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過山車(4)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0月17日 14:58 來源:CCTV.com

  紀錄片《成昆鐵路》:金沙江邊的蓮地隧道日夜向前挺進。戰士心中有朝陽,赴湯蹈火也敢闖,火焰山中鬥頑石,千難萬險無阻擋。

  1964年下半年,中國西南地區的成昆鐵路進入了火熱的建設時期。

  就在所有工地熱火朝天開始施工的時候,大渡河邊的烏絲河隧道卻遲遲沒有開工。

  在烏絲河工地體驗生活的鐵二局文工團創作人員郭建基,目睹了這裡的一切。

  原中鐵二局文工團編劇郭建基回憶道:“所有的隧道都開工了,就是烏斯河隧道沒有開工,這個隧道並不長,也就是幾百米,但是因為施工難度太大,當時不知道怎麼做,隧道打開之後,裏面全是那種泥沙堆積層形成了這麼一座山。

  大渡河邊的烏絲河隧道,要穿越沙子和卵石泥在一起的堆積層,這種堆積層無水硬如銅,有水一灘泥,在這裡打隧道真是寸步難行。

  原鐵二院建築院總工程師徐堅如回憶説:“打隧道不怕硬就怕軟,硬的話我可以進行爆破,爆破以後它也不會垮下來,我就是把一做就穩定了,如果軟的話,你一邊挖它一邊垮。”

  紀錄片《成昆鐵路》這樣記述道:“在這種情況下,機器全無用武之地。那裏像打隧道,簡直是在給大涼山動手術。工人們就這樣日日夜夜挖山不止,他們説: ”要問我工作苦不苦,心中裝有七億五,為了祖國修鐵路,越是艱苦越幸福。毛主席的鐵路工人個個都是千斤頂,天塌下來我們頂,洞塌下來我們撐,就是槍眼炮眼我們也要堵住。”

  塌方在這個隧道裏是家常便飯,幾乎每天都有。

  郭建基回憶道:“所有的塌方,基本上是一天24小時不斷的,只要你施工就有垮的,往下塌的,工人施工就沒辦法。打到裏面的時候,縱深的地方還有水,水和流沙,石子,一塊悉悉索索不停不停地往下弄,所以流下來,工人只好就控制它,堵它。”

  徐堅如還清楚地記得當時的場景:“打著打著裏面一股泥漿衝出來,幾十米,像桌子那麼大的石頭一下就衝出來,人撤退都來不及。有的隧道,一邊打它一邊垮,一邊打一邊垮,你把它挖掉了,它繼續往下垮,垮到什麼程度呢?開天窗的,像個漏斗一樣,上面都看得見的。”

  其實,成昆線上,困難不僅僅是塌方。凡是修路當中所遇到的困難,都在成昆線出現了。

  關村壩距離烏斯河24公里,是一條2000多米的長隧道。

  紀錄片《成昆鐵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導坑裏很熱,是個四十多度高溫的火焰山。戰士心中有朝陽,赴湯蹈火也敢闖,火焰山中鬥頑石,千難萬險無阻擋。”

  據當時的戰士回憶,即便是在冬天,他們幹活都要光著膀子。當時雖然要求要帶水打風槍,但有些工班為了圖進度,打幹風槍。粉塵煙塵很大。

  由於吸入了過多的粉塵,很多戰士得了矽肺病。

  張蓮花回憶道:“把那肺部拿出來以後,用十磅的榔頭來打都打不碎的,所以那完全是氣也喘不出來,皮包骨,就是在那個床上,所以我感到這也是一種,過去沒意識到,現在意識也是一種蠻幹。像我們開車也是,一開十六七個小時,現在按照安全的行車也是不允許的,但當時也有交通規則,但那時候西南鐵路會戰,大家都是政治口號,那確實叫的非常響的,戰天鬥地、不怕流血犧牲。”

  中鐵二局矽肺病療養所位於四川成都東郊20公里的龍泉驛,從1965年建立以來,這個收治了652名矽肺病職工, 他們都曾經是修建寶成、成昆等鐵路時的先進分子。

  在關村壩隧道,另一個危險是岩爆。所謂岩爆,就是石頭突然碎裂,造成了很多工人工人受傷。

  李澤民介紹説:“專門成立一個戰鬥組研究它,實際上最後結論還是屬於地引力的一種釋放。因為地層壓力的關係,地層壓力原來是平衡的,你隧道穿過去的時候就等於出了空洞,石頭受壓力,在千米深的隧道裏頭髮現飛石叫做岩爆,就是石頭自然的蹦出來。”

