的目的是什麼?除了作為旅遊景點,對大寨人還有其他的意義嗎?

  (主持人)當年戰天鬥地的大寨精神,在今天的大寨人身上還能看到嗎?

  (主持人)今天的大寨人不再像過去一樣把大部分精力用於治山治水,是不是覺得輕鬆一些啊?

  (主持人)闖市場,大寨精神用得上嗎?

  (小片)1973年,郭鳳蓮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1977年任昔陽縣委副書記;同年當選中共11大代表、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當選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1979年出席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集體表彰大會;1980年被授予山西省勞動模範稱號;1980年12月,不再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奉調到晉中地區果樹研究所任副所長,1984年調任昔陽縣公路段黨支部書記。1991年11月重回大寨擔任黨支部書記,此時的郭鳳蓮已進入不惑之年。

  (主持人)離開大寨11年的那段經歷,你從來不發表任何評價,能説説為什麼嗎?

  (主持人)郭書記,咱們今天不説別的,我聽説那段時間你經常讀一些名著對嗎?都讀了些什麼書啊?

  (主持人)書中有另外一個世界嗎?

  (主持人)在果樹研究所,工作要比在大寨時輕鬆多了吧?

  (主持人)在公路段,聽説你給不少小青年介紹對象,為不少人排憂解難,還記得給人家介紹成幾對嗎?

  (主持人)對象介紹成了,小青年們是不是得請你喝酒哇?聽説以前在大寨的時候你從來不喝白酒?在這兒呢?

  (主持人)離開大寨十一年,收穫不少吧?

  (主持人)這些經歷對以後的工作有幫助嗎?

  (主持人)人生的高峰也好,低谷也好,畢竟都是過去了,重要是向前看對嗎?

  【小片】

  解説:郭鳳蓮,離開大寨後,在晉中果樹研究所幹了四年零十一個,後來又在昔陽縣公路段幹了四年零十一個月。在大寨從不喝白酒的她,這段時間酒量增加了不少。學習果樹種植技術,讀書,下工地,給人介紹對象……,日子平淡卻也充實,與大寨幾裏之遙,然而卻又好像隔得很遠。

  (主持人)重回大寨,大寨變了嗎?

  (主持人)當年戰天鬥地的那股子精氣神還在嗎?

  (主持人)離開大寨十一年,中國農村的包産到戶搞了 年,大寨也搞包産到戶了嗎?

  (主持人)當年戰天鬥地,靠的是自力更生,集體主義,讓中國農村發生翻天地覆變化的包産到戶給大寨帶來什麼變化?

  【小片】信奉不走回頭路的郭鳳蓮接到重返大寨的通知曾經猶豫不決,當年的老英雄、大寨的老婦女主任宋立英,對郭鳳蓮説:“有錢難買回頭看,現在不花錢也能得到回頭看,這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兒嗎?” 大寨,魂牽夢縈的大寨,郭鳳蓮如何能不牽掛,經過一番考慮,郭鳳蓮踏上了重回大寨的道路。

  主持人:回大寨第一天晚上就住在宋立英家,離開了多年,住窯洞還習慣嗎?

  主持人:回到大寨後你召開的第一次支部大會上説:過去全國學大寨,現在大寨在學全國,當時你感覺到大寨與別人的差距了對嗎?差距體現在哪呢?

  郭:

  主持人:你回大寨辦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掃街道,清理衛生,我不知道,這打掃街道與搞好大寨經濟有關係嗎?

  郭;

  主持人:發展大寨經濟,你的第一腳沒有踏在大寨,而是選擇走出去,外面的世界變化大吧?

  郭:

  主持人:我聽説,當時村裏連一張從太原到上海的火車票都買不起,真的嗎?

  郭:

  主持人:沒錢也要出去看,你希望從外面找到什麼呢?

  郭;

  主的人:為什麼不選擇拿起鋤頭鎬頭像過去一樣改天換地呢?

  郭:

  【小片】

  春節過後,太原火車站,出現了民工返城的高峰。在這些擁擠的客流中,郭鳳蓮、宋立英兩人,隨著扛行李的民工,踏上了南去的列車,開始尋寶取經;時隔不久,很多人的發現,平時不大出門的大寨人也開始成群結隊地在通往各地的汽車站上出現了。

  主持人:出門,有人認出你嗎?

  郭:

  主持人:都去什麼地方了?

  主持人;見到那些曾經來大寨學習的老朋友,心裏會有很多感慨吧?

  郭:

  主持人:走出去,再回來的時候有收穫吧?

  郭:

  主持人:選擇合作辦廠,你有經驗嗎?

  郭;

  主持人:選擇生産羊毛衫,當時是因為羊毛衫市場行情很好嗎?

