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記憶
作者:中央電視臺青少節目中心主任 余培俠
你第一次走進了電影院,可能是父母帶著你去的,黑暗中音樂響起,你瞪大眼睛看著神秘的銀幕,從此,一個孩子結識了名叫“電影”的朋友,這個朋友已經有一百多歲,但是它比任何一百歲的人都年輕,而且,只要你關注這個朋友,從此,它可以帶著你在時光隧道中隨意穿行,它具有一個好朋友能夠擁有的所有可愛、美好的品質,它無所不能,它能鑽進你的心裏,伴隨你成長。
在今天這些孩子眼裏,爸爸媽媽這一代人看過的那些黑白老電影,浸潤了太多童年生活的眷戀,給人多少心靈的慰籍啊!這便是《童心回放》主持人常常挂在口頭的那句話:“讓孩子了解歷史,讓父母重溫過去”所包涵的欄目創意與定位。
《童心回放》已及四載,首播二百多期。今天我們借助文字、照片“回放”四年來嘉賓們談過的故事,本身也是頗有意思的事。來到這個欄目做客的嘉賓,算來也二百多人,若按年齡劃分,上至八十多歲的耋耄老者,下至十來歲的花季少年,個個都是電影迷;再看職業,更是行行皆有,不僅有編劇、導演、演員、畫家、作曲家、雕塑家、企業家,還有普通百姓,他們樂呵呵的來到這裡,講述童年看電影的一個個童真童趣的小故事,懷念小板凳、露天電影、禮堂電影,鄉村翻山越嶺去看電影,還有省吃儉用節省下五分錢去看電影的記憶,不一而足,而與老電影“相識”交往的日子,是他生命中幸福的一段愉快的記憶。
我們還發現,不論是什麼職業,什麼身份的嘉賓,他們在《童心回放》講故事,顯現了共同的品格,使得我們難以根據年齡將之劃分歸納,但是,如果對他們講故事的共性做一更確切的概括,可以説,無論他是誰,他首先是熱愛老電影的,他們個人的稟賦、經歷有不同,看電影所關注的角度不同,或崇拜偶像,或迷戀戰爭片,或癡迷音樂,或追逐時尚,這些老電影的某個片段,某個影像,竟然與他生命歷程中的某個關鍵時刻,暗中連綴著,一顆小小火星,點燃他思想的火花,一個英雄的形象,種下他理想的種子。對與他們一生如何擇業、交友、做人、戀愛、審美的豐盈,甚至命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其實,《童心回放》的故事,既是共性又個體。由於嘉賓年齡、個人性情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他們表述童年看電影那些感受的細節,聽來也個個迥異,或激情,或淘氣,或沉思,無不具有真誠的感悟,這種單純的表述,是一種純真的心性,難能可貴,也是真正屬於他個體的、不可複製的。細細地傾聽,還體現了個人看世界的獨特思維和方式;它記錄了不同人與電影相處之瞬間,各自的真實情感。
在欄目開播四週年紀念之際,《童心回放》編纂成書,藉此為讀者提供二百多位嘉賓口述實錄其童年看電影故事。我想,這一套書,絕不是嘉賓他們懷舊的一點私人紀念,希望能從一個小小側面,為我們的時代保留一份有價值的精神資料。或許,再過若干年之後, “露天電影”“禮堂電影”之類的詞彙只是新修訂的《辭海》中的一段簡短説明文字了,那時,在電視機前長大又伴隨數字電影的一代人,還可以與你的父母、親人、朋友和同學共同“回放”一下這美好的記憶。
2007年10月
責編:白秀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