  後來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岩爆就將岩壁用鉚鋼鉚起來,或者用鐵絲網圍起來。

  成昆線上的水害,最突出的是沙木拉達隧道。

  築路戰鬥是激烈的,困難一個接著一個出現。

  紀錄片《成昆鐵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景:“大涼山的沙馬拉達隧道,一晝夜涌出一萬二千多噸地下水,隧道成了一個水簾洞。工人們頭頂傾盆大雨,腳踩地下長河,連續奮戰,越戰越勇。”

  沙木拉達的水害,直到一年後的1966年3月,工程隊才戰勝涌水塌方,穿過斷層破碎帶,治服“水簾洞”。

  距離關村壩不遠的老昌溝,是成昆線上又一個難點。

  對於老昌溝,紀錄片《成昆鐵路》有這樣的描述:大渡河上的老昌溝,上是青天一片,下是亂石成灘。當地群眾説:“老昌溝,十人提起十人愁,終日不見太陽面,只見猴子扔石頭。”

  在老昌溝,一條古裂谷把涼山分裂成長達幾公里的大裂縫。 峽谷溝深200余米,寬僅50余米,兩邊山壁陡峭, 人稱“一線天”。

  英勇無畏的築路工人説:“身居一線天,心胸比海寬。紅心向黨,樂在其中。”

  這裡山高風大石頭多,一棵樹上就落了好幾塊。來到一線天都要戴上安全帽。在一線天打籃球,裁判員要檢查隊員們的安全帽,不戴好安全帽算犯規。這在世界籃球史上還是獨一份。

  王賢清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他們打籃球的時候,一個欄板,過了中線,回來就投球,投不進,另一方抓了又過來投,它只能安一塊欄板,沒有球場那麼長,你打球,山上的猴子在看,它一模倣,你傳球它丟石頭,你投球它甩石頭,甩一下不得了,遇到大的石頭打死人,所以要戴著藤帽。”

  一線天兩側的懸崖絕壁上要修兩座隧道,中間架一座跨度54米的大型石拱橋。

  一線天橋原本設計的是兩孔鋼架橋,考慮到峽谷兩邊橋隧相連,橋墩施工困難,於是採用了古老的架橋方式,改為石拱橋。

  一線天橋的修建,動用了全路的所有技術力量。工人們利用大渡河邊的岩石,開鑿了5000多塊定型拱石。

  工人階級揮鐵臂,一線天上飛彩虹。

  工人、幹部、技術人員三結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只用了五十五天的時間,就架起了我國最大跨度的鐵路石拱橋。

  1964年底,一線天橋建成,(它本橋孔跨)主跨54米,是我國跨度最大的空腹式鐵路石拱橋,全長63.14米。直到今天,一線天石拱橋仍然在成昆線上發揮著作用。

  成昆鐵路隧道施工量很大,有不少工程隊和鐵道兵連隊是第一次打隧道。他們遵照毛主席“實踐論”的教導, 邊幹邊學,迅速掌握了先進築路技術和現代化設備。

  築路大軍,大搞群眾運動,開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鐵道兵某部經過反復實踐,實驗成功毫秒點爆破,大大加快了隧道施工進度。

  此時,在千里成昆線上,社會主義特有的勞動競賽也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原鐵道兵戰士胡慧碧回憶説:“經常開大會,教導員都要講,三線建設,三線建設不好我們毛主席睡不著覺,我們那個團長經常性的拿個竹竿,一個是量隧道的進度,一個是看看哪個戰士要是在那裏迷糊一下,他就説毛主席都睡不好覺,你們還在這兒睡覺,拿個竹竿打一棒,反正打得戰士也哈哈笑。 ”

  一線天橋建成一個月後,距離一線天橋僅僅幾公里的關村壩隧道工地成為了新的焦點。在成昆鐵路建設之前,我國隧道施工水平平均月成洞僅20米左右。1965年,關村壩首創雙口成洞各百米的紀錄,中共中央為此專門發來賀電。

  王曉朝:,一個團月城洞一百米,要經過

  李本深回憶説:“黨中央發來賀電,這個也是很少的,一個隧道打百米成洞,這在當時是很少的,一般正常的情況下也就是幾十米,七八十米。這一下關城壩就名聲大振了,小小關城壩,風景美如畫,小小關城壩主席心中挂。”

  而這封毛主席的賀電讓全部成昆鐵路的戰士都鼓足了勁幹起來了,一個新的群眾運動在成昆線形成了。

責編:紅立

1/1頁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