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九集 回鄉之路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5:5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台灣老兵開始尋訪在大陸的親人。三十多年的分別沒有冷卻血脈的溫熱,那個時候,在海峽兩岸,經常上演著親人相見喜極而泣的感人場面。

  福建省的廈門市和台灣省的金門縣相距十二海哩,當地的漁民説,從廈門的角嶼島,租一條小舢板,只要划槳一千零四下,就可以到達小金門。 雖然兩岸近在咫尺,但從1949年國民黨退據台灣之後,這原本連接著兩岸情緣的大門被無情地關閉了。

  這是一群居住在福建省東山縣銅缽村的女人,她們遙望著大海的對岸,期盼著已經分離了三十四年的丈夫們早日歸來。


  這些多次被中外媒體稱為“活寡婦”的女人們永遠也不會忘記,1950年5月12日晚上,村裏147名男人被國民黨軍隊抓到台灣金門當兵,其中91人已婚。自此,海峽隔斷,留下了與苦難歲月和命運廝守的91名“寡婦”。

  為了捍衛解放台灣,統一中國的原則和立場。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福建前線海防部隊開始炮轟金門的軍事行動。

  當147位在台灣金門當兵的銅缽村男人到了該退伍的年齡時,台灣海峽的炮聲依然不斷,團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在殘酷的現實中,他們只好流落到台灣各地,為了生存,大部分人選擇了再婚。雖然身在島內,但是這些大陸老兵,那份思鄉之情越到晚年就是強烈。這是大陸赴臺多年的詩人余光中先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以詩歌的形式創作的《鄉愁》, 詩歌深切地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隨後,台灣歌手楊弦將它譜曲並傳唱。

  時間進入了1979年元旦,突然之間,台灣海峽的炮聲停止了,海面上恢復了多年來未有的平靜,這似乎預示著在解決台灣海峽的問題上,一個新的歷程就要開始了。

  (採訪)原福建台灣聯誼會副會長林木:“1979年1月1號,這是一個非常好記的日子,那天,他們告訴我,中央有一個很重要的文件,是對台灣工作,所以那天政協就馬上發通知給各界人士,來開會,要討論元旦的事,大家東西都沒有看到,早上,早早的,我就跑到福建日報,把報紙拿來,趕到會場發給大家。太動人了,因為有很多很多新的提法,但是沒有提到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這個詞沒有了”

  《告台灣同胞書》,第一次具體地提出了和平統一祖國的設想:停止炮擊金門等島嶼以結束兩岸持續30年的軍事對抗;也第一次提出兩岸通航、通郵和發展兩岸貿易的“三通”政策。

  1981年9月30日,為了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葉劍英委員長在關於台灣的重要講話中再次重申,堅持一個中國、反對‘兩個中國’的立場。


  1982年7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承志給在台灣的蔣經國發出公開信,信中説“祖國和平統一,乃韆鞦功業。”

  (採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學者陳孔立:“接著以後,鄧小平在80年代初接見美國的學者,還有一些其他的記者都談到了很多,和平統一,後來提到了一國兩制這一個意願。”

  1984年5月, “一國兩制”在六屆人大二次會議上獲得通過。在強大的政治攻心面前,國民黨開始調整其大陸政策,放棄了武力“反攻大陸”的方針,從而使兩岸關係進入了和平對峙時期。

  這時候,東山縣銅缽村的“寡婦們”開始試探著給彼岸生死未卜的丈夫寫信。當時的信件,是由回鄉省親的華僑帶到新加坡,再由東山同鄉會輾轉送至台灣尋覓親人。

  村裏的婦女大部分不識字,當時還是初中學生的黃鎮國經常幫助她們寫信。

  (採訪)黃振國:他現在在台灣,這就是他不想回家,後來收到我寫的一首詩回家的。他當時被抓去當兵時才十七歲。這就是他給我的來信,大概是中秋前後寫的。

  從初中畢業後的10多年裏,黃振國幾乎成了村中婦女們與台灣親人通信代書的承包人。 書信為隔絕了幾十年的東山人架起了橋梁,雖然,當時一封信的來回,快者也得一年半載,但是信中那情真意切的片片之語,一次又一次地攪動彼岸老兵心中那千絲萬縷的鄉思鄉愁。

  1983年,由新藝城影業有限公司拍攝的故事片《搭錯車》 在台灣上映,這部講述 一個退役的啞巴台灣老兵,以收撿破爛為生,養育一個被遺棄的女嬰成為歌手的故事。該片獲得了第二十屆台灣金馬獎十一項提名和五項大獎。