  郭:

  主持人:有沒有考慮過,如果不行會怎樣?

  郭:

  1993年,你被評為全國農村十大新聞人物之一,你沒當新聞人物很久了,這次被評選上新聞人物,你感覺更多的是因為過去,還是因為別的?

  郭:

  主持人:你兩度在大寨干支部書記,前後相比,你覺得哪個階段幹起來比較難一些?具體難在什麼地方?

  郭:

  主持人:解決這些問題不容易吧?

  【小片反映大寨的工業】

  大寨羊毛衫廠投産的9個月後,大寨中策水泥廠宣佈成立,緊接著大寨工貿園區等各類企業十余家相繼成立,他們生産的産品如核桃露、羊毛衫、服裝、水泥等,都統統打上了“大寨”牌商標。形成了生態農業、煤炭、建材、針織製衣等八大支柱産業,2002年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000 萬元,與1980年相比,增長了430多倍;2002年全村人均純收入4000 元。

  如今全村又實現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報。也就是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免費上學,考入大學的村裏每年發放獎學金;村民全部實行集體發放養老金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五十五歲以上的婦女和六十歲以上的男人都能領到養老金。大寨新了,大寨變了。過去的大寨已經漸漸地在人們的視線內消失了。

  主持人:大寨的所有産品都打上了“大寨牌”商標,選擇這樣做你是怎麼考慮的?

  郭:

  主持人:我聽説你們生産食醋,但是卻沒法用大寨的牌子,商標被搶注的事件從另一個角度看,是不是也給你提了個醒?

  郭:

  主持人:2001年大寨企業籌資200多萬元搞了一個北京——莫斯科申奧萬里行活動,大寨以前一直是新聞媒體追逐的對象,花錢搞活動是第一次吧?

  郭:

  主持人:你覺得大寨的知名度還不夠嗎?

  郭:

  主持人:大寨年産值7000萬不算少,可對於一直勤儉持家的大寨人來説,你拿出這樣一筆錢聽個動靜你不心疼嗎?

  郭:

  主持人:大寨名聲在外,可一直以來是一個政治符號,政治品牌和商業品牌有什麼不同嗎?

  郭:

  主持人:我聽説,在三家與外地的合資企業中,咱們以“大寨”品牌作無形資産入股的,沒有其他的投入嗎?帶來的效益怎樣?

  郭:

  主持人:在很多擴大品牌的活動中,你都親自出馬,你感覺你自己是不是也是發展大寨經濟的一個重要品牌?

  郭:

  主持人:剛才,我在身後的小攤上拿了一盤光碟,上面寫著:昔日情懷大寨金曲。除了歌頌大寨人過去艱苦奮鬥的精神之外,裏面是不是也有宣傳大寨品牌的成份?

  郭:

  主持人:把大寨作為商業品牌向世人展示的過程中,大寨,真的變了,下面我們一同來看一下今日大寨。

  從昔陽縣城出發,向南行駛五、六分鐘的工夫,“大寨”兩個大字就闖入了眼簾。不過,您先別進寨門,驅車向右拐。這裡名曰大寨森林公園。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荒山禿嶺,如今已成為大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大寨村裏村外都鋪上柏油路,這是郭鳳蓮回大寨後修的,可以腳不沾泥地瀏覽整個虎頭山,還可以到地頭。

  登臨大寨森林公園,滿眼鬱鬱蔥蔥,如流如瀉。大寨展覽館、陳永貴墓園、周總理紀念亭、葉帥吟詩處、郭老詩魂碑,以及亭臺廊榭、水池曹渡,掩映在萬綠叢中。

  走進大寨村,一排排青石窯洞依山而建,窯洞上面瓦房相接,窯房相間,似樓非樓,造型別致。這些大寨式的居民樓是六七年代建造的。1998年,村裏統一規劃,在村東側建起了一個二層樓的居民小區。全村180多戶,500多人就生活在這裡。

  大寨的村子非常衛生,到處整潔乾淨。進門入戶,家家都有電話、有線電視、自來水、衛生間。頭兩年,家家雖然衛生間裏有浴盆、抽水馬桶,但由於缺水,大家都不捨得用。現在好了,96年村裏打了一眼600多米的深水井,用水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

  大寨人的生活很好。主食有米飯和麵條,他們種玉米,但早就不吃玉米了。大寨人吃飯很有特點,他們不是圍著桌子吃,而是把菜放在飯上,端著碗到處走著吃。旅遊的人多的時候,大寨人就不出院門了,在家吃,但總是不用飯桌,。

