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熒屏之星”畢銘鑫訪談
移動用戶
聯通用戶

──讓文藝節目重新回歸文化沃土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7月04日 10:54 來源:CCTV.com

  記者:首先祝賀您在剛剛獲得中國電視協會主持人專業委員會頒發的金鷹獎“熒屏之星”特別榮譽稱號。這個獎項對於您和《鄉村大世界》來説,有什麼特殊意義?

  畢:獲得“熒屏之星”這個獎項,是業內專家學者對我的主持風格的認同和肯定,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對《鄉村大世界》欄目的定位、風格、收視效果的肯定。通過五年的努力,《鄉村大世界》從無到有,不斷開拓,不斷創新,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這是來之不易的,這個獎項裏包含了我們所有工作人員的努力。

  記者:與許多大眾文藝節目相比,《鄉村大世界》作為比較“另類”的農村文藝電視欄目,創立之初的難點是什麼?

  畢:應該説,在創立之初,我們曾經希望通過農村鄉土文藝、民俗文化來打動觀眾,但我們失敗了,那個時候,老百姓的收視習慣還是看明星大腕。為了讓老百姓喜歡看,我們邀請明星參加節目,與觀眾一起答題、競猜、游戲,通過瓜果梨桃之類農業産品來開展競技,競技當中融入演員的演出,這樣的節目有知識性,有互動感,製作成本也比較低,但是,節目的創作很少,缺少深刻的內涵,《鄉村大世界》這個探索過程走得很長,也很艱辛。《鄉村大世界》從去年開始做晚會,一週一個,效果相當好,到現在做到了每期都有大小兩個現場,一年四五十期,應該説,有很大突破,當然難度也很大,人力、物力、智力都需要很多積累。

  記者:這種新的節目形式為什麼能成功?

  畢:以前鄉土文藝節目不受歡迎,但經過《同一首歌》、《中華情》、《歡樂中國行》等類似的大型文藝節目的轟炸,觀眾終於産生了審美疲勞,現在的觀眾更關注貼近性,喜歡自我表現、直接參與,《超級女生》的成功就是如此。觀眾以前對明星大腕的追捧,現在轉變成了對鄉土的、懷舊的、民俗的、自然的、非特質文化遺産的、原生態的喜愛,這樣,文藝節目重新回歸到文化沃土,就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而這恰恰是《鄉村大世界》最擅長、挖掘最深的。如河南墜子,只是個地方小戲種,我們曾經提心吊膽地嘗試過一次,收視率居然達到了1點幾,和“青歌賽”差不多,我們節目可能是在全國播出東北二人轉最多的節目了,不論是在河南、山西,還是四川、雲南,二人轉都能得到當地觀眾的喜愛,完全沒有地域限制,這也説明了文化的力量。

  記者:《鄉村大世界》有了靈魂了。

  畢:是的,經過五年的努力,我們終於確定了方向,“展現一方水土,營造快樂鄉村”的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以前是較多地側重於宣傳地方形象,“展現一方水土”,現在通過大小兩個現場,讓觀眾能夠直接參與互動,使“營造快樂鄉村”有了可喜的突破。這樣做的效果是明顯的,如今年6月份的最高收視率,比去年同期高了一倍,這説明《鄉村大世界》開始找到了吸引觀眾的規律,找到了自己的靈魂。

  記者:這樣的節目形態還會繼續下去嗎?

  畢:如果和其他欄目一樣做明星大腕,可能只做一年,節目就重復了。而中國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兩千多個縣,幾萬個鄉鎮,這是非常龐大的資源體系,我們做中國文化,做非特質文化遺産,節目一輩子都不可能重復。觀眾對昆劇、京劇、越劇等大劇種了解比較多了,現在逐漸對民間文化重視起來,而民間文化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是吻合的,非特質文化遺産、非特質文化遺産日、新農村建設等都對《鄉村大世界》有很大促進。

  記者:《鄉村大世界》在服務新農村方面,有什麼創新之舉?

  畢:農村還是農村,這是超越不了的,但是,“新”是內涵,“新”是靈魂,“新”就是創新,通過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新理念為新農村服務,在這方面,《鄉村大世界》應該説,走在了前列,比如我們的免費扶貧廣告、應急農産品免費廣告、農民住宅免費設計等廣告形式,不讓政府和農民花錢,促進了農村農業發展,這就是為創新形式服務新農村的典範。

  記者:希望《鄉村大世界》更好看,更耐看,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歡樂。

  畢:謝謝,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鄉村大世界》,周六6點,我們不見不散

責編:肖闊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