  (採訪)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學者陳孔立:“那麼從台灣的角度來看,台灣80年代民間的民主運動開始發展,要求一些民主,要求國民黨專制的統治能夠放鬆,特別是能夠開放黨禁、報禁,這一類的要求,民主運動出來了,那麼實際上在80年代初的時候,兩岸的台灣學者已經通過美國日本,大陸來訪問了。”


  有了能夠繞道回家的途徑後,已經等待了三十年多年的老兵們開始設法回家。1984年,老兵黃韻奇繞道香港,回到家鄉東山縣銅缽村。14年後,他在家鄉接收了中央電視臺的採訪。

  第一次回鄉,黃韻奇只呆了短短的四天就返回台灣。返鄉時間雖然短暫,但是卻給銅缽村的婦女們傳達了一個信息,她們的丈夫就要回來了。

  從1986年開始,台灣島內與國際上一系列新的變化衝擊著國民黨“永不與中共談判”的政策,由於受到了來自各方越來越多的批評和壓力,國民黨不得不改變政策,重新開始考慮與大陸的關係。 1987年7月,蔣經國正式宣佈廢除實施了38年之久的“戒嚴令”,兩岸關係有了重大突破。

  這兩名台灣記者在1987年9月的大陸之行,其實是違背當時台灣當局的規定,趁著到日本旅遊之際,繞道赴大陸採訪,這也是首批在大陸媒體公開報道的台灣記者。突如其來的到訪,使得隔閡長達三十多年的有關部門感到有些茫然。

  (採訪)黃振國:“台灣自立晚報的記者李永得、徐璐到銅缽村來採訪,看望這些守了一輩子”活寡“的女人。他們看後也非常感動,後來回到台灣後,在台灣的報紙上説了那麼一段話,他説,這裡貧窮落後,難怪女人一輩子不改嫁,是封建意識,什麼三從四德啊。面對這個問題引起了大陸媒體的關注,好多記者都跑到銅缽村寡婦村採訪,就是聽聽銅缽村的人是怎麼説的,這些女人是怎麼説的,我記得有一個女人説,有個記者問她你為什麼不改嫁,她就説,“我要養丈夫留下的父母親,還要養丈夫留下的孩子,還要養這個家,就不改嫁了,總希望我的老公能早一天回家,給他一個家。”

  銅缽村女人們的故事,通過中外媒體報道後引起各界的共鳴,在台灣島內,聲援老兵返鄉探親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1987年5月10日,以去退役老兵為主的"外省人返鄉探親促進會"在台北舉行"遙念母親"活動,要求台灣當局開放大陸探親,社會各界還為清貧的探親老兵捐款兩億台幣,用作差旅補助。

  老兵終於達成返鄉的心願,銅缽村的謝成保老人在離家四十年後,第一次回到家鄉。然而,畢竟分開了四十年,一家人彼此都感到了些許的陌生和尷尬。據統計,在東山縣銅缽村被抓去當兵的147名男人中,除了已經在台灣病故的55名外,有91人輾轉第三地回鄉與親人團聚過,但他們當中的大多數人最後還是返回了台灣。

  老兵中有的人卻是這樣回來的,曾經憧憬著夫妻相聚來臨的潘多治等來的卻是清明節墓地上的團圓,1984年,她的丈夫在台灣病故,臨去世前,交代一位老鄉:一定要將自己的骨灰送回家鄉。殘酷的歷史使部分等待多年的妻子成為了真正的“活寡婦”。

  又是十年過去了,一批批丈夫和妻子先後離開人世,據目前統計,當年的91位“寡婦”,如今僅剩下了26位。

  這是位於銅缽村後山的一塊墓地,這裡埋葬著銅缽村去世的女人們。 一座座墓碑背靠大山,面對大海,伴隨著遠處吹來的陣陣海風,穿過這美麗的東山島海灣,再往前,就是台灣島。

  今天,金廈海域成了當地青年結婚留影首選之地。從2001年1月2號開始,金門和廈門之間的直航客輪開始往返于金廈兩地。

  從上個世紀中葉至今,雖然兩岸的關係就如同大海上涌起的潮水,時漲時落,但是,當年台灣老兵返鄉開啟的一股股探親熱流,一直久久地回蕩在海峽兩岸,在這裡,人們感受到的是血濃于水的親情。1989年春節,廈門和金門兩地,曾經對峙了四十年的大炮有一次發出震天的轟鳴。閃爍在空中的禮花,就像是一份份濃濃的鄉情。傳遞著兩岸同胞盼望祖國早日統一的願望。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