  大寨村有一個康樂場,每到早晨和晚上,老少爺們,嬸子大娘們到這裡康樂一番。這設施的檔次與城裏的玩藝兒不分上下。

  這幾年,隨著大寨旅遊業的發展,這裡的不少農民辦起了與旅遊相關的産業,農家特色的小飯店、窯洞小旅店,具有大寨特色的旅遊紀念品小攤點比比皆是。今年七十四歲的老英雄宋立英退休後,也在家裏門口開了一個旅遊紀念品商店。她在賣給旅客有關反映大寨的書籍時,還不忘了在書的菲頁上簽上自己的名字。這也是名人效益吧。2002年600多萬的旅遊收入,使得旅遊業成為大寨繼農業、加工業之後的第三大支柱産業。

  奮鬥經歷,盡顯人生精彩;大地精英,造就時代輝煌!廣告之後,歡迎繼續關注本期的《鄉約》。

  主持人:歡迎回來。讓我們繼續《走近大寨,走近鐵姑娘》。我發現咱村裏不少農戶家裏還挂著毛澤東主席的畫像,這是大寨人對那個時代的一種懷念嗎?

  郭:

  主持人:如今,大寨的年輕人對過去大寨的經歷怎麼看?了解嗎?

  郭:

  主持人:當年紅衛兵串聯時,曾有兩個紅衛兵抬起一塊大石頭放你肩上,非得要試試你是鐵姑娘,還是肉姑娘。你希望大寨的今後能夠出現更多的鐵姑娘、鐵小夥嗎?

  郭:

  主持人:你回去到大寨後,曾經對村裏的老年人説過:現在你們要活到一百歲,活到一百歲的時候,我獎勵你們10萬塊錢。你對大寨老人的情感怎麼這麼深啊?

  郭:

  主持人:三歲的時候,你就失去了母親,對嗎?

  郭:

  主持人:能夠成為鐵姑娘,你感覺跟母親早逝有關係嗎?

  郭:

  主持人:二十幾歲以後,您也成了母親。作為母親,您覺得自己稱職嗎?

  郭:

  主持人:孩子最需要媽媽的時候,正是你最繁忙的時候。當時,你丈夫在部隊,兩個孩子跟你受了不少苦吧?

  郭:

  主持人:在孩子到了上學的年齡,你卻被調到離家三百多裏晉中去了,你的愛人自己在家,也挺不容易吧?

  郭:

  主持人:那個時候,夫妻兩地分居,兩個孩子又小,當你提出要求調回昔陽工作時,卻得到一幅冷漠的面孔,這個時候心裏是個什麼滋味?

  郭:

  主持人:剛回大寨的時候,出門買不起車票,那個時候你自己也不富裕吧?

  郭:

  主持人:過去,你欠丈夫,欠孩子的,現在你是不是很投入地做一些家務事啊?

  郭:

  主持人:能不能讓我們到你家去看看?

  主持人:陳永貴是大寨的老書記,已離開我們多年了。在大寨人心中居於一個什麼樣的位置?

  郭:

  主持人:大家是懷念陳永貴本人,還懷念他的那種精神呢?

  郭:

  主持人:在今天,陳永貴的精神還有用嗎?

  郭:

  【小片】

  在虎頭山,半山腰有座面朝東的“大寨展覽館”,在門前不遠處矗立著陳永貴的雕像。背後,是攀登陳永貴之墓的層層臺階。這臺階一共有228級,分為三部分組成,其中一組為8個臺階,兩組72階,兩組為38階。細心的人會發現,這每組臺階都有豐富的寓意:八個臺階象徵著陳永貴在中央工作八年;三十八個臺階象徵著陳永貴38年的黨齡;72個臺階寓意著陳永貴終年七十二歲。在二十世紀開始後的第十四個年頭,陳永貴來到這片土地;在二十世紀快結束的第十四個年頭,陳永貴又離開了這塊土地。但從這個墓園的設計上,大寨人沒有讓陳永貴離去,而是讓他安然地坐在這把太師椅上,靜靜地觀望著虎頭山的一草一木。

  【小片】(家中的郭鳳蓮。洗菜,做飯,擺菜,與記者共進餐,乾杯。時空壓縮,快節奏畫面,給人以幽默感。)

  主持人:如果把大寨比喻成祖國大地上的一束鮮花,那麼這支花朵是在淒風憷雨中綻放,在歷史轉折中惆零,又在經濟大潮中復蘇。花開花落花落花開中,我們感受到曾經的口號中,有一句永遠不會過時:人總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好!本期的《鄉約》節目就到這裡。謝謝郭大姐,感謝大寨的父老鄉親。觀眾朋友,咱們下週六晚再見。

  (站點維護:李晨虎 陳炎林)

(編輯:肖闊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