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國家地理 > 崑曲百年 > 正文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第八集 崑曲歸來

CCTV.com  2007年09月12日 16:51  來源:CCTV.com  
     
    [內容速覽]新中國“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給了崑曲藝人們嶄新的藝術生命。1956年4月10日,浙江昆蘇劇團排演的新編崑曲《十五貫》正式在北京的廣和劇場上演。5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這篇社論的發表,正式宣告崑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56年是崑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各地的崑曲演出團體也紛紛成立。崑曲這支蘭花,在百花齊放的大環境下悄然綻放。這些新建立的劇團,後來都為崑曲的延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驟雨幾乎將崑曲這支蘭花連根拔起,但它掙扎著、頑強地活了下來1982年,在蘇州舉行的江蘇、浙江、上海兩省一市昆劇會演上,國家文化部提出了崑曲工作的八字方針:保護、繼承、創新、發展。國家、劇團和民間的曲社幾股力量共同推動著崑曲的復興。 崑曲,這份古老而又年輕的文化遺産,把過去和未來緊緊聯絡在一起,把世界和中國緊緊聯絡在一起。

    1956年,新中國已經走過七年的光輝歷程,舉國上下都沉浸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潮之中。

    在國家百花齊放的文化方針指引下,沉寂已久的崑曲也得到了一次發展的良機。而這,還要從一年前開始説起。

    1955年,戲劇家袁牧之和作家丁玲在杭州療養,偶然發現了一支叫國風昆蘇劇團的昆劇班還在表演傳統的崑曲。驚喜之餘,他們也了解到這個昆劇班已經是全國僅存的一家專業昆劇表演團體,生存困難、生活慘澹,即將面臨解散。國風劇團的頂梁柱正是周傳瑛王傳淞等一代傳字輩藝人。袁牧之、丁玲馬上把這個情況彙報給了北京有關領導,國風劇團這才有了創編新劇目赴京演出的機會。

    從浙江到北京,從廣和劇場到中南海,那一年,昆劇《十五貫》受到了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更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1956 年5月18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從“一齣戲救活一個劇種”談起》。這篇社論的發表,正式宣告崑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1956年是崑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年,《十五貫》進京演出之後,北京、江蘇、湖南、上海的崑曲演出團體也紛紛成立,北京和上海建立了民間曲友組織的曲社,保定和天津還成立了培養年輕崑曲演員的學校。這些當時演出的照片和票房上座的統計,讓我們看到了當時崑曲舞臺上欣欣向榮的景象。

    1981年11月,古城蘇州迎來了一批歸鄉的遊子。崑曲傳習所成立六十週年紀念大會在這裡舉行。到會的十六位傳字輩藝人都已是古稀之年。十年的文革幾乎將崑曲這支蘭花連根拔起,但它掙扎著、頑強地活了下來。

1/4

更多相關新聞