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圖
中國是一個森林資源短缺的國家,森林覆蓋率只有18.2%,而俄羅斯是50%,美國是44%,全世界的平均水平,也達到了33%。
中國的原始森林,大多分佈在地理位置偏遠,人跡罕至的地區。為了拍攝《森林之歌》,攝製組選擇了東北、新疆、西藏、雲貴高原、秦嶺、武夷山、海南等地原始森林進行拍攝。這些地區的原始森林,都代表著各自地域和氣候帶典型的森林類型,綜合起來,能夠反映中國森林的版圖構成。
西藏東南的雲杉林,是地球上最高的森林,也是我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森林。但這裡的交通十分不便,導演賈丁率領的攝製組,每次到達拍攝現場,就得用去一個星期的時間,其中好幾天的時間要跟著馬隊前進,更不用説強烈的高原反應,常常讓他們整夜難眠。但他們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忠實紀錄了雲杉一年四季的生命歷程。
從2003年開始,《森林之歌》攝製組克服了無數的困難,紀錄了這一片片珍貴的原始森林的生命律動,用一個個精美的電視鏡頭,勾畫出了中國的森林版圖。
系統
森林並不是簡單的樹木的堆積。森林是一個完整的生命系統。從選題的前期調研開始,《森林之歌》攝製組就形成了這樣的理念,力求紀錄森林生命系統,破解系統中的各個要素之間的神秘關係。
一棵小小的種子如何養育形成了森林的生態鏈條?動物在消費植物種子的同時,也在幫助植物傳播種子,它們之間形成了相互儲存的關係,哪個環節的斷裂,都可能導致整個生態系統的崩潰。森林的生態系統豐富而脆弱。
在《森林之歌》中,觀眾將看到自己國度森林裏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是如何運轉的,又面臨著怎樣的危機。
紅松種子是東北森林中動物的主要食物,但離開了動物的傳播,紅松的種子卻無法生根發芽;
從遙遠的南方飛來的候鳥,對塔裏木綠洲中的胡楊林,有著怎樣至關重要的作用?
秦嶺南坡的大熊貓、北坡的金絲猴,對各自的環境有著怎樣的高度適應與依賴?
小小的螞蟻,如何成為熱帶雨林的保護者?
植物
《森林之歌》的每一集,都講述了一種樹木的生命歷程。樹木的生命過程是緩慢漫長,甚至很難被人們察覺的,一棵樹的生命週期是好幾百年。因此,記錄樹木的生命過程,攝製組用了很多特殊的拍攝方法,逐格拍攝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種。
在《森林之歌》中,觀眾可以看到:種子如何進入土壤,小樹如何得到陽光,它又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抓住機會,迅速成長。
西藏的雲杉、熱帶雨林中的青梅、塔裏木荒漠綠洲中的胡楊、西南絕壁上的銀杉……每一棵大樹,都有著一個精彩的生命故事,《森林之歌》完整忠實地紀錄了這一個個大樹的生命故事。
動物
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是《森林之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拍攝動物有著非常高的難度。野生動物都非常警覺,往往離攝製組還有幾公里的時候,就聞到人的氣味,逃之夭夭了。
秦嶺是中國野生動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但野生動物拍攝的難度還是非常之高。為了拍攝野生的大熊貓,攝製組成員吃住都在山林裏,幾乎變成了野人,這才能夠比較近地靠近熊貓,拍攝到了大熊貓野外求偶的珍貴畫面。通過幾年的努力,秦嶺地區的四種“國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朱擐、羚牛均被紀錄在片子中。
令在西南山地拍攝銀杉的導演楊小肅痛苦的是,它要拍攝的動物鼯鼠更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動物。首先是種群數量很少,再都它晝伏底夜出。楊小肅使用了紅外攝像機,才拍到了鼯鼠劃過森林上空的優美身影。
在東北紅松的一集中,紅松種子傳播的兩種關鍵動物,松鼠和星鴉,也花費了攝製組很大的精力,拍攝到了它們最關鍵的行為——埋藏種子。它們就像農夫一樣把紅松種子一粒粒扎進土壤。冬天在拍攝動物的活動時,因為一動都不敢動,整天的守候下來,攝製組成員的鞋裏,都凍出了冰碴。
拍胡楊的李曉東夫婦,為了守候拍鳥,有時候在掩體裏一呆就是一個星期,他們忍受著沙漠裏的強風與炎熱,最終成功地拍攝到黑鸛的育雛生活。
土洋
此次《森林之歌》的拍攝,使用了很多先進的設備。最先進的設備,當然是臺裏的航拍飛機。這架直-11飛機外面,吊著價值100多萬美金的陀螺儀穩定航拍系統,航拍師王軍坐在機艙裏像玩遊戲一樣操控系統,拍下了很多經典的畫面,
在森林裏拍攝運動鏡頭,是最頭疼的事之一。像搖臂這樣的大型設備,在森林裏根本就耍不開。因此,各個組都發明了很多拍攝運動鏡頭的土辦法。
自己搭建鋼索拍攝航拍鏡頭,用繩子組合的方法拍攝垂直升降鏡頭。現在森林之歌中有很多畫面,都是用這樣的方法拍攝的。
責編:李紅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